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臣典:吉字营第一悍将,攻克天京的头号功臣,离奇暴毙死因成谜

李臣典:吉字营第一悍将,攻克天京的头号功臣,离奇暴毙死因成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雪滿長安道 访问量:4803 更新时间:2023/12/13 8:41:31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南京近郊雨花台湘军大营外,一众将领簇拥着主帅曾国荃鱼贯而入。

数日之前,湘军刚刚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按理说,获如此“不世之首功”,作为吉字营主帅,此时自当“人逢喜事精神爽”才对,但缓缓走入军营的曾国荃,不仅一言不发,面色还格外的阴沉而凝重——他刚刚接到消息,李臣典病危。

光线昏暗的营帐之中,弥漫着浓烈的草药味道,居中的卧榻之上,病中的青年男子面如金纸,气若游丝。看清是九帅曾国荃到来,努力挣扎着就要坐起,但却仅仅换来一阵剧烈的咳嗽。

曾国荃赶紧示意阻止,端起药碗走近床边,只见李臣典轻轻摇头,苍白干裂的嘴唇轻微翕动,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却只是化作喉咙里呜咽的几声。曾国荃靠得近前,才隐约听见“此次万无生理”几个令人绝望的字眼。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曾国荃实在不敢相信,就在几天之前,现在这个形容枯槁的濒死之人,还带领着数百敢死队,冒箭矢弹雨,第一个冲入天京城中,不过数日未见,曾经生龙活虎的爱将,竟变成这副模样。

8月3日,年仅27岁的李臣典暴毙于雨花台军营之中,关于这位湘军悍将的突然死亡,《清史稿》仅以“臣典遽病,恃壮不休息,未几,卒於军”寥寥数笔匆匆带过,语焉不详似有难言之隐。

那么李臣典是何许人也?他究竟因何染病?又是什么病能如此轻易和迅速的夺走正值壮年的李臣典的生命?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曾国荃麾下第一悍将,攻陷天京的头号功臣李臣典彪悍而又仓促的人生。

荒唐少年

1838年,李臣典出生于湖南邵阳,父亲早早过世,与母亲及弟弟李臣章相依为命。

因自幼家贫,含辛茹苦的母亲除了艰难养育儿子之外,根本没有能力再供其读书,加之缺乏父亲的约束和管教,年少的李臣典终日游荡于乡里之间,结交江湖人士,好勇斗狠,惹是生非。

久而久之,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李臣典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18岁那年,操劳一生的母亲也终于撒手人寰,而嗜赌成性的李臣典却无钱安葬,唯有四处求人,方才借得几吊银钱。

谁知钱财刚一到手,李臣典赌瘾又发作了,在赌场一番潇洒快活后,结果连将母亲最后入土为安的棺材本也输得一干二净。

李臣典无奈,只得寻来一张蔑席,将母亲尸身包裹,随便找了一处荒地,草草埋葬。

不久之后,其远在湘乡的舅舅得知姐姐过世,便赶到邵阳前来祭拜,当甥舅二人来到荒郊野外的掩埋之地时,李臣典惊奇的发现,舅舅不到没有责怪,眼中竟然还有几分惊喜之色。

原来其舅对风水堪舆略知一二,李臣典无意之间为母亲选择的阴宅,竟是一块风水宝地。

坟茔之地,正对着一条小河,水中有一石凸起,犹如鲤鱼从水中跃起时露出脊背,此乃鲤鱼过江,福泽后代之相。

只是舅舅也不太了解,鲤鱼过江,虽是子孙富贵之兆,但河水涨落不定,石头随之忽隐忽现,却如昙花一现,福禄终是难以长久。

不知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还是传闻记载在故弄玄虚,反正几年之后,当日所预示的一切,确实都在李臣典身上一一得到印证,当然,这都是后话。

湘军悍将

如果没有那场著名的太平天国战争,像李臣典这种不学无术的乡间无赖,大概率会是个一生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或者为害一方的流氓混混,但风起云涌的时代给了他脱颖而出的机会。

安葬母亲后不久,适逢洪、杨势炽,湘军于邵阳募兵,李臣典应征入伍,初隶于湘军元老王錱麾下,后王錱因矛盾与曾国藩分道扬镳,李臣典遂转投曾国荃所部。

加入湘军以后,在战场之上,李臣典格外卖命,出生入死之间,籍籍无名的底层士兵开始崭露头角。

但李臣典可没有什么忠君爱国、救民安邦的伟大理想,只不过是这个赌徒明白,逢此乱世,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赌本就是以命相博。

1858年,湘军围攻江西吉安,曾国荃于湖南募得湘勇数千前往参战,吉字营因而得名。是役,九帅于南门外身陷重围,身被数创,浴血死战间几不能脱。

危在旦夕之际,李臣典于乱军之中杀出,状若疯虎,大呼挺矛直进,犹如神兵天降,冲散太平军救得主帅。曾国荃奇其勇,超擢宝庆营守备。

此后,克景德镇,复浮梁,李臣典皆为军锋,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1860年,安庆外围激战,从曾国荃征战于菱湖,曾国荃受伤坠马,关键时刻,又是李臣典拍马赶到,护送主帅杀出重围。

曾国荃本就对悍不畏死的李臣典十分欣赏,再加上两次救命之恩,对其更是刮目相看,以心腹待之。

1861年,吉字营与英王陈玉成会战于安庆西门外营垒,其时,太平军陈兵数万,鏖战日久湘军不得寸进,李臣典高呼“事急矣,成败在此举”,随后身先士卒、横槊前驱,三军受其激励,合力并进,西门太平军被击溃,当场殒命数千人。

攻克安庆之后,吉字营长驱直入兵临雨花台,剑指天京。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回师勤王,由苏州督兵六十万大举来攻,轮番恶战之间,枪炮如雨倾泻,湘军损失惨重,主帅曾国荃亦伤及面颊,血流如注,营垒岌岌可危,还是李臣典据墙死战不退,太平军屡攻不得入,铩羽而归,湘军转危为安。

1863年夜袭南京雨花台石城,李臣典再次迎来人生高光时刻。是役,湘军士卒束草填壕,缘梯而上,不想半途为太平军所觉,居高临下发炮大轰,湘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

据史料记载,全军即将崩盘之际,李臣典挺身而出,“搴旗大呼跃而上,诸军继之,掷火弹毁敌楼,城立拔”。

此役过后,李臣典因功得以提督记名,授河南归德镇总兵——沧海横流,不仅让好男儿尽显英雄本色,刀兵之祸,也给了亡命之徒扬名立万的机会。

戎马之间不过数年光阴,本是湖南乡间一无所长、混吃等死的无赖李臣典,便一跃而成朝廷实授的正二品大员。

金陵建功

时间来到1864年,此时吉字营围困天京已近两年,风雨飘摇之中的太平天国眼看已是大厦将倾,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诺大的天京城摇摇欲坠却始终屹立不倒。

而围城日久,饷银开销甚巨不说,清廷又唯恐湘军势弱,时间一长徒生变故,因此一方面催促前线曾国荃抓紧攻城,一方面又命令李鸿章的淮军由苏南驰援天京战场。

淮军主帅李鸿章深谙官场之道,当然明白一旦攻克天京,乃是当世无可争议之首功,但湘军浴血多日,眼见大功即将告成,这个时候淮军出战,难免有争功逐利之嫌。

李鸿章与曾国藩有师生之谊,顾及曾氏兄弟的情面,即使朝廷再三严旨催促,也是尽量拖延,但以刘铭传为首的一众淮军悍将,却不买湘军的账,甚至扬言,到得天京城下,曾老九要是敢阻拦攻城,就让湘军尝尝淮军大炮的滋味。

淮军蠢蠢欲动,朝廷催促又急,而“逆贼”负隅死守,湘军苦战渐疲却难竟寸功,军营之中,曾国荃真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正值此时,悍将李臣典指出,湘军现在师老兵疲,如不能在短时间拿下天京,必有后患,为今之计,只有穴地攻城,方能打开局面。并随后亲自督兵,在龙膊子日夜不息,主持地道的挖掘工作。

师老矣!不急克,日久且生变。请於龙膊子重掘地道,原独任之。

1864年6月16日,湘军以三千斤炸药置于地道之内,李臣典一声令下,伴随震天动地的轰鸣,天京太平门城墙瞬间坍塌数十丈。

此时城垣的缺口虽然打开,但城内是否有太平军伏兵,又或者是否预设有地雷,众人一无所知,犹豫不决之际,李臣典签下生死状,带数百死士,冒死率先冲入城中,随即,湘军大军尾随蜂拥而至,天京终告陷落。

天京既破,曾国藩论功行赏,李臣典以平寇首功上报朝廷,赐封一等子爵,赏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

死因成谜

耗时26个月,湘军终于得偿所愿拿下金陵,劳师日久,为发泄不满,也为犒赏将士,曾国荃下令屠城并大索三日。

杀戮、纵火、抢劫、奸淫,1864年6月,盛夏的阳光之中,秦淮河畔的六朝古都,瞬间沦为了最黑暗的人间地狱。

但正当湘军从上到下都沉浸在“狂欢”之中时,一个惊人的消息突然传来——克复江宁的第一功臣,悍将李臣典病危。

李臣典发病突然,此前又全无征兆,未经几日,便一命呜呼,要知道其人本是龙精虎猛之辈,又正值壮年,数日之前还率兵第一个攻入天京,突然之间暴毙,确实令人费解。

而关于李臣典的病因和发病过程,《近代碑海》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六月十五日洞口受伤,十六日克复金陵城池,十七日因伤增病,医治无效,二十日异雨花台营次,医者谓伤及腰穴,气脉阻滞,不久恐病喘症,加以冒署过劳,难期痊可。

《中兴将帅别传》也有类似描述:公夜战过劳,明日病热,自恃年壮气盛,不谨疾之由也。

而近代出版的《太平天国资料汇编》中也指出:臣典攻江宁,先登中创,医言防火毒内走,臣典拒不肯服,遂卒。

综合起来,这些证据似乎都指向了李臣典因在战争中受创,加上南京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在攻坚战的最关键时刻,李臣典的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又固执的不肯接受治疗,才导致最终病亡。

官方的记录将李臣典的死定性为重伤不治后以身殉国,耐人寻味的是,民间传闻却与之大相径庭。

传闻之中,李臣典不仅嗜赌,更加好色,以往每克一城,均要亲兵在当地搜寻美女供其享乐。

而攻克南京之后,无论是洪秀全的后宫佳丽,还是秦淮的温柔娇娘,包括“天足”的太平女兵,这些此前从未见过的“人间尤物”,都让贪恋美色的李臣典兽性大发,在吞服了春药之后,一日之内,连御十女,最终因纵欲过度,导致油尽灯枯骤然而亡。

虽然史料记载言之凿凿,但民间传闻也并非空虚来风,李臣典并非善类,攻入天京之后,甚至下达了凡长发或新剃发者,一律杀无赦的命令,在当时全城烧杀抢掠的背景之下,好色的他干出任何禽兽不如的事情都不足为奇。

但李臣典毕竟是吉字营第一悍将,又是攻破天京的有功之臣,曾国藩等人为了维护湘军的形象和李臣典的名誉,在对外公布死因时,完全有可能掩盖事实真相,并编造出更利于的已方的故事。

往事已矣,真真假假已无从考证,是非曲直也早已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1864年7月初,南京城的湘军依然在彻夜狂欢,朝廷的奖赏和恩赐也正在路上,27岁的李臣典却在雨花台的军营中,孤独而不甘的合上了双眼。

更多文章

  • 明朝汤和:被曾经不如你的人超越,你是否真的淡定?

    历史解密编辑:手工匠人标签:汤和,朱元璋,郭子兴,徐达,明朝,平定

    文丨小小那身处世俗社会,人的很多烦恼,都源自于两个字:比较哪怕你并不热衷攀比,那也难免要通过与周围人的对比来找寻自己的定位。如果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么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对比中发现——曾经不如你的人现在远远超越了你。想象一下:当年的小弟,如今成了你老板,你是否能坦然接受?资历相当的同事,获

  • 为何汤和晚年能善终?70岁向朱元璋要100美女,为自保声誉都不要

    历史解密编辑:羞羞的谈标签:朱元璋,汤和,皇位,起义军

    明朝开国功臣汤和主动离官,向朱元璋讨要100个美女,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得以善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汤和和朱元璋两人都是一个村子里的,年纪大的汤和总是对朱元璋百般照顾,虽然双方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关系亲近,当时战乱年代百姓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很多百姓都因为饥荒去世了,朱元璋的父母去世最直接的

  • 健康食谱推荐:猪脑枸髓汤和花生核桃猪骨汤

    历史解密编辑:湖北城事网选标签:猪骨汤,核桃仁,花生仁,猪脑,调料

    一、猪脑枸髓汤材料:猪脑1具、猪脊髓15克、枸杞子10克。调料:盐、味精、料酒、酱油。做法:1将猪脑、猪脊髓、枸杞子洗净,放碗中。2放入枸杞子、盐、味精、料酒、酱油等,蒸熟食用即可。营养提示:猪脑含蛋白质较高,因此有益脑健康。二、花生核桃猪骨汤材料:花生仁50克、核桃仁20克、猪骨500克。调料:盐

  • 喝汤能补钙?汤和肉哪个更有营养?看完这些,你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鸡肉,脂肪,煲汤,汤和

    天气越来越冷了,进入秋冬,很多人都有煲汤喝的习惯。他们觉得汤不仅好喝,也是营养滋补利器,不少人还认为“喝汤比吃肉还有营养,有利于抵御严寒”,这种说法靠谱吗?01为什么汤这么好喝?很多人喜欢喝汤,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汤好喝,味道鲜美。为什么汤这么好喝呢?煲汤,其实就让食材和水一起加热,所以煲的汤中很大一

  • 62岁汤和一日纳妾20人,朱元璋大笑:准!次日一验,没一个完璧女

    历史解密编辑:老金史说标签:汤和,徐达,太监,皇上,明朝,元朝,朱元璋,郭子兴,张士诚,小说家,平民百姓

    1388年,62岁的汤和,抱着一坛子酒,扑通地跪在一个太监面前,“我身体好着呢,让皇上别操心!”太监嫌弃地推开他,命人将20个女子拽进内室,由一个老宫女一一检查,果然,全部中招。太监冷哼一声,匆匆回宫向朱元璋复命,“皇上,20个美人,都非完璧之身。”朱元璋听罢,骂了两句,哈哈大笑,又赏汤和金银无数。

  • 健康食谱推荐:菠萝山楂汤和酱肉四季豆

    历史解密编辑:福建城事快看标签:四季豆,菠萝,山楂,大蒜,白糖

    菠萝山楂汤原料:菠萝1个,山楂20克调料:白糖、盐水各适量做法:1.菠萝处理干净,用盐水浸泡后捞出洗净切成片。2.锅内放入清水,放入白糖、山楂、菠萝片烧沸。3.转用小火煮半小时即成。养生心得:菠萝有生津止渴、助消化的作用,与开胃消食的山楂搭配功效更显著。酱肉四季豆原料:四季豆300克,猪里脊肉200

  • 同样是朱元璋发小,汤和善终,周德兴却被诛杀?都是好色惹的祸

    历史解密编辑:仲木笔谈标签:朱元璋,周德兴,徐达,傅友德,常遇春,平定,汤和,小说家,明朝

    前言:在明朝众多的开国功臣之中,有两位功臣比较特殊。一个是汤和,另一个是周德兴,他们都是正儿八经的同村发小。跟汤和不同的是,同样身为发小,汤和在朱元璋大杀功臣时得以善终,周德兴却被诛杀满门。实际上论少年时的情感,周德兴与朱元璋的感情更加深厚。根据《明史.周德兴传》记载:周德兴,濠人。与太祖同里,少相

  • 汤和上交兵权时,朱元璋问要何赏赐,汤和提1特殊要求逃过死劫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汤和,皇帝,兵权,皇上,元帅,元朝,明朝,朱元璋,小说家

    翻开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朱元璋是一位疑心病很重又很残暴的皇帝;他出身贫寒,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好不容易才爬到天底下最高的位置。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生怕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被别人夺去,因此一直怀疑东怀疑西,连当初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都成为猜忌的对象;后来他大杀开国功臣,能幸免于难的少之又少。▲朱

  • 朱元璋:手下菜鸡不多,但是汤和的确是个中翘楚

    历史解密编辑:九门提督章鱼哥标签:朱元璋,汤和,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郭子兴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有一帮是家乡来的,这些人在明朝历史上也是榜上有名的人物,比如常遇春,汤和,郭兴和徐达等人,但是他们在朱元璋本人那里的评价却是高低不一的,其中汤和的评价直接是垫底的存在。汤和与朱元璋的关系可是不一般,他原是朱元璋的发小,比朱元璋还要早地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之后朱元璋也是在汤和的

  • 故事:汤和不愿帮朱元璋猎杀黑熊,亲信们不理解,汤:熊字拆开看

    历史解密编辑:混沌录标签:朱元璋,汤和,郭子兴,蓝玉,李韩公,李文忠

    洪武二十八年(1395)的一个春夜,明太祖朱元璋突然来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都督、信国公汤和的府邸,“探望”这位重病中的硕果仅存的老兄弟。就在一个月前,朱元璋刚刚赐死了他的另一位老兄弟——宋国公冯胜,从这时起,明朝初年朱元璋亲口加封的“开国六公爵”全部离开了人世,曾经不可一世的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