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没落的明朝完胜强势的荷兰,不知道料罗湾海战,你敢说了解郑芝龙

没落的明朝完胜强势的荷兰,不知道料罗湾海战,你敢说了解郑芝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3092 更新时间:2024/1/14 0:45:54

一个没落垮掉的朝,一场规模不大的海战,成就一位天才水师将领,也为明朝的衰败画上圆满的句号。

料罗湾海战,或许你没听过,但你一定对郑芝龙有所耳闻。此人绝非理认为的那样,是个活跃于明朝晚期,盘踞东南沿海的海盗。由他领导的料罗湾海战,是中国历史上对抗列强入侵,为数不多的海战大捷。

海上马车夫的崛起

荷兰素来有着“海上马车夫”的称谓,它的陆地面积不大,却拥有广阔的海洋面积。赶上欧洲开辟新航路的航海时代,荷兰追随自己的老大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脚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闷声发大财,眼瞅着两位前辈一天不一天,荷兰开始谋划摆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阴影。

1566至1609年,荷兰爆发尼德兰革命,威廉·奥兰治领导资产阶级取得成功,荷兰实现由封建经济与资产经济过渡。荷兰大力发展海洋事业,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的海上霸主。荷兰有钱了,膨胀了。不再满足于做欧洲的大佬,而是将目光投万里之外的大明王朝。

17世纪的大明王朝摇摇欲坠,过着有今没明儿的日子。山海关外,后金的铁骑随时都有可能冲进关内,后院里闯王自成早已经拉杆子自立,还有一茬接一茬的灾荒不断。可以说,压垮大明王朝只需要一根稻草的重量。

明朝为了防止欧洲列强入侵,只能采取禁海令的办法。明朝本土战火不断,沿海的农民只好铤而走险与西方列强做海上生意,他们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不同。东印度公司有着荷兰撑腰,明朝的海上商人都是民间自发形成,为了生意过程中有个安全保障。这些商人便联合起来,自己组建海军与荷兰人抗衡。这里面最著名当属头领郑芝龙。

郑芝龙的身份非常复杂,一方面他是东南亚海盗的扛把子,一方面他受明朝招抚,还有一方面他是做正当买卖的商人。明朝由于无暇顾及东南沿海,虽然很讨厌郑芝龙,但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大明王朝的海事安全。

料罗湾海战的过程

荷兰觉得自己已经很强,想要完全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的贸易权限,自己独享东方市场。明朝对此很不愉快,认为荷兰的野心实在太大,所以将荷兰东印度公司拒之门外。

荷兰人为了挽回丢失的颜面,先后占据澎湖和琉球,更可恶的是,1633年荷兰人突袭澳门,打得明军措手不及。澳门得手后,荷兰人继续进攻,占领明朝的厦门湾,以此要挟崇祯皇帝赶紧和自己做买卖。

面对列强,明朝人比清朝人有骨气的多。明朝提出条件,互通贸易可以,前提是荷兰先赔偿损失,归还澎湖和琉球。荷兰人听后根本不理会崇祯君臣。

由于厦门湾一战,荷兰人毁掉郑芝龙10艘战船,还有一票弟兄受伤。此事让郑芝龙大为恼火,郑芝龙给各个舵主发号命令,征集所有能征善战的战船和水手,准备与荷兰人决一死战。郑芝龙开出条件,所有弟兄每人发放白银二百两,烧毁一艘荷兰船三千两,干掉一个荷兰人五十两。

荷兰人也不是吃干饭的,为了彻底摧毁明朝海军,花重金收买东南亚另一支海盗势力刘香为援军。刘香的五十艘战船和荷兰九艘战船合二为一,攻击郑芝龙的明军。

客观地说,郑芝龙的武器装备无法与荷兰抗衡,无论是战船的吨位,还是火力装备都要远远落后荷兰,郑芝龙采取的办法是“群殴”。1633年10月份,荷兰战船停在料罗湾补给,郑芝龙获取情报后,迅速下令突袭荷兰船队。明军的小战船一分为二,大部分战船“呜呜泱泱”地从四面八方直奔九艘荷兰战船,其他小部分咬住刘香的海盗船。

明军小船突破荷兰火力封锁靠近战船后,迅速点燃自己的船。原来郑芝龙想用火攻的办法,不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将荷兰船队活活烧死在料罗湾。荷兰船队一看大事不妙,只好选择突围。九艘战船中,击沉三艘,烧掉两艘,俘获一艘,剩下三艘负伤逃走。刘香的五十艘战船,只有他本人一艘突围成功,剩下四十九艘全部撩在料罗湾。

料罗湾海战后十年,虽然大明王朝灭亡(1644年),但是它给华夏的海事防御加固整整二百年,期间再也没有欧洲列强可以随随便便踏入华夏沿海。料罗湾海战也是封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海战胜仗,不得不说,郑芝龙功不可没。

标签: 郑一官罗湾明朝海战战船荷兰

更多文章

  • 郑芝龙的海上王国有多牛?抢葡、西、荷三国的生意,让其几近绝望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郑一官,总督,崇祯,日本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1、郑芝龙的持续做大庞大的海外贸易利权的确引起中央官员的关注,崇祯十一年(1638)正月,兵科都给事中凌义渠指责广东总兵官陈谦“诱夷船十余万金入之帅府”,事实上,福建的郑芝龙也是如此。问题是晚明最后十

  • 明朝时期, 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张勇说生活标签:日本,明朝,幕府,郑一官,荷兰人,郑芝龙,科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1638年(宽永15年)4月6日平户荷兰长官尼古拉斯至江户参府时,幕府的阁老便询问他:如果禁止葡萄牙人前来日本贸易,荷兰是否能提供相当的丝织品来满足日本的市场。日本市场的贸易在葡萄牙人未被禁止贸易之前,荷兰在日本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便是葡萄牙。现

  • 击败“海上马车夫”荷兰,生混血儿郑成功,郑芝龙的一生有多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明朝,李旦,崇祯,郑成功,郑一官,马车夫,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

    只要是提到郑成功,我们都知道他是民族英雄,收台湾。一生都在为反清复明的事业在努力,只可惜年仅38岁含恨离世,实在是令人。但大部分不知道的是郑成功其实是一个混血儿,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混血;郑成功的母亲其实也是一个混血,也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混血,所以说田川氏有一半的中国血统;而郑成功的父亲则是被人称为“

  • 郑芝龙比郑成功实力大?控制东南亚海域,海上马车夫荷兰也得低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郑一官,郑成功,东南亚,清廷,洪承畴,明朝

    从实力上来说,郑芝龙当然要比郑成功更加出色,这哥们最强盛的时期,拥有3000条战船,和20万带甲之兵,与日本和南亚诸国都有往来,是整个东南亚最大的海盗,就连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船队路过东南亚的时候,都需要给郑芝龙交保护费。可是从民族情结、人品修养上来说,郑芝龙是远不及他的儿子郑成功的。郑成功不光立志

  • 郑芝龙如何从明末叱咤东南的“海贼王”沦为满清的提线木偶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郑一官,郑成功,清军,清廷,南明,明朝

    导语提到郑芝龙,也许很多人不熟悉,但他的儿子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而郑成功能够在明末乱世打败号称“海上马车夫”的盛极一时的荷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郑芝龙给他留下的丰厚家底。17世纪上半叶,在明朝实施海禁与全球海权兴起的背景下,郑芝龙依靠高超的商业头脑和外交手腕,建立起一

  • 吊打明军和荷兰人的郑芝龙,却选择投降朝廷,海盗王难道不香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郑一官,荷兰人,崇祯,李旦,郑氏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郑芝龙的船帮集团在福建海出现是值得深思的。他出生于泉州府南安县的石井村,少年便随李旦到了澳门,信仰了基督教,懂得葡萄牙语,这些条件有利于其日后的商业活动。他早期的活动范围是澳门—马尼拉—日本之间。1、

  • 这个日本女人死后,郑芝龙彻底沦为清廷走狗,郑成功终成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清廷,明朝,郑一官,郑成功,郑芝龙,科学家,民族英雄,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明朝末年,郑芝龙是当之无愧的海上第一人,他往返于福建、日本、台湾、南洋之间,通过半商半盗的运作,在东南沿海有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力。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国破家亡之时,枭雄郑芝龙的表现,反而远远不及初生牛犊的郑成功,不免让人大失所望。笔者以为田川松死后,郑芝龙彻底沦为清廷走狗,而郑成功则踏上了抗清兴明之

  • 明末“海贼王”郑芝龙,为一己私利归降清朝,儿子却是抗清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记实标签:郑一官,郑成功,清朝,隆武帝,明朝,清廷

    明朝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被清军所俘杀,隆武朝随之覆灭,南明政权也即将走到尽头。自从崇祯帝自缢而死后,明朝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虽说南京旧臣在故都南京拥立了藩王为帝,可这些藩王都是些平日里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所以根本无法挽回局面。而在南明四帝中,唯有隆武帝朱聿键算是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皇帝,可他

  • 郑芝龙执意投降清廷 郑成功大哭:如你一去不回,我为你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郑一官,郑成功,清廷,吴三桂,洪承畴,南明

    古往今来,以劫掠为生的海盗多如牛毛,但能够以海盗的身份登堂入室、拜相封侯者如凤毛麟角,郑芝龙要算一位。郑芝龙是明朝末期活跃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名海盗。与别的海盗不同,郑芝龙不允许手下骚扰普通百姓,“不许掳妇女、屠人民、纵火焚烧、榨艾稻谷”。还救济贫穷百姓,“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由此看来,郑芝龙颇

  • 明将郑芝龙投降清朝,为何其日本妻子田川松,反而自杀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郑一官,田川,郑成功,清军,清廷,洪承畴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是日本肥前国平户藩家臣的女儿。当初,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从福建远渡日本长崎。在地生人疏的地方,郑芝龙先以“卖履”为业,后来又以“为人缝纫糊口”,生活相当艰苦。不过郑芝龙性情豪爽,有膂力,好拳棒。且为人机警,精于海事。因此得到海商李旦的器重,被收为义子。从此,郑芝龙开始了既为海商,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