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荃围攻南京三年不克,清廷命淮军增援,李鸿章因何不敢妄动?

曾国荃围攻南京三年不克,清廷命淮军增援,李鸿章因何不敢妄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的百态 访问量:3417 更新时间:2024/1/10 17:29:19

曾国荃围困南京近三年 ,孤城难下,伤亡颇重,缺兵缺饷,清廷命李鸿章率淮军进援,李鸿章却踌躇不前

李鸿章率淮军连克苏州、常州、无锡诸城后,即屡屡接到朝廷令他率部会攻南京(太平天国天京)之旨,他却不知老师曾国藩和九帅曾国荃内心的真实态度,因而不敢轻举妄动,他前思后想,决定先给曾国藩写封信进行试探。

老谋深算的曾国藩知道得意弟子李鸿章欲率军来援的意思后,立刻致信曾国荃,和他商量如何答复李鸿章。曾国藩在信中说:

“细思少荃(李鸿章字)会剿金陵,好处甚多。其不好处,不过分占美名,后之论者曰:润芝(胡林翼字)克鄂省,迪安(李续宾字)克九江,沅甫(曾国荃字)克安庆,少荃克苏州,季高(左宗棠字)克杭州,金陵一城沅甫与少荃各克其半而已。此亦非甚坏之名也,何必全克而后为美名哉?人又何必占天下之第一美名哉?......不如及早决计,不著痕迹。少荃将到之时,余亦必赶到金陵会剿也《曾氏家书》”。

当时在安庆的曾国藩之所以如此不厌其烦的反复劝说曾国荃,动机不外乎是:担心曾国荃无力独自攻取南京,时间拖久了或许会生出意外;害怕曾国荃侥幸攻克南京,立下不赏之功,功名太盛,容易招人嫉恨。而同意李鸿章前来,功过都可以分担一半,至少不是坏事。

但以蛮横执拗出名的曾国荃却不领老兄的好意,拒绝一切劝告, 执意包打天京,要独吞这颗最大的胜利果实。曾国藩见无法劝动九弟,遂搜肠刮肚地设词婉拒李鸿章说:

“舍弟所部诸将素知阁下与贱兄弟至交多年,无不欣望大旆之西来。而所疑畏者亦有两端:一则东军(淮军)富而西军(湘军)贫,恐相形之下士气消沮;一则东军屡立奇功,意气较盛,恐平时致生诟谇,城下之日或争财物。......《曾国藩家书》 ” 。

曾国藩果然精明过人,说话绕来绕去,本意无非是说,你来是可以的,但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湘、淮军必须同时发饷。当时的淮军占据了富庶的苏松以及上海等地 ,征税容易,粮饷充足,军饷能按时发放给部队,且成数很高,比湘军阔气得多,要使两军同时关饷,一碗水端平,李鸿章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李鸿章心细如发,他看信后便已心领神会,知道曾氏兄弟口头表示欢迎淮军前来助攻,实则婉拒自己率军赴援,想独占头功,故出此难题刁难。李鸿章便上奏朝廷说:

“曾国荃军围攻金陵两年有余,一篑未竟,屡接来书,谓金陵所少者,不在兵而在饷(不缺兵缺钱)《文忠全集》” 。

他还以天气炎热、将士久战疲惫为由极力拖延赴援日期,称淮军主力正在围攻湖州,必须克复后方可进援南京。他还写信给曾国藩,委婉地告诉老师自己不会来与湘军抢功(不敢近禁脔而窥卧榻) ,还借口自己有病在苏州疗养,淮军刚打下丹阳,还需休整一段时间,暂时无力赴援金陵......曾国藩阅信后知李鸿章很知趣,不会率军前来争功,心里非常高兴,再也不用担心湘、淮军破城后会因争夺财物而发生火拼、厮斗了。

李鸿章精明狡黠,他可不愿去惹蛮横戾狠的曾国荃,虽然攻克南京是头功一件,但毕竟人家已经在城下血战近三年了,自己何苦去触霉头?于是,曾国荃孤军在南京城下苦苦支撑,死战不退,李鸿章率领器械精良的淮军一直远远观望, “实无争功之心”,其实双方是有默契的。

其实,淮军官兵人人都想攻入南京争功争财,李鸿章心里也痒痒,却畏惧杀人如麻的曾九帅,为避免两军火并,只得强自按捺蠢蠢欲动之心,约束部将不得轻举妄动

其实,淮军兵勇并不是不想前往南京去争功争财。《异辞录》就记载说:

“方诏之日促也,铭、盛诸将皆跃跃欲试。或曰:‘湘军百战之绩,垂成之功,岂甘为人夺?若往,鲍(超)军遇于东坝,必战!’刘壮肃曰:‘湘军之中疾疫大作,鲍军十病六七,岂能当我巨炮?’文忠心存忠厚,终不许” 。

淮军官兵都眼热金陵城中如山的财货,都想去大发横财,刘铭传、周盛波等悍将皆跃跃欲试,李鸿章“心存忠厚” ,约束诸将不准去,所谓“心存忠厚”,不过是“迁延不行,显然让功之意”。所以,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良苦用心是心知肚明的,是“益感不置(心有感触而喟叹不已,领情之意)”的。《曾文正公家书》载:

“及大功告成,文忠(李鸿章谥号)至金陵,官场迎于下关,(曾)文正前执其手曰:‘愚兄弟薄面赖子全矣(俺兄弟的面子全赖阁下成全了)’”。

不过李鸿章让功并非全由“心存忠厚”,主要还是出于自身利害的通盘考虑所致。曾国荃吉字营欠饷严重,但从上至下历尽艰辛围攻南京,无非是为了升官发财,其兵勇上下甚至忍饥挨饿 、染上瘟疫都不肯散去,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拿命去搏,亦不过是为了攻破城池去大肆抢掠一番。吉字营以熊悍善战出名,当年攻破吉安、景德镇、安庆后都大抢一通,曾国荃和曾国藩不同,对什么程朱理学毫不感冒,他带兵打仗有自己的一套,堪称简单粗暴:打仗你给老子玩命打,一旦攻破城池老子允许你大索三日,即纵兵大掠,默许你抢夺财物以弥补欠饷亏空,兵法上所谓“用贪用憨”似乎就是这个意思。

李鸿章很清楚,假若自己率淮军去助攻,中途必与鲍超的霆军遭遇,会不会遭其拦截还不好断定,但与杀红眼的曾国荃吉字营发生火拼,则是大概率之事,似乎很难避免。同治三年六月十五日在南京城下督军奋战的曾国荃曾接到李鸿章派人送来的信函,得知李已派刘士奇炮兵部队及刘铭传、潘鼎新、周盛波等军24营共14000人来到南京城外围准备助攻,当时曾国荃正在钟山顶的天堡城行营,遂将李鸿章的来信交给吉字营众将一一传阅 ,并大声嘶吼说:“他人至矣,艰苦两年多,以与人邪”?!众将齐声高呼:“愿尽死力”!于是曾国荃在吉字营上下进行总动员,激励众将士不顾一切代价,抢在淮军到达之前一鼓作气攻克南京, 这样,就可以独占陷城首功和独得城中堆积如山的财货了。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公元1864年7月19日) ,随着一声惊天巨响,虎踞龙盘、固若金汤的南京城宣告陷落,太平天国也随之灭亡。随着吉字营官兵鱼贯入城,一场无法避免的浩劫从天而降......

[插图源自网络]

更多文章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后,打洪秀全的国库,为何高呼:吾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曾国荃,洪秀全,太平天国,清廷,曾国藩,太平军

    晚清时期,外忧内患夹击,满清朝政告急。但是有爱国大臣不愿放弃,拼命力挽狂澜,最著名的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且这四名忠臣全是汉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时值太平天国兴起,洪秀全带领手下几个“王”,火速以“天父下凡”的迷信噱头,笼络了大批人心,并占领了南京为都城,命名天京,与清廷对决,力量

  • 李秀成25万太平军,却打不过曾国荃3万湘军,背后的原因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大军,李秀成,曾国荃,太平军,洪秀全,太平天国

    1862年9月到10月两个月时间,太平军李秀成率领25万(号称60万大军)大军对驻军在雨花台的曾国荃3万湘军展开猛烈进攻,此时的太平军,刚从苏浙前线回来,得到了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以说不管是在军队数量还是装备的先进性方面,实力都是绝对碾压曾国荃的。可就是这样一场实力绝对碾压的战争,最后居然以惨败而

  • 曾国荃带领湘军围攻金陵时,遇到一个难题,曾国藩下令:慈不带兵

    历史解密编辑:糖不天呀标签:清朝,诗人,曾国荃,曾国藩,太平军,李秀成,赵烈文,书法家,科学家,左宗棠收复新疆

    慈不带兵!这是一个既残忍,又悲壮的命令,当曾国藩说出这4个字的时候,就意味着很多人的生命被终结。湘军能成为一支凶悍的军队,无不和曾国藩的驭将方式有关,而“慈不带兵”,是他教育将领们常说的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二月底,湘军将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领湘军在围攻金陵的过程中,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难

  • 曾国荃临《颜氏家庙碑》,“实在曾国藩之上”?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颜平原,楷书,颜氏家庙碑,书法,曾国藩,曾国荃

    曾国荃(1824年-1890年9月),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双峰)人。晚清名将,湘军首领之一。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四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 ,故人称“曾九”或“曾九帅” 。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国荃于两江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七岁。清廷准其入祀昭忠祠、贤良

  • 曾国荃攻陷天京,打开太平天国的“国库”后,为何叫道: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曾国荃,太平天国,太平军,曾国藩,洪秀全

    1964年夏天,曾国荃带着骁勇善战的湘军攻破了天京,消息传到北京以后,同治帝连说了几个好,激动的他赶紧派人传信给曾国荃,让他务必要将太平天国的宝藏带回来。曾国荃在还未打下天京之前,他的兄长曾国藩就给他写信,让他第一时间找到洪秀全所留下的宝藏,充作军饷,否则一定会被政敌所诟病。谨慎的曾国荃在打下天京后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打开洪秀全的国库后,为何大喊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曾国荃,洪秀全,太平天国,清廷,国库,曾国藩,太平天国(2000年电视剧),古装剧

    前言1840年,随着英国坚船利炮的挺进,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朝开始一步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统治也逐渐呈摇摇欲坠之势。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沿海地区传统的小农经济遭受到了剧烈冲击,而对列强的赔款也使得这一负担加诸在农民身上。于是,外患刚勉强呈现阶段性的消弭,内忧又逐渐诞生。1851年,洪秀全

  • 曾国荃担任山西巡抚期间,为何受到朝野内外的一致好评?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曾国荃,山西,巡抚,光绪,总督,山西省

    谈起曾国荃,很多人或许会认为他就是一个武将,甚至是一个莽夫,只会打仗而对地方行政一窍不通。这样的看法不能说完全不对,至少在曾国荃的前期是这样的。但自从曾国藩去世后,他的人生经历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从一个战功赫赫的武将华丽转身,成了一个颇具才干的封疆大吏。曾国荃在攻克金陵后,一直在家赋闲了八年,出山后

  • 曾国荃打开太平军国库,里头空空如也,突然一拍大腿: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曾国荃,太平军,曾国藩,太平天国,慈禧

    中国古代武将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保境安民,也可造反夺权。所以帝王对武将的提防时刻都不能松懈,和平时期尚可放松一些,一旦国家有难、战乱四起,武将就成了帝王既要倚重又要防范的对象。君不见袁崇焕镇守辽东,却因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猜忌而惨遭凌迟,这是反面教材,正面教材如郭子仪和唐肃宗,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而手握重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打开太平军国库后,为何会大喊;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曾国荃,太平天国,太平军,清廷,曾国藩,洪秀全

    提及湘军大家立即想到的应该是统帅曾国藩,却鲜知湘军大将曾国荃。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家中排行第九。他足智多谋,有胆识,有气魄,在行兵布阵,带兵作战等方面有惊人的天赋。他率领的湘军所向披靡,迅速占领了多个军事战略要地。在率领湘军攻打太平天国,将太平天国覆灭后,这位本应加官进爵的大功臣,却为何选择在这正

  • 晚清名将,曾国藩三弟曾国荃,如何攻克安庆?拿下天京?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如此美妙标签:晚清,清朝,诗人,曾国藩,曾国荃,太平军,陈玉成,洪秀全,安庆市,科学家

    作者:清心【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曾国荃(1824年—1890年9月),字沅甫,曾国藩的三弟,晚清名将,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咸丰六年(1856),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