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秀成供词为何到1963年才敢公布?如果过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李秀成供词为何到1963年才敢公布?如果过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手绘的头像 访问量:4822 更新时间:2024/2/18 8:39:15

“为民父母,当以全身利人为要!”,能够说出这样慷慨激扬,却又充满温润味的话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句话的“作者”叫李秀成

了解清朝历史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是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的一位绝对“男主角”,这个名字曾是清朝统治者黑名单上的“打红圈”的危险人物。

这个名字曾让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夜不能寐”。对于太平天国来说,他是后天国时代第一名将,是他托举了太平天国摇摇欲坠的四处流血的江山。

不仅如此,李秀成还是一位让西方列强头疼得直摇头的铁血名将。只可惜,面对“天国十误”、清朝的全力围杀以及洋人的险恶拱火,李秀成最终还是未能力挽狂澜。

在他被俘后,他曾写下一份几万字的供词,这份供词的事实真相已经被历史的尘埃给掩埋,然而1963年曾国藩后人,将一份真正的影印版供词公布出来,却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轰动。

这一刻,很多人才明白,为什么当年曾国藩要毁掉李秀成的一部分供词,这份真供词要是在当年呈送给清政府,也许曾家会被灭族!

01天国最后的名将

太平天国能够将大半个大清帝国的龙旗丢下城头,除了清王朝实在是腐朽不堪,还在于太平天国拥有一批军事素质过硬的名将,天京事变前,杨秀清、石达开是太平军将官团的中流砥柱,事变后,李秀成、陈玉成是太平军的后起之秀。

在石达开带着一部分太平军精锐和天国高层闹掰后,李秀成无疑是洪秀全最为看重的一位名将。而他也用一系列“漂亮的战争数据”证明了自己。

在成为太平军军方高层后,他多次重创清军江南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更是打出了太平军成军以来最漂亮的歼灭仗。

湘军精锐李续宾军团被成建制歼灭,更是重新凝聚了军队士气,此战对于太平军的战略意义是非常之大的。

在和西方列强军队作战中,李秀成同样有着非常不俗的战绩,洋枪队指挥官华尔就死在他的手上,法国海军高级指挥官卜罗德被他击毙。

然而,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不复创业初期的锋芒,天京事变已经让太平军走向了败亡之路。

更重要的是,虽然曾国藩的湘军屡战屡败,但是不断的战斗也让湘军成长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再加上清朝底蕴犹在,太平军的败亡恐怕连李秀成、陈玉成等高层也是心知肚明。

02李秀成的供词

公元1864年6月,天京城沦陷,为掩护洪秀全儿子撤退,李秀成在重重包围下被俘。在狱中,他写下了著名的大约5万字左右的《李自成自述》。

据说这份自述从第74页以后,就有相当一部分被毁掉了。按照惯例,李秀成这等一等一的重犯,清朝是要押解进京的,他对于清朝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曾国藩却急不可耐地提前让李秀成“英勇”了,这其中的原因就在这一部分被毁掉的供词上。

1963年曾国藩后人公布了“完整版李秀成供词”,一时间引起社会巨大反响,这份资料也进一步证实了,当年湘军上交给朝廷的供词是残缺版的。

03真实完整版供词

在1864年8月7日,在李秀成被告知要被处死的时候,他的表情是一脸从容的,他临死前还给曾国藩留下一句来生要报答中堂的话。

从这句话以及他从容就义的姿态来看,李秀成根本不像是希望通过投降苟且偷生之辈,因此,可以判断出,他的“投降”背后是很多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而曾国藩后人提供的真实供词,更是让李秀成的真实意图,是为了劝说曾国藩造反显露无遗。

这也是为什么曾国藩要对供词进行“删减”的原因,这份真实文件一旦曝光,朝廷想尽办法都要灭了曾国藩全家不可。

在1963年公布的这份完整版供词中,李秀成字里行间的意思都是在劝说,曾国藩应该趁着清朝此时元气大伤的时候,趁机起义。

试问,这样的供词,他怎么敢呈送给朝廷呢?这样的敏感供词他不撕掉才怪呢?

04曾国藩不敢造反

不少历史迷提到,李秀成在供词如此说,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劝说曾国藩造反,而是借机挑起朝廷对曾国藩的猜忌。

真实意图是想借着朝廷的手,除掉太平天国最大的“屠龙者”-曾国藩,毕竟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曾大人的手上实在沾染了太多太平军将士的鲜血。

与此说是这是一份供词,还不如说是李秀成临死前送给曾大人的一份“催命书”。这也是曾大人这样冷静的人,甘愿冒着被朝廷责难,也会提前杀了李秀成的原因。

毕竟夜长梦多,李秀成真要被押解到北京城,要是这个胆大妄为的家伙,在慈禧太后面前说了什么,哪怕朝廷不相信,但也会在心里留下一个猜忌的疙瘩,朝廷就会对曾国藩产生下意识的防范。

当然,曾国藩之所以在很多人劝说下都没有造反,一方面是忠君思想在起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曾大人明白,哪怕自己真的造反,胜算也是微乎其微的。

原因很简单,曾国藩在百姓的眼中,名声并不好,在老百姓眼中更多的是残害太平军的“狗官”,因此,他不会取得民心的支持。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洋人,当时洋人还是支持满清朝廷的,洋人的厉害,哪怕是曾国藩也是深深忌惮的。

更何况,湘军也不是铁板一块的,自己要真的造反,恐怕湘军中哪些是人,哪些是鬼,一切就不一定了。

从1963年曾国藩后人提供的李秀成真实供词可以看到,曾国藩在基本平定太平天国后交给朝廷的李秀成供词,是经过他删减过的。

真实的供词有着太对对曾国藩不利的东西,一旦这些内容被慈禧太后等统治者知道,那么整个家族被灭都是很有可能的。

而曾国藩之所以不敢造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要真的造反,这完全是取死之道。

更多文章

  • 天国最后一战异常惨烈,天京沦陷,手握重兵的主帅李秀成难辞其咎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秀成,洪秀全,曾国荃,太平军,清军

    天京之围清同治元年到三年(1862——1864年),湘、淮军在相继廓清天京(今南京)外围所有军事堡垒后,九帅曾国荃率湘军吉字营3万精锐开始围攻天京城。太平军为保卫王都天京与凶悍善战、志在必得的湘军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战斗。1862年5月底,时任江苏布政使得 (湘系)九帅曾国荃率所部吉字营陆

  • 进退维谷: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的艰难处境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秀成,太平天国,太平军,洪秀全,清军,陈玉成

    1861年9月,安庆陷落,英王陈玉成退守庐州,因意气用事,在寿州被苗沛霖诱捕,受凌迟处死。陈玉成寿州遇难,对李秀成而言是沉重打击,没有英王在西部牵制湘军主力,李秀成要独自面对强敌,压力非常大。即便如此,李秀成依然东征江浙,开拓基地,为太平天国续命3年。李秀成的努力,大伙有目共睹,东王杨秀清无法夺取的

  • 决战雨花台,太平军最后的反扑:九帅曾国荃和忠王李秀成极限对决

    历史解密编辑:小糖历史标签:曾国荃,李秀成,太平军,曾国藩,彭玉麟,雨花台,太平天国,左宗棠收复新疆

    雁阵惊寒秋凉渐至,北燕南归。冰冷的雨水从暗沉的天幕倾泻而下,浑浊的空气夹杂着销烟和莫名的腐臭,在湘军大营飘荡,远处枪炮的轰鸣和士兵的哀嚎此起彼伏,九帅曾国荃站在营门之外,鲜血和着雨水从左颊的伤口冲刷而下,望着身旁潮湿而泥泞的土地上那些已经僵硬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冷雨之中,这个“不怕死、霸得蛮”的湖南汉

  • 李秀成为何被急匆匆杀掉?因为再不杀,曾国藩恐遭灭门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荒野纪事标签:诗人,清朝,曾国藩,李秀成,曾国荃,洪秀全,书法家,科学家,太平天国

    1864年7月,湘军在曾国荃的带领下终于打开了“金陵”城门,随着湘军蜂涌而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失败了。由于洪、杨等开创天国的一干首领全都不在人世,因而当时的天国主要依靠后起之秀李秀成等人,而李秀成也成为了天国覆灭后被“活捉”的最高统帅。本来俘获李秀成这个级别的“贼首”,那是一定要“献俘阙下

  • 清军押忠王李秀成回营,一百多个穿黄马褂的清将,跪地连呼王爷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清军,清廷,李秀成,曾国藩,洪秀全,太平军,直隶总督

    1864年正月,太平天国京都金陵被合围。忠王李秀成负责守卫全城。四月十九日,洪秀全逝世。为稳定军心,五日后,李秀成扶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天王位。这时的城中,仅有的一万多军兵,能作战的只有三四千名了。粮草已断绝,曾国藩的湘军围城更紧,虽然,在李秀成指挥下,顽强抵抗了一个多月后,京城终于失守。部分太平

  • 万千诗选|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好诗标签:孔子,诗作,画家,郑板桥,齐白石,齐特琴,万千诗选,名人春秋,拨弦乐器,诗歌精神

    每日好诗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文/万千孔子三千弟子为砖、为瓦四书五经为基、为泥风骨搭建起培育人才的大棚茁壮了“七十二贤”普惠了“有教无类”呕心沥血只为点燃歧路灯“述而不作”且听春风读“大作”一生只为两句话殚精竭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两句话耗尽一生两句话列

  • 关于诱惑,从郑板桥劝赌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孔夫子旧书网标签:郑板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胡适

    作者 | 美丽的天野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家,尤其应当说其是著名的诗词文俱佳的文学家。我爱读郑板桥先生的文字,那种直抒胸臆的文采,令我后人叹为观止。人生都有嗜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前辈文人说过,人生,不可没有嗜好。人,无嗜好,我不知其为何也。在《郑板桥集》中,有其劝

  • 夏中义:论士人画:从苏轼到郑板桥——“墨石诗意”七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郑板桥,苏轼,米芾,董其昌,陈洪绶

    摘要:将传统花鸟画中的那块“石头”(造型元素),从美学上分出“墨石诗意-拜石怡性”两类,作为标识“士人画-文人画”分野的器识性符号,意义有三。其一,从北宋苏轼到明代董其昌,对文士抒写心志情趣之笔墨本有“士人画”“文人画”之别称,但董其昌后的画苑却让“文人画”称呼含混地“涵盖”了“士人画”,本文提炼的

  • 苏中“锅底洼”,千垛美如画,还是郑板桥和施耐庵老家

    历史解密编辑:山河足迹标签:郑板桥,施彦端,知县,石涛,孔尚任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县级市,位于苏中里下河腹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地处偏僻,向有“自古昭阳好避兵”的说法。境内地势东部、南部稍高,西北部偏低,为周边高中间低的碟型洼地,是里下河地区三大洼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称“锅底洼”。境内的石油储量较大,其中陈堡地区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有1800万吨,是

  • 郑板桥墨竹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弘化社标签:郑板桥,题诗,郑燮,兰竹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墨笔竹石图 清代 郑燮郑燮最喜画竹,也最擅长表现各种环境下不同形态的竹子。此图描绘了在清风中摇曳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