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一首诗写出了袁枚的豪放不羁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一首诗写出了袁枚的豪放不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刘玲子 访问量:1021 更新时间:2024/1/3 21:03:30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写在前面:

苏轼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意思就是说,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这全靠个人意愿。

维辋川置业半官半隐,即是出世亦是入世,袁枚因为痴爱随园想常住于此,就干脆托病罢官,前途和随园,二者之间有所取舍。

拿官职和前途换园子,袁枚这事做得决绝,没有丝毫的迟疑,仕与不仕,皆是自由随性顺其自然,这举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而他也的确是有个性的诗人,归隐随园后,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广收女弟子。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如巍巍青山傲然矗立,不惧孤立无援,他的孤高自赏在《独秀峰》一诗中有很好的阐释。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清 袁枚《独秀峰》

简译:

竟然找不到来龙去脉,平地上突兀地崛起一座高峰,耸入云霄,直插南斗星。

桂林山水景色奇美,十有bājiǔ都是奇绝卓异的,独秀峰首屈一指,堪可称冠。

拾级而上几百级阶梯才到达顶峰,轻雾迷漫,碧波荡漾,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这巍巍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同琴弦,孤傲高洁的我纵然孤立无援又有何妨碍!

赏析:

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孤峰独立,气势雄伟,有“南天一柱”之称,袁枚晚年时重游桂林,登临峰顶,遍览满城中风光,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寄寓深远的佳作,旷达豪迈,积极乐观。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前两句写独秀峰的奇绝,如横空劈来,令人眼前一亮,但凡山峰不论高低都有由来,可独秀峰却没有,它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让人心生震撼。

“桂林山水奇bājiǔ,独秀峰尤冠其首。”,三、四句赞独秀峰卓绝,桂林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为自己挣来了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来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独秀峰堪为冠绝。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前四句写远观,五、六句写近瞻,拾级而上,登上雄伟奇特的独秀峰之山巅,会当凌绝顶,俯瞰天下,一城烟水,浩渺无边,胸襟顿时变得开阔起来。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前六句写景,赞美独秀峰冠绝天下的奇异风光,后两句议论抒情:青山尚且卓然不群,孤高自守的人鹤立独行又何妨?这一联写出了诗人豪迈的情怀。

袁枚此诗寓情于景,借赞美独秀峰突兀奇绝的独特雄姿,来抒发自己不同俗流孤傲高洁的美好情怀,整首诗昂扬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基调,读来令人心生振奋。

写在后面:

不着衣冠近半年,水云深处抱花眠。

平生自想无官乐,第一骄人六月天。——清 袁枚《消夏诗》

袁枚是一个随性的人,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30岁那年机缘巧合购得隋氏废园,而后加以修葺改名随园,取其随园就势之意,40岁时开始真正的退隐生活。

“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深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随园落成后,袁枚果断辞官归隐。

《消夏诗》作于袁枚托病罢官半年后,豪放旷达,清新美好,写出了他对随园的喜爱之情,和不愿受官场约束,随心而行,悠游自在,放荡不羁的个性。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主人,自幼聪慧,少年成名,才华卓越,24岁进士及第,十年为官,颇有政绩,纵横坛五十余载,文学成就斐然。

“我道此来迟更好,想花心比见花深。”,不惜花落,不伤残红,想像花开正好的样子,就心满意足,这就是袁枚,他的思想和见识总是与众不同。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袁枚痴迷山水,69岁时还前往岭南,《独秀峰》作于游桂林期间,豪迈旷达,是其不羁人生情怀的写照。

参考资料:

袁枚:《随园记》

袁枚:《小仓山房集》

百度百科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更多文章

  • 袁枚最经典的20首小诗,语言清丽,耐人寻味,第一首无人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袁枚,牧童,乾隆,寒夜,明月,遣兴,题画,小诗,清朝,诗人,散文家,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可喵子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

  • 读书 《袁枚散文选》:尽萃袁枚文章的精华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袁枚,袁枚散文选,文章,乾隆,朱熹,翰林院

    《袁枚散文选》选录袁枚所作散文五十余篇,大致分成五类,包括游记、序论、书函、传记、杂记,大多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代表了袁枚在散文方面的巨大成就。为方便读者理解,李梦生先生特对选文做了简注,并系以“题解”。题解以诠释文意、解析作者的匠心为主。在选注者看来,袁枚传记类散文善于选材,描述恰当,又颇具真

  • 袁枚最经典的10首诗词,月下吹笛,雪照明窗,第一首就让人惊艳

    历史解密编辑:古典文学和诗词标签:袁枚,诗词,李白,杜甫,月下,牧童,所见,清朝,散文家,艺术家,千古名句

    他是诗人、散文家,也是美食家。他是清代三大诗人之一,他喜欢收弟子,收了很多女弟子。他是清代诗人袁枚。也许,你不知道袁枚这个人,但你一定读过袁枚的诗。“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白日不到处,也学牡丹开”……2018年,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一首《苔》飞入千家万户,袁枚

  • 袁枚一首《苔》立意新颖,理趣横生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袁枚,乾隆,唐诗,诗人,清朝,纪晓岚,散文家,千古名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诗虽说无法超越唐诗,甚至是宋诗,但仍在古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清代也同样拥有众多的优秀诗人。其中有一位特立独行的大诗人叫袁枚,他同时还是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美食家。其文笔与大学士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他被尊为“乾嘉三大家”之首。他天资聪慧,五岁识字,

  • 袁枚笔下的奇男子:鲁亮侪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袁枚,吴王,鲁公,中牟,鲁亮,诗人,清朝,田文镜,散文家

    袁枚〔清代〕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尊重民意,抛弃私利,冒险犯难,仗义执言,真正的有侠士之风!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心异之,不能忘。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予奠于白下沈氏,纵论至于鲁,坐

  • 太平天国“牛人”冯云山

    历史解密编辑:江涵谈生活标签:清军,清兵,义军,抗清,冯云山,洪承畴,历史片,古装片,太平天国(2000年电视剧)

    位于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区层峦叠嶂,形势非常险要明朝未年称之为英、霍山区,革左五营义军曾经在这里安营扎寨,抗拒官军的追则∶当地一些地主官绅为了对付农民军,也据险结寨,相互连保。1645年清军南下、弘光朝廷覆亡,江南百姓迫于清廷的剃发令奋起抵抗时,这一地区的纯民也闻风而动、利用原先的山

  • 冯云山号称太平天国第一完人,传言已绝后,实子孙繁多,隐居乡里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冯云山,太平天国,洪秀全,石亚达,李秀成,韦昌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南粤地区的历史人物并不特别出彩。尤其是广西地区,地理偏僻,民贫地瘠,多为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史上的英雄人物寥寥可数。直到晚清道咸年间,广西桂平金田义旗高举,风起云涌,两广男儿,特别是广西豪杰,纷纷横空出世。太平天国高层,除了洪秀全、冯云山两位,其他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

  • 太平天国在广西26:拜上帝会到底是冯云山,还是洪秀全建立的?冯云山才是太平天国真正的基石和奠基人,没想到吧?

    历史解密编辑:桂临塞上聊历史标签:洪秀全,冯云山,太平天国,劝世良言,石亚达

    挖掘鲜为人知的广西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广西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桂平风情!《大桂平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前言很多人认为,“拜上帝会”是洪秀全在公元1843年的时候,于花县建立的,其实这是不对的,他建立的只是“拜上帝教”。很多人会说“拜上帝会”和“拜上帝教”

  • 南王冯云山出身殷实之家,又熟读圣贤书,为何会走上起义反清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复意回觅标签:冯云山,洪秀全,太平天国,清廷,反清

    冯云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者、前期的主要领导者、永安分封的五王之一。但与参加起义的绝大多数人出身贫苦不同,冯云山从小“家道殷实”,虽不是特别有钱有势,但也衣食无忧。因此,其少年时期就进入私塾诵读四书五经,听圣人之言。那么如此一位青年,为何会走上起义之路呢?科举落地,出头无日作为像冯云山这样的知识分子

  • 太平天国在广西56:胡以晃正传,攻庐州杀江忠源报南王冯云山知遇之恩

    历史解密编辑:桂临塞上聊历史标签:胡以晃,江忠源,冯云山,太平军,太平天国在广西

    挖掘鲜为人知的太平天国在广西的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太平天国在广西的历史,我是威叔!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太平天国风情!《大桂平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豫王胡以晃第五集:豫王胡以晃和冯云山关系有多深前言清朝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也是太平天国丙辰六年,春夏之交,胡以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