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76岁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

76岁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慢聊的历史 访问量:3282 更新时间:2024/1/19 20:05:05

文|飞鱼说史

公元1367年9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

后改官制,以左为大,官封李善长为左相国,相比较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武将,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就好比萧何对于刘邦

朱元璋率大军南征北战,都会让李善长留守大后方,负责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而李善长也做得极为出色,从没有让朱元璋因为粮草而发愁过。

所以当有些武将对李善长有所不满时,朱元璋除了袒护还是袒护。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是极其信任的,等到朱元璋称帝之后,册封妃子、太子、功臣的礼制都是由李善长制定的,而国家要事的商议,李善长也从不会缺席。

如果不是李善长比朱元璋年长了10余岁,不少人还会认为这两人是穿了同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说到这或许朱元璋的那些发小会不服气,因为他们为朱元璋打下了天下,而之后却几乎都遭受了灭顶之灾。

相比较这些发小,李善长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活到了76岁。

但可悲的是,他并不是老死,也是被朱元璋给处死的,并且是满门抄斩的那种,一家上下70余口无一幸免。

说到这不少人就有疑问了,是不是李善长贪权不老实,被朱元璋抓住了小辫子?

其实并不是,因为76岁的李善长在57岁的时候就因病辞归故里回家养老去了,每天耕田种地似乎早已脱离了权力中心,好不快活,那么朱元璋为何依然没有放过他呢?

说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别样恩宠。

朱元璋:赐李善长丹书铁券,可以免死的那种

李善长很早就跟随了朱元璋,当初朱元璋的老岳父郭子兴还健在的时候,就曾想着把李善长从朱元璋的身边“抢”走,让他辅佐自己,可是李善长却并不愿意,或许睿智的李善长早就看出来了将来的郭家势力,早晚得被朱元璋这小子给夺了去。

历史也正是这样发展的,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一步步成为了红巾军的领导人,而一直跟随朱元璋的李善长自然成为了朱元璋无比信任的心腹,随着朱元璋的地位不断提升,李善长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洪武三年,朱元璋觉得江山已定,于是再一次开始大封功臣,李善长在这次封赏中,被朱元璋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爵封韩国公,子孙可以世袭。

当然这还没完,为了表现出对李善长的恩宠,朱元璋还赐给了李善长丹书铁券,丹书铁券也就相当于免死金牌,而且朱元璋给李善长的免死金牌含“金”量很高,因为它可以免李善长二死,而李善长的儿子也可以免一死。

可以说,有了丹书铁券的李善长一家,在朱元璋时期,那绝对是可以横着走的,但这也埋下了“满门抄斩”的伏笔。

李善长:你们都要擦亮眼睛,我可不是好惹的

位高权重又有丹书铁券,还深得朱元璋宠信的李善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朝中大臣嫉妒的人,不过李善长的跋扈也引得了一些人的不满,比如李饮冰、杨希圣就一个不小心触犯了李善长的权威。

李善长恼羞成怒,立即上表朱元璋,说这两人有罪,而朱元璋倒也没客气,直接把这两人给免了官,作为朱元璋得力帮手的另外一位智囊刘伯温也曾和李善长因为法令问题而争吵,结果被李善长骂了个狗血喷头。

刘伯温仔细思量之下,内心惶惶不安,最终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所以在李善长眼里,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公元1371年,李善长生病了,只能辞官回乡,朱元璋听说之后,那是一百个舍不得,不过既然生病了就要治病,朱元璋赏赐给了李善长临濠的土地若干顷,等到李善长病愈的时候,还把江南富农十四万都迁徙到了濠州,让李善长管理他们耕种劳作。

在之后的几年,李善长又回到了朝中为官,而风光依然丝毫不减,公元1380年,朱元璋发动了集权的胡惟庸案,牵连了一大批高官,而李善长对胡惟庸也有举荐之恩,不过朱元璋却并没有处理李善长。

朱元璋:李善长终究不知感恩,他还是得死啊

朱元璋对李善长态度的转变,其实源自一件小事,1385年,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宰相胡惟庸的党羽,请求朱元璋对其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反而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放了李存义父子,但是李善长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去感谢朱元璋,这让朱元璋觉得李善长不知感恩,也对其开始有所失望。

朱元璋对李善长态度的转变,对于李善长来说,他并不以为然,毕竟他自认有丹书铁券护身,最多丢了官也不至于身死,但是对于李善长的政敌来说,这却是一次机会,一次彻底搬倒李善长的机会,于是关于李善长的“不法”行为不间断地传入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有时候谎话说多了,就会变成真话,而有时候假话听多了,自然也会信以为真,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怀疑则开始与日俱增了。

公元1390年,李善长的一份奏折又摆在了朱元璋的桌上,这份奏折看似不起眼,只是李善长为自己的亲戚丁斌屡次求情的折子,不就是问皇帝要个人嘛,李善长既然备受宠爱,自然觉得这没什么,只不过这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

这让朱元璋想多了,认为李善长心怀不轨,于是对丁斌进行了严刑审问,结果丁斌招认李存义是胡惟庸党羽,而胡惟庸意图谋反时,也曾争取过李善长的支持,这也就是说李善长知道胡惟庸的计划,他虽没有上船,但也没有向朱元璋汇报,此举已属大逆不道。

拥有着可以免死两次丹书铁券的的李善长,还是被朱元璋处死了,连带着一家人都身首异处,最终落得个被满门抄斩的结局,或许当刀砍向李善长时,他一直在想自己的丹书铁券为何救不了自己呢?

原来他忘了,自己的丹书铁券是朱元璋给的,最终解释权自然也归朱元璋所有,而伴随着李善长的死,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也已经死得七七八八,朱元璋最终踩在了功臣的尸体上,坐稳了大明的江山。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明史·李善长传 》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斩首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笑道:擦亮眼睛看上面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李韩公,朱元璋,免死金牌,胡惟庸,郭子兴,明朝

    在古代,君权无双,皇命难违。无论这个人之前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常常是皇帝的一句话,就可以要了他的性命,可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持有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在古代,皇帝们为了犒劳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的臣子,往往会奖励一些丹书铁券,后来演变成了免死金牌。具体的作用也很明显,一个是如朕亲临,另外一个

  • 朱元璋为何在李善长77岁时,杀了他们家七十多口人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兄弟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徐达,宰相,刘伯温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朱元璋尊称为大明开国功臣之首,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之后朱元璋将他一家七十多口人都杀了,但朱元璋没有杀李祺,因为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朱元璋对李祺和他的孙子都网开一面。李善长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造反,他擅长运筹帷幄,后勤保障,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在朱元璋建立

  • 郑芝龙:别把我和王直、倭夷相提并论论技术俺家甩他们半个福建

    历史解密编辑:好女孩也疯狂标签:郑一官,王直,水师,郑成功,明朝,郑芝龙,王直(明朝官员),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地理学家

    关于郑芝龙和郑成功,最流传已久的误会就是他们都是倭寇。实际上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海上技术可比王直和日本倭寇高多了,可以说甩了这些人半个福建。王直和徐海是明清时期中国海商集团中的另类,他们是少有的徽州海商。在明清的海上江湖中,徽州人是少数派,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精明,而是因为徽州不是当时传统的造船重地,缺

  • 招抚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京彩台湾标签:知县,崇祯,明朝,郑一官,单传忠,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

    招抚郑芝龙1918年,明代闽人陈白南的《莲山堂文集》由近代闽人丘复“订正”、“陈敬贤备资刊刻”、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陈白南,名如松,福建同安人。明万历壬子(1612年)举于乡,曾任浙江萧山知县、太仓知州。明天启甲子(1624年)告老还乡。《莲山堂文集》书稿成于明崇祯甲申(1644年)。《莲山堂文集

  • 郑成功不满父亲郑芝龙叛明投清,创立水上义师,联合农民军抗清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郑成功,郑一官,清军,清兵,农民军,隆武帝

    一六六三年,农民领袖王铁佛在建宁依山结寨,进攻邵武,农民领袖余角,结寨茶畲山,也大举进攻清军,一直到三藩事件发生,农民军仍在那里进行着英勇的抗清斗争。广东方面自李成栋失败以后,广州再度失陷,懦弱的明朝官军退出广东,英勇抗敌的任务,只有当地人民群众担负起来。农民领袖王兴,因为精明强干,人们给他起了一个

  • 海上霸主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郑一官,隆武帝,清廷,郑成功,崇祯,郑鸿逵

    郑芝龙,南安石井巡司人,字曰甲,号飞黄,小名一官。郑芝龙父名绍祖,曾是泉州太守蔡善继底下一名管理仓库的小吏。天启三年(1623年),黄程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货物想要搭附李旦的商船前往日本,便派遣郑芝龙随船押运。在跟随李旦期间,郑芝龙学会了西班牙、葡萄牙语,并学习贸易和东瀛武术。当李旦去世时,郑

  • “海贼王”郑芝龙,与我国近代著名海盗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发带月亮标签:郑一官,海盗,郑成功,明朝,水师,郑和

    中国海盗排行榜,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当属第一大航海时代的中国海贼王,明朝至清朝初期,郑艺龙(郑成功之父)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一。公元1500年前后,被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个人以为,应该将火器的发明使用的时期,计算在内的。还有盖伦帆船的发明。没火炮、火枪武装的大航海,挺没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

  • 郑芝龙投降清朝,为何郑成功却坚定反清,与其日本母亲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镜头下的文化标签:清朝,明朝,日本,郑一官,郑成功,郑芝龙,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郑芝龙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小时候由于生活艰难,他便带着弟弟去香山澳(澳门)投靠了舅舅黄程。在此期间,郑芝龙不断与海上国家打交道,渐渐学会了多国语言。明朝天启年间,郑芝龙的舅舅见他能干,就决定让他远赴日本去历练一番。刚开始来到日本人生地不熟,郑芝龙就以“卖履”为生。可他极具经商天赋,所以后来干脆就跟

  • 没落的明朝完胜强势的荷兰,不知道料罗湾海战,你敢说了解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郑一官,罗湾,明朝,海战,战船,荷兰

    一个没落垮掉的王朝,一场规模不大的海战,成就一位天才水师将领,也为明朝的衰败画上圆满的句号。料罗湾海战,或许你没听过,但你一定对郑芝龙有所耳闻。此人绝非常理认为的那样,是个活跃于明朝晚期,盘踞东南沿海的海盗。由他领导的料罗湾海战,是中国历史上对抗列强入侵,为数不多的海战大捷。海上马车夫的崛起荷兰素来

  • 郑芝龙的海上王国有多牛?抢葡、西、荷三国的生意,让其几近绝望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郑一官,总督,崇祯,日本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1、郑芝龙的持续做大庞大的海外贸易利权的确引起中央官员的关注,崇祯十一年(1638)正月,兵科都给事中凌义渠指责广东总兵官陈谦“诱夷船十余万金入之帅府”,事实上,福建的郑芝龙也是如此。问题是晚明最后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