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洪秀全常有,冯云山不常有

洪秀全常有,冯云山不常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国家历史》 访问量:728 更新时间:2024/3/19 20:08:02

全文共4015字 | 阅读需9分钟

冯云山|影视截图

1846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大冲村一户财主家,见到了杨秀清。

此时的冯云山31岁,原住在广东花县禾落地村,因坚信同学兼远房表哥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两年前的春天,与其深入广西传教。

冯云山的信念比开创者洪秀全还要牢固,他觉得广西是一片广阔天地,将来大有作为,他要坚持在广西传教。

听说桂平县紫荆山“山深地僻”,判定当地官府的势力难以深入基层,便决定前往那里传教。

在古代,一个人孤身深入陌生土地是十分冒险的行为,完全依赖农业生产的当地人,十分排斥外来人口抢夺土地,冯云山敢只身前往紫荆山传教,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当地都是客家人。

冯云山自己就是客家人,没有这层血脉关系,他不可能融入当地群众当中。

客家人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又有深厚的古代中原文化打底,算是一支比较强势的汉族分支,又因为常年处于弱势,相对比较团结。

要了解太平天国起义为什么能成功,就一定要了解客家人的苦难,起义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起义往往是从苦难中萌发的。

冯云山从小熟读经史,但从来考不中科举,只靠在村里设馆授徒为生,是个普通的民办教师,28岁时,离他家只有三里路,跟他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洪秀全,突然从《劝世良言》里获得灵感,产生了“拜上帝”的模糊宗教意识,冯云山觉得这事可以往大里搞,劝洪秀全和自己一起奉教传教。

无论是后期忠王李秀成的《李秀成自述》,还是杨秀清编撰的《天情道理书》,都无比深情地认同“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还说冯云山“去国离乡、抛妻弃子,历尽艰辛、几经劳瘁。”

简单点说,虽然洪秀全是拜上帝教的最早创始人,但冯云山的主观能动性,比洪秀全还要强烈得多。

其实洪秀全这样的人历史上常有,但冯云山不常有,没有冯云山,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太平天国。

冯云山在广西古林社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传教有多难,而是他快活不下去了。

跟欧洲那些拿着资金并会点医术,满地球跑宣传的传教士不同,冯云山身无分文,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干的是门纯亏损的活,但他硬是凭着个人信念在传教。

他最先到达的是新墟市集,从这开始,他脱下民办教师的长衫,换上了破烂的粗布短衣,站在大榕树下等人雇他干苦力活,为了活下去,冯云山在广西的穷乡僻壤,成为了一名干零碎活计的底层苦力,主要干一些帮人割稻、搬东西、运泥土等卑贱工作。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冯云山依旧坚持向其他苦工传教,尽管这段时间的传教并不成功,但这种舍身为教的精神,是洪秀全自己都不具备的。

洪秀全消化不了这么深的底层苦难,他性子又急躁,无法完成这么耐心的基层布道工作。

冯云山则是一个极其坚韧的人,他是太平天国创业团队真正的灵魂人物,面对一时的挫折能吞下委屈低头忍受,内心却依旧有万丈雄心。

大约做了一年的苦力,这年秋季,冯云山终于获得了命运的垂青。

那天他受雇到当地地主曾槐英家割稻,挑担回曾家时,已汗流浃背,全身湿透,此时一阵南风吹过,遍身凉爽,充满乐观主义的冯云山,忍不住随口朗诵了两句先秦时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正躺在窗下竹榻乘凉的曾槐英,听到他这两句,十分诧异,坐起来问他:你读过书吧?为何来这里做雇工?

曾槐是监生出身,曾在国子监念过书,是一名有文化的地主。

冯云山便向曾槐英讲述了自己做过私塾先生的经历,但只说自己落魄于此,没有钱返乡,曾槐英出于好奇,跟他攀谈起来,冯云山“经史烂熟,言谈风生”,四处飘泊时又累积了大量生活实践,对地理、天文、占卜、兵学也略懂,曾槐英和他聊得十分对味,便常常邀请他来自家作客,最后聊得难以自拔,便请他搬过来住,并让他在自家私塾任教,给自己家孩子上课。

这年深冬,新年快要到来之前,紫荆山区平在山(也叫鹏隘山)的财主曾玉珍,过来古林村办事,顺便看望同族的曾槐英,他也在替儿子和侄儿寻一名教书先生,见到冯云山后,竟十分欣赏,盛情邀请冯云山春节后,去大冲村曾氏家塾做塾师。

冯云山答应了。

从此深入紫荆山深处,带出了太平天国核心军事力量“平在山勋旧”。

1846年是道光二十六年,这年美国开始入侵墨西哥;这年拿破仑三世越狱成功,逃亡伦敦,8年后他联合英国,在克里米亚胖揍俄国人;这年正月清政府已经意识到,传教士正在动摇他们的文化统治,下令弛禁天主教。

但清政府并不知道,在广西桂平紫荆山深处,这处中华大地不为人知的贫苦地界,这年春天一个平凡的下午,31岁的冯云山,在曾玉珍家第一次见到了23岁的烧炭工杨秀清,从两个客家人正式联手的那天开始,清政府的统治真正动摇了。

紫荆山地形图

在紫荆山区,有七八百人从事烧炭工作,冯云山观察炭工们的生活,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一名优秀的传教士,也是一名了不起的市场分析师,他一直在默默盘算着,该如何从炭工群体,打开传教的入口。

冯云山此时,只要给十多个孩子教授最基础的儒家课程,每天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他相信大冲村会成为自己事业的起点,常常逐村走访,进入深山传道,向大家传播自己的信仰。

紫荆山区的客家人,是当时社会底层的底层,他们被本地人欺凌,没有肥沃的土地,只能在山沟沟里头种蓝烧炭,还要日日夜夜忍受交通不便、蚊虫叮咬,赚来的钱连让全家温饱都做不到,更过分的是,本地人不让他们为祖宗立祠建庙,使他们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尽欺压。

冯云山跟他们说:本地人祭祀的都是邪魔,邪魔不会保护我们,只有上帝才爱我们。

冯云山还说:人人都是上帝儿女,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我们应该同拜上帝,拜了上帝,排除妖魔,人人才有衣有食,无灾无难。

山区里的老乡都是大老粗,其实他们并不懂这个上帝是谁,很可能会以为是玉皇大帝,但他们听得懂要公平,也有过上好日子的想法,如果这个上帝真能保佑他们,那倒是可以信一信的。

这个教书先生看起来是个正派人,读过很多书,去过很多地方,为人热情,说话又好听,他说的应该错不了。

渐渐地,在冯云山日拱一卒的努力下,他的信仰在紫荆山有了第一批信众,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冯先生。

还收获了自己早期传教的第一位骨干------卢六。

卢六是高坑冲壮族人,住在紫荆山进口的小村,冯云山和炭工们常在这里进出歇脚,我看史料记载大家常在他家碰头,有点像个家庭旅馆,冯云山常来常往,天长日久,就跟卢六混熟了,卢六听了他很多理论,渐渐信服,成了他最忠实的信徒。

一直到最后惨死,他都没有改变过对冯云山的忠心。

但要打开炭工的突破口,就一定要拿下杨秀清。

冯云山十分欣赏杨秀清的才华,也懂得因人施教,他对杨秀清说:

“你以烧炭为业,实无出路,长此下去,只有苦一辈子,不如大家共图大事求谋根本出路。”

还说:

“凡是有大志的人多能成大事,我们能结成患难兄弟,创立拜上帝会,发展会友,共图义举,就必有出头之日,千万贫苦人民亦可得求。”(《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

冯云山说的这番话,距今已过去了170多年,这番话经过后人口口相传,不断修改,已掺杂着各种现代词汇,明显已不是原句。

而且当时的冯云山,不可能就有了“成大事”、“发展会友”、“救千万贫苦人民”这么宏大的想法。

就好像一家5个人的白手起家小微企业,才刚刚收支平衡,公司账上就3万块钱,不可能跟员工讲我们要去A股上市一个道理。

但原文也应当有一定的依据,可以推论出冯云山懂营销,会看人下菜碟,主要对杨秀清进行激励,而不是对普通人那种悲悯共情。

他相信杨秀清心中有一团炽热的小小火苗,等待着被他点燃。

常常饮酒纵歌的杨秀清,心中有万丈豪情的杨秀清,果然被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在熊熊燃烧。

与其在紫荆山烧一辈子炭,真不如干一票大的,也不枉了此生。

就带着炭工兄弟们,跟这姓冯的书生一起干吧!

不到一年时间,曾玉珍全家、杨秀清一族都因为冯云山信了教,这里头包括杨秀清的亲戚杨云娇,以及杨云娇的丈夫萧朝贵,萧朝贵也是炭工领导人之一,他又带着自己父兄也入了教,使平在山的核心团队逐渐稳固。

而在这一年前,冯云山不过是一个靠做苦力和捡牛粪活下来的雇工。

冯云山单枪匹马,全凭一己之力,在贫苦荒山,奠定了太平天国的根基。

两年后,等到洪秀全和冯云山重逢时,他已培育了两千名“拜上帝会”教徒,而且冯云山一直在宣传教主洪秀全,讲述洪秀全梦中的故事,他完全有机会包装自己成教主,但他没有丝毫居功自傲的意思,也没有抢班夺权的打算,他还是谦逊地站在一旁,只扮演着布道者的角色。

甚至到将来封王之时,他也只是领了个南王,排名在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之后,仅比韦昌辉石达开高一些。

冯云山是创业公司里那种能力超强,但又懂得分寸的CEO,做事进退有度,为人光明磊落,对事业抱有超强的热忱,对利益分配却并不十分在意,如果天国一直有冯云山,就绝不会有后面的天京事变。

如果天国没有冯云山,杨秀清会在紫荆山烧一辈子炭,洪秀全会在花县教一辈子书。

可以说没有冯云山,就没有太平天国。

在这里,难免让人困惑,为什么创业如此之艰难,冯云山“零丁孤苦、困厄难堪”拼下来的事业,却依然要奉洪秀全为教主?其实他在紫荆山传教时,完全可以自立为主,不会有任何人反对他,也不会给将来的天京事变埋下祸种。

笔者认为,这应该跟冯云山的知识体系有关。

冯云山从小开始,就把自己定位成“谋臣”的角色,他打小就喜欢诸葛亮张良这样的人物,而不是历朝历代的君王。

在冯云山的定位里,洪秀全是当成耶稣一类虚无的偶像招徕民众的,事实上洪秀全刚到紫荆山后,确实也遵照冯云山的安排,就与卢六深入深山,避开直接面对民众,营造半神的神秘感。

冯云山让洪秀全以虚君的面目出现,也可能是平衡起义初期的权力架构,毕竟杨秀清和萧朝贵才拥有真正的影响力,他们跟炭工们同生共死,只有他们的拥护,炭工们才会拿命去跟朝廷斗到底。

虽然大家都是客家人,但我们只是同族关系,人家却是共生死的关系。

而冯云山,在当中起到了一个平衡作用,只要有他在,他既能安抚杨秀清的兵权,也能稳定洪秀全的神权。

他是太平天国的情感枢纽,也是太平天国的稳定剂。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冯云山战死得那么早,脱离他控制下的太平天国,才会像一头莽撞的野牛,扑进了无尽的野火里。

注:文章来源卢克文工作室,内容有删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更多文章

  • “南王”冯云山有多厉害?他若不被杨秀清坑死,太平军很可能成事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冯云山,杨秀清,洪秀全,太平天国,太平军,清军

    1852年6月,大清王朝大厦将倾岌岌可危,四处都是因不满清朝腐朽统治和官僚主义,奋起反抗的民间起义军,其中尤以太平天国势力强大,也最为清朝忌惮。大将冯云山画面来到太平天国的军营中,一个身负重伤的男人奄奄一息躺在床上,他撑着一口气只想见自己的兄弟洪秀全最后一面,这个人名叫冯云山,太平天国的南王。洪秀全

  • 穆嫔:被画师当做活佛的美女,晚年受康熙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说故事标签:穆嫔,宠爱,活佛,康熙帝,小说家,化学武器,雍正王朝

    穆嫔是江南官员向朝廷进献的美女,一名来自江苏苏州的汉女子,父亲陈岐山。康熙的后宫妃嫔数量比较多,在他晚年时期,最受康熙帝宠爱的就数这位穆嫔陈氏了。康熙六十年,从意大利来的宫廷画师马国贤随同康熙前往热河,在避暑山庄居住。因为身份特殊,与一些小太监关系很好。马国贤对中国的活佛很有兴趣,有一天,小太监悄悄

  • 为什么说曾国藩靠曾国荃曾国荃靠李臣典呢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曾国藩,曾国荃,太平军,太平天国,左宗棠

    坊间流传着一句话:“曾国藩靠曾国荃,曾国荃靠李臣典。”这是什么意思呢?先来看第一句话“曾国藩靠曾国荃”。我们知道,曾国藩弃文从武,书生带兵,以一支“泥腿子”湘军,历经浴血奋战,攻灭了太平天国,挽狂澜于既倒,强行为清朝续命半个多世纪,堪称晚清国运的中流砥柱。对于清朝来说,他的功绩怎么来总结都不会过分。

  • 湘军猛将李臣典27岁暴毙,真是因为纵欲过度?他根本没这个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臣典,曾国荃,暴毙,曾国藩,太平天国,洪秀全

    李臣典是湘军的一员猛将,他在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咸丰十一年(1861年)受封“刚勇巴图鲁”。同治三年(1864年),在攻克太平天国天京的战役中,他因为“染病”但是不肯服药而暴毙。对于李臣典的死,有野史说是他是在攻进天京之后,掳获洪秀全的后宫佳丽,纵欲暴毙。虽然曾国荃在请功表之中,详

  • 湘军猛将李臣典:清廷赐号刚勇巴图鲁,攻陷天京后纵欲暴卒,惜哉

    历史解密编辑:爱宠物爱生活标签:李臣典,图鲁,太平军,洪秀全,太平天国,曾国荃

    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瞩目而无法抹去的一页。在这场运动中,连个秀才也考不上的洪秀全从一介童生摇身变成了“上帝的儿子”、人世间高高在上的天王,内心急剧膨胀,对女人的需要疯狂而执着。署名为“武昌沈懋良撰”的《江南春梦庵笔记》里面称,在天王府里陪侍洪秀全的有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

  • 湘军悍将李臣典:第二个攻入天京,27岁暴毙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臣典,太平军,李秀成,曾国藩,胡林翼,骆俊

    1858年11月,号称湘军第一悍将的李续宾阵亡,所部6000精兵被陈玉成军团一锅端。对此,胡林翼悲叹:“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承认惨败。对曾国藩而言,三河之战既是一次沉重打击,又是一次机遇:弟弟曾国华阵亡沙场,自然伤心欲绝;李续宾军团覆没,胡林翼身体又不好,九弟曾国荃麾下“吉字营

  • 李臣典:吉字营第一悍将,攻克天京的头号功臣,离奇暴毙死因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雪滿長安道标签:李臣典,吉字营,太平军,曾国藩,李鸿章,太平天国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南京近郊雨花台湘军大营外,一众将领簇拥着主帅曾国荃鱼贯而入。数日之前,湘军刚刚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按理说,获如此“不世之首功”,作为吉字营主帅,此时自当“人逢喜事精神爽”才对,但缓缓走入军营的曾国荃,不仅一言不发,面色还格外的阴沉而凝重——他刚刚接到消息,李臣典病危。光线昏暗

  • 明朝汤和:被曾经不如你的人超越,你是否真的淡定?

    历史解密编辑:手工匠人标签:汤和,朱元璋,郭子兴,徐达,明朝,平定

    文丨小小那身处世俗社会,人的很多烦恼,都源自于两个字:比较哪怕你并不热衷攀比,那也难免要通过与周围人的对比来找寻自己的定位。如果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么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对比中发现——曾经不如你的人现在远远超越了你。想象一下:当年的小弟,如今成了你老板,你是否能坦然接受?资历相当的同事,获

  • 为何汤和晚年能善终?70岁向朱元璋要100美女,为自保声誉都不要

    历史解密编辑:羞羞的谈标签:朱元璋,汤和,皇位,起义军

    明朝开国功臣汤和主动离官,向朱元璋讨要100个美女,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得以善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汤和和朱元璋两人都是一个村子里的,年纪大的汤和总是对朱元璋百般照顾,虽然双方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关系亲近,当时战乱年代百姓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很多百姓都因为饥荒去世了,朱元璋的父母去世最直接的

  • 健康食谱推荐:猪脑枸髓汤和花生核桃猪骨汤

    历史解密编辑:湖北城事网选标签:猪骨汤,核桃仁,花生仁,猪脑,调料

    一、猪脑枸髓汤材料:猪脑1具、猪脊髓15克、枸杞子10克。调料:盐、味精、料酒、酱油。做法:1将猪脑、猪脊髓、枸杞子洗净,放碗中。2放入枸杞子、盐、味精、料酒、酱油等,蒸熟食用即可。营养提示:猪脑含蛋白质较高,因此有益脑健康。二、花生核桃猪骨汤材料:花生仁50克、核桃仁20克、猪骨500克。调料: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