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急流勇退的汤和:他最后悔的一句酒后疯话,反而因此保住了他的命

急流勇退的汤和:他最后悔的一句酒后疯话,反而因此保住了他的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的百态 访问量:4459 更新时间:2024/1/6 18:57:35

汤和比元璋大二岁,是早年一起放牛的穷兄弟。1356年汤和在镇守常州时说过“坐屋脊,左右倒”的一句酒后疯话。这件事朱元璋牢牢地记在心里,也使汤和悔恨终生。他时时想法将功补过,处处做事小心谨慎。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个错误和挫折,使汤和变得更冷静,更聪明,因而倒是保住了他的一条性命。

开国前夕,汤和已经成为仅次于徐达、常遇春、邓愈的第四位大将。平定张士诚之后,拜为征南将军,率部讨方国珍,平陈友定。而后以偏将军跟随徐达北伐,1370年,以右副将军西征,大败扩廓帖木儿。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朱元璋特别指出:

“汤和与朕同里闬,结发相从,屡建功劳。然嗜酒妄杀,不由法度。”

因功不掩过,故而当封为公而只封为侯。实际上算的还是常州那笔帐。

1371年,汤和以征西大将军攻打四川,被明升的大军阻挡在三峡天险,元璋批评他“逗留缓事”,攻占重庆以后,又嫌他推进迟缓,为此,特派遣使者来到前敌,传达对他的严厉斥责。这个斥责,使汤和诚恐诚惶。他本来对于保宁之战的部署已大体完备,现在只好提前发动进攻。四川很快平定了,但元璋对作为此次伐蜀总帅的汤和的表现依然愤愤。他奖赏了傅友德、廖永忠,对汤和则又是一顿训斥:

“朕前命尔统师伐蜀,尔乃驻兵归州,逗留不进。非颖川侯(傅友德)越关渡险,直入剑阁,德庆侯(廖永忠)因得乘虚攻破瞿塘,则尔西蜀何由得下?后攻保宁,又不勇往。尔朕旧人,自濠梁相从,军功不小,宜爵尔为公,因功过不相掩,封尔为第一侯爵。今又不能自奋,而使他将得上功,朕甚为尔惜之。”

说实在的,汤和这次的表现确实显得有些迟重疲踏。他因酒后失言而作了长时间的补赏,结果仍不能得到皇帝的谅解,情绪便有些低落,有些颓丧。这种情况自然无法逃过元璋的眼睛,他既然有意贬了你的爵位,就一定会着意留神你的情绪变化,形神举止。汤和到这时才恍然觉得,自己又闯了大祸。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自己怎么能耍小孩子脾气,难道这还是与他一起放牛时玩“急急令”的时候吗?那时候,他拿谷叶作刀放在我的脖子上作耍,今天他是可以新帐老帐一起算,真个让我脑袋搬家的。

想到这里,便不禁浑身打个寒噤,随即双膝跪倒,以头触地,说道:

“陛下嘱臣以大任,而臣愚劣,失机缓事,死有余责。陛下天地之量,宥而不诛,臣已过望,何敢再希重赏。”

说着,哽咽啜泣,不能自已。事后,元璋也觉得老揪住这个老朋友的小辫子有欠忠厚,想到他一向恭敬谨慎,似不可过为已甚,第二天便传下旨意,赐汤和田一万亩,算作对汤和应得而来得的一种补赏。

而后,汤和曾经奉命北征,又曾屯田练兵,督建中都,都没有建立奇功异勋。但都是勤勤恳恳,本本分分,把他的智慧隐蔽在憨厚的背面。

一天,元璋把汤和叫到便殿叙旧,谈论间,元璋推心置腹地告诉汤和:

“这些年,你打了不少胜仗,也打了些败仗。军事上的事情没有一定之规,要因时制宜。但有几点不可疏忽,这就是推德必自迩,示威必先大,使之以信,任之以专。推德,树立榜样,从自己亲近的人做起,疏远的人便宜于受到感召。示威,建立法度,从大人物作起,大人物悚然,小人物畏惧。用人诚信,则人不违抗,任人以专,则事易成功。这几件事都是你的短处,今天特意说给你。”汤和听罢,急忙站起来,诚恳地说道:“陛下说的是,愚臣牢牢记下了。”

俗语说,不怕老头子骂你,就怕老头子不理。像这种肺腑之言,实际是元璋对汤和的安慰,汤和心里自然也是乐滋滋的。

果然,1376年,元璋给了汤和一个到延安防边,进剿元将伯颜帖木儿的机会,随后在1378年进封他为信国公,加号左柱国,左都督,议军国重事。不过,在敕封诰词中对常州的过失却是第一次赫然明白地提了出来,而且铸之铁券,传之子孙,真所谓铸成铁案了。那诰词说:

“朕起自草野,赖诸将效力,平群雄,定祸乱,君主华夷。当定功行赏之时,尔汤和虽居旧将之行,惟守毗陵(常州),于忠有慊。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论现功,爵中山侯。今者复念尔东平越地,南下入闽,西擒祭罕脑儿酋长,下巴蜀,颇有其功。今特授以信国公,食禄三千石,永为子孙世禄。于戏广人臣无将,可谓忠矣,威福不专,可谓智矣。尔其慎守斯道,以训后世,敬哉毋怠”。

看到这个诰词,汤和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公爵的尊荣是得到了,皇帝对他的欠帐也还清了,而他欠皇帝的却是明明白白地用铁字铸在那里。特别是“人臣无将”,“威福不专”,即“不要当乱臣贼子,不要作威作福”的警告,更使汤和如芒刺在背。倘若汤和还有些聪明,他也就只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

1386年,汤和跟随楚王朱桢讨平了贵州五开地区吴面儿的反叛,又为皇帝立了一大功。这时,常遇春、邓愈、李文忠、徐达都死了,面前的屏障没有了,他站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根据徐达、李文忠之死的风言风语,他不难猜想皇帝的心理。想来想去,可能保护自己的办法,就是不要作出头之鸟,不要引起皇帝的注意,急流勇退,赶紧把自己深深地隐蔽起来,他想到开国前元璋对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赞扬,便决定告老还乡,主动交出兵权。

一天,汤和单独朝见元璋,诚恳地说道:“老臣今年已经六十二岁,身体也不好,不堪供皇帝驱策。恳求皇帝可怜,准臣告老,能将一把骨头埋在家乡。”元璋很高兴,立即表示同意。并赐钞5万锭,传旨工部,赶快在中都凤阳为汤和起盖府第。同时也为诸公侯在家乡建造府第。

元璋满以为勋臣们见此情况,会纷纷向汤和看齐,一个个递上折子,交出兵权。孰料他们装聋作哑,并无响应,使元璋十分扫兴。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对汤和的好感。不久,沿海倭寇骚扰,汤和的新宅第又未建成,元璋便命汤和再为他辛苦一道,到江浙强化海防,抵御倭寇。汤和在沿海立卫所。筑城堡,佥丁壮,建设了一道海上防线。1387年凤阳宅第恰好完工,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向元璋叩别。元璋赐给汤和与他的夫人胡氏黄金各300两,白银各2000两,钞各3000锭,采帛各40副,并且降旨表彰,亲自带领百官为他送行。把这场面铺张地相当壮观。岂奈诸将帅依然无动于衷。

汤和回到故乡,依然小心谨慎。言谈之间决不涉及朝政,国家大事,更是一语不敢外泄。所得的赏赐,多半分送给乡里乡亲,对小时候的朋友故旧特别亲切友爱,经常在一些回顾那些儿时的难忘岁月。听到这些消息,元璋才渐渐相信,汤和老兄是真的告老还乡了。

临别京城时,元璋告诉汤和,如果身体还好,希望常来京城走走。汤和奉命每年正月初一,都要来南京参加新年朝贺大典。1390正月初一汤和朝贺已毕,又去便殿朝见。同时向元璋汇报了一个情况:太师李善长为在家乡兴造新宅,曾向他借用300个卫卒,被他拒绝了。元璋感到了汤和的忠诚,也暗骂善长老儿不知好歹。汤和打了这个小报告,心情又有些沉重,因为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已涉及胡党,李善长的压力本来就够沉重了,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落井下石。但不给皇帝汇报是不是不忠。有朝一日,会不会牵连到自己?

风烛残年的老人,似乎经不住这样的精神负担,汤和一下子在京城病倒了,随之,就失音哑巴了。元璋当即前去看望,并派人把他护送回家。稍好一些以后,又命他的儿子送到南京,设宴慰劳。1394年,元璋的太子已死,功臣将帅差不多都杀光了,小时候一起生活过来的兄弟们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元璋往往感到莫名的冷漠与悲凉,他想到汤和,这个寡言少语的放牛娃娃,这个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他安慰的知心朋友,这个最早劝他投军入伙的家伙。两个人能在一起叙叙旧,忘掉眼前的一切困扰,一切紧张,一切烦恼,当是最大的乐趣。他知道汤和现在已经不能说话,也不能走动,但还是想见他一面。于是派人用一辆安车把他接到京城。

当汤和被推进内殿的时候,元璋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迎上前去,拉住他的手,半晌说不出话,眼角有些湿润,而汤和则失声啜泣。二人终于破涕为笑,坐下来叙话。元璋命内侍把汤和推在他的面前,元璋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他们小时候的情景。元璋一边讲,一边问,说到高兴处,拉拉汤和的手,摩摩汤和的背,汤和则一边点头,一边傻呆呆地咧起嘴,做出微笑的样子。他们聊的是那样的忘情,那样的无拘无束,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天真烂漫的时代,那个虽然艰辛但却欢快的时代。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享年70岁。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

更多文章

  • 当汤和向朱元璋告老的时候,朱元璋和汤和两个人心里在想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朱元璋,汤和,徐达,皇上,郭子兴,刘邦

    朱元璋很喜欢看书,一有空就要摸出一本书来读。他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得出计谋策略。这一天,朱元璋又趁空摸起一本书来看,这本书里讲的是西汉的故事,正是他最喜爱看的。他一直不忘学习刘邦,模仿沛公,西汉的故事正合他的意。他翻开书本,一页一页地往下看,看了数页,忽然停下了,两眼目不转睛

  • 汤和晚年7年口不谈兵,赶走家中100妻妾,换来子孙200年富贵平安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汤和,朱元璋,明王朝,郭子兴,元朝,兵权

    大家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说起朱元璋就不得不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同乡好友,也是他的得力干将之一汤和。历史上的汤和比朱元璋年长三岁,他们两个人是同乡好友,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的汤和,经常带着一帮孩子们玩耍,在此期间他也和朱元璋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可这段童言无忌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随着他们一天

  • 汤和晚年7年口不言兵,赶走家中百余小妾,护佑子孙200年富贵平安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汤和,朱元璋,郭子兴,小妾,李韩公

    “天下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天下太平的局面本就是在将军们的浴血奋战下造就的,但是皇帝却担心其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不允许这些功臣良将看到天下太平的景象。在封建皇权社会,卸磨杀驴的事件屡见不鲜。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疑心越来越重,在继承人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老朱不得不替子孙后代考虑,为大明的千秋

  • 汤和逃过一劫,不是朱元璋心慈手软,而是因为这三点做人的真谛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朱元璋,汤和,蓝玉,李韩公,赏赐

    朱元璋诛杀开国元勋,都杀红了眼,为什么却对"大明三大帅"之一的汤和手下留情了,除了汤和卸下了身上所有的兵权,最重要的一点,是淮西勋贵中很多人都做不到的,甚至是你也不一定做得到吧?汤和是跟随朱元璋最早的人,也可以说是汤和带领着朱元璋进入了权力的角逐中的,所以说汤和对于朱元璋来说算是一个领路人。朱元璋其

  • 汤和63岁时交出兵权,厚着脸皮要一样赏赐,朱元璋听后大笑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旺旺旺标签:朱元璋,汤和,李韩公,胡惟庸,兵权,明朝

    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免死铁券。然这34位拥有明太祖赏赐免死铁券的大臣,实际上得到的是一张催命符,他们当中有32人的最终结局都是以家破人亡告终。经胡蓝党案和靖难之乱,本人没有被杀、子孙不受牵连的幸存者仅剩有两家 ,其一是巢国公华高,在得免死铁券后一年便病逝琼州,且

  • 朱元璋屠戮功臣,唯有汤和一人幸免,并在太子朱标死后得到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星星走丢了标签:朱元璋,朱标,汤和,郭子兴,蓝玉,明朝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真正以布衣出身的皇帝,他疾恶如仇、事必躬亲,为大明王朝的发展,奠定了极为良好的基础。他杀伐果断、狠辣无比,死在他手中的开国名将也不在少数,朱元璋登基之后,和刘邦一样,将屠刀伸向了曾追随自己的亲信。他不仅杀死了陪着他一起打天下的蓝玉,而且还牵连了许多无辜之人。狡兔死,走狗烹,

  • 朱元璋幼时为汤和杀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朱元璋,汤和,蓝玉,皇帝,朱允炆,朱标

    朱元璋幼时为汤和杀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为何?小生谈历史2022-07-0315:03山东军事领域创作者关注朱元璋杀功臣,但是独独没有杀小时候的朋友,也就是家乡的朋友。不单单是没有杀汤和,基本上从凤阳走出来的,朱元璋都厚待了他们。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朱元璋念及旧情,虽说朱元璋残暴,可是不是

  • 河南的胡辣汤和山东的糁汤哪个好吃,它们很相似你能分清楚吗?

    历史解密编辑:美食考察员标签:油条,羊肉,糁汤,河南,早餐,胡辣汤,山东省,山东小吃,适量清水

    随着各个城市大量人口融合,各地的美食也随着人口迁移走入很多人的视野中。许多山东人发现,终于在能许多陌生的城市品尝到来自家乡的美食——糁汤了。但许多河南食客见河南的胡辣汤与糁汤极其相似,便纷纷品尝。虽说外貌相似,但许多河南食客对此并不满意,声称糁汤并不如胡辣汤“上头”,并不能使其“过瘾”。那么胡辣汤与

  • 汤和年近70,仍妻妾成群、花天酒地,却保全后世子孙二百年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糖果乐娱乐标签:汤和,徐达,富贵,明朝,元朝,郭子兴,李韩公,张士诚,开国皇帝朱元璋

    一、儿时玩伴,未曾想掀起血雨腥风在那个百姓尚不能饱腹的年代,汤和也不曾想到,自己竟与未来的皇帝结为布衣之交。有道是:“每逢天灾,必成人祸”,元末时期,中原遭遇连年大旱,彼时尸横遍野、饿殍满地。而朝廷却骄奢淫逸,甚至为了给皇妃庆祝诞辰,提前征收税赋。正可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吩咐征收税银,而到了

  • 汤和为何最终能够善终?年过七十依旧花天酒地,抱病仍进京面圣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汤和,朱元璋,郭子兴,太祖,义军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几乎都会在登基之后,对原本辅佐自己的功臣大开杀戒,这其中又以明太祖朱元璋做得最狠,大部分的功臣都被他屠戮殆尽,而信国公汤和却能独善其身,不仅活到了七十岁而且是寿终正寝,这个汤和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01汤和严格算起来应该是太祖的发小,他比太祖大三岁,两人是同乡,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