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吊打明军和荷兰人的郑芝龙,却选择投降朝廷,海盗王难道不香吗?

吊打明军和荷兰人的郑芝龙,却选择投降朝廷,海盗王难道不香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4691 更新时间:2024/2/26 4:59:47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郑芝龙的船帮集团在福建海出现是值得深思的。他出生于泉州府南安县的石井村,少年便随旦到了澳门,信仰了基督教,懂得葡萄牙语,这些条件有利于其日后的商业活动。他早期的活动范围是澳门—马尼拉—日本之间。

1、郑芝龙何以能崛起?

1612年似是他首次航抵长崎,据日人木宫泰彦的研究谓:

“(庆长)十七年(1612)二十五日,明舶与日本商舶由吕宋归国者二十六艘,舳舻相衔而入长崎,皆是明人,郑芝龙之来日本即在是时。“

当时郑芝龙应是追随李旦负责马尼拉至日本的海运,这本来是海商李旦的航线。李旦原是马尼拉的华商领袖,他早在1613年以前便移居日本平户,并被推举为日本华商领导。李旦对日本的反基督教行动似有所觉察,以为日本与马尼拉和澳门的贸易终将衰落,所以,他在1614年便开始前往台湾及澎湖等地从事贸易活动。

换言之,在荷兰人据台以前,李旦在台湾及澎湖已活动了一段时间,他日后成为中、荷之间的斡旋者是与其地缘有关,有学者认为郑芝龙在1620年便以台湾为“巢穴”,其实应说是追随李旦在台湾活动。

因为1624年日本禁止西班牙人来航,马尼拉与日本的贸易已没有作为。郑芝龙可能在1624年之前便转到台湾活动,其后当上了荷兰人的通译,这应是李旦的巧妙安排。

这样一来,在厦门有许心素代理,在台湾有郑芝龙代理,他自已则可以回日本坐镇。很不幸,李旦在1625年8月逝世,而郑芝龙则“干没其金,并在海上寇。”李旦死后,在台湾的郑芝龙便成为集团之首。

不过,荷兰人似乎并不重视他,因为能够为荷兰人出力的是许心素。

荷兰人、许心素、杨六、俞咨皋已因贸易关系结合成一结构性的走私集团。

但是郑芝龙是被排斥的,同安知县曹履泰就提到:

“抚贼杨禄(六)等原系郑芝龙伙党,禄等领龙银、备器械为贼具,及招抚之时则撇出芝龙。”

郑芝龙落海为寇虽是冲着杨六、许心素而来,但他有着更多的考量,郑芝龙能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及灵活的手法,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

他清楚的看到葡、日间的澳门贸易或者是西、日间的马尼拉贸易已后继乏力,他看出荷、日贸易随着荷兰人在台湾统治而趋于活跃,这也意味着中、荷台湾贸易必将成为新的航线。他在1627年入寇中左所(厦门),正好说明原来的贸易框架已遭破坏,他在福建的积极经营是为了重建新的贸易架构。

刚好,此时是明代走衰败的开始,军事资源与力量主要集中来应付辽东的满洲及西北的流寇。对于福建沿海的防卫已不再被提及,加上总兵俞咨皋无心恋战,竟为郑芝龙提供了机会。

2、郑芝龙究竟有多强?

七年(1627)三月,郑芝龙聚众数万,舟数百攻击铜山所…继而是中左所,总兵俞咨皋与副将陈希范闭门不出,郑芝龙在居民面前指责俞咨皋负约之罪,并扬言”必得杨禄、杨策、许心素而后去。”

可见,郑芝龙的发难与贸易利权关系密切。其后,郑氏乘胜直抵内地,“遍搜各港民兵船而一并焚之”。派大船出大担劫洋船,又入亨泥港报水。在“贼势猖狂,援兵不至”的情况下,中左所为郑氏“耽耽视之,其意全在俞总镇”。而杨六则在许心素家,“招兵自卫,贼亦未能遽攻。”

在同安知县曹履泰心目中的许心素、杨六和郑芝龙都是一丘之貉,他向福建巡抚朱一冯报告时提及许心素扬言:“倘追之急,则有转而从红夷。”

事实上,当时就有荷兰船靠泊在浯屿,俞咨皋谓:

“夷之攻贼,确然可信。当时形势十分复杂,前咨皋不但以贼制贼,且勾红夷,攻击郑芝龙,结果是荷兰人败逃。“

可见郑芝龙实力太强,局面已不是俞咨皋所能控制。

当时,郑芝龙的:

“徒党皆内地恶少,杂以番倭骠悍,三万余人矣,其船器则皆制自外番(指红夷),艨艟高大坚致……统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

本年十二月,郑芝龙再度攻击中左所:

“官兵、船、器俱化为乌有,全闽之震动。”而总兵俞咨皋竟“越城而逃,潜抵同安。“

3、海禁的影响

这次的袭击“海寇结伙流突内地,如沿海浯洲、烈屿、大嶝、澳头、刘五店、中左等处焚掠杀伤,十室九窜,流离载道。”当时,真的是“逼海皆,民无片帆可以往来,商贩生理断绝。”消息传抵北京已是崇祯元年(1628)正月,给事中颜继祖弹劾俞咨皋谓:“钱神有灵,冰山足倚,听强寇蹂躏内地、同安、海澄间,故闽帅不可不去。“

明思宗见事态严重,随即下令逮捕俞咨皋审查,本年三月巡抚朱一冯罢官。由熊灿接任,俞咨皋本拟死罪,后免死,革去世袭军职。最不幸的是,明思宗对于海外贸易问题并不了解,朝廷大臣也没掌握海外形势的变化,以为海禁便可一切恢复安宁。

崇祯元年三月,当福建巡按御史赵荫昌提出“请禁洋舡下海”时,朝廷便马上作出“禁漳、泉人贩海”的决定。福建海澄月港在隆庆元年(1567)开放出外贸易,不但化解倭寇带来的危机。这里一直是海外白银直接输入的唯一口岸,也因此带动本地及内地的发展。近年由于荷兰人和海上私商的骚扰以及战火的蹂躏,这里已失去万历年间的繁荣景象,对外贸易地位逐渐衰退。明思宗再度实施海禁即意味着走私海商船帮更趋激烈,福建沿海的发展将不是朝廷所能控制。

俞咨皋被逮,对荷兰人来说并非好消息。俞咨皋在荷兰人撤出澎湖时会答允,可在台湾进行贸易。由于沿海走私海商的争夺与骚扰,贸易并未履行。荷兰人曾在1626年4月派船至厦门找许心素谈判,其后因郑芝龙的动乱,贸易仍没法展开,当时荷兰人与郑芝龙并非同伙。

4、荷兰人为何选择郑芝龙?

这可从《巴达维亚日记》的记载得知,1628年6月的记录中提及:

闻中国海贼在海上称霸,我国人不得已退避之,贼人一官(郑芝龙)拥有戎克船一千艘……占领厦门及海澄,破坏焚杀,故人皆畏。”又提及一艘荷船West Cappel号从平户开往台湾途中,“已为海贼所袭而被捕。“

这艘船上连荷兰人在内共有76名俘虏,郑芝龙命令他们携带武装守卫他的住宅。由于要打开中国贸易,巴达维亚总督决定增加多艘战舰带回货物前往中国,试图与军门(巡抚)、都督(总兵)或其他大官交涉,订立贸易协定。开辟泉州(漳州)与台湾的航线,如果成功,荷兰人愿意“竭尽全力以破海贼,作为报酬。”

但如失败,则致力于攻击前往鸡笼和淡水贸易的戎克船,甚或北上南京海岸或进至朝鲜,“务尽一切手段,努力在任何地方开始贸易。”

当然,巴达维亚并不甚了解福建局势的变化。郑芝龙在天启七年(1627)底的出击,迫使泉州府乡绅“议抚”声四起,郑氏则以兵护送谷粮船只救济同安,成为当地的秩序维护者。不过,同安知府曹履泰对郑氏并无好感,抱怨郑氏既抚之后仍然“番服包红,露刀杀人。”

所以,当新巡抚熊文灿一上任便收到曹履泰的信,他指责郑芝龙“始而挟抚,继而要劄,又继而择官。”因而认为若要招抚,“必当有以散之或南路、中路、北路各处调发,党与既分,邪心自息。“

可见曹履泰根本不信任郑芝龙,问题是自俞咨皋被逮捕后,中左所已变成无政府状态。所谓:“泉南重地,竟无一将一兵以为自固之计。”

5、郑、李大战的结局

巡抚熊文灿经过二个月的了解后,似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终于接纳泉州府士绅招抚郑芝龙的建议,以招抚郑氏缓服群寇。其时东北吃紧,朝廷不可能接兵南下,福建只能自力救济。

熊文灿在崇祯元年(1628)六月奏报郑芝龙:

“不杀不焚,颇有悔罪之意……正月十八就中左所受抚,余众渐行解散。”

这当然是为郑芝龙脱罪之辞,朝廷在七月亦正式接受郑芝龙的归降。

郑芝龙接受招安的目的是要通过合法身份来操控对外贸易,现在他的目的已达到。他的同伙李魁奇就是“因分赃不均”而叛去的,这可能涉及对外贸易的利益。

李魁奇在崇祯元年九月:

“夺船背去,招纳亡叛,与芝龙为难….十二月初九日,魁奇连结陈盛宇、钟六(即钟斌)、周三诸伙以四百余入旧浯屿约战。”

李魁奇的反叛,竟将郑芝龙的船舰炮械俱挟之而去,郑氏仅余船数十只,兵六百名。“从李魁奇的号召力来看,其实力不亚于郑芝龙。郑、李长达一年多的战争,表面上,郑芝龙具有明官军的合法身份,而李魁奇仍为海寇。然而郑、李之战纯粹是贸易利权的争夺,不必怀疑郑芝龙企图垄断福建沿海的对外贸易。

他在1628年10月1日(崇祯元年九月四日) ,便与台湾的荷兰长官纳茨订有为期三年的贸易契约。李魁奇刚好这时叛去显得事出有因,其时,郑氏已控制福建沿海及与马尼拉之间的贸易权。这可从李魁奇提出归顺条件中窥知,他说:“招安之后,吕宋通贩,如芝龙故事。”当然这是郑芝龙与福建当局的约定,显然都是不合法的协议,因朝廷已下达海禁令。

李魁奇的招安并没有实现,郑芝龙为了本身的利权,必然全力对付李魁奇。战争从闽海转战至粤东,李氏重回中左所,可见李氏实力强大,非郑氏所能轻易除掉。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李魁奇同伙钟斌驾大乌船十八艘叛离,有意投向郑芝龙,这使郑氏实力大增,就在同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1630年2月9日),郑、钟联手攻中左所,李魁奇为钟斌所生擒。

由于郑芝龙威望日盛,驭众甚严,中左所人心渐安。钟斌也许未得应有的反馈,他竟统领船只南下追擒叛党,实质是分布外洋以窥伺商船,进行掳掠洋客的勾当。钟斌大概与郑芝龙周旋了一年多,崇祯四年(1631)正月二十一日,郑芝龙亲率水师围攻南澳时,钟斌突围,潜遁外洋,官兵穷追,不知所迹。是时,谣传许心素被郑芝龙侍从所杀,事实上,在1628年,郑芝龙攻厦门时,许心素已为郑芝龙所杀,相信杨六亦同时被杀。

自此以后,许心素、杨六再没出现。换言之,郑芝龙终于得尝所愿,确立了在福建沿海的军事力量,及控制了对外贸易的利权。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标签: 郑一官荷兰人崇祯李旦郑氏

更多文章

  • 这个日本女人死后,郑芝龙彻底沦为清廷走狗,郑成功终成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清廷,明朝,郑一官,郑成功,郑芝龙,科学家,民族英雄,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明朝末年,郑芝龙是当之无愧的海上第一人,他往返于福建、日本、台湾、南洋之间,通过半商半盗的运作,在东南沿海有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力。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国破家亡之时,枭雄郑芝龙的表现,反而远远不及初生牛犊的郑成功,不免让人大失所望。笔者以为田川松死后,郑芝龙彻底沦为清廷走狗,而郑成功则踏上了抗清兴明之

  • 明末“海贼王”郑芝龙,为一己私利归降清朝,儿子却是抗清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记实标签:郑一官,郑成功,清朝,隆武帝,明朝,清廷

    明朝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被清军所俘杀,隆武朝随之覆灭,南明政权也即将走到尽头。自从崇祯帝自缢而死后,明朝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虽说南京旧臣在故都南京拥立了藩王为帝,可这些藩王都是些平日里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所以根本无法挽回局面。而在南明四帝中,唯有隆武帝朱聿键算是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皇帝,可他

  • 郑芝龙执意投降清廷 郑成功大哭:如你一去不回,我为你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郑一官,郑成功,清廷,吴三桂,洪承畴,南明

    古往今来,以劫掠为生的海盗多如牛毛,但能够以海盗的身份登堂入室、拜相封侯者如凤毛麟角,郑芝龙要算一位。郑芝龙是明朝末期活跃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名海盗。与别的海盗不同,郑芝龙不允许手下骚扰普通百姓,“不许掳妇女、屠人民、纵火焚烧、榨艾稻谷”。还救济贫穷百姓,“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由此看来,郑芝龙颇

  • 明将郑芝龙投降清朝,为何其日本妻子田川松,反而自杀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郑一官,田川,郑成功,清军,清廷,洪承畴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是日本肥前国平户藩家臣的女儿。当初,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从福建远渡日本长崎。在地生人疏的地方,郑芝龙先以“卖履”为业,后来又以“为人缝纫糊口”,生活相当艰苦。不过郑芝龙性情豪爽,有膂力,好拳棒。且为人机警,精于海事。因此得到海商李旦的器重,被收为义子。从此,郑芝龙开始了既为海商,又

  • 南明史:郑芝龙、郑成功、郑经,爷仨抗清的重大决策失误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郑一官,郑成功,郑经,张煌言,南明

    明末清初时,有一支制霸中国沿海的海上军事力量,即郑芝龙创建的郑氏武装集团。这支军队,在当时的海上作战几近无敌(同数量战舰对垒的话,战术和火器的质量落后于荷兰、西班牙等),是能影响到明末清初局势的一股决定性势力。曾有很多分析文章认为,如果当时郑氏武装集团,能顺着大海,北上山东、北直隶,或辽东的话,对占

  • 古代史研读, 明朝时期, 郑芝龙与荷兰人之间的交往

    历史解密编辑:郭超说财经标签:明朝,平户,郑一官,荷兰人,朱印船,古代史,郑芝龙,科学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

    古代史研读:明朝时期,郑芝龙与荷兰人之间的交往——进入17世纪之后,垄断了中日贸易30多年的葡萄牙开始衰落,中日、荷日之间的贸易逐渐占据上风,葡萄牙失去了其优势地位。首先,中日之间的直接贸易兴盛起来。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扩充幕府财力,巩固统治地位,同时也为了将各海商集团控制在中央权力机关

  • 厦门之战:郑芝龙的海上帝国险些遭荷兰突袭摧垮

    历史解密编辑:冷炮历史标签:郑一官,郑成功,明朝,荷兰,水师

    公元1633年7月,无疑是福建郑氏家族崛起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作为集团奠基人的郑芝龙,就是在这个夏天发动了料罗湾海战,从而为自己的家族夺下台湾海峡主导权。但就在郑芝龙决心发起总攻前夕,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便兵临厦门。不仅将他苦心打造的舰队摧毁,还顺带关闭了明朝自主发展近代化海军的机会窗口。由此造成的重

  • 清军入闽与郑芝龙降清事考

    历史解密编辑:Humanitas标签:清军,清兵,明军,明朝,郑一官,郑成功,洪承畴,郑鸿逵,郑芝龙,科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考证了清军入闽之后的仙霞岭之战、分水关之战以及清军攻克建宁府、延平府、汀州府、福州府的过程,从而证明《清实录》、《清史稿》等书所载博洛等人苦战而得闽中的记载为谎言。对郑芝龙降清一事,作者也根据新史料对其动机与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订。文章认为,明末清初的中国海洋势力有拥清派与拥明派两大派系

  • 郑芝龙降清前后发生的一些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清军,清廷,顺治,明朝,郑一官,郑成功,隆武帝,郑鸿逵,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

    1646年六月,进军浙东的清军征南大将军博洛不费吹灰之力瓦解南明鲁监国政权,福建的隆武帝政权顿有唇亡齿寒之感,雪上加霜的是早在三月间东南一带的实权人物郑芝龙此时已经与清军暗通款曲,决意投降换取前程,之后秘密命令仙霞关守将武毅伯施福放弃天险退守福建,隆武帝震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不久郑芝龙又谎称家乡安平

  • 李自成吃活人真相:福王朱常洵,三百余斤与鹿烹煮,称其为福禄宴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李自成,朱常洵,福禄宴,皇位,朱常洛,明神宗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战争年代,一些统帅为了振奋人心会采取很多极端的方式,有的统帅会下令在攻下城池后进行烧杀掠夺,彰显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有的军官还会抢夺敌方貌美的女儿或者爱妻,显示一s个不可侵犯的威武实力。在明朝末年统治者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饥不择食,于是农民起义军奋勇起义,凶狠善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