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芝龙和郑成功,最流传已久的误会就是他们都是倭寇。实际上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海上技术可比王直和日本倭寇高多了,可以说甩了这些人半个福建。
王直和徐海是明清时期中国海商集团中的另类,他们是少有的徽州海商。在明清的海上江湖中,徽州人是少数派,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精明,而是因为徽州不是当时传统的造船重地,缺乏足够的船只和水手。明清时期中国海商、海盗的主要产地就是盛产船只的福建和广东,因为这两个地方出福船和广船,是中国船只最多的两个省。王直早年也确实是给别人打工的,他的老板是许栋,而许栋的老大就是福建人李光头。许栋和王直、徐惟学(徐海的叔叔)都是在李光头的帮助下得到了航海经验,明军进攻双屿岛时李光头也是公认的中外人渣首领。
双屿岛之战李光头被抓,许栋损失惨重(他没死,王直死了他都没死),王直才趁机带走了许栋的部分海上家当自立门户。王直最大一笔海上收入是明朝政府给的,他借口帮助明朝消灭海盗陈思盼,从明朝政府手中二十余只福船,这就是王直的海上物质基础(他的核心武力是3000余人,一艘福船可以搭载70到80人)。王直和徐海船只火力强于传统的日本倭寇,也就是明朝所谓“倭夷”。传统的日本倭寇(嘉靖以前的倭寇主要是九州一带的日本武士、浪人)以跳帮作战为主,就算从王直手中购买了火绳枪,也只会进行火枪齐射,船只没有装备火炮。
而王直的福船上本身就装备有无敌神飞砲两门,这是一种三个子铳的大型佛郎机火炮;佛狼机6门,百子炮8门。这些火炮和西方舰船有差距,但特别适合对付蜂拥而至的日本海贼,是王直不被日本人黑吃黑的关键。徐海的船上还装备能发射四斤弹丸的发熕火炮,火力超过了同时期的明军水师。王直和徐海舰船火力超过日本,但他们十分依赖九州地区的日本大名,需要这些日本土皇帝提供近战武装人员充当作战主力,也需要日本人提供庇护,所以他们也被认为是倭寇。
郑芝龙和郑成功的武装核心是福建沿海居民,只是少量雇佣了日本浪人,郑家根本就不能被叫做是倭寇。因为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泰国国王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大量雇佣了日本人,总不能说这些人和势力也是倭寇吧。郑家船只的含金量更是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日本,把他们说成是倭寇,那就是一种侮辱,因为他们的舰船不但远超日本水军,更是直接对标西方列强。
郑家水师的主力舰是双层甲板大鸟船。这是郑家吸收荷兰海军技术的产物,传统的大福船无法停靠浅水港,广船无法远行,因此郑家才搞出了这种船。大鸟船船长可长十余丈,船身高大,吃水深,载重要比传统兵船大的多,在17世纪被福建、广东的海商当做了远洋首选。郑家改进的大鸟船有双层甲板设置,船只一侧的炮眼就有9个,一艘大鸟船平均可以装备18门的大炮,郑芝龙的主力舰甚至装备了24门火炮(《明档》“……郑芝龙破刘香时,阅其战舰,坚原如铁城,每船可安置大铳二十四位”。
郑家的船只火炮多,火炮的质量也高。郑家船只广泛使用红夷大炮,“每贼炮船安红夷大铜炮一位,重三四千斤,在船头两边安发熕二十余门不等,鹿铳一二百门”。郑家的火炮虽然在性能上比不上荷兰人,但和同时期的日本比起来确实远远超出的,也远远超出了王直这些前辈的水准。在壬辰战争中,日军才用俘获的朝鲜火炮装备了自家船只,形成了安宅船每艘两门炮的“豪华阵容”,这种船只遇到郑家船队绝对死的很快。日本的火炮科技树一直落后于中国,在大坂之战中德川家康才荷兰人手中购买了十几门重型火炮。而在崇祯五年郑芝龙剿灭昔日把兄弟刘香时,全军装备“大铳五百門”。郑家还在澳门一次就购买了150门火炮,在收复台湾之战中,打出了2500多发30磅重的炮弹,彻底摧毁了荷兰人的抵抗意志。
郑家水师全盛时期有舰船3000多艘,重型火炮至少数百门,中型火炮数千、上万门,技术含量远超王直,和日本正规水师PK也是稳赢,把这只武装叫“倭寇”那可真是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