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蒲松龄的聊斋,有一个榆中兴隆山的故事,可结局你没有想到

蒲松龄的聊斋,有一个榆中兴隆山的故事,可结局你没有想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1153 更新时间:2024/1/9 22:53:39

《八大》是《聊斋志异》中的普通篇章,既不像《画皮》那样让人惊恐,也不像《陆判》那样正面描写来自阴曹地府的判官,《八大王》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令人有所感悟的故事,似乎还带有一枕黄粱的意味。

兴隆山

这个故事出自明末,兰州兴隆山曾上演了一段传奇姻缘。明末,兰州肃王府内有个邸娘娘,这个邸娘娘是榆中上伍营村的。据说,伍营村有户姓邸的人家,家中有位姑娘知书达理,聪明能干。一传十,十传百,周围的乡亲们都知道邸姑娘心灵手巧,为人善良。距离上伍营村不远,就是平顶山肃王的墓葬群。有一年,肃王和世子到平顶山祭拜先祖,恰好听到了邸姑娘的名字。肃王闻听此地有如此聪明能干的女子,一想,正好和世子般配,就拿定主意要将这个姑娘选为世子妃。这就是邸娘娘。

匆匆十几年过去了。这年春天,邸娘娘带着长大的郡主(即邸娘娘的女儿,明制亲王之女称郡主)出城踏青。她们先来到上伍营村探望亲人,然后又带着郡主前往兴隆山游览。

兴隆山是陇右名山,也是道教名山。明末,兴隆山的植被要比现在还好,是达官贵人们郊游的好地方。王妃在侍卫们的护送下,来到了兴隆山脚下,就在郡主准备下轿时,忽然从远处射来一束强光,在郡主的脸上晃来晃去,见此情景,郡主急忙用手背挡住了脸,谁知那束光线仍旧在郡主身上乱晃。王府侍卫见状急忙上前查看究竟?很快,侍卫发现不远处的树丛中有一年轻人拿着铜镜照射郡主。王府侍卫身手不凡,轻松将肇事的年轻人抓获。

娘娘审问得知,原来这个年轻人来自临洮,专程游览兴隆山的。他看到远处来的一行人故而生出好奇之心,想用铜镜照一下看个究竟?没有想到却冲撞了王妃和郡主。按照那时的规矩,年轻人的所作所为理应被重罚,而年轻人照射的又是郡主,更是罪上加罪。邸娘娘出身贫寒家庭,对年轻人的鲁莽行径虽然很恼火,但对他的大胆也感到惊奇。杀了这个年轻人?娘娘心中不忍。不处罚,也说不过去。娘娘看着年轻人和郡主,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将郡主许配给年轻人不就没事了吗?于是,邸娘娘当即做主将郡主许配给这个年轻人。

于是两百多年间流传在甘肃榆中县来紫堡乡、金崖镇等地就有了 “邸娘娘嫁女儿——见人就成”

的歇后语。

上伍营村正好在丝绸之路上,一来二去,邸娘娘嫁女的故事就越传越远。不过那时交通不便,等传到千里之外的山东,大明王朝也灭亡了。《聊斋志异》的成书年代大约在蒲松龄年过花甲之后,也就是说,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的时间是1700年后,此时明王朝灭亡也50多年了。

不知是人们以讹传讹,还是添油加醋合理想象。总之传到数千里外的山东时,故事已经完全不同,等经过蒲松龄老先生的生花妙笔一加工,一个普通的民间故事,就被笼罩上了一层浓厚的鬼狐外衣。

故事一开头说,临洮有个冯生,将一只头上有白点的巨鳖放生。一天,冯生去老丈人家,傍晚回家时,在洮河(书中为恒河,应该为洮河)边上看到了几个人,喝醉了歪歪斜斜地走路。他们看见冯生就大声喝问,冯生没有理睬他们,结果这伙人拉住冯生不让走。拉扯中冯生说,我冯某如。结果那伙人中的领头者一听大喜,称冯生为恩主,非要拉着冯生到他家里喝酒。原来这个人就是冯生放生的那只巨鳖所变,名叫八大王。

喝酒中八大王在冯生胳膊上贴了一个东西。回到家后,冯生的视力变得超,能看清楚埋在地下的宝物,结果发了大财,还得了一个铜镜。原来这枚铜镜是个宝镜,能将数里远的东西看清楚,而且能将佳人的影子留在镜子中。

一天,冯生来到崆峒山(应为兴隆山,崆峒山在平凉,明代韩王封于平凉),在树丛中冯生用宝镜将肃王府的三公主照入镜中,回家放在案头,日久生情,对三公主(实为郡主)起了爱慕之心。自然引来了冯生妻子的不满,她将宝镜的事传了出去,最后传入了肃王耳朵中。冯生被关进了狱中。事已至此,三公主也想嫁给冯生,谁知肃王坚决不同意,后在王妃的努力下,在冯生妻子的周旋下,肃王赦免了冯生,并将三公主嫁给了冯生。故事最后冯生在睡觉中被八大王收走了宝物,他就和普通人一样了。

尽管蒲松龄先生将榆中兴隆山误写为崆峒山,将临洮的洮河写为“恒河”,但这不影响《八大王》这个故事的鬼狐色彩。无独有偶,人们曾在临洮的洮河边上发现了一块大石头,其形状和巨鳖一模一样。于是,一些人就说这块石头就是“八大王”的原型。这似乎说明,蒲松龄老先生笔下的八大王也并不是没有凭据的。

《八大王》是一个真实中加入了虚化的故事,读后让人深省。然而,看过《八大王》故事的人多,而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兰州的人却不多。

更多文章

  • 重读蒲松龄《促织》:1700字,8条微博的体量,史诗的气派

    历史解密编辑:凤凰读书标签:促织,蒲松龄,红楼梦,小说,史诗,鲁迅

    图丨《蛐蛐》动画(1982)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蒲松龄《促织》(节选)作者:毕飞宇一我们今天要谈的是短篇小说《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

  •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野狗》,是最吓人的一篇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蒲松龄,野狗,大屠杀,屠杀

    《野狗》之所以恐怖,因为这不是鬼在作恶,而是人。《野狗》写了乡民李化龙,正好遇到了著名的于七之乱。他为了避免被杀,从山中逃出来,又突然遇到军队。无奈之下,李化龙只能躺倒附近的死人堆里面装死,躲过了军队。但是,此时尸体都站了起来,说起话来,他们很恐惧一种叫做野狗的怪物。没多久,野狗就来了,是个人身狗头

  • 好友愿花500两黄金买手稿,蒲松龄:不卖,结果问题出在后人身上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光绪,老舍,手稿,中国音乐家,清朝,音乐家,艺术家

    蒲松龄花费20多年的时间与精力完成《聊斋志异》,他的好友王士祯知道后,愿意出500两黄金购买手稿,不料,被蒲松龄坚定地一口回绝,结果后人却为了利益,主动拿出了手稿。一部《聊斋志异》,论的是反鬼神,见的是人心。蒲松龄之所以不卖给自己的好友,其实是有原因的,他有个心愿,想要把这部手稿传承下去,作为镇家之

  • 蒲松龄写《聊斋》,请人抽便宜烟,喝最苦的茶

    历史解密编辑:酒歌说文标签:举人,袁枚,蒲松龄,纪晓岚,奇幻片,恐怖片,科学家,聊斋志异,民间故事,阅微草堂笔记,聊斋(2005年电视剧)

    人活一辈子,想混出点名堂不容易。能让世世代代都记住你,更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教书先生,一辈子没考中举人,没一官半职,却因为写了一本狐精志怪的小说,从而青史留名,流芳百世。他就是清朝著名的民间文学家,如今自媒体民间故事的祖师爷,蒲松龄。蒲松龄一辈子写过很多东西,最有名的当属《聊斋志异》。以民间流传的故事

  • 语文课本上,蒲松龄笔下的《狼》,你真的看懂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自说文史标签:梦狼,武艺,屠夫,清朝,蒲松龄,语文课,科学家,小说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这几年一直在写民间故事,为了素材,我也买了许多书,看了许多书,从先秦到明清,少说也有一百五十本吧。对于中国古代的志怪故事,其实很多都是表面写怪,实际写人。像《聊斋志异》就是,当年语文课本上学的几篇文章,也是多年后才弄懂。比如《狼》,就不仅仅是屠夫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其内涵是非常深刻的。原文只有二百来

  • 经典大师蒲松龄的梦中女子:千古浩叹为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二十四桥观星标签:宦娘,康熙,聊斋,狐谐,书生,绿珠,清朝,蒲松龄,白秋练,科学家,小说家,中国古文献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完美的梦中情人,大师蒲松龄更是如此。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小美女顾青霞,却生发出大师的诸多灵感妙笔,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快事吧。顾青霞生于1654年,她静如处子,美丽妖娆,饱读诗书,多愁善感,16岁成为宝应知县孙蕙的侍妾。当年蒲松龄29岁,在孙蕙手下任师爷,而顾青霞喜欢诗歌,经常在蒲松

  • 江湖局外人蒲松龄,如何书写江湖里的凶恶烟波?

    历史解密编辑:新京报标签:尼姑,书生,武艺,唐人,聊斋,清朝,蒲松龄,科学家,小说家,中国古文献

    武侠小说中的武艺,和真实武林中的不同,前者天马行空,极尽夸张之能事,就像六脉神剑、降龙十八掌等;而后者追求实战,如至刚至阳的半步崩拳。但更为真实的武林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旧时武林有许多值得回味的掌故,读之令人大开眼界。这些武人气韵背后,是传承至今的规矩人情。在《屠龙简史:武林漫游三千年》一书中,作者王

  • 为“五一”蒲松龄文博馆开放周雁翔再次审查陈列形式和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神采城标签:文物,清朝,蒲松龄,文博馆,周雁翔,科学家,小说家,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中国古文献

    韩家氺 绿屏源为了弘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更为了把淄博独一无二的蒲松龄文化的瑰宝这张淄博含金量极高的文化名片擦亮,为此,以淄博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文化专业委员会近几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和蒲松龄文献与文物广泛的征集,都集于五一佳节即将开放的“蒲松龄文博馆”内陈列展出,以满足广大观众和研究学者的需求。为了达到对

  • 蒲松龄见过的幻术

    历史解密编辑:怡乐儿标签:偷桃,春雪,幻术,神仙,清朝,蒲松龄,科学家,小说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神仙索和肢解术:偷桃蒲松龄儿时到济南府参加童生考试,时逢立春,布政司衙门前搭了彩楼“演春”。忽有一男子领着个披发小童荷担面上。官员问“你擅长什么戏法?”男子答“能颠倒生物。”意思是能反季节长出各种东西来。长官遂命男子“取桃子”。男子为难地说“眼下春雪未化,恐怕只有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才有吧,那得到天上去

  •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野狗》是最骇人的一篇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猫眼观史标签:蒲松龄,野狗,于七,清兵

    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曾学过一篇名叫《狼三则》的短篇文言文,这三则和狼有关的故事,不仅将狼的奸诈、狡猾、凶残的本性描绘的惟妙惟肖,而且也写出了屠夫夜归遇狼的内心变化。虽然通篇不足600字,但却堪称短篇古文故事的经典之作。豆瓣评分一直居高不下的电影《倩女幽魂》,故事原型也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