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语文课本上,蒲松龄笔下的《狼》,你真的看懂了吗?

语文课本上,蒲松龄笔下的《狼》,你真的看懂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自说文史 访问量:754 更新时间:2024/1/10 7:41:03

这几年一直在写民间故事,为了素材,我也买了许多书,看了许多书,从先秦到明清,少说也有一百五十本吧。

对于中国古代的志怪故事,其实很多都是表面写怪,实际写人。像《聊斋志异》就是,当年语课本上学的几篇文章,也是多年后才弄懂。

比如《狼》,就不仅仅是屠夫狼斗智斗勇的故事,其内涵是非深刻的。原文只有二百来字,如下: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哉?止增笑耳。

这个故事,大概意思是:

一个屠夫回家,被两头狼跟着,尽管屠夫已经把骨头都给了它们,但是两头狼不知道,还是一直跟着他。到后来,屠夫被逼得靠在柴垛子后,两头狼却走过去,围着他。

过了一会儿,一头狼走了。屠夫趁机用刀杀了剩下的一头狼,离开时发现,之前那头狼钻到了柴垛子下面,打算从后面偷袭屠夫。屠夫发现后,也杀了狼。

狼是不是很狡猾呢?当然很狡猾,可是这两头狼顷刻之间,都被屠夫杀了,它们尽管也奸诈狡猾,却什么用都没有,只能给大家增加笑料。

当年学这篇课文时,只知道这篇故事还算有趣,似乎就是说,人比狼聪明而已,并不懂这篇故事的寓意。尽管有语文老师的讲解,但我依旧不理解,大约也只是看过就忘。

实际上,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时,忽然就顿悟了,终于明白这篇文章的深刻含义,也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个简短的故事,能够入选语文课本了。

故事里的屠夫,仅仅是指屠夫吗?骨头就是指骨头吗?禽兽只是指狼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表象。

有些人评论这篇故事,骂屠夫残忍,转眼间杀了两头狼。这种看法,其实是颠倒黑白,本末倒置。

试问,狼如果不追着屠夫,不想着吃屠夫,屠夫会害怕吗?会反抗吗?屠夫把骨头都给了它们,它们却不依不饶,死死追着不放,甚至要吃掉屠夫,若不是屠夫胆大,武艺高,岂不是就要被狼吃了?

屠夫才是最无辜的人,罪魁祸首其实在狼。因为屠夫起初也只是躲避,他只想保命,没想反抗,后来迫不得已,才不得不杀狼。

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是贬义的,狼性凶残,在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古代,其危害不言而喻。这从鹰视狼顾、狼狈为奸、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子野心、官虎吏狼、豺狼之性等成语中,完全能看出来。

狼和屠夫,原本不应有交集,但现在狼却盯上了屠夫。狼为什么会盯上屠夫呢?无他,就是因为贪婪成性,它想不劳而获,它想把屠夫的东西据为己有。

狼代表的是什么呢?就是成语“官虎吏狼”中的官吏。而屠夫,代表的是底层人民,代表的是所有老百姓。

按照道理来说,官吏原本应该以民为上,为民服务,应该想着帮助老百姓,但现在他们非但不帮百姓,甚至要压榨百姓,从百姓手中抢走粮。两头狼,说明这样贪婪的官吏不止一人,他们一个接一个,贪了一些还不知足,一定要把百姓逼到山穷水尽。

那这时候,老百姓怎么办呢?只能像屠夫一样,奋起反抗。

蒲松龄其实也是在告诫大家:遇到狼这样贪婪狠毒的猛兽,一定要奋起反抗,不然只会被欺压到死。大家要学习屠夫,使出手段,对付这些恶狼。有钩子就用钩子(第一则狼故事中的屠夫),有刀就用刀(第二则狼故事中的屠夫),哪怕会吹气(第三则狼故事中的屠夫),把狼肚皮吹胀,让它动不了也行。

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勇于反抗,这些贪官污吏最终的结果,就是像狼一样,被击毙,成为历史的笑柄,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就算这些贪官污吏再狡猾,他们终究逃脱不了被惩罚、被击毙的后果。

所以,到最后,蒲松龄发出了直击灵魂的拷问与讥讽: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意思就是,就算你们这些人有再多手段,又能怎么样呢?最终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这个前提,就是“屠暴起”,否则狼就会得逞。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当作警世寓言来读。清朝的何守奇看完蒲松龄的《狼三则》后,这样评论道:狼以贪死,以诈死,恃爪牙而亦死。乃知禽兽之行,决不可为。

事实上,这篇故事自从七十多年前,第一次选入到课文中时,重点就在于其深刻的内涵,及其发人深省的意义。

《狼》进入语文教材,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延安。笔者目前所见最早选编《狼》的教材是1945年8月华北新华书店初版《中级国文选》第三册……《狼》为该册第19课,书中除了原文、作者介绍、注释,还注明了“原文要旨”:“写狼狡猾的故事。” 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其选编意图都是不难猜测的。 1945年12月,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出版的《国语课本》(高级小学适用)第一册第21课,是一篇白话文《狼的故事》,文中的爷爷给孙子讲了两则关于狼的故事,内容就是《狼三则》中的前两则。课后有这样的问题:“我国的反动派像狼吗?对付他们要注意什么?”其指向是非常明确的。

以上两段话,出自《<狼>:一篇非典型<聊斋>作品的经典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陈恒舒)。

很可惜,到现在,老师已经不会说得那么深刻了。尽管现在没有了反动派,但是像狼一样的官吏,难道还少吗?像狼一样的老板,哪里不是呢?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职场人,我们都要学会反抗才对,而不是默默忍受。

最终的最终,作者就是希望在财狼遍地的时代,大家都能像屠夫一样,不要一直忍让,要奋起反击,手刃恶狼。若不这么做,势必导致财狼遍地走的状态。那样,就是“狼胜于人”了。

狼胜于人,结果会怎么样?彼时又将是怎样的社会情景呢?作者在《狼三则》里没说,但在《梦狼》中的“梦境”中,给出了结果———“狼胜于人”后,“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墀中更是“白骨如山”。

也就是说,那时候贪官遍地,欺压者多了,就会造成无数人民死亡,白骨累累,这是一种非常悲惨的结局,令人绝望。而这种结果,显然不是作者所期望的。

所以,对于《聊斋志异》,有时候需要把几篇故事放在一起结合看,有时候还得深思,结合时代和背景来看。这本书,需要反复读,而不是当成简单的故事看。

更多文章

  • 经典大师蒲松龄的梦中女子:千古浩叹为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二十四桥观星标签:宦娘,康熙,聊斋,狐谐,书生,绿珠,清朝,蒲松龄,白秋练,科学家,小说家,中国古文献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完美的梦中情人,大师蒲松龄更是如此。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小美女顾青霞,却生发出大师的诸多灵感妙笔,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快事吧。顾青霞生于1654年,她静如处子,美丽妖娆,饱读诗书,多愁善感,16岁成为宝应知县孙蕙的侍妾。当年蒲松龄29岁,在孙蕙手下任师爷,而顾青霞喜欢诗歌,经常在蒲松

  • 江湖局外人蒲松龄,如何书写江湖里的凶恶烟波?

    历史解密编辑:新京报标签:尼姑,书生,武艺,唐人,聊斋,清朝,蒲松龄,科学家,小说家,中国古文献

    武侠小说中的武艺,和真实武林中的不同,前者天马行空,极尽夸张之能事,就像六脉神剑、降龙十八掌等;而后者追求实战,如至刚至阳的半步崩拳。但更为真实的武林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旧时武林有许多值得回味的掌故,读之令人大开眼界。这些武人气韵背后,是传承至今的规矩人情。在《屠龙简史:武林漫游三千年》一书中,作者王

  • 为“五一”蒲松龄文博馆开放周雁翔再次审查陈列形式和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神采城标签:文物,清朝,蒲松龄,文博馆,周雁翔,科学家,小说家,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中国古文献

    韩家氺 绿屏源为了弘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更为了把淄博独一无二的蒲松龄文化的瑰宝这张淄博含金量极高的文化名片擦亮,为此,以淄博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文化专业委员会近几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和蒲松龄文献与文物广泛的征集,都集于五一佳节即将开放的“蒲松龄文博馆”内陈列展出,以满足广大观众和研究学者的需求。为了达到对

  • 蒲松龄见过的幻术

    历史解密编辑:怡乐儿标签:偷桃,春雪,幻术,神仙,清朝,蒲松龄,科学家,小说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神仙索和肢解术:偷桃蒲松龄儿时到济南府参加童生考试,时逢立春,布政司衙门前搭了彩楼“演春”。忽有一男子领着个披发小童荷担面上。官员问“你擅长什么戏法?”男子答“能颠倒生物。”意思是能反季节长出各种东西来。长官遂命男子“取桃子”。男子为难地说“眼下春雪未化,恐怕只有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才有吧,那得到天上去

  •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野狗》是最骇人的一篇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猫眼观史标签:蒲松龄,野狗,于七,清兵

    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曾学过一篇名叫《狼三则》的短篇文言文,这三则和狼有关的故事,不仅将狼的奸诈、狡猾、凶残的本性描绘的惟妙惟肖,而且也写出了屠夫夜归遇狼的内心变化。虽然通篇不足600字,但却堪称短篇古文故事的经典之作。豆瓣评分一直居高不下的电影《倩女幽魂》,故事原型也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聂小

  • 再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皇权专制下,统治的残暴与阴冷的世风

    历史解密编辑:颜威说历史官方号标签:促织,皇帝,书生,蒲松龄,席方平,科学家,奇幻剧,聊斋志异,聊斋故事,中国音乐家,聊斋(2005年电视剧)

    《促织》《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故事说的是宣德年间,皇宫之中流行斗蟋蟀的游戏,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取善斗的蟋蟀,朝廷每年都向各地按时征收。有个华阴县令为讨好上司便进献了一只战斗性强的蟋蟀,不料因此博得了皇帝的欢心,于是皇帝便责令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常供”。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于是责

  • 故事:据说捻军中曾秘传异术,能屠龙降妖!蒲松龄为何说是妖术?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奇谈录标签:蒲松龄,道士,捻军,乡绅,道观

    康熙2年,蒲松龄应乡试未中,窝在家里心情十分郁闷。突然有一天,同窗刘道三秀才登门拜访,约他去五六十里外的大海眼村开开眼界,说是去观看百年难遇的“屠蛟会”!蒲松龄素来喜好神异、妖鬼之类的奇闻异事,赶忙答应。家里人怕他闷出病来,也赞成他出去走走,散散心,于是,赶忙备上牲口,打发两个年轻人上路。话说这个“

  • 故事:蒲松龄杂记中的奇闻,海眼屠蛟,邪术害民?“捻匪”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寄予的情话标签:蒲松龄,道士,聊斋志异,乡绅

    古代民间有个说法“南方有巫蛊,东北出马仙”,讲的是民间,特别是广大农村里表面平静生活之下隐藏的那个秘密世界!说了南方和东北,那华中、华东呢?西北、西部呢?当然,各地都有自己那一个表面看不见,但却能呼风唤雨,诡异怪诞的隐秘世界……蒲松龄先生康熙2年,蒲松龄应乡试未中,窝在家里心情十分郁闷。突然有一天,

  • 屡试不第的蒲松龄,果真遭遇山东学政故意为难、误判?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蒲松龄,康熙,顺治,王士祯

    文|韦钦国蒲松龄11岁入学,19岁考取生员(秀才)。《蒲松龄年谱》载:“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十九岁,应童科之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清朝童生考中生员平均年龄24岁,录取率约2.5%(后期略高)。蒲松龄在县试、府试、院试中均取得第一,19岁时以“小三元”的身份获得生员功名,在

  • 民间故事:蒲松龄劝县令表哥勤政爱民,反被表哥点化失了仕途之志

    历史解密编辑:纪良民间故事标签:县令,科举,仕途,清朝,蒲松龄,小说家,科学家,聊斋先生,民间故事,官宦世家,中国古文献

    聊斋先生柳泉居士蒲松龄,年轻时候就才高八斗,怎奈命运不济,屡次科举不中,空怀报国之志,却难入仕途,心灰意冷想外出游历一番。蒲松龄有个姑家表哥在沂州做官,蒲松龄投奔表哥而来。表哥李云飞任沂州府兰山县令,李县令任兰山县令多年,在民间名声不是很好,此人为人比较圆滑,老于世故,蒲松龄在兰山住了一段时间,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