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太平军相继攻占南京、镇江、扬州,但日子一点都不好过。名义上,太平军拥有三座城池,却都处在清军八旗、绿营的包围之中。洪秀全前脚刚踏进南京,向荣、张国梁、和春等便率兵在城外驻扎,组建“江南大营”,围堵南京、镇江。与此同时,琦善、胜保在江北组建“江北大营”,围困扬州。顶峰时期,两大营的兵力10余万,“江北大营”被撤销后,“江南大营”管理江南、江北军务,兵马8万多,其中八旗兵接近一万。太平天国运动14年,天京七次被包围,其中六次是“江南大营”的杰作。第七次则是曾国藩,最后攻入天京,收取胜利果实。
“江南大营”围困天京,尤其是和春、张国梁第六次围困时,情况非常危急,天京随时可能陷落。此时,“江南大营”总计兵力8万余人,战场分布在芜湖、宁国、天京、六合一带,攻打城池之同时,截断太平军的粮食运输线。在“红单船”水师的协助下,和春、张国梁几乎要实现了愿望。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有说,“江南大营”夺取雨花台、九洑洲之后,又封锁长江航道,天京内外联系被截断,再次陷入危机。雨花台,天京的南大门;九洑洲,位于长江航道上,是天京联系江北太平军的必经之路。如今,雨花台、九洑洲,都落入清军之手,危机重重。不出意外,太平天国的命运就定格在1860年。
8万兵马全面进攻,李秀成手中有多少兵马呢?答案是,不到一万人,精锐士兵三四千而已。1859年初,李昭寿、薛之元叛变,江北全椒、滁州、来安、天长、江浦等战略要地都落入清军之手。天京事变后,李秀成之所以强大,主要是招来李昭寿、薛之元等“捻军”人马,如今他们投降,李秀成元气大伤。江北丢失后,李秀成困守浦口,麾下兵马不到一万,日子很不好过。此时,陈玉成正在太湖、潜山一带与胡林翼军团战斗,对付多隆阿、鲍超等猛人,也没法救援李秀成。更关键的是,洪秀全不信任他,认为他随时会叛变,阻止他回京。幸运的是,李秀成坚持作战,感动了洪秀全。为了拉拢人心,洪秀全册封李秀成为忠王千岁,寓意“万古忠义”,激励他继续杀敌。对此,李秀成在自述中有说。
区区1万余人,又处在包围之中,若是消极防守,只有死路一条。那么,该如何打破困局呢?李秀成给出了答案:将战场引入外线,跳出内线,寻找机会进行破敌。为此,李秀成实施“围魏救赵”计划,奔袭杭州、湖州,吸引和春分兵出击,然后一战定乾坤。“围魏救赵”计划,奔袭杭州,非常具有冒险性,若非胆量过人,未必敢这么操作。道理很简单,杭州、湖州如何才能攻破?区区1万人,既要防守浦口,又要长途奔袭,还要及时返回天京作战,谈何容易。如果杭州攻不下,或者和春没有分兵,而是直接强攻天京,又该如何办。奔袭杭州、湖州,在太平军将士看来,胜利的希望非常渺茫。所以,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杨辅清等皖南太平将领,起初拒绝作战,没有参与“围魏救赵”的行动中,他们不认为天京能够解围。
队友不支持,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只能自己行动,他们在芜湖召开会议,然后分兵行动。按照李秀成《自述书》所言,李世贤率6000兵马奔袭湖州,自己率3000兵马奔袭杭州,而攻入杭州的前锋将士是1350人,数量远远少于清军。杭州,江南财税重地,驻扎有绿营兵、八旗兵,防守力量十分强大。但是,太平军突然杀来,他们猝不及防,外城很快就被攻破,而八旗驻守的满城则依然坚持抵抗,李秀成也搞不定。如此,杭州城中,外城是太平军驻扎,内城则是八旗兵屯驻。奔袭杭州、湖州,和春很着急,急忙派张玉良、郑魁士等分别率万余兵力去救援江浙,应付咸丰皇帝的催促。看到张玉良,李秀成知道计划已经成功,便连夜制造旗帜,制造守卫城池的假象,然后撤出杭州。
张玉良看见太平军旗帜,不敢轻举妄动,城内的八旗兵更是不愿意惹事,李秀成得以安然撤离。一天后,张玉良觉得不对劲敌,便进入杭州城,绿营兵一路奔袭而来,疲惫不堪,便开始抢掠,以致民怨沸腾。由于两江总督何桂清的截留,张玉良没有返回天京战场,留在了杭州。从杭州撤离,途径余杭、临安、天目山、孝丰、建平,李秀成火速回京。途径建平时,李秀成再次邀请杨辅清、刘官芳、赖文鸿、古隆贤等参战。此时,李秀成攻破了杭州,皖南将士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纷纷率兵前来汇合,一起谋划摧毁“江南大营”。建平会议开了一半,英王成从西线战场撤回来,也加入攻破“江南大营”的战斗中,属于“不请自来”,李秀成有所不满。会议结束,太平军分5路进攻,由于和春分兵杭州、杭州,其余将士又在宁国、芜湖、六合一带,“江南大营”本部兵力不足,李秀成实现了战略目标。和春、张国梁战败,逃往丹阳;张国梁落水而亡,和春自缢而死。
从摧毁“江南大营”,第六次解除京师之围来看,李秀成具有过人的胆略,这是曾国藩所不能比的。李秀成以少胜多,在大多数将领认为没有可能的情况下,实施了他的战略计划,奔袭杭州、湖州,“围魏救赵”,扭转了颓势。反观曾国藩,都是以绝对优势兵力,且后勤充足的情况下,都不敢发起大规模战斗,放手一搏。例如,曾国荃进驻雨花台,曾国藩极力反对,害怕重蹈“江南大营”的覆辙。雨花台之战后,李秀成撤兵,曾国藩也下令曾国荃撤兵,说此次守住营垒纯属侥幸,及时撤退才是王道,但曾国荃依然反对。从用兵胆略上看,李秀成要强于曾国藩。那么,为何曾国藩笑到最后呢?清朝国力摆在那里,太平军打不赢持久战,被“熬死”了。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