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蒙古大乱斗」忽必烈兄弟之争: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蒙古大乱斗」忽必烈兄弟之争: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脑袋大历史 访问量:276 更新时间:2024/1/18 20:00:55

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大蒙古国”。他和他的子孙们,几乎征服了十三世纪人口最为稠密的诸文明世界。

细密画中的成吉思汗与诸子

就像美国历史学家杰克·威泽弗德所说的,“(数十年间)蒙古军队征服的土地和人民,比罗马人花费四百年征服的还要多。”

但是,这个如日中天的庞大帝国,如昙花一般短暂。“这始终是蓝色天轨的习惯,当他看到满足时,就很快使它破灭”。它真正统一存在的时间,不过六十余年而已。

幅员辽阔的帝国疆域

如果说,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和牢固凝聚力是帝国分裂的“外因”,那么“黄金家族”内部的残酷斗争,则是帝国分裂的重要“内因”。

黄金家族的内斗,与三个人的死息息相关,分别是拖雷、贵由和阿里不哥。我将用三篇文章的篇幅,进行展开讲述。

如果说:

  • 拖雷的“意外”之死,为帝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 贵由的死,加速了帝国分裂的进程。

那么阿里不哥的死,让“大蒙古国”彻底陷入了分裂。

推荐阅读:

「蒙古大乱斗」拖雷“意外”之死:蒙古帝国分裂的伏笔

「蒙古大乱斗」拔都与贵由之争:蒙古帝国分裂的催化剂

蒙哥汗在位时,他的三个弟弟,即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三人,都具备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实力。

1253年,带着蒙哥汗“从阿姆河两岸到埃及尽头的土地都要遵循成吉思汗的习惯和法令,从你命令的人要赐予恩惠,对于顽抗的人要让他们遭受屈辱”的嘱托,旭烈兀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蒙古大草原,也远离了兄弟纷争。

旭烈兀:溜了溜了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两兄弟,一直在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而明争暗斗。不过,有大哥蒙哥“震着”,都不敢做出太出格的动作。

1259年7月,大汗蒙哥战死于四川。

蒙哥:两个不省心的小老弟,我放心不下....

从此,汗位的归属,再一次成为了“黄金家族”斗争的焦点。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二人闻风而动,加紧了夺取汗位的步伐。

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竭力引诱忽必烈北归,逼迫他就再范,再名正言顺地登上大汗宝座。与此同时:

  • 立刻任命脱里赤为大断事官,号令诸道;
  • 命阿兰答儿、浑都海发兵图据关陇,命刘太平、霍鲁海办集粮草,图谋秦蜀。

正所谓“万事俱备”,志在称汗的阿里不哥,准备以“守灶之人”的身份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以达成自己称汗的夙愿。

阿里不哥:我来了!

忽必烈自然之道,阿里不哥居心叵测。并且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控制和调动中原蒙古军及汉军方面,拥有莫大的优势与便利。因此,他一直没有率兵贸然北上。

双方使臣往返,交涉不断,矛盾日趋激化。就在阿里不哥紧锣密鼓准备忽里勒台大会时,忽必烈率先提前返回到了大本营开平(元上都):

  • 1260年5月,忽必烈发布《皇帝登宝位诏》,自立为汗;
  • 同年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建元“中统”。

忽必烈“绕开”忽里勒台大会“自立为汗”的举动,显然得不到蒙古诸王的认可。

忽必烈:先下手为强!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阿里不哥,只能匆匆召集留守的蒙古诸王,举行新一届的忽里勒台大会。据史料记载,出席大会的有:

  • 察合台子哈刺旭烈兀的寡妻兀鲁忽乃;
  • 察合台孙阿鲁忽;
  • 窝阔台孙尔赤(合丹之子)、海都(窝阔台孙);
  • 术赤孙忽里迷失和合刺察儿;
  • 蒙哥子阿速台和玉龙答失;
  • 以别勒古台之子为代表的“东道诸王”代表

另外,阿里不哥还一度获得了驻守在陕西和四川等地的蒙古军队的支持。可好景不长,这些蒙古军很快被忽必烈的军队降服,只能倒戈相向。

1260年年底,忽必烈率军挺近都城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一路败退的阿里不哥军队,不得不向叶尼塞河撤退。

今天的哈拉和林

一路高奏凯歌的忽必烈认为,“阿里不哥已不足为惧”于是,他在哈拉和林留下一小部分驻军后,便率领主力返回中原。

1261年年底,阿里不哥卷土重来,迅速击溃了忽必烈在哈拉和林的驻军,并与忽必烈展开了正面交战。忽必烈尽管取得了险胜,却并未乘胜追击,这无形中给了阿里不哥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

十几天后,阿里不哥在海都和阿鲁忽的援助下,再次与忽必烈展开了殊死搏斗,一时未分胜负。至此,双方进入了僵持的局面。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斗,给了察合台汗国“猥琐发育”的机会

又过了一年,支持阿里不哥的察合台系宗王阿鲁忽突然倒戈,向忽必烈投降。至此,战争的天平迅速向忽必烈倾斜。阿里不哥不得不撤离哈拉和林,退却到伊犁河畔。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残军与阿鲁忽狭路相逢,双方大战一番,阿里不哥军再遭重创。1264年春,阿里不哥军队驻地阿力麻里大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军心涣散,战斗力几乎归零。

阿力麻里城遗址,位于新疆霍城县西北的克干平原

走投无路的阿里不哥,不得不向忽必烈投降。四年的汗位之争,终于以忽必烈全胜的结局告一段落。

值得注意的,无疑是忽必烈对阿里不哥的处置方式。《元史》记载:

至元元年(1264)秋七月,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败,不复能军,至是与诸王玉龙答失、阿速带、昔里给,其所谋臣不鲁花、忽察、秃满、阿里察、脱忽里等来归。诏诸王皆太祖之裔,并释不问,其谋臣不鲁花等伏诛。

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

与《元史》相比,《史集》的相关记载则详尽得多,且富有戏剧化:

  • 阿里不哥由于势穷力竭,他不得不在鼠年(1264年),程觐见忽必烈合罕…..
  • 按照通例,在此场合下,罪人的肩上要披上大帐的门帘接见,他也就这样披盖着去觐见君主….合罕注视了他一段时间,激起了他的家族荣誉感和兄弟之情。
  • 阿里不哥哭了起来,合罕的眼里也流下了泪。忽必烈擦去眼泪问道:“我亲爱的兄弟,在这场纷争中谁对了呢?是我们还是你们?”阿里不哥回答道:“当时是我们, 现在是你们。”

《史集》中文版封面

第二天,忽必烈即召集“大异密和宗王们”,开始了对阿里不哥集团的“清算”。拉施特记录道:

“阿里不哥的十个异密(大臣)被处死”,而阿里不哥则得到了宽恕。“全体异密商议道,我们应如何看待阿里不哥和阿速带(蒙哥之子)的罪行呢?看在合罕的面上,赐他们活命吧。”

一言概之:

  • 对于阿里不哥以及追随他的“黄金家族”诸宗王,都选择了“从轻发落”;
  • 对于追随他的异姓大臣和将军,几乎是全员“杀无赦”。

阿里不哥尽管没有被当即处死。但时隔两年,年富力强的阿里不哥便命丧黄泉。《史集》记载:“虎年(1266)秋天,阿里不哥患病死去。”但问题是,阿里不哥真的是“患病而死”吗?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与“拖雷之于窝阔台”一样,活着的阿里不哥,就是忽必烈“衣服里的一根针”。

1)按照蒙古传统,作为“守灶之人”的阿里不哥具有优先继承权

  • 忽必烈的登基大典,除了少部分“东/西道诸王”之外,参加者主要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大臣、将军与大地主阶层;
  • 阿里不哥的继位,不仅有忽里勒台大会的“官方认证”,还得到了大多数蒙古宗王的支持。

忽必烈继位

在“合法性”上,忽必烈是绝对逊色于阿里不哥的。因此,当忽必烈问被俘的阿里不哥“谁对谁错”时,阿里不哥不卑不亢地说,“当初是我们,现在是你们”。

在忽必烈看来,留下阿里不哥,无异于“养虎为患”。

2)阿里不哥根基尚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作为幼子,阿里不哥继承的封地,是广大的“蒙古本部”及西北方的广大疆域。蒙哥的直系军队,也基本都归属于他的麾下。

蒙哥之子阿速带、玉龙答失、昔里吉等宗王,亲信大臣勃鲁欢、阿兰答儿、刘太平等人,都站在他的阵营中。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倘若阿里不哥的残余势力重新集结起来,会给忽必烈带来大麻烦。

在元朝,可以看到很多“异样”的面孔

3)阿里不哥是夺位之争的“罪魁祸首”,他的屈服是被迫的,并非真心

阿里不哥此人反复无常,忽必烈可谓“深有体会”。拉施特记录道:

(阿里不哥在与忽必烈的首次交锋中遭受重创)不得不“带着瘦弱饥饿的军队驻扎在谦谦州边境”。由于“害怕忽必烈合罕前来攻打他”,他派遣急使去请求宽恕说:

我们这些弟弟们有罪,是出于无知而犯罪的,你是我的兄长,可以对此加以审判,无论你吩咐我到什么地方去,我都会去,决不违背兄长的命令,我养壮了牲畜就来见你,别儿哥、旭烈兀和阿鲁忽也将前来,我正在等待他们前来。

忽必烈一度认为,自己可以与兄弟“化干戈为玉帛”

忽必烈听了后,颇为感动。

他(忽必烈)自言自语地说道:“浪子现在回头了,清醒过来、聪明起来、回心转意了,他承认自己过错了”。于是,他不再进军,专心等待阿里不哥等人到来。

然而现实情况却让忽必烈“大失所望”。

  • 阿里不哥在夏天和秋天把马群养肥壮后,没有守信用,他违背自己的诺言,再次出兵攻打合罕。当他接近驻在边境上的也松格时,派去急使去说:“我是来投降的”。
  • 用这样的话麻痹了他(也松格)的警觉后,向他发动突然袭击,把他和军队一起打跑,并把察合台、曲律们的斡耳朵和自己的斡耳朵全部收回。然后穿过草原,直趋合罕方面。

正所谓“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忽必烈肯定会对阿里不哥有所忌惮的。他再也不会给阿里不哥故伎重演、死灰复燃的机会了。

我们有理由推测,阿里不哥之死亦非善终。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大蒙古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几乎都是踏着他们亲族的尸骨登上汗位宝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巍峨大厦的根基,也在一次次内讧中出现裂痕,最终轰然崩塌。

主流学者认为,蒙哥汗死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夺权之战,是大蒙古国分裂的标志。

元朝的贸易经济,在当时是非常发达的

忽必烈、阿里不哥夺位之争,是大蒙古国内部第一次公开的武装夺权斗争。这场内战历时四年之久,战火燃遍大漠南北、关陇秦川、河西走廊以及天山、昆仑山一带。

“五子训箭”的传说早已被成吉思汗的后人们抛之脑后,帝国内部滋生已久的矛盾终于“全面迸发”,分裂的结局已经无法挽回。

视察大运河工程的忽必烈

伴随着元朝的建立和迁都北京,在大蒙古国的庞大疆域内,逐渐形成了元朝以及各自独立的四大汗国,即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及金帐汗国。

忽必烈虽然是名义上是蒙古大汗,但再也不是东抵高丽,西至斡罗思辽阔领域的真正统治者了。

《三国演义》的开头,就提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强弱转化是历史常规,这是不争的事实。显然,大蒙古国的兴衰,正是印证了“物过盛当衰,物过衰当盛”的历史法则。

所有伟大的帝国,终将被付之一炬

客观地说,以强大军队立国的蒙古帝国,缺少足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底蕴,用来凝固其丰厚的开拓成果。赢得了空间绝不等于赢得了时间,任何强大的国家,无论曾经怎样的绚烂辉煌,终将被苍凉的岁月席卷而去。

更多文章

  • 忽必烈的传奇一生,他完成了成吉思汗的遗愿,一统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大冰讲故事标签:忽必烈,成吉思汗,蒙哥,阿里不哥,拖雷,蒙哥汗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拖雷有十一子,长子即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里不哥。蒙哥即汗位后,遣忽必烈开拓南部汉地,令旭烈兀远征西域,以阿里不哥留守和林看管蒙古本土,自己则亲率大军伐宋。不料蒙哥汗于1259年在合州城下阵亡,忽必烈为争夺汗位匆匆北返。按规矩,大汗之确定须由「忽里台」推举

  • 忽必烈在历史上做出过什么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忽必烈,元朝,蒙哥,蒙古帝国,成吉思汗,阿里不哥

    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丰功伟绩,当属千古帝王,应为华夏景仰。一、千古帝王元世祖,黄金家族留血脉忽必烈,成吉思汗儿子托雷的第四子,蒙古帝国第五位可汗,也是最后一位可汗,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成吉思汗,大蒙古帝国的皇帝,世界上杰出的军事家,多次发动对蒙古以外的战争,

  • 郭靖战死后,杨过之子孤身一人杀入王宫,却被忽必烈几句话劝退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郭靖,杨过,黄蓉,郭襄,元朝,忽必烈,小龙女,金庸笔下,射箭运动员

    当年杨过用一粒飞石打死了蒙古皇帝蒙哥,蒙古士兵见状之后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由于群龙无首,蒙古大军的士气一落千丈,彻底丧失了作战能力。他们一个个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地逃回了蒙古。在华山之巅,江湖群雄对“五绝”重新进行了排位。在黄蓉的建议下,新五绝诞生了,他们分别是:东邪黄药师、西狂杨过、南僧一灯大师、北

  • 忽必烈的噩梦,打不死的海都

    历史解密编辑:帝史标签:大汗,蒙哥,元朝,忽必烈,小说家,阿里不哥,蒙古帝国,成吉思汗,蒙古骑兵,孛儿只斤·窝阔台

    对于征服能力过强,而统治能力过差的蒙古人来说,他们征服的土地过于庞大,这些土地能够维持统一是一种偶然,而分裂却是一种必然。1264年,忽必烈成功击败了弟弟阿里不哥,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于是他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富庶的南宋,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的身后,一个远比弟弟阿里不哥难缠的对手正在成长,这个对手可不会像

  • 忽必烈创立了元朝,为什么蒙古人讨厌他?汉人却喜欢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忽必烈,蒙古人,元朝,蒙古帝国,蒙哥,阿里不哥

    序言忽必烈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是蒙古帝国第五任大汗,也是元朝开国皇帝。因为蒙古帝国和元朝是当时世界范围内领土面积数一数二的超级帝国,所以忽必烈在中国乃至东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中国历史的描述中,忽必烈虽来自游牧民族,但统一中国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延续宋代以来繁荣的

  • 元朝察必皇后在国库取了一匹丝帛。忽必烈笑道:国库不是私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宫女,元朝,国库,朱元璋,小说家,察必皇后,慈禧太后,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察必皇后,命宫女去国库取了一匹丝帛,丈夫元世祖忽必烈开玩笑说:国库又不是私人库房,你怎么能派人随便取东西呢?朴实的察必皇后却把玩笑话当了真,想着怎么节俭出丝帛来。经过反复考虑,她组织宫女把大量废弃的旧弓弦熬煮之后,加工成了帛衣,这一下子给宫里省出了许多经费。察必皇后煮弓弦织帛衣的事情,一时传为佳

  • 你可能不知道,忽必烈带着汉人屠杀了蒙古

    历史解密编辑:温伯陵的烟火人间标签:蒙古,蒙哥,元朝,诸王,忽必烈,小说家,成吉思汗,阿里不哥,孛儿只斤·窝阔台

    伯陵说:在我们的印象中,忽必烈是纯正的蒙古皇帝,这么说是没错的,但不全对。忽必烈能做元朝皇帝,是因为得到汉人官僚和世侯的支持,为此不惜屠了蒙古圣地哈拉和林。而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对当下有深刻的参考价值。一、蒙古草原的历史,以成吉思汗为标志,被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早年间的草原部族,没有稳定的领导核

  • 奇皇后:外国贡女进入中国后宫,怎样花32年爬到皇后之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皇后,奇皇后,后宫,丞相,元朝,皇帝

    古代帝王爱江山也爱美人,有不少人将江山的覆灭归咎到美人的身上,就出现了红颜祸水这一词,可女人真有那么大的本事,能够毁了帝王的江山吗?从古至今,有能力有魄力的女子不在少数,只不过她们的光芒被掩盖住了,或者说根本没有给她们施展才能的机会,有能力有野心的女人完全可以像男人一样取得一番成就。历朝历代的帝王后

  • 高丽奇皇后:手腕毒辣祸害朝政,为私欲恶化元朝与高丽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元朝,朝政,宦官,元史,元顺帝,高丽奇皇后

    奇皇后的人生轨迹就像她的姓氏一样,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身为高丽奇氏家族的幼女,幼年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依靠贡女制度,进入元朝宫廷,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烹茶技艺赢得元顺帝的宠爱,一跃成为元朝的第二皇后。奇皇后是一个有野心的女子,她不想仅限于后宫的成功,还插手元朝政治和高丽的政治,她通过结交宦官、大臣,影响

  • 成吉思汗临终托付拖雷:我的死讯封闭,灭西夏后都城中兴府屠城

    历史解密编辑:张艺腾数码知识标签:成吉思汗,西夏,拖雷,金国,木华黎,中兴府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贴切。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起了蒙古帝国,但当时蒙古人都以游牧为生,他们生产力低下,所以生存只能靠抢夺资源,加上游牧民族勇猛的特性,这就造就了他们掠夺的本性,所以他登基后就开始四处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