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好友愿花500两黄金买手稿,蒲松龄:不卖,结果问题出在后人身上

好友愿花500两黄金买手稿,蒲松龄:不卖,结果问题出在后人身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二哥谈事 访问量:978 更新时间:2024/1/17 23:48:54

蒲松龄花费20多年的时间与精力完成《聊斋志异》,他的好友士祯知道后,愿意出500两黄金购买手稿,不料,被蒲松龄坚定地一口回绝,结果后人却为了利益,主动拿出了手稿。

一部《聊斋志异》,论的是反鬼神,见的是人心。

蒲松龄之所以不卖给自己的好友,其实是有原因的,他有个心愿,想要把这部手稿传承下去,作为镇家之宝,不许借阅。但是到了清同治时期,也就是蒲家第七代,事情发生了大转变。

蒲松龄的是山东人,第七代的后人叫蒲价人,那时淄川城内爆发农民起义,硝烟四起,民不了生。《聊斋志异》原稿是祖传珍宝,蒲价人害怕在战乱中发生不测,就从祠堂中取出,举家搬迁到了沈阳。直到他死前,依照祖上的家规,将《聊斋志异》传给出自己的大儿子蒲英灏。

光绪二十年(1894年),蒲英灏是依克唐阿将军的一名小小的统领。将军知道他是蒲松龄的后人,他很想阅读一下《聊斋志异》的手稿。

于是,开口蒲英灏借。这让蒲英灏陷入了两难,一边是领导,一边是家规,要怎么办好呢,是借还是不借?

如果贸然借给他,万一他要不还给我怎么办,这风险就大了,说不定会遭雷劈,以后怎么去见老祖宗。可万一领导只是看看就还给自己了呢,蒲英灏的心里开始打架。

思来想去,最终他想到一个方法,先借领导看半部手稿,等到依克唐将军看完了,并如约归还,他再将手稿的下半部借出,这么一想,把自己就劝明白了,决定就这样做。

蒲英灏将手稿小心翼翼地借给了依克唐阿将军。好在将军为人品性不错,读完前半本手稿后将其归还,蒲英灏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了,他不再犹豫,放心大胆的将下半部手稿拿出借给将军阅读。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依克唐阿将军在北京感染疾病,不治身亡。致使该部手稿未能如约还上。后来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将京城中很多奇珍异宝都抢掠过来,《聊斋志异》下半部分也不见了,有可能真的落到了八国联军的手中。

蒲英灏到了晚年之际,也没有找到那本丢失的手稿。依照祖上的规定,将原稿传给大儿子,但是有件事,改变了蒲英灏的想法。相传其中有一段故事。

蒲英灏有四个儿子,孩子们都清楚《聊斋志异》手稿的重要性,可其中一个儿子起了贪念,趁蒲英灏不在,将手稿从家中偷了出来,交给了商务印书局,得了一笔钱。

蒲英灏获悉这件事后,大发雷霆,气得浑身直哆嗦,把儿子臭骂了一顿,他不能让祖上的规矩,彻底毁在自己手里。

于是,蒲英灏多次与商务印书局交涉,希望要回手稿。商务印书局被他软磨硬泡缠的没办法,最后,收了蒲家的一些赔偿费,交还了手稿。

蒲英灏捧着失而复得的原稿,热泪盈眶,经过这次经历,心想可不敢再丢了。蒲英灏暗中观察,发现四个儿子当中,只有小儿子蒲珊对书画很是热爱,蒲英灏经过再三考虑,决定破了规矩,他把《聊斋志异》的手稿传给小儿子,叮嘱再三,才闭了眼。

小儿子蒲文珊后来成为西丰县图书馆的馆长。当时奉天省图书馆馆长叫袁金铠,他认识蒲文珊,知道他手中有珍贵的半卷手稿。就上门找到了蒲文珊借阅。蒲文珊没答应,既而袁金铠又提出印刷的要求,蒲文珊觉得祖上的东西,印刷出来是好事,就只答应了,但手稿不卖。

蒲文珊将《聊斋志异》半部手稿放在精美盒子里面,决定不再示人。可袁金铠还是不死心,多次找到蒲文珊要求购买手稿,都被蒲文珊拒绝了,直到有一天蒲文珊突然不幸人狱,袁金铠的儿子却了歪脑子,想用蒲文珊出狱这件事来交换手稿,蒲文珊宁死不屈,没有答应。

1950年,蒲文珊将手稿捐赠给政府,政府转交给 辽宁图书馆珍藏,据此前报道,因年代 久远纸质泛黄,但墨迹依然清晰,字迹工整,经周福成老师傅重新装裱,并作为今天看到的金镶玉装,在辽宁博物馆展出。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手稿,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唯 一存世的作家手稿,老舍用这样一句短评形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只是那半部至今下落不明,是否还有“兄弟相认"的可能,众说纷纭。

最终的半部是否能重见天日,是我们一直所期望的,图已附上,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

更多文章

  • 蒲松龄写《聊斋》,请人抽便宜烟,喝最苦的茶

    历史解密编辑:酒歌说文标签:举人,袁枚,蒲松龄,纪晓岚,奇幻片,恐怖片,科学家,聊斋志异,民间故事,阅微草堂笔记,聊斋(2005年电视剧)

    人活一辈子,想混出点名堂不容易。能让世世代代都记住你,更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教书先生,一辈子没考中举人,没一官半职,却因为写了一本狐精志怪的小说,从而青史留名,流芳百世。他就是清朝著名的民间文学家,如今自媒体民间故事的祖师爷,蒲松龄。蒲松龄一辈子写过很多东西,最有名的当属《聊斋志异》。以民间流传的故事

  • 语文课本上,蒲松龄笔下的《狼》,你真的看懂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自说文史标签:梦狼,武艺,屠夫,清朝,蒲松龄,语文课,科学家,小说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这几年一直在写民间故事,为了素材,我也买了许多书,看了许多书,从先秦到明清,少说也有一百五十本吧。对于中国古代的志怪故事,其实很多都是表面写怪,实际写人。像《聊斋志异》就是,当年语文课本上学的几篇文章,也是多年后才弄懂。比如《狼》,就不仅仅是屠夫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其内涵是非常深刻的。原文只有二百来

  • 经典大师蒲松龄的梦中女子:千古浩叹为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二十四桥观星标签:宦娘,康熙,聊斋,狐谐,书生,绿珠,清朝,蒲松龄,白秋练,科学家,小说家,中国古文献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完美的梦中情人,大师蒲松龄更是如此。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小美女顾青霞,却生发出大师的诸多灵感妙笔,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快事吧。顾青霞生于1654年,她静如处子,美丽妖娆,饱读诗书,多愁善感,16岁成为宝应知县孙蕙的侍妾。当年蒲松龄29岁,在孙蕙手下任师爷,而顾青霞喜欢诗歌,经常在蒲松

  • 江湖局外人蒲松龄,如何书写江湖里的凶恶烟波?

    历史解密编辑:新京报标签:尼姑,书生,武艺,唐人,聊斋,清朝,蒲松龄,科学家,小说家,中国古文献

    武侠小说中的武艺,和真实武林中的不同,前者天马行空,极尽夸张之能事,就像六脉神剑、降龙十八掌等;而后者追求实战,如至刚至阳的半步崩拳。但更为真实的武林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旧时武林有许多值得回味的掌故,读之令人大开眼界。这些武人气韵背后,是传承至今的规矩人情。在《屠龙简史:武林漫游三千年》一书中,作者王

  • 为“五一”蒲松龄文博馆开放周雁翔再次审查陈列形式和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神采城标签:文物,清朝,蒲松龄,文博馆,周雁翔,科学家,小说家,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中国古文献

    韩家氺 绿屏源为了弘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更为了把淄博独一无二的蒲松龄文化的瑰宝这张淄博含金量极高的文化名片擦亮,为此,以淄博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文化专业委员会近几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和蒲松龄文献与文物广泛的征集,都集于五一佳节即将开放的“蒲松龄文博馆”内陈列展出,以满足广大观众和研究学者的需求。为了达到对

  • 蒲松龄见过的幻术

    历史解密编辑:怡乐儿标签:偷桃,春雪,幻术,神仙,清朝,蒲松龄,科学家,小说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神仙索和肢解术:偷桃蒲松龄儿时到济南府参加童生考试,时逢立春,布政司衙门前搭了彩楼“演春”。忽有一男子领着个披发小童荷担面上。官员问“你擅长什么戏法?”男子答“能颠倒生物。”意思是能反季节长出各种东西来。长官遂命男子“取桃子”。男子为难地说“眼下春雪未化,恐怕只有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才有吧,那得到天上去

  •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野狗》是最骇人的一篇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猫眼观史标签:蒲松龄,野狗,于七,清兵

    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曾学过一篇名叫《狼三则》的短篇文言文,这三则和狼有关的故事,不仅将狼的奸诈、狡猾、凶残的本性描绘的惟妙惟肖,而且也写出了屠夫夜归遇狼的内心变化。虽然通篇不足600字,但却堪称短篇古文故事的经典之作。豆瓣评分一直居高不下的电影《倩女幽魂》,故事原型也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聂小

  • 再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皇权专制下,统治的残暴与阴冷的世风

    历史解密编辑:颜威说历史官方号标签:促织,皇帝,书生,蒲松龄,席方平,科学家,奇幻剧,聊斋志异,聊斋故事,中国音乐家,聊斋(2005年电视剧)

    《促织》《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故事说的是宣德年间,皇宫之中流行斗蟋蟀的游戏,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取善斗的蟋蟀,朝廷每年都向各地按时征收。有个华阴县令为讨好上司便进献了一只战斗性强的蟋蟀,不料因此博得了皇帝的欢心,于是皇帝便责令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常供”。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于是责

  • 故事:据说捻军中曾秘传异术,能屠龙降妖!蒲松龄为何说是妖术?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奇谈录标签:蒲松龄,道士,捻军,乡绅,道观

    康熙2年,蒲松龄应乡试未中,窝在家里心情十分郁闷。突然有一天,同窗刘道三秀才登门拜访,约他去五六十里外的大海眼村开开眼界,说是去观看百年难遇的“屠蛟会”!蒲松龄素来喜好神异、妖鬼之类的奇闻异事,赶忙答应。家里人怕他闷出病来,也赞成他出去走走,散散心,于是,赶忙备上牲口,打发两个年轻人上路。话说这个“

  • 故事:蒲松龄杂记中的奇闻,海眼屠蛟,邪术害民?“捻匪”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寄予的情话标签:蒲松龄,道士,聊斋志异,乡绅

    古代民间有个说法“南方有巫蛊,东北出马仙”,讲的是民间,特别是广大农村里表面平静生活之下隐藏的那个秘密世界!说了南方和东北,那华中、华东呢?西北、西部呢?当然,各地都有自己那一个表面看不见,但却能呼风唤雨,诡异怪诞的隐秘世界……蒲松龄先生康熙2年,蒲松龄应乡试未中,窝在家里心情十分郁闷。突然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