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样是朱元璋发小,汤和善终,周德兴却被诛杀?都是好色惹的祸

同样是朱元璋发小,汤和善终,周德兴却被诛杀?都是好色惹的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仲木笔谈 访问量:114 更新时间:2023/12/21 22:12:50

前言:在明朝众多的开国功臣之中,有两位功臣比较特殊。一个是汤和,另一个是周德兴,他们都是正儿八经的同村发小。跟汤和不同的是,同样身为发小,汤和在朱元璋大杀功臣时得以善终,周德兴却被诛杀满门。

实际上论少年时的情感,周德兴与朱元璋的感情更加深厚。根据《明史.周德兴传》记载:

周德兴,濠人。与太祖同里,少相得。——《明史.卷一百二十》

按照《周礼.遂人》的说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也就是说二十五户人家为一里,朱元璋、汤和、周德兴三人都是“同里”发小。但是朱元璋与周德兴的感情更加的铁一点。

可惜这份兄弟之情、君臣之义并没有延续到最后,周德兴最终倒在了儿时伙伴的屠刀之下。相比汤和,为什么关系更好的周德兴会蹈此不幸之结局?

太祖发小,从龙之臣

至正十二年,定远人郭子兴在濠州拉起几千人的队伍,正式起兵反元。一个年轻人带着十几个壮汉也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被授予了百户的职务。

这个年轻人不是朱元璋,而是汤和,朱元璋此时还在当和尚。本着“苟富贵勿相忘”的古话,汤和写信邀请发小朱元璋参加义军,共享大业、共享富贵。

朱元璋虽然痛恨元朝的统治,但是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并没有魄力反元,就把这封信抛掷脑后。

不幸的是,这封起义密信,被有心人知道了。朱元璋惊恐不定,为此找到了铁哥们周德兴商量去留。周德兴也没有好办法,为朱元璋算了一卦,卦象大意结果是: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

朱元璋在周德兴的建议下,才下定决心投靠义兵反元。不夸张的说,周德兴、汤和是朱元璋起义路上的间接引导者。而且这段史料也不是笔者瞎掰,朱元璋登基后在《御制皇陵碑》中记叙了这件事: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

碑文中的“友人寄书”指的是汤和,“知者相商”则是周德兴。这种相商造反大事都与周德兴商量,可见二人关系确实非同一般,周德兴在洪武时“宠冠诸勋贵”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迅速得到重用,被任命卫亲兵九夫长。而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儿时玩伴周德兴。

次年(至正十三年),元朝大将脱脱收复徐州,以中书左丞贾鲁分兵围濠州。贾鲁以修河道闻名,带兵不是长项,这年五月暴卒于军中。元军溃退,濠州解围,但是濠州义军也是死伤惨重。

这年十月,郭子兴下令朱元璋前去募兵,朱元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德兴。在周德兴的帮助下,顺利募兵七百多人,其中包括徐达、吴良、吴祯等众多开国名将。

朱元璋经历过两年战阵,早已不是那个不更事的小沙弥。他深感濠州城内的几股义军都是成不了大事的乌合之众,除了欺辱百姓一无是处。于是率领“淮西二十四将”自主创业去了,周德兴正在其中。

时彭、赵二雄以力御众,部下多凌辱人。上以其非道,恐七百人有所累,弃而不统,让他人统之,惟拔大将军徐达等二十人有奇,帅而南略定远”。 ——《皇明本纪》

草创之初只有二十四人,也就意味着每一战都要亲自上阵。周德兴作战勇猛,跟随朱元璋连下滁州、和州。采石矶渡江之战后,已经累迁为左翼大元帅了。

这个时期的周德兴官职比徐达、常遇春等名将都要高。倒不是说周德兴比徐、常二人更勇猛,只能说这个时期周德兴确实沾了发小朱元璋的光。

随着时间推移,徐达、常遇春、汤和、胡大海等将领逐渐成为军中的柱石,而周德兴逐渐被边缘化,更多的是担任副手的职务。攻取金华、安庆、高邮、赣州、安福、吉安等地都有周德兴的身影。

当然也不是说周德兴就是草包一个,而是这些名将光芒太盛,彻底盖过了周德兴等普通将领。而且周德兴的高光时刻也并不是在此时。

屡次南征,功封侯爵

吴元年(明朝建国前一年),朱元璋已经平定陈友谅、张士诚两个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但是尚有中原、浙东、两广、福建、西南没有平定。

朱元璋艺高人胆大,决定同时兵分四路,鲸吞天下。汤和、朱亮祖取浙东方国珍;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胡廷美取福建陈友定(汤和平定方国珍后也从浙江水路进福建);廖永忠取广东何真;杨璟、周德兴进湖广图广西。

而平定湖广、广西,才是周德兴军事生涯的起点。虽然依然是作为副手,但也不影响周德兴的彪悍。

洪武元年春,主将杨璟首战进攻湖广永州(湖南),元军守将邓祖胜多次不敌,只能坚守城池。全州守将阿思兰派兵援助永州,杨璟派遣周德兴阻击阿思兰。

原本只是分兵一路的阻击战,周德兴却靠着一支人数不多的队伍,一路势如破竹把全州援军斩杀殆尽,追击至全州,直接把全州给攻克了。随后所向披靡的周德兴连下道州、宁州、蓝山等地。

同杨璟讨广西,攻永州。元平章阿思兰及周文贵自全州来援,德兴再击败之,斩朱院判。追奔至全州,遂克之。道州、宁州、蓝山皆下。——《明史.卷一百二十》

湖广扫清障碍后,广东的廖永忠由广东前来与杨璟汇合,两路大军同时进发广西靖江(桂林)。周德兴这边攻克湖广武冈后,分兵死守险要据点,配合廖、杨二部,断绝靖江援军。明军这才一路势如破竹攻破靖江,连下相州、南宁。

仅一年时间,明军就平定了广西全境、湖广多地(主要是湖南)。而周德兴作为副手,却是平定广西、湖南战功最多的功臣。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周德兴被封为江夏侯,世袭罔替。

南方平定,朱元璋又着手西南用兵,目标是占据巴蜀之地的“明夏政权”。洪武四年,朱元璋派汤和、傅友德兵分两路取巴蜀。以汤和为征西将军走水路从瞿塘进重庆,傅友德为前将军从陕甘狭道进成都。

周德兴又是作为汤和的副手,分兵从湖南进重庆。

平巴蜀的两路大军汇集了众多开国将领,有中山侯汤和、颍川侯傅友德、德庆侯廖永忠、济宁侯顾时、南雄侯赵庸、营阳侯杨璟、宣宁侯曹良臣。可汤和在瞿塘峡兵败,覃垕之役杨璟不能克,廖永忠用兵踌躇不定贻误战机,赵庸率自退兵。

前将军傅友德这一路却是势如破竹,连破阶州、文州、绵州、汉州。征西这一路大军惟一亮眼的就是周德兴,茅冈、覃垕两次大捷,又会同傅友德攻克成都,活捉“明夏政权”的实际领导吴友任。

回朝论平巴蜀之功,傅友德为第一,周德兴第二。而征西路大军汤和、廖永忠、杨璟等人则是一顿臭骂。

心腹爱将,宠冠诸勋贵

通过数次对西南、湖广、广西的用兵,朱元璋也逐渐发现,周德兴不擅骑兵、水战。但是对平定少数民族土蛮却非常有一套,几乎是战无不克。

早在洪武三年,就单独配征南将军印平定湖广的慈利、洞苗叛乱。平定巴蜀后,再次作为副手随征南左将军卫国公邓愈,平定广西苗民叛乱,接连收复栾凤、安田、泗城等州县。神奇的是,此次南征作为副手,周德兴又是功盖诸将,为南征第一功。

知道周德兴的特长,朱元璋派遣周德兴常年镇守湖广,专门平定反复叛乱的土蛮,威震荆楚。朱元璋很高兴,对周德兴赏赐丰厚,远超其他功臣数倍。

到了洪武十三年,周德兴被调往福建整备军务。到任不久后,就被召回了,因为常年征战,身上创伤颇多,朱元璋怜惜周德兴,特意下诏周德兴回乡修养。

可到了洪武十四年,位于湖广、贵州、重庆交界的五溪蛮叛乱,当地守将无法平定。朱元璋本来无意派遣正在修养的周德兴,周德兴主动请缨前往平叛。

假如周德兴与朱元璋同岁的话,这年也已经五十四岁了。可明史曾说“诸勋臣存者,德兴年最高”。汤和比朱元璋都要大上三岁,可见周德兴可能比汤和还要大上一点,已经年尽六十了。朱元璋很高兴老伙计周德兴主动请缨,特意手书周德兴:

赵充国图征西羌,马援请讨交址,朕常嘉其事,谓今人所难。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贤,靖乱安民,在此行也。——《明史.卷一百二十》

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西汉赵冲国请缨征伐西羌,东汉马援请缨讨伐交址,这些壮举让人钦佩,而你周德兴就是本朝的赵冲国、马援。

在朱元璋的手书壮行之下,周德兴来到五溪,没想到五溪诸蛮不战而溃,退走山林。恰逢四川水尽源通塔平、散毛诸洞土官作乱,周德兴又火急火燎的前往四川平叛。

之后的岁月,周德兴作为“平蛮达人”再次出镇湖广平叛,洪武十八年与楚王朱桢平定五开蛮之乱。虽然还是挂副将军印,但是考虑到楚王是皇子,朱元璋用来在湖广立威的,真正的主将应该周德兴。

战时打仗,闲时练兵,周德兴出镇湖广三年,为大明增兵四万四千有余。

洪武二十一年,周德兴以年老请求回乡颐养天年,朱元璋勉强同意了老伙计的请求,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三千两、钞千锭、布百匹给周德兴回乡。

没想到屁股还没坐热,福建沿海又闹起了倭寇。朱元璋再次找到了周德兴,让他出镇福建整肃军备。

福建功未竟,卿虽老,尚勉为朕行。——《明史.卷一百二十》

周德兴在福建近三年,选练民兵十万余人,筑城十六座,设置巡检司四十五。福建海防从此固若金汤。

洪武二十五年,周德兴被仓促的下令归第凤阳练兵。兄弟四十年,君臣二十五载,没想到此一去竟然是身死爵除的下场。

私德不修,含冤被杀

周德兴的死似乎可以预料到,他没有汤和看的这般透彻,仰仗军功颇盛皇帝宠信,又是皇帝的发小,行事孟浪,多次逾越。

早在洪武十年,周德兴因私取朝廷木材,广营府邸被问罪。朱元璋因功臣故未做深究,周德兴也恩宠如故。每年出镇在外,朱元璋都会特意诏他入朝叙旧,赏赐丰厚,远非其他开国功臣可比。

也正是这种“恩宠”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关于周德兴的被杀,有两种说法,一是《明史》记载“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意思是周德兴之子周骥,在皇宫宿卫期间与宫女私通,周德兴被牵连诛杀。

二是《明实录》记载“帷薄不修伏诛”。所谓帷薄不修,指的是周德兴私生活淫乱而被诛杀。总之都是好色惹的祸。

这两种说法,笔者偏向《明实录》的说法。

洪武二十五年,周德兴最少也有六十七岁高龄了,他的长子周骥估摸也得四十左右。明初确实有功臣子弟担任宫中侍卫的传统,可四十岁还在担任侍卫就不正常了。

笔者在《明实录》中查到两条周骥的信息,早在洪武二十年,周骥就在云南普安卫担任指挥使的职务,这才符合功臣子弟的身份嘛。

再考虑到周德兴往年恃宠而骄的违法事件,笔者以为周德兴“私生活淫乱”这种事情是干的出来的。平时好色也就罢了,可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正值懿文太子朱标的丧期,你不死谁死?

这不由让笔者想起《穿越时空的爱恋》的剧情,朱标死后朱元璋上朝时嚎啕大哭,大臣劝解朱元璋不要伤心。朱元璋大怒:你儿子死了你不伤心?那朕就把你儿子给宰了。

电视剧的剧情放到周德兴这里也是一样:朕的太子死了,你周德兴却不服国丧在家淫乱,该杀!

其实周德兴从福建调回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他必死的结局。周德兴是开国功臣,皇帝的发小,年纪长,资历深,威望高,就算没有“淫乱”一事,也逃不过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

倘若他有发小汤和那般激流勇退、谨小慎微,或许又是另外一番结局了。

更多文章

  • 汤和上交兵权时,朱元璋问要何赏赐,汤和提1特殊要求逃过死劫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汤和,皇帝,兵权,皇上,元帅,元朝,明朝,朱元璋,小说家

    翻开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朱元璋是一位疑心病很重又很残暴的皇帝;他出身贫寒,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好不容易才爬到天底下最高的位置。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生怕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被别人夺去,因此一直怀疑东怀疑西,连当初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都成为猜忌的对象;后来他大杀开国功臣,能幸免于难的少之又少。▲朱

  • 朱元璋:手下菜鸡不多,但是汤和的确是个中翘楚

    历史解密编辑:九门提督章鱼哥标签:朱元璋,汤和,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郭子兴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有一帮是家乡来的,这些人在明朝历史上也是榜上有名的人物,比如常遇春,汤和,郭兴和徐达等人,但是他们在朱元璋本人那里的评价却是高低不一的,其中汤和的评价直接是垫底的存在。汤和与朱元璋的关系可是不一般,他原是朱元璋的发小,比朱元璋还要早地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之后朱元璋也是在汤和的

  • 故事:汤和不愿帮朱元璋猎杀黑熊,亲信们不理解,汤:熊字拆开看

    历史解密编辑:混沌录标签:朱元璋,汤和,郭子兴,蓝玉,李韩公,李文忠

    洪武二十八年(1395)的一个春夜,明太祖朱元璋突然来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都督、信国公汤和的府邸,“探望”这位重病中的硕果仅存的老兄弟。就在一个月前,朱元璋刚刚赐死了他的另一位老兄弟——宋国公冯胜,从这时起,明朝初年朱元璋亲口加封的“开国六公爵”全部离开了人世,曾经不可一世的淮西

  • 徐州有名的早餐店,饣它汤和八股油条是绝配,客人太多拼桌也排队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早餐店,油条,锅贴,牛肉,汤和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是听得耳朵起茧子了,毕竟不少网友的家里都有老人一起居住,这些老人经常会在大家的耳朵旁念叨这些事情。而早餐也是同样十分重要,因为早餐能够为大家提供一整天的工作能量,假如说大家不吃早餐的话,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一整天都没什么精神。因此,我们最好还是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早餐

  • 急流勇退的汤和:他最后悔的一句酒后疯话,反而因此保住了他的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汤和,徐达,常遇春,朱元璋,李韩公,李文忠

    汤和比元璋大二岁,是早年一起放牛的穷兄弟。1356年汤和在镇守常州时说过“坐屋脊,左右倒”的一句酒后疯话。这件事朱元璋牢牢地记在心里,也使汤和悔恨终生。他时时想法将功补过,处处做事小心谨慎。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个错误和挫折,使汤和变得更冷静,更聪明,因而倒是保住了他的一条性命。开国前夕,汤和已经成

  • 当汤和向朱元璋告老的时候,朱元璋和汤和两个人心里在想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朱元璋,汤和,徐达,皇上,郭子兴,刘邦

    朱元璋很喜欢看书,一有空就要摸出一本书来读。他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得出计谋策略。这一天,朱元璋又趁空摸起一本书来看,这本书里讲的是西汉的故事,正是他最喜爱看的。他一直不忘学习刘邦,模仿沛公,西汉的故事正合他的意。他翻开书本,一页一页地往下看,看了数页,忽然停下了,两眼目不转睛

  • 汤和晚年7年口不谈兵,赶走家中100妻妾,换来子孙200年富贵平安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汤和,朱元璋,明王朝,郭子兴,元朝,兵权

    大家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说起朱元璋就不得不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同乡好友,也是他的得力干将之一汤和。历史上的汤和比朱元璋年长三岁,他们两个人是同乡好友,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的汤和,经常带着一帮孩子们玩耍,在此期间他也和朱元璋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可这段童言无忌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随着他们一天

  • 汤和晚年7年口不言兵,赶走家中百余小妾,护佑子孙200年富贵平安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汤和,朱元璋,郭子兴,小妾,李韩公

    “天下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天下太平的局面本就是在将军们的浴血奋战下造就的,但是皇帝却担心其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不允许这些功臣良将看到天下太平的景象。在封建皇权社会,卸磨杀驴的事件屡见不鲜。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疑心越来越重,在继承人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老朱不得不替子孙后代考虑,为大明的千秋

  • 汤和逃过一劫,不是朱元璋心慈手软,而是因为这三点做人的真谛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朱元璋,汤和,蓝玉,李韩公,赏赐

    朱元璋诛杀开国元勋,都杀红了眼,为什么却对"大明三大帅"之一的汤和手下留情了,除了汤和卸下了身上所有的兵权,最重要的一点,是淮西勋贵中很多人都做不到的,甚至是你也不一定做得到吧?汤和是跟随朱元璋最早的人,也可以说是汤和带领着朱元璋进入了权力的角逐中的,所以说汤和对于朱元璋来说算是一个领路人。朱元璋其

  • 汤和63岁时交出兵权,厚着脸皮要一样赏赐,朱元璋听后大笑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旺旺旺标签:朱元璋,汤和,李韩公,胡惟庸,兵权,明朝

    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免死铁券。然这34位拥有明太祖赏赐免死铁券的大臣,实际上得到的是一张催命符,他们当中有32人的最终结局都是以家破人亡告终。经胡蓝党案和靖难之乱,本人没有被杀、子孙不受牵连的幸存者仅剩有两家 ,其一是巢国公华高,在得免死铁券后一年便病逝琼州,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