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说过郑板桥这句名言:
吃亏是福,难得糊涂
郑板桥《难得糊涂》刻石拓片 潍坊市博物馆藏
在做人上,郑板桥推崇糊涂哲学
但在卖画上他却一点也不糊涂
他将文人耻于言利的酸腐气一扫而空
是历史上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
郑板桥(1693-1765)
江苏兴化人,名燮,字克柔,号板桥道人、板桥居士等
清代著名文人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号称“诗书画”三绝,擅画兰竹,创“六分半书”
代表作:《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
图源@雅昌艺术研究院
郑板桥的诗、书、画世称“三绝”
他的作品不仅风格独特、领异标新
也是其鞭挞丑恶、为百姓发声的有力武器
郑板桥《峤壁兰图》题:
峤壁兰垂万箭多,山根碧蕊亦婀娜
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世为何
郑板桥《峤壁兰图》潍坊市博物馆藏
画中峤壁和山根的兰花均受大自然雨露
却被人为地分高下,郑板桥以此
隐喻世间的不平,为底层劳动人民发声
在文字狱盛行的年代,郑板桥毫不顾忌地
借字画为百姓发声,赢得百姓的爱戴
但耿直的性格终究不适合官场
1753年,郑板桥因开罪上司被罢官
为维持生计,61岁的他重操旧业
(1723-1732年郑板桥曾在扬州卖画)
在经济繁荣的扬州重新开启了卖画生涯
图源@雅昌艺术研究院
不过,与二十几年前的境遇不同
郑板桥不再是当初那个寄居寺庙的落魄青年
此时的他已声名远播,求画者络绎不绝
作为“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
郑板桥的“怪”并未完全体现在其作品上
而更多体现在他的性格及行为上
他的“怪”在卖画这件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郑板桥《润格》刻石拓片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郑板桥大方公布自己作品的润格: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三两
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还以戏谑调侃的方式
直言不讳地阐述交易注意事项:
图源@雅昌艺术研究院
大意是:不收礼物,只要白银
不讲价,不赊账,不陪聊
他的语言爽快直接,风趣幽默
傲娇中带有一点可爱
将文人遮遮掩掩的酸腐之气一扫而空
此外,买他的画,只有钱也不行
扬州盐商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
而且,他卖画还要看心情
高兴时提笔就画,不高兴了还要骂人
郑板桥 《竹石兰图》
在郑板桥《竹石兰图》中,有这样一段题跋: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
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
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
可以说是史上最有脾气的乙方啦!
在当时,文人卖画的行为虽较为普遍
但郑板桥这般毫不遮掩地将钱摆在明面上
明码标价卖画的行为确实是惊世骇俗
图源@雅昌艺术研究院
面对郑板桥这一疯狂举动
鄙夷者有之,赞许者有之,诋毁者有之
但更多的人是在微微一笑中
接受了书画市场的这一悄然变化
郑板桥这则直白、露骨的“卖画广告”
把许多文人画家明明意在功利,却又以
“利而兼行”相掩饰的遮羞布撕得干干净净
将长期笼罩在艺术市场上的酸腐气一扫而空
文人画的价值观被经济杠杆所撬动
古代文人画市场自此迈入新的阶段
每天开启一个艺术盲盒
10-12 特稿
10-20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