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问我饮不饮,存杯听自然”——袁枚与酒

“问我饮不饮,存杯听自然”——袁枚与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尚爱科普 访问量:3398 更新时间:2024/1/3 21:03:13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清代中期著名诗人,性灵诗派主将,乾隆四年进士,曾出任江浦、江宁等地知县,40岁退隐南京小仓山,筑“随园”,以文、酒会友,著作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这位才子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美食家,他的饮酒观独树一帜,十分引人注意,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

不善饮酒的袁枚

魏晋以降,酒成了后世文人骚客引以为荣的雅好与离不开的话题,也是他们得以结社并产生志趣共鸣的重要原因,人们崇拜的大文豪大诗人也往往以酷爱饮酒更带有文化标志性。袁枚酒量不大,不善饮酒,有时甚至不能饮酒,《酒友歌》中调侃自己:“随园先生枉生口,能食能言不能酒”。当朋友以主人不先喝,客人就不喝“要挟”时,袁枚舍命陪君子,饮了半觞就醉,头痛眼浑,夸赞朋友酒量大,坦言自己酒量小,“君言主人不先客不举,强余磕磕蘸半觞。顷刻玉山颓不住,头若崩云眼坠雾……君量大如取兖州,我量小如守欹器。”在所做的不饮酒诗二十首中再次说明自己一饮辄醉,醉则难挨的痛苦经历:“酒乡去中国,不知几万里。偶一问其津,身热头痛耳。”

“反对”豪饮的袁枚

袁枚“反对”豪饮之说主要体现在不饮酒诗二十首中,这二十首组诗的全名是《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余天性不饮故反之作不饮酒二十首》。

其不饮非滴酒不沾,“我自赴华青,不烦杜康引。酒味吾不知,酒意吾能领”,说明袁并非完全不知酒,他也喝酒、醉酒,只是不以饮酒为德能的标签。本组诗也提到袁与农人之谊,因为年景不好农民要求减租,袁枚爽快答应后,农人请他去喝酒,他饮酒不多即令“旁人误生疑”,居然问“先生醉矣乎?”此亦与陶诗提到的与农人饮遥相映带。难道袁枚会在同一组诗中自相矛盾?明明说着不饮,自己又去酩酊一醉?不是。而是袁枚认为不应为仰慕名士之风而耻言不饮,不饮之人亦可做有德有能之人,做有德有能之事,不应以饮酒来标榜或衡量德能。细分析袁枚的不饮诗二十首,其目的有两点是与陶呼应的,一是写诗自娱,二是抒发雅致。两组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共同点是:一亦真亦假,虽有赞饮酒之乐或言不饮之乐的真实意图,但各自并非真的要世人承认他们所主张的观点;二言在此意在彼,陶的饮酒之趣是对污浊世俗的另类反抗和对痛苦心灵的无奈消解;袁的不饮之论是对传统追求善饮、追求酒量大和文人羞于自言不饮之风气的雄辩;三语言均雅致清新,风情摇曳。

离不开酒的袁枚

文人与酒关系密切,在自言不饮的袁枚这里仍可见一斑。虽然袁枚在大量的诗篇中说自己不饮酒,甚至称“酒味狠如京口兵”,但却无酒也不行。《十九日梅坡招孟亭南台再集得观字》明确写道:“有酒我不饮,无酒我不欢。”那他要酒的乐趣在哪里呢?也是在这首诗中,他说道:“不如招酒人,痛饮使我观。”原来是看人痛饮却令他无比惬意,其中不乏袁枚幽默、豁达、善解人意的高雅品格,即虽自己不想喝酒,却希望不扫朋友的兴致,告诉朋友看他们多饮豪饮比自己痛饮更爽心。他自己尽量陪朋友,主张随意而饮,“有月便归去,无雨且盘桓。问我饮不饮,存杯听自然。所以主人翁,自号称随园。”

袁枚天性乐观随和,喜热闹,酒席有时挺讲排场,“家僮如儿女,纷纷罗酒浆。梨园弟子来,歌舞邯郸倡。红笺亲戒速,击鼓椎肥羊。后湖七八月,载酒水中央。”与家人或友人湖中泛舟或湖心小岛赏景,佐以酒席,在袁枚的诗作也是不时可见。有时独饮,《招客看雪不至》诗人便独自饮酒赏雪郁郁寡欢,“空山难遣玉千枝,醉拍阑干酒一卮。可惜阁临最高处,无人来看未残时”;有时还嫌与朋友相聚的酒场太少,寂寞了杯盘,便有了“酒坊近来苍凉甚,不望河山也怆神”的离愁别恨。

袁枚雅量不大,稍饮辄醉,吟了不饮之诗,但依然离不开酒,原因最主要的是以酒会友。“柴门那得有人敲,隐者除非酒可招。……君若再来休问日,今年无刻不逍遥”。诗以言志,此诗道出了袁枚不离不弃酒的发自肺腑的感言。为了结交贤人,非酒不可;为了方便贤人,大门时刻敞开;为了表明待客之心,袁枚才不得不“以主奉嘉宾,陶然饮一斗”,甚至陪友人饮酒竟至“呼僮撤金灯,月华如水涌”。《小仓山房诗集》中招客饮酒赋诗的篇什亦屡见不鲜。

如果我们把袁枚作为不饮之饮的文人个案来观照,就会从中看到一种虽相悖但并不矛盾的独特的饮酒观,即饮是饮酒有度,不以量小为缺乏风雅,“反对”的是以酒量大、嗜酒为荣的饮酒观,否定了酒与文人的德能关系的必然联系。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逍遥在饮与不饮之间的袁枚,他的饮酒观体现了一种充满智慧的酒文化,为我们了解文人与酒文化开拓了一个新视野。

责编 / 艾浩

美编 / 娜仁托娅

校对 / 李琪

更多文章

  •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一首诗写出了袁枚的豪放不羁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袁枚,巍巍,高洁,桂林,苏轼,青山,诗人,清朝,独秀峰,散文家,千古名句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写在前面:苏轼说:“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意思就是说,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这全靠个人意愿。王维辋川置业半官半隐,即是出世亦是入世,袁枚因为痴爱随园想常住于此,就干脆托病罢官,前途和随园,二者之间有所取舍。拿官职和前途换园子,

  • 袁枚最经典的20首小诗,语言清丽,耐人寻味,第一首无人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袁枚,牧童,乾隆,寒夜,明月,遣兴,题画,小诗,清朝,诗人,散文家,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可喵子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

  • 读书 《袁枚散文选》:尽萃袁枚文章的精华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袁枚,袁枚散文选,文章,乾隆,朱熹,翰林院

    《袁枚散文选》选录袁枚所作散文五十余篇,大致分成五类,包括游记、序论、书函、传记、杂记,大多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代表了袁枚在散文方面的巨大成就。为方便读者理解,李梦生先生特对选文做了简注,并系以“题解”。题解以诠释文意、解析作者的匠心为主。在选注者看来,袁枚传记类散文善于选材,描述恰当,又颇具真

  • 袁枚最经典的10首诗词,月下吹笛,雪照明窗,第一首就让人惊艳

    历史解密编辑:古典文学和诗词标签:袁枚,诗词,李白,杜甫,月下,牧童,所见,清朝,散文家,艺术家,千古名句

    他是诗人、散文家,也是美食家。他是清代三大诗人之一,他喜欢收弟子,收了很多女弟子。他是清代诗人袁枚。也许,你不知道袁枚这个人,但你一定读过袁枚的诗。“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白日不到处,也学牡丹开”……2018年,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一首《苔》飞入千家万户,袁枚

  • 袁枚一首《苔》立意新颖,理趣横生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袁枚,乾隆,唐诗,诗人,清朝,纪晓岚,散文家,千古名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诗虽说无法超越唐诗,甚至是宋诗,但仍在古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清代也同样拥有众多的优秀诗人。其中有一位特立独行的大诗人叫袁枚,他同时还是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美食家。其文笔与大学士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他被尊为“乾嘉三大家”之首。他天资聪慧,五岁识字,

  • 袁枚笔下的奇男子:鲁亮侪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袁枚,吴王,鲁公,中牟,鲁亮,诗人,清朝,田文镜,散文家

    袁枚〔清代〕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尊重民意,抛弃私利,冒险犯难,仗义执言,真正的有侠士之风!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心异之,不能忘。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予奠于白下沈氏,纵论至于鲁,坐

  • 太平天国“牛人”冯云山

    历史解密编辑:江涵谈生活标签:清军,清兵,义军,抗清,冯云山,洪承畴,历史片,古装片,太平天国(2000年电视剧)

    位于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区层峦叠嶂,形势非常险要明朝未年称之为英、霍山区,革左五营义军曾经在这里安营扎寨,抗拒官军的追则∶当地一些地主官绅为了对付农民军,也据险结寨,相互连保。1645年清军南下、弘光朝廷覆亡,江南百姓迫于清廷的剃发令奋起抵抗时,这一地区的纯民也闻风而动、利用原先的山

  • 冯云山号称太平天国第一完人,传言已绝后,实子孙繁多,隐居乡里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冯云山,太平天国,洪秀全,石亚达,李秀成,韦昌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南粤地区的历史人物并不特别出彩。尤其是广西地区,地理偏僻,民贫地瘠,多为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史上的英雄人物寥寥可数。直到晚清道咸年间,广西桂平金田义旗高举,风起云涌,两广男儿,特别是广西豪杰,纷纷横空出世。太平天国高层,除了洪秀全、冯云山两位,其他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

  • 太平天国在广西26:拜上帝会到底是冯云山,还是洪秀全建立的?冯云山才是太平天国真正的基石和奠基人,没想到吧?

    历史解密编辑:桂临塞上聊历史标签:洪秀全,冯云山,太平天国,劝世良言,石亚达

    挖掘鲜为人知的广西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广西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桂平风情!《大桂平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前言很多人认为,“拜上帝会”是洪秀全在公元1843年的时候,于花县建立的,其实这是不对的,他建立的只是“拜上帝教”。很多人会说“拜上帝会”和“拜上帝教”

  • 南王冯云山出身殷实之家,又熟读圣贤书,为何会走上起义反清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复意回觅标签:冯云山,洪秀全,太平天国,清廷,反清

    冯云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者、前期的主要领导者、永安分封的五王之一。但与参加起义的绝大多数人出身贫苦不同,冯云山从小“家道殷实”,虽不是特别有钱有势,但也衣食无忧。因此,其少年时期就进入私塾诵读四书五经,听圣人之言。那么如此一位青年,为何会走上起义之路呢?科举落地,出头无日作为像冯云山这样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