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真穷吗?他的朋友圈都是县长、省长、部长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真穷吗?他的朋友圈都是县长、省长、部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故事一箩筐 访问量:864 更新时间:2024/1/10 1:03:46

01、

蒲松龄,字留仙;1640年(明朝崇祯十三年)生于今天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蒲松龄的先祖并不是汉人,而是元朝时期迁居到山东的中亚地区的色目人,这可是蒲松龄老先生自己说的:

按明季移民之说,不载于史,而乡中则迁自枣、蓟者,盖十室而八九焉。独吾族为般阳土著, 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秩, 不引 桑梓嫌也。

蒲松龄这段话出自蒲松龄手稿《般阳土著·族谱引》,蒲松龄这话的意思是说淄川这个地方(般阳为淄川旧称)的老百姓,十有八九都是明初从河北以及江苏北部、河南西部迁移过来。蒲松龄所说的“枣”指的是枣庄,在金国之前,枣庄并不算是“古山东”的范畴,在北宋隶属于京东西路徐州彭城郡,到了金国时期才隶属于金国的山东西路。

只有他们蒲家是从元朝就开始定居在淄川,他们这一支蒲氏的先祖叫蒲鲁浑,这其实是汉译,他的原名是阿布·拉赫布(abu raheb)

当然,到了蒲松龄这一辈,淄川蒲氏已经完全汉化了,和普通汉人没有区别。

淄川蒲氏虽然在元朝时期曾经有人担任过总管(五品)高职,但是进入明朝后200多年来都是以务农为生,一直到蒲松龄的高祖父才终于考中了秀才,而且还是秀才里成绩比较出色的邑廪生。

之后蒲家接连出了几个秀才,可一直没有人能中举人,这也变相证明了举人是真的很难考;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本也想考秀才,但是到了20多岁还是没能考中,只能去学做生意,结果生意还做得比较不错,使得蒲松龄家成了当地的富户。

不过等到蒲松龄到了读书的年纪,由于战乱以及蒲槃家子女众多的缘故,蒲松龄家的家境慢慢变得一般了。

年轻时候的蒲松龄绝对算得上“神童”,他19岁第一次考秀才,就获得了县、府、道三试第一的好成绩考中了秀才,然后这也就是蒲松龄科举成绩的终点,之后他再也没有能考上举人。

蒲松龄从26岁开始就开始了他当私塾先生、幕僚——回家应试——落榜——写书——做私塾先生的生活,周而复始。一直到七十岁,凭借自己的年龄到限,当上了岁贡生。

乾隆《淄川县志》卷五《选举志·续贡生》:“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辛卯岁贡。”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蒲松龄太穷了,他有秀才的功名,日子比一般老百姓好过得多。

蒲松龄虽然一辈子没能考上举人,但是他交往的都还是当地士绅以及官场中人,比如后来官职户科给事中的孙蕙、康熙二年考中举人的淄川人袁藩、康熙朝的刑部尚书王士祯、淄川知县张嵋、康熙朝湖广总督喻成龙、顺治朝的刑部左侍郎高珩、候补主事朱缃,朱缃虽然官儿小,但是他的哥哥朱绛在康熙朝官至广东布政使;另一个哥哥朱纲在雍正朝还做到了云南巡抚。

大家可以看一看蒲松龄的朋友圈,虽然蒲松龄本人算不上富裕,但是能和这么多达官贵人交往,说明他家的经济条件还算是不错。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5年,76岁的蒲松龄在自己家中去世,虽然他一辈子没能考中举人,但是他给全世界留下了《聊斋志异》,当年那些需要他仰望的官场朋友,到今天必须依靠他才能被我们这些后人所认识。

02、

蒲松龄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蒲箬生、次子蒲篪、三子蒲笏生、四子蒲筠生。

蒲松龄活着的时候,曾为子孙编制了谱系命名用字,共32世。按谱系命名中“竹立一庭,上国人英,文章显业,忠厚家声,门多贤哲,代有公卿,庆延宗绪,万叶长荣。”的排列。

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经过山东文史馆工作人员走访调查,蒲松龄家族依然还生活在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只是蒲松龄长子蒲箬生这一支已经前往东北谋生了;在蒲家庄居住的是蒲松龄次子、三子以及四子的血脉。

而按照蒲松龄的遗嘱,他的手稿以及画像由长子以及次子分别保存。

而当时蒲松龄次子这一脉的蒲英潭还保存着蒲松龄的画像,1953年经过多次动员,蒲英潭将保存的蒲松龄画像捐献给了国家。目前蒲松龄画像依然保存在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内。

而蒲松龄手稿的捐献则更具有传奇色彩。

蒲松龄长子蒲箬生这一支的后人蒲价人在清咸丰年间,因和同族发生了子女过嗣纠纷,举家远走东北,定居沈阳。

蒲价人也把世代归他家保管的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聊斋杂记》抄辑稿及六丈巨幅《聊斋行乐图》一卷都带到了沈阳。

蒲价人把《聊斋志异》手稿及《聊斋杂记》稿后传给了长子蒲英灏,而《聊斋行乐图》则传给次子,没想到后来次子不肖,将后《聊斋行乐图》廉价变卖,至今下落不明。

光绪二十年(1894年),蒲英灏供职于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帐下。期间依氏向蒲英灏借阅了《聊斋志异》手稿,先阅半部,而后以另半部相兑,但阅毕没有归还,所借半部手稿也杳无音讯。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蒲英灏奉命带队镇守辽宁西丰县,家眷安置于此,蒲英灏去世时,将《聊斋志异》半部手稿传给五子蒲文珊手中。

民国二十年(1931年),奉天省长袁金铠得知蒲文珊家藏有《聊斋志异》半部手稿,便和蒲文珊商借。

蒲文珊推辞不过,亲自携带手稿面交袁金铠,后来袁金铠有意收买半部手稿,蒲文珊深知,如出卖了手稿,不仅可获得一大笔巨款,也可借机走上仕途,反过来,如不答应,打击迫害也会接踵而来。

然而,蒲文珊想到了先父的遗训,想到了祖宗的业绩,毅然回绝了袁金铠。

之后,日本人和汉奸们又垂涎于手稿,愿出重价购买,均遭蒲文珊回绝。

新中国成立后,蒲文珊先后向政府捐献了《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及《聊志杂记》稿。蒲文珊经常向子女们说:“现在手稿能由国家保存是物得其所,是手稿的真正归宿。

03、

改革开放之后,蒲松龄居住在淄博蒲家庄的后人们决定依托蒲松龄这位祖先,走农民办旅游的路线,带领全村民众致富。

他们在当时村支书蒲文君带领下,先后走访了山东大学以及山东艺术学院多位专家,通过专家论证,他们决定先在蒲家庄建蒲松龄艺术馆以及狐仙园两处景点。

而当听到蒲松龄老家要建蒲松龄艺术馆的消息后,功、赵朴初、臧克家、姚雪垠等名家纷纷慷慨泼墨,为蒲松龄艺术馆留下精品墨宝。

而狐仙园则完全按照《聊斋志异》里的描述来建造,给人一种身历其境之感。

蒲松龄艺术馆和狐仙园一推向市场,立刻大获好评;初战告捷后,蒲文君决定再接再厉,1992年,蒲氏后人们在蒲文君带领下推出了占地300亩,以聊斋宫为主干的聊斋园规划图,总投资达到了2500万人民币。

那可是1992年的2500万人民币。

目前聊斋园依然是淄博著名旅游景点,在相关旅游网站上评分达到了3.9分。

不要觉得3.9分太低了,要知道聊斋园里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修建的建筑,能达到3.9分的评分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以上就是蒲松龄以及蒲松龄后人的情况,大家有什么想聊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蒲松龄的后裔们》,王志广,王家泉,《中华儿女(海外版)》1994.6;

《蒲松龄年谱汇考》,邹宗良,山东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论文;

《蒲松龄为回族人后裔考》,白崇人,《蒲松龄研究》1992.4;

《蒲松龄故居》,周雁翔,《蒲松龄研究》1992.4

标签: 蒲松龄聊斋志异康熙光绪乾隆

更多文章

  • 蒲松龄的聊斋,有一个榆中兴隆山的故事,可结局你没有想到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世子,郡主,蒲松龄,兴隆山,八大王,三公主,冒险剧,神话剧,聊斋故事,中国古文献,聊斋(2005年电视剧)

    《八大王》是《聊斋志异》中的普通篇章,既不像《画皮》那样让人惊恐,也不像《陆判》那样正面描写来自阴曹地府的判官,《八大王》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令人有所感悟的故事,似乎还带有一枕黄粱的意味。兴隆山这个故事出自明末,兰州兴隆山曾上演了一段传奇姻缘。明末,兰州肃王府内有个邸娘娘,这个邸娘娘是榆中上伍营村的。据

  • 重读蒲松龄《促织》:1700字,8条微博的体量,史诗的气派

    历史解密编辑:凤凰读书标签:促织,蒲松龄,红楼梦,小说,史诗,鲁迅

    图丨《蛐蛐》动画(1982)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蒲松龄《促织》(节选)作者:毕飞宇一我们今天要谈的是短篇小说《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

  •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野狗》,是最吓人的一篇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蒲松龄,野狗,大屠杀,屠杀

    《野狗》之所以恐怖,因为这不是鬼在作恶,而是人。《野狗》写了乡民李化龙,正好遇到了著名的于七之乱。他为了避免被杀,从山中逃出来,又突然遇到军队。无奈之下,李化龙只能躺倒附近的死人堆里面装死,躲过了军队。但是,此时尸体都站了起来,说起话来,他们很恐惧一种叫做野狗的怪物。没多久,野狗就来了,是个人身狗头

  • 好友愿花500两黄金买手稿,蒲松龄:不卖,结果问题出在后人身上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光绪,老舍,手稿,中国音乐家,清朝,音乐家,艺术家

    蒲松龄花费20多年的时间与精力完成《聊斋志异》,他的好友王士祯知道后,愿意出500两黄金购买手稿,不料,被蒲松龄坚定地一口回绝,结果后人却为了利益,主动拿出了手稿。一部《聊斋志异》,论的是反鬼神,见的是人心。蒲松龄之所以不卖给自己的好友,其实是有原因的,他有个心愿,想要把这部手稿传承下去,作为镇家之

  • 蒲松龄写《聊斋》,请人抽便宜烟,喝最苦的茶

    历史解密编辑:酒歌说文标签:举人,袁枚,蒲松龄,纪晓岚,奇幻片,恐怖片,科学家,聊斋志异,民间故事,阅微草堂笔记,聊斋(2005年电视剧)

    人活一辈子,想混出点名堂不容易。能让世世代代都记住你,更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教书先生,一辈子没考中举人,没一官半职,却因为写了一本狐精志怪的小说,从而青史留名,流芳百世。他就是清朝著名的民间文学家,如今自媒体民间故事的祖师爷,蒲松龄。蒲松龄一辈子写过很多东西,最有名的当属《聊斋志异》。以民间流传的故事

  • 语文课本上,蒲松龄笔下的《狼》,你真的看懂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自说文史标签:梦狼,武艺,屠夫,清朝,蒲松龄,语文课,科学家,小说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这几年一直在写民间故事,为了素材,我也买了许多书,看了许多书,从先秦到明清,少说也有一百五十本吧。对于中国古代的志怪故事,其实很多都是表面写怪,实际写人。像《聊斋志异》就是,当年语文课本上学的几篇文章,也是多年后才弄懂。比如《狼》,就不仅仅是屠夫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其内涵是非常深刻的。原文只有二百来

  • 经典大师蒲松龄的梦中女子:千古浩叹为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二十四桥观星标签:宦娘,康熙,聊斋,狐谐,书生,绿珠,清朝,蒲松龄,白秋练,科学家,小说家,中国古文献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完美的梦中情人,大师蒲松龄更是如此。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小美女顾青霞,却生发出大师的诸多灵感妙笔,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快事吧。顾青霞生于1654年,她静如处子,美丽妖娆,饱读诗书,多愁善感,16岁成为宝应知县孙蕙的侍妾。当年蒲松龄29岁,在孙蕙手下任师爷,而顾青霞喜欢诗歌,经常在蒲松

  • 江湖局外人蒲松龄,如何书写江湖里的凶恶烟波?

    历史解密编辑:新京报标签:尼姑,书生,武艺,唐人,聊斋,清朝,蒲松龄,科学家,小说家,中国古文献

    武侠小说中的武艺,和真实武林中的不同,前者天马行空,极尽夸张之能事,就像六脉神剑、降龙十八掌等;而后者追求实战,如至刚至阳的半步崩拳。但更为真实的武林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旧时武林有许多值得回味的掌故,读之令人大开眼界。这些武人气韵背后,是传承至今的规矩人情。在《屠龙简史:武林漫游三千年》一书中,作者王

  • 为“五一”蒲松龄文博馆开放周雁翔再次审查陈列形式和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神采城标签:文物,清朝,蒲松龄,文博馆,周雁翔,科学家,小说家,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中国古文献

    韩家氺 绿屏源为了弘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更为了把淄博独一无二的蒲松龄文化的瑰宝这张淄博含金量极高的文化名片擦亮,为此,以淄博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文化专业委员会近几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和蒲松龄文献与文物广泛的征集,都集于五一佳节即将开放的“蒲松龄文博馆”内陈列展出,以满足广大观众和研究学者的需求。为了达到对

  • 蒲松龄见过的幻术

    历史解密编辑:怡乐儿标签:偷桃,春雪,幻术,神仙,清朝,蒲松龄,科学家,小说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神仙索和肢解术:偷桃蒲松龄儿时到济南府参加童生考试,时逢立春,布政司衙门前搭了彩楼“演春”。忽有一男子领着个披发小童荷担面上。官员问“你擅长什么戏法?”男子答“能颠倒生物。”意思是能反季节长出各种东西来。长官遂命男子“取桃子”。男子为难地说“眼下春雪未化,恐怕只有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才有吧,那得到天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