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上联:凤来禾下鸟飞去,看完下联尴尬了

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上联:凤来禾下鸟飞去,看完下联尴尬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明德阅读 访问量:3839 更新时间:2024/2/26 6:12:38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古以来,无论是百姓住宅,还是民间商户,门口两侧以及大门的上方都贴着红底黑字的对联。贴对联是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习俗,根据历史记载,现代人俗称的对联在古代也叫做楹联。它最早的呈现方式就是桃符,人们把吉利的语言以字形式篆刻的桃木上,悬挂于门的两侧。

在古代关于“年”的传说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人们认为“年”是一种不吉利的怪兽。贴对联与放鞭炮一样,都是古代人们用来驱赶邪祟的方式。久而久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语言和文字艺术也越来越成熟,写对联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爱好。清朝著名诗人郑板桥就是对联的爱好者,他曾经用对联讽刺了一个和尚,如今想来不得不佩服郑板桥的文化底蕴。

01

文人傲骨

说起郑板桥,那句著名的诗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令人们印象深刻,因为他的那首《竹石》一直是语文课本上的重点内容。这首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为主角,深刻的传达出了一种不随波逐流的正直风骨和坚毅不拔的意志。

现如今,这首诗经常被人们们作为各种艺术品的思想主题,无论是洁白如玉、润白无暇的瓷器,还是嶙峋有骨、玲珑有格的石雕,都经常镌刻着《竹石》的诗句以增添艺术品的风韵雅调。那些看起来非世俗之物的艺术品与郑板桥的《竹石》联系在一起总是毫无违和感。

正如这首诗传达出来的品格一样,郑板桥的性格确实如同那坚挺的竹子一样刚劲不屈。无论是谁,都甭想以任世俗手段让他顺从屈服。做人不可以有傲气,但必须要有傲骨。郑板桥的傲骨颇受世人尊敬。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令人羡慕的造诣,还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他总是把民间疾苦放在首要位置,公平公正,如同出自淤泥的莲花一样,一生清廉。

02

扬州怪人

郑板桥的清廉或许与他的出身有关,他的原生家庭十分贫苦,因此他深知贫苦百姓的艰难和不易。好在郑板桥自幼聪颖,凭优异的成绩中举,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好官员。郑板桥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除了是一位政客以外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和诗人。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此人有些怪异,郑板桥曾经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

那么郑板桥的怪体现在哪里呢?其实,他不仅作画的画风异于常人,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也和其他人不一样。按常理来说,他凭借著名的名声和卓越的文学素养完全可以把画作或诗词以高价卖出换取物质财富。

但是郑板桥偏偏不这么做,每当有达官显贵不惜金银珠宝买取他的画作时,他总是将那些人拒之门外。而当他心情豁朗的时候,他却主动将那些画作赠予他喜爱的人,哪怕是分文不获也要坚持送出。这或许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对于那些素质低下的暴发户和唯利是图的小人,郑板桥都不正眼看他们一眼,所有无意义的社交都被郑板桥果断拒绝。

除此之外,郑板桥从不像其他政客或文人一样喜爱酒桌上的交际应酬,他把空闲时间都用于寄情山水和游历四方上。他曾在一次游玩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违背佛法德行的和尚,并写了一幅对联讽刺和尚的丑陋嘴脸,这幅对联也成了千古名句。

03

凤在禾下鸟飞去,马到芦边草不生

因郑板桥一直对佛教学说颇为热爱,那天他和友人一起来到金山寺游玩参观。郑板桥对那些潜心修行的师傅颇为敬仰,而对那些唯利是图的假和尚十分憎恨。他和友人来到寺庙后顿觉舟车劳顿,坐在一旁稍作休息。当时站在一旁的光头和尚并不知道郑板桥的真实身份,他看郑板桥穿着朴素低调,不像有钱人,因此对他们态度淡漠,连一口热水也懒得端上。

直到有人这位光头和尚通报郑板桥来到此地以后,他瞬间清醒过来,就像换了一张面具一样,立刻对郑板桥二人热情起来。光头和尚还腆着厚脸皮向郑板桥讨要了一副对联。郑板桥思忖了一会,拿起一旁的笔,在纸上写道:“凤在禾下鸟飞去,马到芦边草不生”。第一次看见郑板桥真迹的光头和尚在一旁欢呼雀跃,拍手叫好。

然而这个光头和尚不知道的是,这个对联上写的看似都是吉祥之字,实则是骂人的意思。“凤”的繁体字是“鳯”,半包围结构里面近似“鸟”字。“鸟飞去”后,上半句就剩下了“几”和“禾”,组在一起是个“秃”字。同理,下半句的“马”和去掉草字头的“户”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驴”字。也就是说,郑板桥用了一种文雅的方式讽刺了这个无德的和尚为秃驴。

所以,有文化就是不一样,骂人的方式都如此文雅浪漫。郑板桥用这句对联巧妙地暗讽了这个满脸奸相的和尚,实在是妙不可言。郑板桥的做法也给了我们一些示,在遇到那些无德小人之时,不值得我们去当面破口大骂。因为我们的言语不足以改变那些小人的思想和本性,还会对自身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04

结语

其实,那些年被叫做“秃驴”的和尚有很多,憎恨那些空有其表而实则违背佛家思想的人不只有郑板桥,代著名文豪苏轼也曾经以诗句的形式讽刺那些无良和尚。苏轼在一次参观佛寺时遇见几个大口吃肉的假和尚,这些和尚不仅私自违背佛法佛规,还以见不得人的方式收受贿赂。见状,苏轼在一旁写道“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栓”。

这句对联的巧妙之处也在于拆字的奥妙,细品这句话,也能看见“秃驴”二字。佛教思想自古以来备受世人推崇喜爱,但这些不守佛法的假和尚满眼都是利益,彻底违背了修行之道,玷污了真正的佛家形象,确实令人唾弃。

出个上联: 纸上墨梅开五色,请各位高手赐对!

标签: 郑板桥对联苏轼竹石

更多文章

  • 清代郑板桥的这首咏物诗,不仅传神洒脱,还极富人生哲理

    历史解密编辑:此生读写伴标签:郑板桥,竹石,诗歌,咏物诗

    文\常清君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常清君导读:在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曲中,有相当数量作品的内容是有关“咏物”的,即描写事物题材的。这些咏物古诗词曲,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以物明理,或写物

  • 民间故事:扬州八怪郑板桥,巧断风流偷情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白名单标签:山东,乾隆,县令,郑板桥,扬州市,大运河,扬州八怪,民间故事,中国文物,中国世界遗产

    乾隆年间,山东有个姓张的地痞,因调戏寡妇被告到了县衙,县令郑板桥却说他是个大善人,张某闻言大哭:“大人饶了我吧,小人再也不敢了”。郑板桥一生光明磊落,满腹才华,只可惜时运不济,四十四岁才考上进士,又过了几年,才辗转到山东潍县当了个县令。虽然和故居扬州相比,潍县只能算穷乡僻壤,他也只是个芝麻官,但郑板

  • 扬州知府“奉旨上任”要求船只回避,郑板桥不避,他“奉旨罢官”

    历史解密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郑板桥,知县,扬州,进士,乾隆

    郑板桥,原名郑燮,取自《尚书》燮和天下,意思是天下太平和谐,郑板桥生活在康乾盛世,天下太平,但他却不太平地活着。1753年,扬州府通知:新大人上任,所有船只回避,郑板桥不想回避,便挂上奉旨的旗子。新上任的官老爷要过船,其他船都要回避。郑板桥一听非常生气,吩咐船工照常驶船,不必理会。官船耀武扬威地

  • 荣宝斋350周年 , 郑板桥的木版水印作品,少白公子汤发周发布

    历史解密编辑:齐白石书画院标签:郑板桥,汤发周,齐白石,书画,李可染

    郑板桥画像郑板桥 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成就最为突出。郑板桥的书法亦有很高的造诣,他以隶体参入行楷,自成一格。木版水印作品欣赏图片《兰竹争妍》尺寸:23cm×30cm图片《两

  • 郑板桥笔下的老潍县

    历史解密编辑:潍坊新闻网标签:郑板桥,潍县,竹枝词,乾隆,莱州府

    古之潍邑,大体包括今天潍坊市的潍城、奎文、高新、寒亭、坊子、滨海等地方,到了明代初期,始称潍县。这里是半岛中部最繁华富庶的大邑,地处交通要道,加上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被誉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城"。潍坊市郑板桥纪念馆内的郑板桥塑像 摄影:牟美静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 郑板桥得知和尚、尼姑做了不该做的事,干脆说道:让他俩结婚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郑板桥,乾隆,知县,和尚,尼姑

    1746年,老百姓绑着一个和尚和尼姑,到衙门里找郑板桥告状,状告和尚和尼姑做了伤风败俗的事情,请求郑大人严厉惩治。郑板桥字克柔,位列扬州八怪之一。乾隆十一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颇有政绩。一天,郑板桥外出时,见一胖一瘦两个人,围着一袋粮食在争吵。郑板桥走近以后,那个长得肥胖的人,先认出了他,于

  • 郑板桥的书与画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文化艺术资讯标签:郑板桥,书法,画家,扬州八怪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中最有特色的一位书画家兼文学家。他的书画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卓尔不群,不庸俗,落落大方之感。这样清新的画风令人眼前一亮,使人不禁联想到画家本人的高贵品格。画如其人,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为您详细介绍郑板桥,使您对他的生平简介、诗书画三绝、学术主张、传世作品等有一定的了解。一、郑板

  • 全文56句,366字,嵌68个“春”字,郑板桥一曲《春词》流传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春词,春草,春光,春水,郑板桥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春分过后,万物开始茁壮生长。万物新绿,鲜花绽放,到处都是春的气息。清代的大书画家郑板桥,诗词也写得很好。有一年春天,他与几个朋友一起春游,欣赏着春色美景,陶醉在明媚的春光里,禁不住诗兴大发,开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萌,春浓

  • 郑板桥在清代文人当中,是一个杰出人物,可他为什么要说“难得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尔文新影视标签:郑板桥,难得糊涂,乾隆,罗聘,汪士慎,黄慎

    清朝时代的文人很多,有名气的也不少。不过,名气大到广为现代人所知的郑板桥无疑算得上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假如您还不知道郑板桥是谁,那您一定对有些人常挂在嘴上的“难得糊涂”这句话不陌生吧。对了,这句“难得糊涂”就是郑板桥说的。郑板桥的大名气并不是因为“难得糊涂”而得来的,他实际上有着过人的才华。文人画家郑

  • 郑板桥一首冷门的咏梅诗,短短28个字,却写出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郑板桥,咏梅,梅花,一首,诗词,陆游,清晨,咏梅诗

    梅与竹、松并称“岁寒三友”,又与竹、兰、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梅花在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到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再到毛主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少的咏梅佳作。郑板桥的诗词多写自己的志向和品质,反倒是显得更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