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野狗》故事有何深意?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野狗》故事有何深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萌的很呐 访问量:1557 更新时间:2023/12/7 11:31:28

蒲松龄著有《聊斋志异》,其中有一篇是《野狗》。大概意思如下:

因为于七之乱(顺治帝年间,山东一带于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时间长达十五年)的缘故,导致清兵杀人如麻。

有一位老百姓叫化龙,之前一直躲在山里,这次从山里出来,想要回家。为了安全,他选择晚上行动。可是,他刚出来,就碰到了清兵晚上行军,为了保命,他躲在死人堆里,装成死尸。

很快,清兵过去了。保险起见,李化龙没有立刻出来,还在死人堆里躲着。

这时候,李化龙忽然看到,周围那些少头无胳膊的尸体,一个个都站立起来了,其中有一个尸体,脑袋已经掉了,还连在肩膀上,他嘴里说:野狗子也要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啊?所有的尸体也都跟着说:我们该怎么办啊?

没多大会儿,这些尸体有倒下了,再也没有声音。

李化龙骇然之际,刚想起来赶路,忽然看到一个大物走了过来,兽头人身,它趴下来找到人脑袋,然后吸食人的脑子。李化龙害怕,继续藏在尸体之下。这个大物很快来到了李化龙藏身之处,不断拨弄,想要找到李化龙的脑袋。

李化龙趴着,脑袋藏了起来,大物就移开尸体,看到了李化龙的脑袋。李化龙大骇,他随手在腰下面找到一块碗大的石头,紧紧握住。大物低头时,李化龙一下打中它的脑袋,砸到了嘴,大物吃痛跑了,一边跑一边吐血。

李化龙跟上,看到血迹里有两个牙齿,中间弯曲,一头尖锐,大概有四尺长。拿着两个牙齿,李化龙回到了家,他给别人看,别人都不认识。

有些朋友觉得,《聊斋志异》是名著,肯定也是微言大义,比如讽刺封建社会,痛斥时代黑暗等等。

我个人觉得,《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有些并没有意义,只是故事而已。

古代故事嘛,难免涉及到神怪、官府、老百姓、战争,这很正。所以,非要觉得名著(或名著一个故事甚至一句话)就一定蕴含深刻含义,有时候可能是钻牛角尖。

但《野狗》这一篇故事,涉及到农民起义、官兵屠杀以及怪物,我觉得还是有些内涵的,所以试着解读一下。

其一,反应清初社会现状。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四个字道尽清初统治者的残忍。读者一看,就知道当时老百姓过得有多惨了。

李化龙为什么躲到山里?可能是不想剃发,可能是参与了于七之乱,也可能什么都没干,就是单纯地怕清兵。为了躲避清兵,他宁可藏在死人堆里。

寻常人看到一具尸体也害怕,李化龙为不怕?要么是因为清兵比尸体更可怕,要么是他迫不得已要活命,要么是他对尸体已经见怪不怪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尸体,是谁呢?是清兵吗?不太可能,士兵战死,会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处理。

所以,这些尸体应该是老百姓,可能有参与于七起义的百姓,也可能有无辜受牵连的人,甚至还有很多就是被莫名杀掉的人。

李化龙找东西打大物时,没有摸到兵器,只摸到石头,也能说明死的是无辜百姓,因为他们手无寸铁。他们不是断头,就是缺胳膊少腿,说明他们面对清兵,反抗不了,遭到了屠杀。

无论哪一种,都说明当时老百姓活着不易。

所以,李化龙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请朝初期的社会现状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其二,反应当时官员狠毒。

仔细一想,什么东西兽首人身?不就是那些贪官污吏嘛,他们官服上有禽兽(官官府补子是飞禽,武将官府补子是走兽),他们干的不是人事,他们有着人的身躯,可是脑子里想的不是人事,他们地位高,压迫老百姓,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兽头人身的大物啊。

为什么大物要吸食人的脑子呢?

因为这些官员就是靠老百姓的尸体,来往上爬着升官啊。那些尸体在他们眼里不是人命,是仕途的阶梯啊。这不就是在说,一些无良官员在吸食死人之脑吗?

尸体为什么站立?古典小说都有,是因为愤怒,是因为要复仇,是因为还有心愿没了,是要控诉活人。可尸体为何又倒下?因为害怕啊,死了都害怕,可见当时那些奸官有多恐怖。

其三,反应当时人心已丧。

能吸食人脑的大物,按理说很强,可是被李化龙一砖头就打怕了,还掉了两个牙。而且,到最后大物也没来反击李化龙,说明什么?

说明这玩意根本没用啊,也没那么可怕。

可是,即便如此,李化龙也不敢去追杀,他没到迫不得已,甚至没想过还手,而只是一味地躲避。

这是何意?这说明当时老百姓都害怕了,骨子里都害怕,实际上他们只要稍微反抗,可能就会发现,敌人没那么强大。可惜,大家都被清兵的残暴吓住了,没人敢起来反抗了。

“野狗子”三字,“野”说明其行为野蛮,“狗子”说明其为人与畜生无意,民间常把这类人说是“狗官”,就是如此。

标签: 蒲松龄野狗聊斋志异清兵

更多文章

  • 《聊斋》原著:蒲松龄不仅会写爱情,一篇小故事揭露封建社会黑暗

    历史解密编辑:饭圈搞笑标签:蒲松龄,庄稼,聊斋,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原著中,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苛政猛于虎也!古代老百姓要给朝廷交保护费,苛捐杂税之下百姓掏空钱包,以换得暂时太平。嘉庆年间,长白山下有一位姓安的老头,年轻时就吃苦耐劳,干农活是把好手,也因此家中有了点小积蓄。没想到最后他死的老惨了……这一年秋天,荞麦熟了,老头子把庄稼收割完堆在地里。说来也

  • 鲁枢元新著《天地之中说聊斋》捐赠蒲松龄纪念馆

    历史解密编辑:鹰龙传媒标签:教授,文学,清朝,蒲松龄,鲁枢元,科学家,小说家,中国古文献,天地之中说聊斋

    鲁枢元教授赠书仪式蒲松龄纪念馆4月4日消息,今天上午,河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枢元教授一行来我馆捐赠其新著《天地之中说聊斋》。鲁枢元教授该书采取“随笔”“漫谈”“札记”的书写方式,从生态文化的视野,以生态批评的方法对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聊斋志异》做出新的阐释。书中展现了伟大作家蒲松龄为女

  • 聊斋:乩仙——占卜这件事,你们信吗?反正蒲松龄应该是相信的

    历史解密编辑:岁梦半尺见PLUS标签:蒲松龄,占卜,神仙,书生

    1原文章丘米步云,善以乩卜。每同人雅,辄召仙相与赓和。今天这个故事很短,讲的是一种古代的巫术,叫扶乩(jī)。这个东西可以追溯到唐朝,一直到明清时期,特别盛行,以至于士大夫们也都玩这个。其实这个东西现在孩子们也经常玩,就是现在的笔仙啊。现在玩,就是弄张纸,然后弄个什么仪式,就说把鬼招来了,鬼不会说话

  • 读蒲松龄作品《耳中人》有感

    历史解密编辑:价格分别就看见标签:夜叉,一心,神魂,清朝,耳中人,蒲松龄,说话声,小说家,科学家,中国古文献

    作品《耳中人》讲述的是主人翁谭晋玄因练功心切,太奢望见到成果导致出现幻想的故事。耳中人作品原文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自是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

  • 为什么有人说,蒲松龄的《王六郎》,聊斋里最暖心的一篇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王六郎,蒲松龄,聊斋,许渔夫,渔夫,土地神

    鬼,尚能温情脉脉;人,却性情凉薄。干净清爽之情、投桃报李之义,或许多在人鬼之际,而少见于人之相与。许姓渔夫,喜好喝酒。每晚出船,必要一边饮酒、一边捕鱼。饮酒之时,常常洒酒于地,祭奠河中溺死之鬼。别的渔夫,往往一无所获;而许姓渔夫,常常满载而归。一日晚间,许姓渔夫正在岸边独自饮酒,恰逢一少年郎君,徘徊

  • 蒲松龄《凤阳士人》:三人异床同梦,梦醒后悟出原配妻子才是最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书生,李氏,聊斋,美女,清朝,蒲松龄,科学家,小说家,凤阳士人,中国古文献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凤阳人士》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篇小说?蒲松龄的这篇小说之所以是最不可思议的,那就是这一章节叙述的故事情节非常离奇,三个人竟然在同一时间,做了同一个梦。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巧合的梦,概率实在太低了,就像芝麻掉进针眼里那么小,却用我们的常识无法解释,所以大家才觉得太不可思议。故事的情节如下:

  • 因果报应、礼法并行——以《聊斋志异》为例,论蒲松龄的法律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李伯言,儒家,苏轼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曾经涌现出诸多精彩的作品。无论是李白笔下大千世界的瑰丽,还是苏轼笔下旷世的豁达,抑或是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都让我们沉迷其中,为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折服。而纵观中国所有的文学类型,灵异志怪类小说无疑是其中相当奇特的一种,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更是其中的精品佳作。在这本小说当中,蒲松龄

  • 美女“赛杨妃”坠风尘,任铁樵编故事的能力除了蒲松龄还有谁能比

    历史解密编辑:通玄文化张同全标签:蒲松龄,杨妃,铁樵,乾隆

    在《滴天髓阐微》“闲神”章中有一个命例:坤造:丁丑 壬子 辛巳 丙申大运: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原文分析:“任铁樵:壬水合去丁火之杀,丙火官星得禄于日支,似乎佳美,所以出身旧家,因其貌美而菁媚。群以赛杨妃称之。四五岁时,眉日秀丽,及十三四益娇冶,成为画中人。年十八,归士人妻,士素醇谨好学

  • 到淄博撸串,别忘了去蒲松龄故居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他乡遇古人标签:淄博,柳泉,撸串,清朝,小说家,科学家,聊斋志异,蒲松龄故居,中国古文献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今天孩子与朋友结伴,也去淄博赶“烤”撸串,我再三嘱咐他,去短篇小说大王蒲松龄故居看看吧!大约二十年前的暑假,我怀着对短篇小说大王的崇拜,自己去了一趟淄博。年轻时就是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记得到达淄博后,下了大客车,问了几个路人,走过一座桥,才到达了目的地。已经忘记那时候的

  • 蒲松龄为啥在广大考生中不吃香?

    历史解密编辑:雾里五里标签:进士,银子,状元,清朝,蒲松龄,穷书生,小说家,科学家,中国古文献

    淄川区有一著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就是蒲松龄。著名吧?全世界都知道他的狐仙故事,但是都不愿提他的“高考”之失败。因为每个城市都在借名人效应。而这里却无法大力宣传他的屡试不中,为何?因为我们的蒲老先生不合当下时宜呀!原因有三:一是他屡试不中,七次“高考”,均以失败而告终。在当下若宣传他屡战屡败,只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