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原本是与帝位无缘的,但阴差阳错,不但坐上了帝位,还成为了有元一代最著名的仁君、明君。
此话怎么说呢?
话说,元朝第二代皇帝元成宗,在大德九年(1305年)曾立第一任皇后失怜答里所生的嫡子德寿为皇太子,但这德寿福薄不寿,在这年十二月就病逝了。
元成宗本人也于这年十月患病,不能视朝,由皇后执政,朝中大事委于右丞相哈剌答孙。
元成宗在病榻上绵延挣扎到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初八,最终还是头也不回地奔阴曹地府而去,享年四十二岁。
皇后卜鲁罕在执政期间,已与左丞相阿忽台,以及中书省、枢密院里的许多回回大臣深相结纳,她打算倚重忽必烈的一个孙子、安西王阿难答来临朝称制。
而安西王阿难答也正想以世祖嫡孙的身份争夺皇位,因此和皇后卜鲁罕一拍即合。
阿难答可是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狂热穆斯林,手下二十万军队全在他的干预下改奉了伊斯兰教。
右丞相哈剌答孙因此视之为异端,秘密遣人通知在漠北的海山和在怀州(今河南沁阳)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俩。
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应该比阿难答更具备继承帝位的资格——忽必烈在至元十年(1273年)立儿子真金为皇太子,真金共有三个儿子,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就是元成宗铁穆耳,而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是答剌麻八剌的儿子。
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各有特点。
海山长期总兵北边,很得在漠北作战过的诸王将领的拥护;爱育黎拔力八达雅重儒术,身边聚集有一批汉人士大夫或倾心汉文化的蒙古、色目侍臣。
相较而言,爱育黎拔力八达路近而海山路远,所以,爱育黎拔力八达抢先赶回京城,率卫军闯入皇宫,捕杀了阿难答、阿忽台等人。
诸王阔阔出、牙忽都等拥爱育黎拔力八达路即皇位,但宅心仁厚的爱育黎拔力八达路只以监国之名义执掌朝政,另派使者奉玉玺前去边境迎接海山。
那边海山接到哈剌答孙的密报,也立即率军自金山前线东返至和林,召集岭北诸王勋戚大会,诛杀了与阿难答通谋的合赤温后王也只里,然后率大军风雨兼程直奔京城。
回到京城后,海山迅速登位,改元“至大”,是为元武宗。
武宗感激弟弟义让帝位给自己,即诏其为“皇太子”兼领中书令,确定了他的皇位继承权资格。
武宗在位不足四年,却实施了许多改革。
他非常慷慨,大范围封官赏赐,在中书省外另立尚书省,兴建中都,推行理财政策,发行“至大银钞”和“至大通宝”,强化海运、增课赋税……
这些改革有好的,有坏的,但好的还没展示出其应有的好,坏也没有完全呈现其败,元武宗就挂了,享年仅三十一岁。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一继位,就全盘推翻了武宗的改革措施。
补一句,元仁宗虽然仁,但也不至于“仁”到没有底限。
他之前和兄长约定是:兄终弟及,叔死侄继。
即兄长死了,由他来继位;而等他死了,就由兄长的儿子来继位。
元武宗死前,其宠臣三宝奴、亲信太监李邦宁都曾苦苦劝武宗立自己的儿子为帝,元武宗都不为所动。
然而,元仁宗继位后,立刻杀掉了三宝奴,并逼走了侄儿和世,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
这使得若干年后,元武宗的两个儿子和世、图帖睦尔回来争夺皇位、从而为黄金家族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话说元仁宗在东宫时,就得汉儒王约用心辅导,登位后,在王约的指点下,成为了一代仁君。
四库全书《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四感叹说:“仁宗之善政屡见于史册者,谓非王约辅导于其始可乎。”
仁宗除了废除武宗朝的一切改革,恢复原来的中书省,整顿朝政,惩治地方赃官污吏外,推行“以儒治国”政策,作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善政。
其中最受人称道的就是恢复中断了近四十多年的科举考试。
早在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九月,翰林学士王鹗就请行选举法。元世祖下诏中书省与翰林院商议选举程序,到了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已经议定了科举制度为罢免诗赋、重视经学,但随着元世祖驾崩,此议遭到了长时间的搁置。
元仁宗即位后,即在河南江北行省右丞王约的建议下,将“兴科举”“著为令甲(法令的第一条)”。
皇庆二年(1313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
其诏书称:“唯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联以眇躬,获承丞祚,继志述事,祖训是式。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辞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
这次恢复科举,直到元亡,元朝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简称“元十六考”),汉族士人重获正常的晋身途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