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国最后一战异常惨烈,天京沦陷,手握重兵的主帅李秀成难辞其咎

天国最后一战异常惨烈,天京沦陷,手握重兵的主帅李秀成难辞其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3455 更新时间:2023/12/10 12:23:10

天京之围

同治元年到三年(1862——1864年),湘、淮军在相继廓清天京(今南京)外围所有军事堡垒后,九帅曾国荃率湘军吉字营3万精锐开始围攻天京城。太平军为保卫王都天京与凶悍善战、志在必得的湘军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战斗。

1862年5月底,时任江苏布政使得 (湘系)九帅曾国荃率所部吉字营陆师约两万人进驻雨花台,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湘军水师(约1万人)驻泊于护城河口,开始围攻天京。湘军水陆双管齐下,开始环攻天京城 。湘军攻势凶猛,太平军守军兵力不足,压力很大。

李秀成一心经营苏福省,对往救天京态度消极

鉴于形势危急,天王洪秀全急诏驻军于江苏南部的忠王李秀成率部回援天京。6月,李秀成召集诸将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 ,最后议定先将粮草、武器运往天京城内,以增强守军力量,苏南的大军待两年后再进援天京,与敌军展开决战。彼时的李秀成一心经营他的苏福省(今江苏),对救援天京一事并不积极。

8月,在洪秀全的一再严诏催促下, 李秀成不得不集结大军,兵分三路救援天京:北路由李秀成和堂弟李世贤(侍王)统领主力军直攻围城清军;中路军由护王陈坤书等率领进攻安徽芜湖的金柱关,目的是截断敌军粮道;南路军由辅王杨辅清、堵王黄文金、孝王胡鼎文等率领,前往进攻安徽宁国府,以牵制清军援兵。9月,援军源源不断自苏州西进,经宜兴、溧阳开至东坝,分路直趋秣陵关、雨花台。 10月13日,李秀成指挥苏南太平军突然对湘军营垒发起进攻,湘军猝不及防,伤亡数千人,加上彼时流行疫病,围城湘军官兵染疫者甚众,非战斗减员严重,曾国荃处境十分不利。

李秀成为保存实力,居然在湘军瘟疫流行,形势极为有利的情况下擅自撤军,贻误了绝佳战绩

面对围城湘军势单力薄、瘟疫盛行、减员严重的有利时机,李秀成并未乘胜攻击,而是另有打算。彼时的李秀成手握20万重兵,对围城湘军病弱之师占有压倒性优势,却声称冬衣、粮草缺乏,于11月26日主动撤军,失去了围歼曾国荃部湘军的的唯一机会。

洪秀全制订了“进北攻南”的解围之策......

杨辅清率领的南路军于10月顺利占领宁国。陈坤书统率的中路军被淮军挫败,被迫退往无锡。洪秀全得知李秀成无故撤军,大怒,下旨革除了他的爵位,随后提出“进北攻南”之战略,即从长江北岸进军安徽霍山、英山(后划入湖北)以及湖北的武昌、荆州(今江陵) 、襄阳(今襄樊市)等地,直捣清军后方,并联合远征西北的太平军和捻军东下破解天京之围。

李秀成受命率部自江北进发,李世贤、刘官芳率军从江南岸予以配合,先后攻占皖南、赣北。12月,林绍章、洪春元(洪秀全族人)等率部出浦口,相继攻取安徽含山、巣县、和州。

次年(1863年)2月,李秀成率大军渡江北进。5月,猛攻六安(今安徽六安)而不克,被迫折往寿州(今安徽寿县),因作战不利,旋即东归,途中屡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数万将士死难。在长江南岸负责策应的李世贤、刘官芳部也屡受阻击,折损兵力严重,“进北攻南” 战略终告失败。

李秀成心知大势已去,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被洪天王一口回绝

1863年12月,得以喘息的曾国荃再次督军猛攻,天京城中囤积的粮食即将吃尽 ,端的是弹尽援绝,危在旦夕。12月,天王洪秀全派其族弟、干王洪仁玕混出天京驰往江、浙催兵解围,李秀成率残部进入危城天京,他心知天京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绝难守住,建议洪天王“让城别走” ,寻机东山再起,被洪严词拒绝,但洪亦束手无策,未能采取积极防御措施。

1864年2月,拱卫天京的重要堡垒天堡城被湘军攻陷,湘军随即进至城东北面的太平门和神策门外,天京城被彻底合围,城中粮绝。城中粮草被吃尽后,猫狗鼠雀也被吃绝,洪秀全下令城中军民吃草团,还美其名曰“甜露” 。6月,洪秀全在惶恐中病死,幼主洪天贵福继位。7月3日,湘军轰塌地保城,天京城外的军事据点丧失殆尽,湘军已逼近城根,并乘夜掘地道、埋炸药,准备发起最后的总攻。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陷,繁华的六朝古都顿成人间地狱

19日,太平门城垣被炸药轰塌20余丈,湘军士卒嗷嗷叫着蜂拥而入。太平军守城将士早已饿得两眼发绿,面无人色,但仍高呼“弗留半片烂布与清妖享用” ,同入城的敌军展开殊死肉搏,有些将士还聚众自焚,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天京沦陷后,趁清军忙于劫掠,李秀成、林绍章等剃发易服,装扮成清军模样,簇拥幼天王洪天贵福趁乱突围而走......

天京城中尸骸狼藉,火光冲天,到处是满载掳获、肩扛手提的清军士兵, 一派末世景象。天京沦陷,和天国后期太平军战斗素质下降严重有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手握20万重兵的主帅李秀成首鼠两端、指挥严重失误 所致。

【插图源自网络】

更多文章

  • 进退维谷: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的艰难处境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秀成,太平天国,太平军,洪秀全,清军,陈玉成

    1861年9月,安庆陷落,英王陈玉成退守庐州,因意气用事,在寿州被苗沛霖诱捕,受凌迟处死。陈玉成寿州遇难,对李秀成而言是沉重打击,没有英王在西部牵制湘军主力,李秀成要独自面对强敌,压力非常大。即便如此,李秀成依然东征江浙,开拓基地,为太平天国续命3年。李秀成的努力,大伙有目共睹,东王杨秀清无法夺取的

  • 决战雨花台,太平军最后的反扑:九帅曾国荃和忠王李秀成极限对决

    历史解密编辑:小糖历史标签:曾国荃,李秀成,太平军,曾国藩,彭玉麟,雨花台,太平天国,左宗棠收复新疆

    雁阵惊寒秋凉渐至,北燕南归。冰冷的雨水从暗沉的天幕倾泻而下,浑浊的空气夹杂着销烟和莫名的腐臭,在湘军大营飘荡,远处枪炮的轰鸣和士兵的哀嚎此起彼伏,九帅曾国荃站在营门之外,鲜血和着雨水从左颊的伤口冲刷而下,望着身旁潮湿而泥泞的土地上那些已经僵硬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冷雨之中,这个“不怕死、霸得蛮”的湖南汉

  • 李秀成为何被急匆匆杀掉?因为再不杀,曾国藩恐遭灭门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荒野纪事标签:诗人,清朝,曾国藩,李秀成,曾国荃,洪秀全,书法家,科学家,太平天国

    1864年7月,湘军在曾国荃的带领下终于打开了“金陵”城门,随着湘军蜂涌而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失败了。由于洪、杨等开创天国的一干首领全都不在人世,因而当时的天国主要依靠后起之秀李秀成等人,而李秀成也成为了天国覆灭后被“活捉”的最高统帅。本来俘获李秀成这个级别的“贼首”,那是一定要“献俘阙下

  • 清军押忠王李秀成回营,一百多个穿黄马褂的清将,跪地连呼王爷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清军,清廷,李秀成,曾国藩,洪秀全,太平军,直隶总督

    1864年正月,太平天国京都金陵被合围。忠王李秀成负责守卫全城。四月十九日,洪秀全逝世。为稳定军心,五日后,李秀成扶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天王位。这时的城中,仅有的一万多军兵,能作战的只有三四千名了。粮草已断绝,曾国藩的湘军围城更紧,虽然,在李秀成指挥下,顽强抵抗了一个多月后,京城终于失守。部分太平

  • 万千诗选|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好诗标签:孔子,诗作,画家,郑板桥,齐白石,齐特琴,万千诗选,名人春秋,拨弦乐器,诗歌精神

    每日好诗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文/万千孔子三千弟子为砖、为瓦四书五经为基、为泥风骨搭建起培育人才的大棚茁壮了“七十二贤”普惠了“有教无类”呕心沥血只为点燃歧路灯“述而不作”且听春风读“大作”一生只为两句话殚精竭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两句话耗尽一生两句话列

  • 关于诱惑,从郑板桥劝赌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孔夫子旧书网标签:郑板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胡适

    作者 | 美丽的天野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家,尤其应当说其是著名的诗词文俱佳的文学家。我爱读郑板桥先生的文字,那种直抒胸臆的文采,令我后人叹为观止。人生都有嗜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前辈文人说过,人生,不可没有嗜好。人,无嗜好,我不知其为何也。在《郑板桥集》中,有其劝

  • 夏中义:论士人画:从苏轼到郑板桥——“墨石诗意”七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郑板桥,苏轼,米芾,董其昌,陈洪绶

    摘要:将传统花鸟画中的那块“石头”(造型元素),从美学上分出“墨石诗意-拜石怡性”两类,作为标识“士人画-文人画”分野的器识性符号,意义有三。其一,从北宋苏轼到明代董其昌,对文士抒写心志情趣之笔墨本有“士人画”“文人画”之别称,但董其昌后的画苑却让“文人画”称呼含混地“涵盖”了“士人画”,本文提炼的

  • 苏中“锅底洼”,千垛美如画,还是郑板桥和施耐庵老家

    历史解密编辑:山河足迹标签:郑板桥,施彦端,知县,石涛,孔尚任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县级市,位于苏中里下河腹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地处偏僻,向有“自古昭阳好避兵”的说法。境内地势东部、南部稍高,西北部偏低,为周边高中间低的碟型洼地,是里下河地区三大洼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称“锅底洼”。境内的石油储量较大,其中陈堡地区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有1800万吨,是

  • 郑板桥墨竹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弘化社标签:郑板桥,题诗,郑燮,兰竹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墨笔竹石图 清代 郑燮郑燮最喜画竹,也最擅长表现各种环境下不同形态的竹子。此图描绘了在清风中摇曳的劲

  • [品味兴化] 郑板桥的人品与廉政小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兴化网闻标签:潍县,范县,山东,郑板桥,兴化市

    如有侵权请联系 法律顾问 房律师15952666272郑板桥的人品与廉政小故事☆刘双湖据《郑板桥大事年表》记载:郑板桥,50岁春,为山东范县(现河南省)县令,兼署朝城县,为公元1742年即乾隆7年。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山东),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61岁春至扬州。他在范县、潍县做七品县令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