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著有《聊斋志异》,其中有一篇是《野狗》。大概意思如下:
因为于七之乱(顺治帝年间,山东一带于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时间长达十五年)的缘故,导致清兵杀人如麻。
有一位老百姓叫李化龙,之前一直躲在山里,这次从山里出来,想要回家。为了安全,他选择晚上行动。可是,他刚出来,就碰到了清兵晚上行军,为了保命,他躲在死人堆里,装成死尸。
很快,清兵过去了。保险起见,李化龙没有立刻出来,还在死人堆里躲着。
这时候,李化龙忽然看到,周围那些少头无胳膊的尸体,一个个都站立起来了,其中有一个尸体,脑袋已经掉了,还连在肩膀上,他嘴里说:野狗子也要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啊?所有的尸体也都跟着说:我们该怎么办啊?
没多大会儿,这些尸体有倒下了,再也没有声音。
李化龙骇然之际,刚想起来赶路,忽然看到一个大物走了过来,兽头人身,它趴下来找到人脑袋,然后吸食人的脑子。李化龙害怕,继续藏在尸体之下。这个大物很快来到了李化龙藏身之处,不断拨弄,想要找到李化龙的脑袋。
李化龙趴着,脑袋藏了起来,大物就移开尸体,看到了李化龙的脑袋。李化龙大骇,他随手在腰下面找到一块碗大的石头,紧紧握住。大物低头时,李化龙一下打中它的脑袋,砸到了嘴,大物吃痛跑了,一边跑一边吐血。
李化龙跟上,看到血迹里有两个牙齿,中间弯曲,一头尖锐,大概有四尺长。拿着两个牙齿,李化龙回到了家,他给别人看,别人都不认识。
有些朋友觉得,《聊斋志异》是名著,肯定也是微言大义,比如讽刺封建社会,痛斥时代黑暗等等。
我个人觉得,《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有些并没有意义,只是故事而已。
古代故事嘛,难免涉及到神怪、官府、老百姓、战争,这很正常。所以,非要觉得名著(或名著一个故事甚至一句话)就一定蕴含深刻含义,有时候可能是钻牛角尖。
但《野狗》这一篇故事,涉及到农民起义、官兵屠杀以及怪物,我觉得还是有些内涵的,所以试着解读一下。
其一,反应清初社会现状。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四个字道尽清初统治者的残忍。读者一看,就知道当时老百姓过得有多惨了。
李化龙为什么躲到山里?可能是不想剃发,可能是参与了于七之乱,也可能什么都没干,就是单纯地怕清兵。为了躲避清兵,他宁可藏在死人堆里。
寻常人看到一具尸体也害怕,李化龙为何不怕?要么是因为清兵比尸体更可怕,要么是他迫不得已要活命,要么是他对尸体已经见怪不怪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尸体,是谁呢?是清兵吗?不太可能,士兵战死,会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处理。
所以,这些尸体应该是老百姓,可能有参与于七起义的百姓,也可能有无辜受牵连的人,甚至还有很多就是被莫名杀掉的人。
李化龙找东西打大物时,没有摸到兵器,只摸到石头,也能说明死的是无辜百姓,因为他们手无寸铁。他们不是断头,就是缺胳膊少腿,说明他们面对清兵,反抗不了,遭到了屠杀。
无论哪一种,都说明当时老百姓活着不易。
所以,李化龙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请朝初期的社会现状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其二,反应当时官员狠毒。
仔细一想,什么东西兽首人身?不就是那些贪官污吏嘛,他们官服上有禽兽(文官官府补子是飞禽,武将官府补子是走兽),他们干的不是人事,他们有着人的身躯,可是脑子里想的不是人事,他们地位高,压迫老百姓,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兽头人身的大物啊。
为什么大物要吸食人的脑子呢?
因为这些官员就是靠老百姓的尸体,来往上爬着升官啊。那些尸体在他们眼里不是人命,是仕途的阶梯啊。这不就是在说,一些无良官员在吸食死人之脑吗?
尸体为什么站立?古典小说都有,是因为愤怒,是因为要复仇,是因为还有心愿没了,是要控诉活人。可尸体为何又倒下?因为害怕啊,死了都害怕,可见当时那些奸官有多恐怖。
其三,反应当时人心已丧。
能吸食人脑的大物,按理说很强,可是被李化龙一砖头就打怕了,还掉了两个牙。而且,到最后大物也没来反击李化龙,说明什么?
说明这玩意根本没用啊,也没那么可怕。
可是,即便如此,李化龙也不敢去追杀,他没到迫不得已,甚至没想过还手,而只是一味地躲避。
这是何意?这说明当时老百姓都害怕了,骨子里都害怕,实际上他们只要稍微反抗,可能就会发现,敌人没那么强大。可惜,大家都被清兵的残暴吓住了,没人敢起来反抗了。
“野狗子”三字,“野”说明其行为野蛮,“狗子”说明其为人与畜生无意,民间常把这类人说是“狗官”,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