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芝龙的海上王国有多牛?抢葡、西、荷三国的生意,让其几近绝望

郑芝龙的海上王国有多牛?抢葡、西、荷三国的生意,让其几近绝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金牌娱乐酱酱 访问量:394 更新时间:2024/1/18 23:45:52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郑芝龙的持续做大

庞大的海外贸易利权的确引起中央官员的关注,崇祯十一年(1638)正月,兵科都给事中凌义渠指责广东总兵官陈谦“诱夷船十余万金入之帅府”,事实上,福建的郑芝龙也是如此。

问题是晚明最后十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已大不如前,中央政府对这现象亦无可奈。当时,工科给事中傅元初也奏请开福建海禁,通市助饷。

他认“利归于奸民,而使沿海将领、不肖有司,因以为奇货,掩耳盗铃,利权在下,将来且有不可言者。窃谓洋税不开,则有此害。若洋税一开……即可复万历初年二万余金之饷以饷兵,或有云可至五六万。“

他对于月港已为安海取代深有感触的说:

”洋税给引或仍于海澄县之月港、或开于同安县之中左所(厦门),出有定引,归有定澳,不许窜匿他泊。”

傅元初的言论明显冲着郑芝龙而来,明思宗对傅元初的建议反应积极,崇祯十一年正月便下令开福建海禁,通市助饷。然而,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面对野心勃勃的满州,以及内地的流寇之乱,已使大明帝国到了饷尽粮绝的地步,一切已无济于事。

中央要重新控制对外贸易的利权,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郑芝龙又怎会轻易放弃此项利权?况且,到了晚明最后几年,明眼人所看到的已不纯是利益的问题,建构地方的军事力量及早作准备,是任何一位有能者的志业,郑芝龙当然也不会例外。

崇祯十三年(1640)八月,郑芝龙加署总兵衔,成为晚明地方上拥有完整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军事领袖,他接受明朝的头衔,只为了合法其身份而已,对于明朝的忠诚并不放在第一位。

这可从以下的事件观察出来:

崇祯十五年(1642)五月,后金铁骑压境,东北局势紧张,辽东总督范志完奏请征调福建海军,由郑芝龙统率北上,用以牵制满州。明思宗随后着令郑芝龙“速挑堪用水兵三千,选能将二员统领,一切炮器船只,务整备足用。”福建巡抚萧奕辅与监察御史嗣京都认为“若取诸现有,不烦经营。

但是,郑芝龙极力反对说:

“闽无余兵,一拨三千,伍虚必乱;闽无嬴船,远驾万里,工速不坚。”认为要“且募且造,方为万全。”

可见,郑芝龙没有把巡抚萧奕辅放在眼内,他根本不愿出兵支援,以他庞大的纵横东北亚与东南亚海面的远洋船队,其战斗力是不必怀疑的。他的船队已成为东亚海域上最权威的新兴力量。可是,他所关注的是家族的海外贸易而不是大明帝国。

2、西班牙、葡萄牙人的无奈

与此同时,东亚海域的贸易环境起了急速变化,而福建的贸易架构需要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首先是马尼拉存在的危机日益白热化。

据《巴达维亚日记》1637年4月记载:

自泉州(漳州)开往马尼拉之戎克船不过十一艘而已,有七艘继续开来而由于数年来中国商人等在该地所得行益微薄,故赴该地之航海衰落。

西方学者指出,从十七世纪最初几年开始,由美洲经马尼拉输入中国的银逐渐减少,到了1630年以后便急剧下降。

换言之,马尼拉的贸易开始衰退,在1636年马尼拉有华人二万多人,其他岛屿华人有一万多人。庞大的贸易人口遇上经济不景气,冲突必然增加。况且,自荷兰人占据台湾以及日本禁止西班牙船来航后,马尼拉的贸易危机日趋扩大。

西班牙人为了确保贸易利权会出兵占据鸡笼(基隆)。然而,在1642年为荷兰战败后,便退出鸡笼。

总之,自1630年后马尼拉正处于经济不景气,马尼拉当局对庞大的华人人口感到十分忧虑;西班牙统治者强制6,000名华人去马尼拉郊外的垦殖区耕种,以供应皇家军除的粮食,又规定每人每年缴交租金和居留税25比索(西班牙元)。

事实上,从1610年起马尼拉当局规定华人每年换发一次居留执照;1636年马尼拉当局征得执照费收入80万比索,还有其他的杂项税捐,可见华人负担极重。1639年11月,垦殖区内因传染病死亡的华人高达300人,生活极困艰苦。当局竟还强索到期的执照费,因而引发华人动乱,谣传华人要叛乱, 菲律宾总督随即下令马尼拉城内外的华人进行大规模的杀戮,被屠杀的华人高达22,000-24,000人。

大屠杀后,马尼拉与福建的贸易有二年陷于停顿状态。

其次,值得留意的是在1639年日本正式禁止葡萄牙船来航,开始全面推行锁国政策。1640年7月17日,澳门一艘小船抵达长崎,海员共有74人:其中葡萄牙人61人,黑人13人。以澳门商人以澳门市及居民的名誉,向日本政府申请准许在日本贸易,并保证不再派遣传教士前来。

他们向长崎奉行(长官)呈交的信说:

“该市(澳门)及居民将陷于极度困难,市民将逃亡,城市将荒废,我等思念及此,不禁悲伤难以下笔。”

葡萄牙人的请求不但被拒绝了,且被江户来的特使下令全部斩首,只有13名黑人被放回,以传递日本锁国的决心。

日本的锁国除了宗教理由外,还为了幕府政权一手控制对外贸易,防止各地大名累积对抗幕府的财富。早在1635年,幕府政府宣布禁止日本人前往外国,也禁止海外日侨回国,同时中国人则被限制在长崎进行交易;到了1641年,荷兰人被通知要把商馆迁到长崎。

3、荷兰人的绝望

所以在1639年以后,能够到日本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只剩下中国人和荷兰人。

而中国人在长崎的活跃力开始展现,又与郑芝龙的兴起有密切关系。日本锁国还有后续的动作,如禁止平民穿用丝织品,不许奢侈,又封闭银矿,减少生产,以导致银价高涨,迫使外国商品降价。

这对荷兰人的贸易生态有极大的影响,因他们是依赖明政府的禁倭政策,得以用强大的航运能力谋取中日贸易的差价来赚取高额的利润。

郑芝龙对整个贸易形势有相当的了解,对内地的战乱,他采取观望的态度,但因内乱影响丝织品的供应则作了有效的安排。在1640年,他“自广东及澳门带织布工人150户来至安海街外,计划在此就业”。

由于澳门对日贸易的没落,一批优秀的纺织工人和商人自广东移居安海,这样可以确保丝织品的供应。对葡萄牙人来说,被禁止与日本的贸易,意味着自1553年建立起来的中日贸易的澳门模式中断,澳门的生存空间备受压缩;刚好遇上马尼拉发生大屠杀,使福建与马尼拉航运停摆。

澳门的葡萄牙人乘机全力抢攻马尼拉的贸易来维持澳门的地位。可是,1641年荷兰人成功的攻占马六甲,葡萄牙人在东南亚的势力完全被瓦解,留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毕竟时不我与,他们已经完成应有的历史任务。

荷兰人正努力维持台湾的贸易地位,1640年(崇祯十三年) ,新上任的长官特劳牛与郑芝龙签订有关日本贸易的互惠协定,中、荷贸易仍然正常运转着。

据《热兰遮城日记》所载,这一年从中国来贸易的戎克船有21艘。

1641年1月荷兰人指责郑芝龙向公司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即把契约所定的每年以公司船只向日本输送的商品由4-5万勒阿尔(里耳),增加为10万勒阿尔,郑芝龙开始挑战荷兰人的贸易实力。

1641年4月,荷兰人埋怨郑芝龙没有运来更多的丝货,郑却推说:

“中国各省有内乱,盗贼妨害蚕丝市场。”其真正的原因是公司缺乏现银。几个月后,郑芝龙表示并无意轻视与荷兰人订定的日本贸易契约,但又承认“派遣三艘帆船,搭载丝织品及少量蚕丝前往日本。”

可见,郑芝龙已经把荷兰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4、郑芝龙的海上

事实上,自1634年起到长崎贸易的中国船一直在增加到1642年才因商品滞销而回落。

这时候,郑芝龙可以放手从事中日贸易活动,是因为中央为了应付流寇与满州,己经弄得焦头烂额,而福建地区在郑芝龙的控制下相对地稳定。再过几年,大明帝国便大清所取代,福建实际已成郑芝龙的独立王国,现在也没有倭与寇的问题。

在1641年便有97艘戎克船载运大量商品到日本发售,引致中国货价下跌,商人们损失惨重。荷兰人悲观的说:

预想日本贸易现况不佳,势将归于全灭。

荷兰人的悲哀是真切的,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亚洲区间贸易机制”将面临最大的挑战,当郑芝龙能够直接与日本进行贸易时,荷兰人的窘态便表露无遗。

《巴达维亚日记》记载:

1642年对中国运来台窝湾货品之残余部份,公司不顾商人之恳愿,以黄金4万古丁免换银两,又以蚕丝8, 000斤交换商品,买进黄色蚕丝……合计达九万万勒阿尔,因此,商人等大为悲伤而回中国。

当时郑芝龙的代理人,送来白蚕丝17.000斤,而荷兰人拿不出银来购买,故将部份丝织品运回福建。

由此看来,台湾的贸易地位动摇了,因荷兰人的贸易框架是“建立在一个极脆弱的基础上。

其主要原因是郑芝龙直接与长崎督易的结果,荷兰人失去了对中国贸易的垄断,也就失去立足点。巴达维亚当局不得不承认“中国人运往日本的货物如此之多,以致于公司在那里无立足之地,因此现在决定,派船截击返回中国的帆船,明年将计划截前往日本的帆船,无论日本人同意与否。

荷兰人面对新的贸易竞争者,竟然考虑用武力来解决,可见他们常说的自由贸易是垄断性质的。他们一再向日本官员试探;若将与日本通商的中国人之帆船“扣留,作正当捕获物时,日本将作何想法?”日本人回应如在日本领域外进行,日本不会干涉,“但将受到海盗之恶评。”

由于福建与台湾的贸易陷于停顿,荷兰人认为郑芝龙违反贸易契约,巴达维亚总督已下令在海上袭击郑芝龙。

不过在日本的荷兰人,决定向总督及印度参事会陈述“彼等对于中国开战的意见”。

据他们在1643年(崇祯十六)10月3日提出的意见认为:

如果开战,公司将得不到名誉,且会损及在台湾居住的商人之利益,也可能失去日本贸易的危险。

他们更提出一项警告说:

此外,恐迄至今日未会发生之事,即中国大官将因此而以中国兵力将我逐出台湾即台窝湾,决不留荷兰人一人在此。从而全基督教国家在新世界将至遭受轻侮。

这项警告,竟成为荷兰人的诅咒。

(正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标签: 郑一官总督崇祯日本

更多文章

  • 明朝时期, 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张勇说生活标签:日本,明朝,幕府,郑一官,荷兰人,郑芝龙,科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1638年(宽永15年)4月6日平户荷兰长官尼古拉斯至江户参府时,幕府的阁老便询问他:如果禁止葡萄牙人前来日本贸易,荷兰是否能提供相当的丝织品来满足日本的市场。日本市场的贸易在葡萄牙人未被禁止贸易之前,荷兰在日本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便是葡萄牙。现

  • 击败“海上马车夫”荷兰,生混血儿郑成功,郑芝龙的一生有多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明朝,李旦,崇祯,郑成功,郑一官,马车夫,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

    只要是提到郑成功,我们都知道他是民族英雄,收台湾。一生都在为反清复明的事业在努力,只可惜年仅38岁含恨离世,实在是令人。但大部分不知道的是郑成功其实是一个混血儿,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混血;郑成功的母亲其实也是一个混血,也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混血,所以说田川氏有一半的中国血统;而郑成功的父亲则是被人称为“

  • 郑芝龙比郑成功实力大?控制东南亚海域,海上马车夫荷兰也得低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郑一官,郑成功,东南亚,清廷,洪承畴,明朝

    从实力上来说,郑芝龙当然要比郑成功更加出色,这哥们最强盛的时期,拥有3000条战船,和20万带甲之兵,与日本和南亚诸国都有往来,是整个东南亚最大的海盗,就连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船队路过东南亚的时候,都需要给郑芝龙交保护费。可是从民族情结、人品修养上来说,郑芝龙是远不及他的儿子郑成功的。郑成功不光立志

  • 郑芝龙如何从明末叱咤东南的“海贼王”沦为满清的提线木偶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郑一官,郑成功,清军,清廷,南明,明朝

    导语提到郑芝龙,也许很多人不熟悉,但他的儿子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而郑成功能够在明末乱世打败号称“海上马车夫”的盛极一时的荷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郑芝龙给他留下的丰厚家底。17世纪上半叶,在明朝实施海禁与全球海权兴起的背景下,郑芝龙依靠高超的商业头脑和外交手腕,建立起一

  • 吊打明军和荷兰人的郑芝龙,却选择投降朝廷,海盗王难道不香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郑一官,荷兰人,崇祯,李旦,郑氏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郑芝龙的船帮集团在福建海出现是值得深思的。他出生于泉州府南安县的石井村,少年便随李旦到了澳门,信仰了基督教,懂得葡萄牙语,这些条件有利于其日后的商业活动。他早期的活动范围是澳门—马尼拉—日本之间。1、

  • 这个日本女人死后,郑芝龙彻底沦为清廷走狗,郑成功终成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清廷,明朝,郑一官,郑成功,郑芝龙,科学家,民族英雄,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明朝末年,郑芝龙是当之无愧的海上第一人,他往返于福建、日本、台湾、南洋之间,通过半商半盗的运作,在东南沿海有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力。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国破家亡之时,枭雄郑芝龙的表现,反而远远不及初生牛犊的郑成功,不免让人大失所望。笔者以为田川松死后,郑芝龙彻底沦为清廷走狗,而郑成功则踏上了抗清兴明之

  • 明末“海贼王”郑芝龙,为一己私利归降清朝,儿子却是抗清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记实标签:郑一官,郑成功,清朝,隆武帝,明朝,清廷

    明朝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被清军所俘杀,隆武朝随之覆灭,南明政权也即将走到尽头。自从崇祯帝自缢而死后,明朝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虽说南京旧臣在故都南京拥立了藩王为帝,可这些藩王都是些平日里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所以根本无法挽回局面。而在南明四帝中,唯有隆武帝朱聿键算是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皇帝,可他

  • 郑芝龙执意投降清廷 郑成功大哭:如你一去不回,我为你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郑一官,郑成功,清廷,吴三桂,洪承畴,南明

    古往今来,以劫掠为生的海盗多如牛毛,但能够以海盗的身份登堂入室、拜相封侯者如凤毛麟角,郑芝龙要算一位。郑芝龙是明朝末期活跃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名海盗。与别的海盗不同,郑芝龙不允许手下骚扰普通百姓,“不许掳妇女、屠人民、纵火焚烧、榨艾稻谷”。还救济贫穷百姓,“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由此看来,郑芝龙颇

  • 明将郑芝龙投降清朝,为何其日本妻子田川松,反而自杀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郑一官,田川,郑成功,清军,清廷,洪承畴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是日本肥前国平户藩家臣的女儿。当初,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从福建远渡日本长崎。在地生人疏的地方,郑芝龙先以“卖履”为业,后来又以“为人缝纫糊口”,生活相当艰苦。不过郑芝龙性情豪爽,有膂力,好拳棒。且为人机警,精于海事。因此得到海商李旦的器重,被收为义子。从此,郑芝龙开始了既为海商,又

  • 南明史:郑芝龙、郑成功、郑经,爷仨抗清的重大决策失误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郑一官,郑成功,郑经,张煌言,南明

    明末清初时,有一支制霸中国沿海的海上军事力量,即郑芝龙创建的郑氏武装集团。这支军队,在当时的海上作战几近无敌(同数量战舰对垒的话,战术和火器的质量落后于荷兰、西班牙等),是能影响到明末清初局势的一股决定性势力。曾有很多分析文章认为,如果当时郑氏武装集团,能顺着大海,北上山东、北直隶,或辽东的话,对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