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有人说忽必烈建立元朝实际上是分裂了蒙古帝国

为什么有人说忽必烈建立元朝实际上是分裂了蒙古帝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脑袋大历史 访问量:3129 更新时间:2023/12/8 0:56:11

蒙古帝国作为人类历史上连续版图最大的帝国在全盛时期的疆域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蒙古人自东向西从中亚一直打到西亚乃至深入欧洲腹地,又从严寒的漠北草原一路向南直达南海之滨。如今在昔日蒙古帝国的版图上分布着蒙古、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等数十个国家。

蒙古帝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有交集,但两者却并不是能划等号的概念。蒙古帝国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帝国,而是由中国元朝和四大汗国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共同组成的联盟体系。忽必烈建立元朝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正是在分裂蒙古帝国。蒙古草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蒙古”一词指的只是以乞颜氏族为核心形成的一个部落。

当时草原上分布着使用不同语言、有不同信仰的众多民族。11~12世纪草原上形成了蒙古、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五雄并立的格局,还有其他一些相对小些的部落分布在这片草原。公元1206年春蒙古乞颜部的铁木真在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统一草原诸部。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的大会上铁木真被尊奉为成吉思汗。昔日草原上分散的各部族由此被整合成为统一的蒙古汗国。

铁木真称汗六年后亲率大军伐金,从此开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成吉思汗十三年蒙古人在追击乃蛮王子屈出律的过程中趁势西征灭掉了西辽。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统大军西征花剌子模。西征7年后成吉思汗得胜返回蒙古草原。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64岁高龄亲征西夏。成吉思汗在这次征西夏的军事行动中因围猎受伤。高烧不起的成吉思汗坚持不退兵,最终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后在六盘山休养并留下了著名的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和拖雷遵守成吉思汗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公元1234年)灭金。公元1236~1242年成吉思汗长孙拔都率军西征,饮马伏尔加河,征服罗斯诸公国(今俄罗斯欧洲部分),日耳曼诸王公、波兰、匈牙利组成的联军也被蒙古旋风席卷。

1247年蒙古宗王阔端与西藏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盟确立了蒙古帝国对吐蕃地方的统治。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自己的二弟忽必烈南下征服大理国,又派三弟旭烈兀指挥蒙古大军第三次西征。西征的蒙古军团从首都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出发征服了阿拉伯帝国。一路挺进到叙利亚的蒙古军团眼看就可以乘胜攻打埃及构建跨越亚、欧、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时东方的蒙古本部传来了大汗蒙哥逝世的消息。

旭烈兀匆忙率军东返,埃及马穆鲁克王朝趁机杀入叙利亚,成功阻击了蒙古西进的兵锋。蒙古就这样失去了成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帝国的历史机遇。其实这已不是蒙古第一次因为大汗去世而影响对外军事行动了。在此之前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也是因为窝阔台汗的去世而中断的。当时蒙古大汗的传承尚未形成稳定的规则制度,因此每次汗位传承都是一次新的权力洗牌。

成吉思汗去世前曾召集诸子就自己身后的继承人问题进行商议。本来蒙古人的习俗是幼子守家灶:由最小的儿子继承父亲剩余的财产及社会地位。这对作为成吉思汗小儿子的拖雷是极为有利的,而成吉思汗也一向对拖雷青睐有加。然而幼子守家灶的传统是诞生于原始的部落形态之下的,可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后蒙古人传统意义上的财产形态已发生重大变化。

成吉思汗的遗产不再仅仅只是原始部落形态下牧民赖以为生的牛羊牲畜、为数不多的奴隶和一小片牧场,而是动辄数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封地以及封地上多达十余万帐的领地居民和不计其数的财富。当然成吉思汗遗留的最大财产还是万人瞩目的大汗之位。蒙古人长期习惯的是较为原始的部落生活。尽管成吉思汗将蒙古人凝聚成为一个统一的汗国,然而蒙古人对这种全新的政治体制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

这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对幼子守家灶的传统是否适用于大汗之位的继承是存在争议的。成吉思汗之所以能一统草原靠的就是能团结众人,这自然也包括自己家族内部的团结,然而曾紧密团结在成吉思汗周围为蒙古人的霸业而战的四个儿子在大汗之位面前还能保持团结吗?次子察合台最先跳出来质疑大哥术赤的身世问题——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早年曾被蔑儿乞人掳走。

后来成吉思汗从蔑儿乞人手中夺回了自己的妻子,而术赤恰恰就是在孛儿帖被抢回来后不久出生的。关于术赤究竟是谁的孩子这个问题在那个没亲子鉴定技术的年代是根本说不清楚的。然而成吉思汗为维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一直避免触及此事,没想到察合台居然把自己父母多年来一直不愿提及的问题公开化。察合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自己和术赤双双出局。

尽管成吉思汗多年来一直避免触及术赤的身世问题,但在传位一事上自然不可能考虑身世存疑的术赤,而察合台则由于太过冒进而被成吉思汗认定不能团结人心,这样一来大汗之位的继承人选就只能在窝阔台和拖雷之间选择了。这时知道自己已继位无望的察合台提议由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而术赤和拖雷均未表示反对,于是成吉思汗就此确定窝阔台作为大汗之位的继承人。

尽管成吉思汗已确定了继承人,然而他死后大汗之位的继承仍出现了波折:蒙古汗国毕竟不同于中原王朝——刚从原始部落状态中过渡而来的蒙古汗国并非一个高度集权专制的社会,而是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蒙古大汗的继承必须经过库里勒台大会的确认。成吉思汗逝世后窝阔台并没马上登基,而是等到1229年库里勒台大会推举他为蒙古大汗后才正式登基。

从成吉思汗逝世到窝阔台登基这段时间蒙古大汗之位处于空缺状态。在这段时期实际上仍是按蒙古人”幼子守家灶“的传统由拖雷监国。拖雷可能是成吉思汗四个儿子中最工于心计的人:他早就对二哥察合台和三哥窝阔台联手排挤大哥术赤一事洞若观火。他对三位哥哥都采取等距离交往的方式——在各种礼节上哪个哥哥都挑不出他的理。与此同时他对父亲成吉思汗也极为恭顺与孝敬。

成吉思汗出征时拖雷总是随时伺候在身边。成吉思汗出征所用的马匹和武器从来都是由拖雷亲自准备。拖雷向外界展示的是一心为蒙古人的利益而战的形象,他从不卷入到三个哥哥的争执之中,这为他赢得了不少赞誉。这样做固然使他避免介入到三个哥哥的纷争中,但同时他和哪个哥哥也不会有特别亲密的关系,所以当察合台知道自己继位无望时推举的是一直和自己交好的窝阔台,而不是没特别深厚交往的拖雷。

当成吉思汗宣布由窝阔台作为大汗之位的继承者时拖雷仍一如既往地对父亲和哥哥表现出服从与尊敬。正由于拖雷一贯的表现令他收获了不少人心,所以他才能在成吉思汗死后成功阻止三哥窝阔台立即登基,而在拖雷监国期间他的羽翼更加丰满,从而为将来大汗之位转入自己一系创造了条件。同时拖雷鉴于二哥察合台和三哥窝阔台已然形成联盟的形势有意识增进与大哥术赤以及术赤之子拔都等人的关系。

术赤的身世问题尽管存疑,可术赤一系毕竟有自己的封地和人马。在察合台和窝阔台已然结盟的形势下拖雷系和术赤系实际上也结成了联盟。术赤系由于身世问题而无法谋求大汗之位,可面对身为大汗的窝阔台以及察合台系的共同排斥也渐渐与拖雷系靠拢。拖雷在四十出头的年纪上就离开了人世,然而拖雷系却并没因此丧失希望。这是因为拖雷的妻子唆鲁禾帖尼承担起了拖雷系复兴的重任。

唆鲁禾帖尼仍坚持拖雷遗留的与术赤系联盟的既定策略,她的四个儿子也继承了与术赤系联盟的既定策略。公元1241年12月11日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窝阔台的遗孀脱列哥那暂时摄政,她极力想把自己的儿子贵由扶上位。公元1246年8月24日贵由在其母脱列哥那主持的库里勒台大会上被推举为新任大汗。贵由认为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当政时对宗王贵族的管控过于宽松,于是贵由上台后大力压制宗王贵族。

这却适得其反引起了宗王贵族对自己的普遍反对。在反对贵由的人中最强有力的是术赤的嫡次子拔都。到了公元1248年初贵由与拔都的矛盾以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这时拔都正出征欧洲,而唆鲁禾帖尼则及时将蒙古本部发生的一切告知拔都,拖雷和唆鲁禾帖尼的长子蒙哥也刻意与拔都交好。就在贵由和拔都剑拔弩张的1248年43岁的贵由却因饮酒过量而暴毙,贵由的遗孀海迷失暂时摄政。

公元1250年拔都召集各路宗王贵族召开会议推举蒙哥为大汗。窝阔台家族和察合台家族自然对此持反对态度,然而拔都和蒙哥联合起来以铁腕行动镇压了反对势力:窝阔台家族的摄政皇后海迷失被装入麻袋扔进河里淹死,窝阔台的长孙失烈门也被处决。在肃清了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反对势力后蒙古大汗之位由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公元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攻打南宋钓鱼城的战斗过程中身亡。

这迅速引起了围绕大汗之位的又一轮争夺。正在南宋前线调兵遣将的忽必烈得知蒙哥的死讯时并没立刻返回蒙古,而是以“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为由继续对南宋用兵。对南宋的用兵取得了重大胜利,也使忽必烈在军中树立了巨大的威望。忽必烈出征南宋之时三弟旭烈兀也正奉命出征西亚。拖雷的小儿子阿里不哥则按”幼子守家灶“的传统留守蒙古都城哈拉和林,负责统领漠北军民看守祖业。

忽必烈在征战中原的过程中已凝聚了一大批汉族谋士和将领在身边。早在公元1256年他就悄悄派人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以北按汉族风格建设了生活与军备两用的开平府,将这里作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基地。正当忽必烈与南宋军队厮杀正酣之际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忽必烈:哈拉和林众臣密谋拥立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为蒙古大汗。得知此消息的忽必烈暗中做好了两手准备。

忽必烈一边调兵遣将继续进攻威胁南宋,一边暗中准备撤兵返回蒙古争夺大汗之位。当时的南宋朝廷已被忽必烈的兵锋所震慑,于是迅速与其达成火线协议:双方约定以长江为界,宋朝每年向蒙古方面提供白银20万两、绢20万匹。当忽必烈完成这一切后率兵北上时阿里不哥也没闲着:他以维护蒙古旧俗的名义攻击忽必烈起用汉人的政策,因此团结了一大批蒙古保守贵族。

阿里不哥派出霍鲁海、刘太平等亲信赴陕甘等地任职,然而忽必烈派出的廉希宪等人先到一步并杀死了霍鲁海、刘太平等人。忽必烈就这样取得了与阿里不哥第一轮交锋的胜利。阿里不哥得知自己派出的人被杀后派兵南下燕京和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忽必烈则派出宗王合丹和汉族将领汪良臣等人率领的蒙、汉联军。忽必烈的部队凭借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和高昂的士气击败了阿里不哥的军队。

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即大汗位,在这里他接受汉族幕僚的建议:颁布即位诏书,称皇帝,以示自己的正统王朝统治者身份。忽必烈的政治志向远超其兄蒙哥、其父托雷。忽必烈企图变革蒙古汗国的国家体制——他不仅要做蒙古帝国的大汗,还要做中原正统封建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忽必烈身边早就聚集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谋臣武将。

当初蒙哥把漠南汉地的军政大权交给忽必烈时汉族谋士姚枢就曾对忽必烈说:“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赋之阜有超过汉地的吗?军政大权都归了我们,那么大汉还管什么?”忽必烈经此提醒赶紧向哥哥申请将自己的权限由军民兼领缩小为只管军事。忽必烈与蒙哥之间一场潜在的冲突就这样被化解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族谋臣在忽必烈的幕府体系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围绕在忽必烈周围的是一个被后世称为金莲川幕府的庞大智囊团。在这个庞大的智囊体系中有致力于制度和文化建设的儒生,有通晓天文、地理、算学等知识的算士,有擅长经商理财的西域人、波斯人,有来自藏地、西方的僧侣传教士......汉族谋士在忽必烈的幕府中居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忽必烈正是在这些谋臣武将的支持下历经五年打败了竞争对手阿里不哥。

从成吉思汗以来窝阔台、贵由、蒙哥历代蒙古大汗的上位都是库里勒台大会选举的结果,然而忽必烈却是靠外族谋臣的拥戴打败阿里不哥得以上位的。阿里不哥在传统的蒙古贵族眼中是经库里勒台大会选举产生的大汗,而忽必烈却是在一群外族谋臣拥戴下自立的。这意味着忽必烈的上位在传统的蒙古贵族眼中是得位不正,更何况忽必烈行汉法的主张也令保守的蒙古贵族们感觉不安。

蒙古帝国几乎是命中注定必然会迅速分裂的。这主要是因为蒙古人传统的部落观念和游牧观念实在太根深蒂固了。事实上很多蒙古人都不怎么能适应大一统帝国这种新生事物。当年秦始皇构建大一统帝国不仅仅只是通过军事武力手段统一六国,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着手进行统一的。相比之下蒙古各部族在成吉思汗手中只是被简单地拼凑在一起。

草原各部族在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部族中有回鹘失败后欲图反攻黠戛斯的桥头堡乃蛮部,有受到高昌回鹘影响的汪古部,有信奉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的克烈部......这些部落中实际上有很多是蒙古化的突厥系部落:上层统治者一般说突厥语,下层民众一般说蒙古语。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这些部落逐渐被冠以蒙古之名。

然而蒙古族内部的各部落实际上有着不同的起源历史。在蒙古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融合了回纥人、突厥人、契丹人、通古斯人等不同族系的部族。在成吉思汗之后鞑靼、瓦刺、准噶尔、土尔扈特、喀尔喀……各种蒙古人先后在人类历史舞台上轮番登场表演。由此可见蒙古人的部落游牧观念是何其强烈。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并没完成思想意识形态的转型。

蒙古帝国尽管因其疆域之辽阔而被后世称为“帝国”,可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帝国”倒更像是某种松散的联盟体系。从上文中对蒙古帝国扩张历史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拔都、蒙哥、忽必烈、旭烈兀等人都曾作为一方宗王手握军政大权。事实上库里勒台大会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本来就是这种王爷贵族们博弈交锋的场所。这些手握重权的王公贵族们实际上就相当于是半独立的一方诸侯。

蒙古帝国的扩张速度犹如疾风一般:从东方的太平洋沿岸一直到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城下,从白雪皑皑的西伯利亚一直到热带岛礁曾母暗沙都被蒙古铁蹄如飓风一般席卷。以蒙古的人口统治如此偌大的国土,加之蒙古本身才刚从原始部族过渡而来,因此当他们面对人口比自己多得多、文明也更为先进的民族时迅速和当地人口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融合迹象。

西征的蒙古人绝大多数同当地的突厥人融合并皈依了伊斯兰文明,而东方的忽必烈则在汉族谋士的影响下决定效法汉制。公元1271年11月忽必烈接受汉族幕僚的建议按《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大元”。忽必烈用称皇帝、建国号这样的行为表明自己作为正统王朝统治者的身份。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继续推行汉法、任用汉族官吏、确立行省制度。这进一步加深了忽必烈与那些主张维持蒙古旧俗的保守贵族之间的矛盾。

在主张建元称帝效法汉制的忽必烈和主张维持蒙古旧俗的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大打出手时察合台系和窝阔台系的后人站到了阿里不哥一方,只有忽必烈的亲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站在忽必烈一边,而这其实是忽必烈承诺给予其更多自主权而争取到的。蒙古人始终缺乏一套使帝国各地联接成为一个整体的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以致于当他们面临人口比他们多、制度文化也更为先进的文明时很快就被同化了。

最终蒙古帝国在黄金家族的内战中走向了分裂:蒙古帝国分化为按中原王朝模式建立的元朝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忽必烈不仅是元朝皇帝,也是整个蒙古帝国的大汗。可实际上四大汗国自行其是,并不买忽必烈的账。对忽必烈行汉法之举四大汗国中除了忽必烈的亲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之外全都持反对态度。

事实上蒙古帝国的分裂是必然的。即使没忽必烈夺权上位这回事也是一样的结果。蒙古人的特点本来就是部落和汗国的大汗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和军队。忽必烈按中原汉族王朝的制度建元称帝不过是促使蒙古宗王之间本就客观存在的矛盾公开化表面化。如果说在忽必烈建元称帝之前各路蒙古宗王之间还维持着一种表面上的统一,那么忽必烈建元称帝之后大家就索性都自行其是了。

更多文章

  • 「蒙古大乱斗」忽必烈兄弟之争: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忽必烈,阿里不哥,蒙哥,蒙古,成吉思汗,蒙哥汗

    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大蒙古国”。他和他的子孙们,几乎征服了十三世纪人口最为稠密的诸文明世界。细密画中的成吉思汗与诸子就像美国历史学家杰克·威泽弗德所说的,“(数十年间)蒙古军队征服的土地和人民,比罗马人花费四百年征服的还要多。”但是,这个如日中天的庞大帝国,如昙花一

  • 忽必烈的传奇一生,他完成了成吉思汗的遗愿,一统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大冰讲故事标签:忽必烈,成吉思汗,蒙哥,阿里不哥,拖雷,蒙哥汗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拖雷有十一子,长子即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里不哥。蒙哥即汗位后,遣忽必烈开拓南部汉地,令旭烈兀远征西域,以阿里不哥留守和林看管蒙古本土,自己则亲率大军伐宋。不料蒙哥汗于1259年在合州城下阵亡,忽必烈为争夺汗位匆匆北返。按规矩,大汗之确定须由「忽里台」推举

  • 忽必烈在历史上做出过什么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忽必烈,元朝,蒙哥,蒙古帝国,成吉思汗,阿里不哥

    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丰功伟绩,当属千古帝王,应为华夏景仰。一、千古帝王元世祖,黄金家族留血脉忽必烈,成吉思汗儿子托雷的第四子,蒙古帝国第五位可汗,也是最后一位可汗,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成吉思汗,大蒙古帝国的皇帝,世界上杰出的军事家,多次发动对蒙古以外的战争,

  • 郭靖战死后,杨过之子孤身一人杀入王宫,却被忽必烈几句话劝退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郭靖,杨过,黄蓉,郭襄,元朝,忽必烈,小龙女,金庸笔下,射箭运动员

    当年杨过用一粒飞石打死了蒙古皇帝蒙哥,蒙古士兵见状之后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由于群龙无首,蒙古大军的士气一落千丈,彻底丧失了作战能力。他们一个个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地逃回了蒙古。在华山之巅,江湖群雄对“五绝”重新进行了排位。在黄蓉的建议下,新五绝诞生了,他们分别是:东邪黄药师、西狂杨过、南僧一灯大师、北

  • 忽必烈的噩梦,打不死的海都

    历史解密编辑:帝史标签:大汗,蒙哥,元朝,忽必烈,小说家,阿里不哥,蒙古帝国,成吉思汗,蒙古骑兵,孛儿只斤·窝阔台

    对于征服能力过强,而统治能力过差的蒙古人来说,他们征服的土地过于庞大,这些土地能够维持统一是一种偶然,而分裂却是一种必然。1264年,忽必烈成功击败了弟弟阿里不哥,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于是他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富庶的南宋,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的身后,一个远比弟弟阿里不哥难缠的对手正在成长,这个对手可不会像

  • 忽必烈创立了元朝,为什么蒙古人讨厌他?汉人却喜欢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忽必烈,蒙古人,元朝,蒙古帝国,蒙哥,阿里不哥

    序言忽必烈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是蒙古帝国第五任大汗,也是元朝开国皇帝。因为蒙古帝国和元朝是当时世界范围内领土面积数一数二的超级帝国,所以忽必烈在中国乃至东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中国历史的描述中,忽必烈虽来自游牧民族,但统一中国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延续宋代以来繁荣的

  • 元朝察必皇后在国库取了一匹丝帛。忽必烈笑道:国库不是私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宫女,元朝,国库,朱元璋,小说家,察必皇后,慈禧太后,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察必皇后,命宫女去国库取了一匹丝帛,丈夫元世祖忽必烈开玩笑说:国库又不是私人库房,你怎么能派人随便取东西呢?朴实的察必皇后却把玩笑话当了真,想着怎么节俭出丝帛来。经过反复考虑,她组织宫女把大量废弃的旧弓弦熬煮之后,加工成了帛衣,这一下子给宫里省出了许多经费。察必皇后煮弓弦织帛衣的事情,一时传为佳

  • 你可能不知道,忽必烈带着汉人屠杀了蒙古

    历史解密编辑:温伯陵的烟火人间标签:蒙古,蒙哥,元朝,诸王,忽必烈,小说家,成吉思汗,阿里不哥,孛儿只斤·窝阔台

    伯陵说:在我们的印象中,忽必烈是纯正的蒙古皇帝,这么说是没错的,但不全对。忽必烈能做元朝皇帝,是因为得到汉人官僚和世侯的支持,为此不惜屠了蒙古圣地哈拉和林。而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对当下有深刻的参考价值。一、蒙古草原的历史,以成吉思汗为标志,被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早年间的草原部族,没有稳定的领导核

  • 奇皇后:外国贡女进入中国后宫,怎样花32年爬到皇后之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皇后,奇皇后,后宫,丞相,元朝,皇帝

    古代帝王爱江山也爱美人,有不少人将江山的覆灭归咎到美人的身上,就出现了红颜祸水这一词,可女人真有那么大的本事,能够毁了帝王的江山吗?从古至今,有能力有魄力的女子不在少数,只不过她们的光芒被掩盖住了,或者说根本没有给她们施展才能的机会,有能力有野心的女人完全可以像男人一样取得一番成就。历朝历代的帝王后

  • 高丽奇皇后:手腕毒辣祸害朝政,为私欲恶化元朝与高丽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元朝,朝政,宦官,元史,元顺帝,高丽奇皇后

    奇皇后的人生轨迹就像她的姓氏一样,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身为高丽奇氏家族的幼女,幼年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依靠贡女制度,进入元朝宫廷,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烹茶技艺赢得元顺帝的宠爱,一跃成为元朝的第二皇后。奇皇后是一个有野心的女子,她不想仅限于后宫的成功,还插手元朝政治和高丽的政治,她通过结交宦官、大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