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国学】山东民间传说:郑板桥“难得糊涂”,是指一道菜或一锅粥

【国学】山东民间传说:郑板桥“难得糊涂”,是指一道菜或一锅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之父 访问量:2407 更新时间:2024/1/24 20:19:21

难得糊涂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郑板桥游历莒州(今莒县),行至莒北碁山西山旺时,当地员外大摆筵宴、给予款待。

王员外久闻板桥大名,于是,就在宴席上了当地最有名的“糊涂菜”。所谓“糊涂菜”,就是先用面糊把鸡、鱼、肉或其他菜包裹起来,然后用小火慢慢油炸至表面金黄。因为此菜上桌时,外形像老虎头,故称“虎头菜”、谐音为“糊涂菜”。

郑板桥品尝此菜后,赞不绝口,就问王员外名字,员外据实告知:“我们当地叫糊涂菜。”接下来,王员外请求题字时,板桥欣然提笔写下了:难得糊涂。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竟然说的是流行于山东民间的一道菜?……别觉得奇怪,还有说法称“难道糊涂”是山东的一锅粥的。

糊涂鸡(虎头鸡)

糊涂粥(郓城糊粥)

在山东菏泽、济宁、泰安一带,流行一种早餐粥饭,叫做“糊粥”。最著名的一种糊粥,是菏泽郓城的吕家糊粥。吕家糊粥相传是汉太祖刘邦的吕后娘娘发明的,吕氏后人代代相传、沿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糊粥的具体做法是:先把小米和大豆磨成细面,以一定比例兑水搅匀成糊,然后把铁锅干烧至通红,再把少量面糊倒入锅内,形成锅巴后再倒入大量的面糊,煮开后即为粥。

糊粥特点是,入口时米香、豆香甚浓,略有糊味,故称糊粥。糊粥可以温胃养胃。尤其醉酒之人早晨喝一碗糊粥后,会让胃顿觉舒服。

糊粥在当地又称“糊涂”。热乎乎的糊粥上来、稍加冷却,表层会起层凉皮,但下面依然烫热,所以当地流传“心急喝不了热‘糊涂’”的民谚。待糊粥凉透后,还可用刀切成豆腐块状食用。

郓城糊粥在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如济宁糊粥、微山糊粥、梁山糊粥、东平粥(徐家粥)、蒋家粥(鱼台)、金乡粥等,都是一脉相承。相传,郑板桥游历经过郓城时、被当地人招待以糊粥,食后大赞、挥笔写下“难得糊涂”。

还有一种说法是,“难得糊涂”说的是“糊涂人”。传说,郑板桥游历莱州云峰山时,专程去观郑公碑。由于流连忘返,天黑后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

板桥画竹

屋主为一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屋内有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令郑板桥十分叹赏。老翁请板桥题字、以刻于砚背。板桥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然后盖上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就让老先生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

当他用方印时,板桥看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这才知道老翁是一隐退官员,于是就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事实上,“难得糊涂”中的“糊涂”二字,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说法并不奇怪;不是有句名言,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更多文章

  • 郑板桥:我画竹子,只有一个秘诀...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郑板桥,竹子,窗纸,竹影

    他,一生爱竹画竹,画出了竹的精神,画出了一个竹的世界,传之后人,可谓流芳百世,启迪来者。郑燮画竹因喜欢竹之气节,有题画竹句“屈大夫之清风,卫武公之懿德”。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他的特异之处还在于他作画全然体现了“书画同源”理念,可谓“一笔书,一笔画”。他画得的

  • 这次不抱奖牌睡觉!马宁晒执法亚冠决赛照片:套用郑板桥诗句自勉

    历史解密编辑:西西职场说标签:亚冠,郑板桥,裁判组,浦和红钻,马宁(足球裁判)

    北京时间5月6日,执法完亚冠决赛次回合比赛之后,马宁在社媒晒出了自己执法亚冠决赛的奖牌,同时借用清朝诗人郑燮(郑板桥)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不负初梦奋进中!”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虽然新赛季在中超赛场亮相的机会不多,但马宁主要的任务还是放在国际赛场。去年未能在世界

  • 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上联:凤来禾下鸟飞去,看完下联尴尬了

    历史解密编辑:明德阅读标签:郑板桥,对联,苏轼,竹石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古以来,无论是百姓住宅,还是民间商户,门口两侧以及大门的上方都贴着红底黑字的对联。贴对联是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习俗,根据历史记载,现代人俗称的对联在古代也叫做楹联。它最早的呈现方式就是桃符,人们把吉利的语言以文字形式篆刻的桃木上,悬挂于门的两侧。 在古

  • 清代郑板桥的这首咏物诗,不仅传神洒脱,还极富人生哲理

    历史解密编辑:此生读写伴标签:郑板桥,竹石,诗歌,咏物诗

    文\常清君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常清君导读:在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曲中,有相当数量作品的内容是有关“咏物”的,即描写事物题材的。这些咏物古诗词曲,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以物明理,或写物

  • 民间故事:扬州八怪郑板桥,巧断风流偷情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白名单标签:山东,乾隆,县令,郑板桥,扬州市,大运河,扬州八怪,民间故事,中国文物,中国世界遗产

    乾隆年间,山东有个姓张的地痞,因调戏寡妇被告到了县衙,县令郑板桥却说他是个大善人,张某闻言大哭:“大人饶了我吧,小人再也不敢了”。郑板桥一生光明磊落,满腹才华,只可惜时运不济,四十四岁才考上进士,又过了几年,才辗转到山东潍县当了个县令。虽然和故居扬州相比,潍县只能算穷乡僻壤,他也只是个芝麻官,但郑板

  • 扬州知府“奉旨上任”要求船只回避,郑板桥不避,他“奉旨罢官”

    历史解密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郑板桥,知县,扬州,进士,乾隆

    郑板桥,原名郑燮,取自《尚书》燮和天下,意思是天下太平和谐,郑板桥生活在康乾盛世,天下太平,但他却不太平地活着。1753年,扬州府通知:新大人上任,所有船只回避,郑板桥不想回避,便挂上奉旨的旗子。新上任的官老爷要过船,其他船都要回避。郑板桥一听非常生气,吩咐船工照常驶船,不必理会。官船耀武扬威地

  • 荣宝斋350周年 , 郑板桥的木版水印作品,少白公子汤发周发布

    历史解密编辑:齐白石书画院标签:郑板桥,汤发周,齐白石,书画,李可染

    郑板桥画像郑板桥 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成就最为突出。郑板桥的书法亦有很高的造诣,他以隶体参入行楷,自成一格。木版水印作品欣赏图片《兰竹争妍》尺寸:23cm×30cm图片《两

  • 郑板桥笔下的老潍县

    历史解密编辑:潍坊新闻网标签:郑板桥,潍县,竹枝词,乾隆,莱州府

    古之潍邑,大体包括今天潍坊市的潍城、奎文、高新、寒亭、坊子、滨海等地方,到了明代初期,始称潍县。这里是半岛中部最繁华富庶的大邑,地处交通要道,加上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被誉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城"。潍坊市郑板桥纪念馆内的郑板桥塑像 摄影:牟美静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 郑板桥得知和尚、尼姑做了不该做的事,干脆说道:让他俩结婚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郑板桥,乾隆,知县,和尚,尼姑

    1746年,老百姓绑着一个和尚和尼姑,到衙门里找郑板桥告状,状告和尚和尼姑做了伤风败俗的事情,请求郑大人严厉惩治。郑板桥字克柔,位列扬州八怪之一。乾隆十一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颇有政绩。一天,郑板桥外出时,见一胖一瘦两个人,围着一袋粮食在争吵。郑板桥走近以后,那个长得肥胖的人,先认出了他,于

  • 郑板桥的书与画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文化艺术资讯标签:郑板桥,书法,画家,扬州八怪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中最有特色的一位书画家兼文学家。他的书画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卓尔不群,不庸俗,落落大方之感。这样清新的画风令人眼前一亮,使人不禁联想到画家本人的高贵品格。画如其人,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为您详细介绍郑板桥,使您对他的生平简介、诗书画三绝、学术主张、传世作品等有一定的了解。一、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