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斩首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笑道:擦亮眼睛看上面

斩首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笑道:擦亮眼睛看上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凌瑶读史 访问量:3725 更新时间:2024/1/19 20:04:36

在古代,君权无双,皇命难违。

无论这个人之前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常常是皇帝的一句话,就可以要了他的性命,可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持有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

在古代,皇帝们为了犒劳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的臣子,往往会奖励一些丹书铁券,后来演变成了免死金牌。

具体的作用也很明显,一个是如朕亲临,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免去一次或者两次死罪,不过,虽然丹书铁券的作用很强,但这并不代表有了它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唐朝名臣李善长就曾获得了一块丹书铁券,可是当他被斩首时拿出这个“免死金牌”后,本以为可以逃过一死,但是朱元璋却笑道:擦亮眼睛看上面五个字。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不世名臣李善长

元朝末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

后来,朱元璋凭借着自己的作战勇猛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建立了自己的一方势力,笼络了一批能人异士,这其中就包括了李善长。

或许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朱元璋就算不当皇帝,也能衣食无忧。

可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后来郭子兴听信他人谣言,不仅要剥夺朱元璋的势力,更是想要将李善长将朱元璋的身边挖走。

对此,李善长却怎么也不同意。

其实,在此之前,朱元璋曾经向李善长讨教,如何才能结束乱世纷争,让天下太平。

而当时,听闻朱元璋的这个疑问,李善长也微微笑道,“唯有效仿汉高祖刘邦那样,统一天下,才可以结束这乱世纷争,让天下太平,百姓得到安宁。”

经此一事,李善长早已认定了朱元璋,因此,可以想象,李善长不同意也情有可原。

自郭子兴挖人无果后,朱元璋更加感激李善长的忠诚,也更加信任李善长,而李善长也没有愧对朱元璋的信任,不仅屡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更曾带兵奔赴前线,与敌人作战,屡立战功。

在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论功行赏之时他也没有忘记李善长的功劳,不仅封了他高官让他拥有极大的权利,更是赐予他丹书铁券、免死金牌,让他可以放心行事。

此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于明朝的律法进行了完善与改革,期间,朱元璋命李善长也加入其中,对于李善长的诸多想法,他也给予了最大的尊重。

可是正是因为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种种重视,或者说是偏爱,才造成了李善长持宠而娇,最后沦落得满门抄家的悲惨下场。

二、免死金牌暗藏玄机

李善长在得到足够的权势之后,渐渐地迷失了自己的本心,尤其是在经历了几次,他借朱元璋之手铲除了一些他的对手之后,他变得更加的自我,更加地目中无人,这也为他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由于有朱元璋在背后为李善长“撑腰”,致使当时的朝中大臣纷纷人人自危,生怕得罪了李善长,而被李善长进献谗言惹祸上身。

许多贤明之臣明明对于李善长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但是碍于这个原因,也只能看着他嚣张跋扈,敢怒不敢言。

这更让李善长十分享受,况且在他得到权势之后,许多趋炎附势的人都纷纷来巴结李善长,希望从他的身上得到好吃,这也让李善长的贪污腐败更上升了一个台阶,草菅人命之事更是时有发生,不过他的自大妄为最终让他自食恶果。

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开始清洗朝纲,其中牵连者甚多,越有三万余人。

当时,但凡是跟胡惟庸有所牵连或是朱元璋对其不满的人,都遭到了斩首或者流放,而作为将胡惟庸引荐给朱元璋的引荐人,李善长却平安无事。

事实上那时的朱元璋已经对李善长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有心清算与他,但是又顾忌到他是当初帮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元老”,自己又对信赖有加,于是便放过了他。

可谁知,在经历这件事之后,李善长并未半分收敛,终于在十年后,李善长因对朱元璋不尊,终于遭到了清算,被朱元璋判处斩首。

在被判处斩首之时,李善长请出了当时朱元璋赐给他的丹书铁券,妄图逃过一死,但是朱元璋却笑道:“你仔细瞧瞧,擦亮眼睛看上面五个字。”

三、帝王之心

听闻此话的李善长,当时就愣在当场,看着朱元璋的冷笑,他的心里没来由地一晃,顿时看向了手里的丹书铁券,只见丹书铁券正面刻着免死二字,背后刻着五个大字:“除谋反大逆。”

而朱元璋此时的旧事重提,正是以当时胡惟庸谋反之事为引,因此丹书铁券的免死作用,赫然不在此列。

胡惟庸就这样,尽管手握当属铁卷也被判处了斩首执行,不仅是他,他一家七十余口,都被他所牵连,连坐之下无一人生还。

诚然,丹书铁券确实有免死的作用,但是自古以来皇权比天,皇帝手中的无上权力,完全可以绕过这所谓的免死金牌。

如果皇帝想要杀一个人,别说他有一道免死金牌,就算他有十块免死金牌,又怎能逃过呢?

真正的免死金牌,不是什么丹书铁券,而是帝王心里的想法,如果能够让帝王不起杀心,那么就算没有丹书铁券,也不会有性命之忧。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何在李善长77岁时,杀了他们家七十多口人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兄弟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徐达,宰相,刘伯温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朱元璋尊称为大明开国功臣之首,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之后朱元璋将他一家七十多口人都杀了,但朱元璋没有杀李祺,因为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朱元璋对李祺和他的孙子都网开一面。李善长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造反,他擅长运筹帷幄,后勤保障,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在朱元璋建立

  • 郑芝龙:别把我和王直、倭夷相提并论论技术俺家甩他们半个福建

    历史解密编辑:好女孩也疯狂标签:郑一官,王直,水师,郑成功,明朝,郑芝龙,王直(明朝官员),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地理学家

    关于郑芝龙和郑成功,最流传已久的误会就是他们都是倭寇。实际上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海上技术可比王直和日本倭寇高多了,可以说甩了这些人半个福建。王直和徐海是明清时期中国海商集团中的另类,他们是少有的徽州海商。在明清的海上江湖中,徽州人是少数派,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精明,而是因为徽州不是当时传统的造船重地,缺

  • 招抚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京彩台湾标签:知县,崇祯,明朝,郑一官,单传忠,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

    招抚郑芝龙1918年,明代闽人陈白南的《莲山堂文集》由近代闽人丘复“订正”、“陈敬贤备资刊刻”、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陈白南,名如松,福建同安人。明万历壬子(1612年)举于乡,曾任浙江萧山知县、太仓知州。明天启甲子(1624年)告老还乡。《莲山堂文集》书稿成于明崇祯甲申(1644年)。《莲山堂文集

  • 郑成功不满父亲郑芝龙叛明投清,创立水上义师,联合农民军抗清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郑成功,郑一官,清军,清兵,农民军,隆武帝

    一六六三年,农民领袖王铁佛在建宁依山结寨,进攻邵武,农民领袖余角,结寨茶畲山,也大举进攻清军,一直到三藩事件发生,农民军仍在那里进行着英勇的抗清斗争。广东方面自李成栋失败以后,广州再度失陷,懦弱的明朝官军退出广东,英勇抗敌的任务,只有当地人民群众担负起来。农民领袖王兴,因为精明强干,人们给他起了一个

  • 海上霸主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郑一官,隆武帝,清廷,郑成功,崇祯,郑鸿逵

    郑芝龙,南安石井巡司人,字曰甲,号飞黄,小名一官。郑芝龙父名绍祖,曾是泉州太守蔡善继底下一名管理仓库的小吏。天启三年(1623年),黄程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货物想要搭附李旦的商船前往日本,便派遣郑芝龙随船押运。在跟随李旦期间,郑芝龙学会了西班牙、葡萄牙语,并学习贸易和东瀛武术。当李旦去世时,郑

  • “海贼王”郑芝龙,与我国近代著名海盗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发带月亮标签:郑一官,海盗,郑成功,明朝,水师,郑和

    中国海盗排行榜,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当属第一大航海时代的中国海贼王,明朝至清朝初期,郑艺龙(郑成功之父)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一。公元1500年前后,被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个人以为,应该将火器的发明使用的时期,计算在内的。还有盖伦帆船的发明。没火炮、火枪武装的大航海,挺没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

  • 郑芝龙投降清朝,为何郑成功却坚定反清,与其日本母亲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镜头下的文化标签:清朝,明朝,日本,郑一官,郑成功,郑芝龙,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郑芝龙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小时候由于生活艰难,他便带着弟弟去香山澳(澳门)投靠了舅舅黄程。在此期间,郑芝龙不断与海上国家打交道,渐渐学会了多国语言。明朝天启年间,郑芝龙的舅舅见他能干,就决定让他远赴日本去历练一番。刚开始来到日本人生地不熟,郑芝龙就以“卖履”为生。可他极具经商天赋,所以后来干脆就跟

  • 没落的明朝完胜强势的荷兰,不知道料罗湾海战,你敢说了解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郑一官,罗湾,明朝,海战,战船,荷兰

    一个没落垮掉的王朝,一场规模不大的海战,成就一位天才水师将领,也为明朝的衰败画上圆满的句号。料罗湾海战,或许你没听过,但你一定对郑芝龙有所耳闻。此人绝非常理认为的那样,是个活跃于明朝晚期,盘踞东南沿海的海盗。由他领导的料罗湾海战,是中国历史上对抗列强入侵,为数不多的海战大捷。海上马车夫的崛起荷兰素来

  • 郑芝龙的海上王国有多牛?抢葡、西、荷三国的生意,让其几近绝望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郑一官,总督,崇祯,日本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1、郑芝龙的持续做大庞大的海外贸易利权的确引起中央官员的关注,崇祯十一年(1638)正月,兵科都给事中凌义渠指责广东总兵官陈谦“诱夷船十余万金入之帅府”,事实上,福建的郑芝龙也是如此。问题是晚明最后十

  • 明朝时期, 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张勇说生活标签:日本,明朝,幕府,郑一官,荷兰人,郑芝龙,科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双方围绕日本市场贸易间的较量,1638年(宽永15年)4月6日平户荷兰长官尼古拉斯至江户参府时,幕府的阁老便询问他:如果禁止葡萄牙人前来日本贸易,荷兰是否能提供相当的丝织品来满足日本的市场。日本市场的贸易在葡萄牙人未被禁止贸易之前,荷兰在日本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便是葡萄牙。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