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倪瓒的世界

倪瓒的世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艺天下 访问量:2750 更新时间:2024/1/7 11:32:32

倪瓒 山林壑图

中国历史上名画家多矣,但像云林这样的画家十分罕见,李日华感叹道:“此君真绘事中仙品也。”这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影响了六百余年来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的进程。探讨云林艺术的规律,必须别具只眼。

云林绘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形式,其虽出于晚唐五代以来大家之脉(如荆浩关仝李成),但终究成其一家之法。其绘画面目主要有二:一是山水画,多于寒山瘦水中着萧疏林木;二是窠木竹石图(其墨竹图也可归入此类),由文同、苏轼一脉开出,往往只是一拳怪石、几枝绿竹,略其意趣而已。作品造型简单,甚至画面有重复之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修竹图》

但就是这样一种空间形式,后世无数人临仿,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一代大师都感叹难以穷其奥妙。对其空间的解释,如从母题、画面结构等寻找图像形成的历史脉络和时代特征,进而上升到表意的分析,这种风格学的研究思路,虽不无价值,但也常有不相凿枘之处。云林的空间,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宇宙,受制于他的生存哲学和艺术观念,从思想深层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一不可忽视的角度。

云林画具有突出的“非空间”特点。他的画当然是视觉中形成的“造型空间”,具有物态形式、空间位置和运动倾向等视觉艺术的基本特点,然而他却视这一空间为幻而非实的形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倪瓒《江渚风林图》

他为朋友画竹,题跋却写道,说它竹子可以,说是芦苇、桑麻也无妨,外在的物象形式并不重要,他的意趣在“骊黄牝牡之外”,他作画的目的是要传达胸中之“逸气”。他为好友陈惟寅作画,题诗云:“爱此枫林,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 “不在象与声”,是云林一生绘画之蕲向。如他画一片空阔的江岸,并非为呈现江岸之貌,也不在叙述江岸所发生的事,画中树木、江水、远山、孤亭等虽是寻常之物,经其纯化处理,“都非向来面目”,成为展现其生命体验的形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竹树野石图》

空间在人视觉中形成,通过视觉将诸物联系起来。而云林创造的这一世界,显然不能仅从视觉角度去把握。视觉空间强调视觉源点(观察者位置),强调在视线中构成的四维关系(长宽高及时间变量关系)。而云林之空间不是依视觉源点位置来确定,其源点是飘移的;空间序列也不依视觉而展开,心灵的秩序代替了外在观察的秩序。

不是焦点或散点的问题,那终究还是透视问题,云林的空间创造是通过一个虚设的意度去整合空间序列。如果说这是造型空间,那应该是意度空间。超越视觉逻辑、尊重生命感觉是其根本特点。

如《渔庄秋霁图》,董其昌认为,此为云林晚岁极品;安岐认为,此画为云林“绝调”。此乃云林晚年代表作。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渔庄秋霁图》

画面中央近景处,焦墨画平峦上枯树五株,向天空中伸展,体势昂扬。中段空景,以示水体。向前乃是沙岸溆浦,以横皴画远山两重,约略黄昏之景。这当与他在太湖边生活的视觉经验有关,站在近岸,朝暮看太湖远山,就有这样的感觉。而这又非视觉经验的直接呈现。

“悲歌何慨慷”(云林题此画语)——江城暮色中,风雨初歇,秋意已凉,正所谓“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云林于此画一种悲切,一种高旷,一种乾坤了望眼、幽意自彷徨的精神,突出“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小雅·卷阿》)的潇洒。

倪瓒自拔中的“悲歌何慨慷”

意度主宰着画面空间的选择,不是由江岸视觉源点远望所及,只是突出树、石等符号,略去种种(包括小舟、行人、暮色中的鸟),虚化种种(陂陀中的沙水,也非目击下存在之样态)。一切皆出于意度衡量之需要,需要在苍天中昂藏得法的高树,需要一痕山影的空茫,就尽意为之,而题诗中所说的“翠冉冉”“玉汪汪”等,一无踪迹。画与王云浦的渔庄实景并无多大关系,系一种精神书写。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说:

“中国文明不是将其历史寄托于建筑中......真正的历史......是心灵的历史;其不朽的元素是人类经验的瞬间。只有文艺是永存的人类瞬间唯一真正不朽的体现。”

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幽涧寒松图》

记录瞬间直接的生命体验,是云林艺术的基本特点。如他在夏末秋初送别时所画《幽涧寒松图》(藏故宫博物院),于萧瑟中注入了冷逸和狷介的情怀;为家乡一位医生所画《容膝斋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存在的体察融入其中,通过瞬间而成的“书法性用笔”和空间组织形式,将当下的体验记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空间形式。沈周等叹息云林之画难以接近,正在于其形式本身所载动的瞬间生命体验是不可重复的,纵然你是绘画圣手,也难以临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容膝斋图》

云林这种记录瞬间体验的纯化空间可称为“绝对空间”,不是物理学中与相对空间区别的绝对空间,那究竟还是一种物理空间形式。这里所言“绝对空间”,依中国哲学的概念(如《庄子》的“无待”、唯识宗所说的“无依”),强调其“绝于对待”的特性,超越视听等感官与外境的相对性;更强调它是瞬间生命体验的记录,是“独一无二”的,是无对的。它是生命空间,而非物理空间;虽托迹于形式(如物态特征、存在位置、相互关系),又超越于形式。

一朵开在幽谷中的兰花,也是一个圆满俱足的生命宇宙,就因其“绝对性”。正因它是“绝对”的,所以并无残缺,不需要其他因素来充满;也因其“绝对”,其意象总是孤迥特立,不可重复,无法模仿。

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林亭远岫图》

此“绝对空间”类似于《庄子》的“无何有之乡”。《逍遥游》谈到惠子讽刺庄子的大而无当,不中规矩,无所为用。庄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何有之乡”有四个特点:其一,就存在本质而言,这是人生命寄托之所——“乡”即有生命故园意,也即本章所言之“生命空间”。其二,就存在状态而言,此为非物质之存在,它是“无何有”的,如成玄英疏所云:“无何有,犹无有也。莫无也,谓宽旷无人之处,不问何物,悉皆无有。故无何有之乡也。”其三,就视觉感知而言,此为无空间方位的存在,纵目一望,不知何居。其四,就与人的关系而言,这是一种不与人作对境的存在,它是“绝于对待”的,如苏轼所言,乃是“无可之乡”。(《择胜亭铭》)这四个方面恰是云林“绝对空间”创造的核心内涵。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六君子图》

云林艺术在后代获“冰痕雪影”之评,他的艺术一如华林散清月、寒水淡无波,在飘渺无痕中说世界的真实意。云林的画,就是创造一个“无何有之乡”——非具体物象、不在独特的时空中存在、不是人观之对境,而是人的生命里居。

至正十年(1350)云林作《画偈》,此不啻为其一生绘画之纲领:

“我行域中,求理胜最。遗其爱憎,出乎内外。去来作止,夫岂有碍?依桑或宿,御风亦迈。云行水流,游戏自在。乃幻岩居,现于室内。照胸中山,历历不昧。如波底月,光烛眄睐。如镜中灯,是火非绐。根尘未净,自相翳晦。耳目所移,有若盲聩。心想之微,蚁穴堤坏。冁然一笑,了此幻界。”

“乃幻岩居,现于室内”,说的是卧游之乐,此就绘画功能言。“照胸中山,历历不昧”,说山河大地为胸中之发明,乃“一时明亮之闪现”,非外在之山水,此就绘画创造过程言。“如波底月,光烛眄睐。如镜中灯,是火非绐”,又说山水画是一种非物质存在,方便法门而已,此就绘画存在特点言。云林简直视绘画为“无何有之乡”的呈现。他有诗云:“戚欣从妄起,心寂合自然。当识太虚体,勿随形影迁。”(《瞻云轩》)他的画,就是“太虚体”。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琪树秋风图》

云林的画超越物质(欲望)、形式(知识)、身累(情感),有飞鸿灭没之韵,膺淡月清风之志。他以洞破历史的眼看世界。他有诗云:“笑拂岩前石,行看海底尘。”(《次陶蓬韵送叶参谋归金华》)海枯石烂,沧海桑田,追求永恒永不可得,世界变化不已,沾滞于物象,斤斤于利益,终究为世所戏。他将强烈的历史感,寄托于超越历史表象的努力中。

似乎他的艺术就是为了“勘破”的,勘破世相,勘破红尘,勘破流光逸影。他带着这份超越意,“弹琴送落月,濯缨弄潺湲”(《徐伯枢归耘轩作》);他满负一腔凌云志,任“波光浮草阁,苔色上春衣”(《赠沈文举》)。

——摘自《一花一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来源:中华珍宝馆

标签: 倪瓒沈周董其昌山水画苏轼

更多文章

  • 倪瓒山水画中的生命之力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茶,倪瓒,生命,笔意,画家,乐器,香草,山水画,中国画,书法作品

    倪瓒 容膝斋图在倪瓒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对生命的看法。倪瓒的画作十分淡然,不懂得欣赏的过客匆匆一瞥,随后将其忘却,而了解门道的人却对此久久不能释怀。山水还是山水的样子,云飘在空中也并未变化,但是看画的人却从中收益良多。倪瓒对生命的态度如同我们在写作中常常用到的一种手法——反衬。潭水也是死一般

  • 历史|格局小了!倪瓒他不止有洁癖

    历史解密编辑:青睐标签:倪瓒,沈周,黄公望,张雨,容膝斋图,题诗

    全天下都知道倪瓒有洁癖,但除了洁癖,还有什么呢?其实也说不大清楚。他是高士,是修道者,是隐居者,是诗人,是黄公望的小友,是沈周的偶像……接近他越多,越是无法描述他。他是倪瓒,不该只有洁癖为世人所知。还是从大家熟知的《容膝斋图》开始吧。01自35岁的《秋林野兴图》之后,他从来不画人多年漂泊,倪瓒有些厌

  • 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倪瓒,山水画,画家,黄朴存,石涛,马远

    画里空疏处,个中尽是诗。倪瓒山水,画面空疏,故其所作,向有“疏体”之 称。他与同时代的王蒙“密体”山水形成强烈的对照。倪瓒的画空,空中有灵气;倪瓒的画疏,疏的有秀气。他的这种空疏景色,是象外之美。画家於象外写之,观者于象外得之。绘画上的这种空疏,如抚琴者得弦外之音,吟诗者得言外之境,因为艺术的审美

  • 倪瓒的山水:画里空疏处,个中尽是诗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倪瓒,山水画,黄朴存,画家,石涛,马远

    画里空疏处,个中尽是诗。倪瓒山水,画面空疏,故其所作,向有“疏体”之 称。他与同时代的王蒙“密体”山水形成强烈的对照。倪瓒的画空,空中有灵气;倪瓒的画疏,疏的有秀气。他的这种空疏景色,是象外之美。画家於象外写之,观者于象外得之。绘画上的这种空疏,如抚琴者得弦外之音,吟诗者得言外之境,因为艺术的审美境

  • 倪瓒书法,笔简韵古,格高意远!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茶,倪瓒,行书,隶书,篆书,画家,香草,乐器,赵孟頫,书法作品

    此轴上方篆书“静寄轩”和赞前篆书“静寄轩诗文”为张绅所书。 《静寄轩诗文》是倪瓒所书自作诗文,纸本,62.9x23.3厘米。钤五玺,故宫博物院藏。 内容分三部分,包括《邾伯盛氏小像赞》《刻古印文诗四韵》五律一首、《静寄轩诗》七绝三首。款署:“辛亥十二月,云林子因过云门先生之娄江寓馆,遇伯盛,相从累日

  • 倪瓒:你不必“太用力”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茶,倪瓒,沈周,用笔,笔法,乐器,画家,香草,倪云林,书法作品

    徐:徐小虎(著名中国美术史研究者)王:王季迁(20世纪最杰出的书画鉴定家和创作者之一)徐:让我们看看另一种不同的笔法,也就是倪瓒独一无二的笔。王:好!倪瓒的笔墨表现,是简化了北宋的笔法,他最为人知的能力在于创造自己新的面目。他的笔墨极好,基本上不表现太多的变化,而变化只见于他笔的内在和诗意的表达。徐

  • 倪瓒的小楷,清新灵动,高古脱俗

    历史解密编辑:坦腹斋标签:茶,倪瓒,小楷,楷书,行书,乐器,香草,画家,行草书,书法作品

    倪瓒(1301~1374)倪瓒,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江苏无锡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

  • 倪瓒的画(海内外馆藏)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倪瓒,水墨,山水画,石涛,董其昌,黄公望

    元 《张雨题倪瓒像》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

  • 姚胜:东察合台汗羽奴思与土鲁番速檀阿力是同一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星走丢了标签:阿力,土鲁番,哈剌,拉失德史,思汗

    本文原题为《速檀阿力王与羽奴思汗关系辨正》,发表在韩国「」(《東國史學》)第50辑,2011年。为方便阅读注释从略。土鲁番速檀阿力王与羽奴思汗的关系一直是明代土鲁番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话题。二者的史迹与关系,既有明确的地方,也有模糊浑沌之处。关于羽奴思汗,《拉失德史》有载,而对于阿力,《拉失德史》却没

  • 帖木儿曾扶植忽辛统治西察合台汗国,随后不断征战建立帖木儿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帖木儿,帝国,成吉思汗,汗国,合台

    帖木儿帝国是帖木儿于洪武三年(1370年)开创的帝国。鼎盛版图:其疆域以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为核心,东西从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帝国到中国新疆地区的东察合台汗;南北从今格鲁吉亚一直到印度。帖木儿去世后子孙相位,国家陷入分裂。最终帖木儿的后代在正德二年(1507年)被乌兹别克汗国建立者昔班尼击败,在帖木儿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