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荃攻破天京后奏报朝廷请功 朝廷却对他严词警告

曾国荃攻破天京后奏报朝廷请功 朝廷却对他严词警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943 更新时间:2024/2/29 23:24:47

1864年7月19日,湘军用火药炸毁了天京城墙,潮水般地涌入城中。太平天国坚守了11年之久的天京,终于被曾国荃攻破了。

为了这一天,曾国荃等候了两年之久。

1862年,曾国荃率领湘军兵临城下,将天京围困得水泄不通。从那一刻开始,曾国荃就对这座城池志在必得。

太平军采取“围魏救赵”之际,由忠王李秀成率军东进,在清廷财税重地江浙一带攻城陷地,吸引曾国荃分兵。曾国荃像没有看到似的。

清廷急令曾国藩、曾国荃分军救援,曾国荃全心全意扑在天京之战上,坚决不动一兵一卒。曾国藩只好先后派遣左宗棠李鸿章组军前往浙江、江苏。这也因此成就了左宗棠、李鸿章的一世英名。

为了攻破天京,曾国荃想尽了办法,殚精竭虑,以至于不到40岁的人,竟然白了一半头发。曾国藩听说后,嗟叹不已。

天京久攻不下,各种流言蜚语满天飞。有人写《老妇行》诗歌,将曾国荃比喻成年老力衰的老妇;有人奏报朝廷,指责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养寇自重。曾国藩向来老成持重,倒也没有什么;曾国荃可是出了名的暴脾气,听了这些话也只能忍着。

如今,终于苦尽甘来。曾国荃心里的狂喜,溢于言表。他返回老营,顾不上休息,挥笔给朝廷写了一封奏折,报告了攻破天京的消息。

曾国荃是这样写的:“十五日,李臣典地道告成。十六日午刻发火,冲开二十余丈。……臣国荃至太平门倒口进,登龙山督阵,见攻克省城大势已定,遂赶回老营,将大略情形一面具报,一面饬官军环城内外扎定,兼扼各路要隘。计自十六日午时起至日暮,歼毙悍贼数万,攻毁伪府数十处。惟首逆洪酋等所居,筑有伪城甚大,死党不下万人,经官军四面环攻,尚未破入,大约一二日内即能剿洗净尽。”

为了给湘军将士请功,曾国荃还写道:“其详细战状、各逆酋下落及应奖应恤人员,查明咨请督臣曾国藩具奏。”

10天后,朝廷的谕旨回来了。曾国荃原本以为,朝廷听到攻破天京的消息后,会好好地慰勉、激励一番,然而他失望了。谕旨不但没有慰勉、激励的词语,还严厉批评了曾国荃:“该逆死党尚有万余,曾国荃于攻克外城时,即应一鼓作气,将伪城尽力攻拔,生擒首逆。乃因大势粗定,遽回老营,恐将士等贪取财物,因而懈弛万一。该逆委弃辎重,饵我军士而潜出别道,乘我不备,冀图一逞,或伺间奔窜,冲出重围,切不可不虑。”

谕旨要曾国藩命令曾国荃督率湘军将士,“迅将伪城克日攻拔,歼擒首逆,以竟一篑之功,同膺懋赏。”接下来,又严词警告曾国荃:“倘曾国荃骤胜而骄,令垂成之功或有中变,致稽时日,必惟曾国荃是问。”

这还不算完。过了一段日子,朝廷又给曾国藩下了一道谕旨,在追问天京财富的同时,又说:“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

这里又在警告曾国荃,不得骤胜而骄,才能继续承受皇恩浩荡。否则……言外之意,曾国藩懂,曾国荃也懂。

曾国荃攻破天京后,清廷为何要对曾国藩、曾国荃进行旁敲侧击?

原因很简单。清朝自入关以来,就对汉人掌握兵权极为忌惮。曾国藩、曾国荃组建湘军,达到了10多万。当太平天国被攻灭后,这10多万湘军就成了清廷最大的心腹之患,如果不及时裁撤的话,迟早会威胁到清廷的统治。因此,清廷一定会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防备有加,打击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自动裁撤湘军。

对此,曾国藩心知肚明。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吐露心声:“去年三、四月间,吾兄弟正当万分艰窘,户部尤将江西厘金拨去,金陵围师几将决裂。”攻破天京后,“部中新例甚多,言路于任事有功之臣,责备尤苛,措辞严厉,令人寒心。”

为了消除清廷的戒备之心,曾国荃在攻破天京后,在曾国藩的建议下称病开缺回籍;曾国藩则将包括曾国荃“吉字营”在内的绝大多数湘军裁撤。

一场风波,这才得以逐渐消失。

【参考资料:《清史稿》《曾国藩家书》等】

更多文章

  • 曾国荃围攻南京三年不克,清廷命淮军增援,李鸿章因何不敢妄动?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曾国荃,李鸿章,淮军,曾国藩,清廷,刘铭传

    曾国荃围困南京近三年 ,孤城难下,伤亡颇重,缺兵缺饷,清廷命李鸿章率淮军进援,李鸿章却踌躇不前李鸿章率淮军连克苏州、常州、无锡诸城后,即屡屡接到朝廷令他率部会攻南京(太平天国天京)之旨,他却不知老师曾国藩和九帅曾国荃内心的真实态度,因而不敢轻举妄动,他前思后想,决定先给曾国藩写封信进行试探。老谋深算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后,打洪秀全的国库,为何高呼:吾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曾国荃,洪秀全,太平天国,清廷,曾国藩,太平军

    晚清时期,外忧内患夹击,满清朝政告急。但是有爱国大臣不愿放弃,拼命力挽狂澜,最著名的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且这四名忠臣全是汉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时值太平天国兴起,洪秀全带领手下几个“王”,火速以“天父下凡”的迷信噱头,笼络了大批人心,并占领了南京为都城,命名天京,与清廷对决,力量

  • 李秀成25万太平军,却打不过曾国荃3万湘军,背后的原因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大军,李秀成,曾国荃,太平军,洪秀全,太平天国

    1862年9月到10月两个月时间,太平军李秀成率领25万(号称60万大军)大军对驻军在雨花台的曾国荃3万湘军展开猛烈进攻,此时的太平军,刚从苏浙前线回来,得到了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以说不管是在军队数量还是装备的先进性方面,实力都是绝对碾压曾国荃的。可就是这样一场实力绝对碾压的战争,最后居然以惨败而

  • 曾国荃带领湘军围攻金陵时,遇到一个难题,曾国藩下令:慈不带兵

    历史解密编辑:糖不天呀标签:清朝,诗人,曾国荃,曾国藩,太平军,李秀成,赵烈文,书法家,科学家,左宗棠收复新疆

    慈不带兵!这是一个既残忍,又悲壮的命令,当曾国藩说出这4个字的时候,就意味着很多人的生命被终结。湘军能成为一支凶悍的军队,无不和曾国藩的驭将方式有关,而“慈不带兵”,是他教育将领们常说的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二月底,湘军将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领湘军在围攻金陵的过程中,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难

  • 曾国荃临《颜氏家庙碑》,“实在曾国藩之上”?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颜平原,楷书,颜氏家庙碑,书法,曾国藩,曾国荃

    曾国荃(1824年-1890年9月),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双峰)人。晚清名将,湘军首领之一。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四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 ,故人称“曾九”或“曾九帅” 。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国荃于两江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七岁。清廷准其入祀昭忠祠、贤良

  • 曾国荃攻陷天京,打开太平天国的“国库”后,为何叫道: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曾国荃,太平天国,太平军,曾国藩,洪秀全

    1964年夏天,曾国荃带着骁勇善战的湘军攻破了天京,消息传到北京以后,同治帝连说了几个好,激动的他赶紧派人传信给曾国荃,让他务必要将太平天国的宝藏带回来。曾国荃在还未打下天京之前,他的兄长曾国藩就给他写信,让他第一时间找到洪秀全所留下的宝藏,充作军饷,否则一定会被政敌所诟病。谨慎的曾国荃在打下天京后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打开洪秀全的国库后,为何大喊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曾国荃,洪秀全,太平天国,清廷,国库,曾国藩,太平天国(2000年电视剧),古装剧

    前言1840年,随着英国坚船利炮的挺进,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朝开始一步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统治也逐渐呈摇摇欲坠之势。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沿海地区传统的小农经济遭受到了剧烈冲击,而对列强的赔款也使得这一负担加诸在农民身上。于是,外患刚勉强呈现阶段性的消弭,内忧又逐渐诞生。1851年,洪秀全

  • 曾国荃担任山西巡抚期间,为何受到朝野内外的一致好评?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曾国荃,山西,巡抚,光绪,总督,山西省

    谈起曾国荃,很多人或许会认为他就是一个武将,甚至是一个莽夫,只会打仗而对地方行政一窍不通。这样的看法不能说完全不对,至少在曾国荃的前期是这样的。但自从曾国藩去世后,他的人生经历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从一个战功赫赫的武将华丽转身,成了一个颇具才干的封疆大吏。曾国荃在攻克金陵后,一直在家赋闲了八年,出山后

  • 曾国荃打开太平军国库,里头空空如也,突然一拍大腿: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曾国荃,太平军,曾国藩,太平天国,慈禧

    中国古代武将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保境安民,也可造反夺权。所以帝王对武将的提防时刻都不能松懈,和平时期尚可放松一些,一旦国家有难、战乱四起,武将就成了帝王既要倚重又要防范的对象。君不见袁崇焕镇守辽东,却因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猜忌而惨遭凌迟,这是反面教材,正面教材如郭子仪和唐肃宗,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而手握重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打开太平军国库后,为何会大喊;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曾国荃,太平天国,太平军,清廷,曾国藩,洪秀全

    提及湘军大家立即想到的应该是统帅曾国藩,却鲜知湘军大将曾国荃。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家中排行第九。他足智多谋,有胆识,有气魄,在行兵布阵,带兵作战等方面有惊人的天赋。他率领的湘军所向披靡,迅速占领了多个军事战略要地。在率领湘军攻打太平天国,将太平天国覆灭后,这位本应加官进爵的大功臣,却为何选择在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