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有一著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就是蒲松龄。著名吧?全世界都知道他的狐仙故事,但是都不愿提他的“高考”之失败。
因为每个城市都在借名人效应。而这里却无法大力宣传他的屡试不中,为何?因为我们的蒲老先生不合当下时宜呀!
原因有三:
一是他屡试不中,七次“高考”,均以失败而告终。在当下若宣传他屡战屡败,只能从正面宣传他顽强的拼搏精神,但对准备高考的考生而言,他的这种屡试不爽定会对高考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古时的进士,估计比现在考上北大、清华还厉害。蒲老先生就是能考上八十年代普通的专科也行啊!那可是毕业即是国家干部,就是当下的公务员。考上公务员,就不会终生农村户口。而他有一次考试,竟然是“越幅”,就是有一页试卷掀过去了,没做。判零分。你说怨不怨呢?
二是他穷酸秀才,不会种田,只能当“家庭”教师。与当下教育界禁止私下辅导学生相悖,极不合时宜。都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他这个秀才既不知往后“高考”次次落榜,也不知更不会做买卖挣大钱,就只知道抱着一肚子不合时宜,去“之乎者也”。而这个活是在毕家当家庭教师,说好听点,就是当下私自辅导学生的“民办老师”。因为,他既无编制,也不挣大钱,只是勉强混几两碎银子养家糊口而已。
三是他狐朋仙友,荒郊野外,总让穷书生得志。这个不符合逻辑呀!狐人为朋,仙人为友,总发生在似梦非梦之荒山郊外,而每一个赶考的穷书生,无一例外被先吃苦后发达,甚至高中状元。这些美好的“高考”,总是以考上为结局。孰可忍孰不可忍也。一个穷酸秀才,不是通过正常的努力获取功名,而是通过狐仙资(帮)助高中进士,这太太不符合常理了,太让当下莘莘学子产生幻想,而放弃寒窗苦读的个人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