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思猛想
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是大宋的福地。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前,曾担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的治所所在地是宋州,大宋的国号即来源于此。宋州在北宋都城——开封的东南二百余里,古称睢阳,是远古商朝的发祥地。宋州是大宋应天顺时的吉吉祥之地,1006年,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改宋州为应天府。府是与州同级但地位高于州的行政机构。1014年,宋真宗又将应天府升格为南京,居陪都地位。
宋州、应天府或陪都南京,对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的范仲淹,可谓是开心之地,也是伤心之地,结有别样的情缘。
一、求学之地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意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俺不苦也。”
范仲俺的先祖是陕西邠州人,远祖范履冰曾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官至宰相,后他的子嗣中有一支来到处州丽水县(今浙江丽水)为官。因唐末大乱,这一脉范族人无法回到北方,从此便在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定居下来。 苏州在五代十国和宋初是吴越国的版图,范仲淹祖上三代都在吴越王钱氏幕府中当差,其父范墉就是钱俶的幕僚。978年,钱归降大宋,范墉一家由此成为大宋子民。归宋后范墉历任武信军(今四川遂宁)、成德军(今河北正定)、武宁军(今江苏徐州)掌手记(管理文书信札的官员)。范墉原配夫人陈氏,生有二子,惜早年病逝;988年范墉续娶谢氏,第二年即989年的农历8月,谢氏在成德军生范仲淹。
范仲淹出生不久,其父范墉调任武宁军。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990年,范墉病逝在徐州任上。在官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下,谢氏怀抱年仅2岁的范仲淹,把丈夫的灵柩运到了苏州,并安葬在苏州城西南新乐郊天平山范氏祖茔。范墉病逝后,谢氏孤儿寡母陷入了穷愁无依的境地,暂住在祖茔附近的咒钵庵里(现还完存),经济上无来源,虽有范氏族人接济,但终非长久之计。“ 天要下雨娘要嫁。”在范仲淹4岁那年,谢氏守孝期满,时任平江府(今苏州)推官的山东长山人(今山东邹平市)朱文翰新丧妻室,经人说合续娶了谢氏,范仲淹遂改姓继父,易姓“朱”,并取名“说”(同“悦”),从此世上便有了“朱说”这个人。朱文翰虽官阶不高,但迁徒不定,改名易姓的范仲淹即朱悦和母亲自然相随左右,居无定所,先后到过池州青阳(今安徽青阳)、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和山东淄州(今淄博)等地。
谢氏改嫁朱门十多年,对范仲淹一直隐瞒其真实的家世。范仲淹与朱氏兄弟生活在一起,见他们屡有浪费举动,经常劝阻。1011年的一天,范仲淹又去劝说朱氏兄弟,他们不但没有收敛,还对范仲淹反唇相讥:“我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范仲淹自感话中有话,再三追问和求证,方知自己的身世,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和伤痛。他决意自立,便收拾衣物,佩剑携琴,毅然离家,前往应天府读书求道。谢氏亟使人来追,范仲淹让来人转告母亲:自己一定会衣锦还乡,且期限不超过十年。范仲淹自此开始走近宋州,而且首先走进的是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睢阳的一个读书人杨悫所创办。杨悫办学之初,没有几个生员,倒是邻家有个少年每天都在学堂外听课。学生们背诵课文时,邻家少年也自言自语,比一般学生还精熟。杨悫觉得惊异,询间后得知他姓戚名同文,于是收他为弟子。戚同文从学于杨悫之后,更加勤奋和刻苦,学得了满腹经纶。后来,杨悫去世,戚同文继承杨悫遗志,尽心教授,竟将应天书院发展成大宋四大书院之一。“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在这里,范仲淹用心苦读,夜半和衣眠,晨起伴鸡舞,一次宋真宗来宋州,满城人争先恐后要见皇帝龙颜,唯独他一人静坐学舍,安心读书;生活清苦,他能像颜回那样箪食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地攻读。“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他作《睢阳学舍书怀》自勉,并坚信,终有拨云见日、大展宏图之时。 1015年的春天,27岁的范仲淹以应天书院的生员赴京都——开封应试,最终进士及第。
任何时候,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二、成家之地
中了进士,范仲淹从此就正式进入了官场。他初任是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的司理参军,职掌讼狱勘鞠之事。
北宋的官员有职田制度,即按照官员的职级,享受不同规模的土地。综合考虑,范仲淹把职田选在了宋州所辖的宁陵县。不久,他便在自己职田处安家立户,并从山东长山朱家接母到宁陵奉养。
1023年,34岁的范仲淹迎娶宋州所辖楚丘县、已故参知政事李昌龄之姪李氏为妻。
安家、奉母、取妻,范仲淹一家在宋州喜事连连,其乐融融。此时的范仲淹人生体会最深的是真宗白皇帝的《劝学诗》:“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由颜如玉。”
三、初葬母之地
“子欲养而亲不待。”1026年农历8月,范仲淹母亲谢氏不幸病故,他悲痛万分,立即从楚州(今江苏淮安)粮料院监官任上辞职回家为母丁忧。
回到宋州,母亲去世后安葬在那里呢,这事颇让范仲淹为难。因为范母谢氏改嫁之后,与范氏家族基本脱离了关系,死后葬回苏州范家祖茔地,范氏族人是很难同意的;自朱文翰去世后,范母谢氏离开朱家随范仲俺在宁陵生活后,实际上与朱家就渐行渐远了,特别是范仲淹又已复姓归宗,回山东长山安葬母亲也不可能了。无奈,范仲淹先将母亲安葬在宋州宁陵。
在为母守制期间 范仲淹曾慕名拜祭了位于河南府境内的姚崇(650至721年)墓地。这里北靠万安山,南临曲水河,西望龙门,东眺嵩岳,是一处气聚风藏的宝地。姚崇是唐代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他正直敢言,举贤任能,为开元盛世第一功臣,有“救时宰相”之誉。范仲淹与姚崇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姚崇父亲去世后,母亲也曾改嫁。他当了宰相,曾问母亲:百年之后是否与父亲合葬一处?其母言:“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也相知;人若无灵,即便埋在一起也枉然。”于是姚崇后来将母亲安葬万安山(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境内)下。受先贤姚崇的启发,范仲淹便萌生了把母亲移葬万安山的想法。1031年,在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任上的范仲淹经过缜密考虑与安排,决定迁葬先母,并上书刘皇太后和仁宗皇帝,乞将磨勘转官恩泽移赠先妣,获朝廷恩准后,范仲淹把母亲改葬于伊川万安山下。30多年后,1052年农历5月范仲淹病逝后,遵嘱将他安葬其母谢氏的墓旁。后其四子及众多的后世子孙也都葬在他的周围,在中原的黄土和黄泉之下,聚集了一个血缘聚落的大家族。2006年,范仲淹墓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5月,我曾千里迢迢到河南省洛阳市区,后转车到伊川县鼓婆镇许营村,拜谒了范仲淹墓及范母谢氏之墓。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范仲淹模范的完成了人一生中的三件大事,最后与母亲归葬于一处。在万安山,在墓园,范仲淹可以始终陪伴并尽心照拂着他的母亲了。
四、执教之地
1027年,受留守晏殊之请掌教应天书院。回到母校任教,也开启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专业教学生涯。他将校训改为“以天下为已任”,并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常宿学中,夜课诸生;训督生徒,皆有学规,读书寝食,皆立时刻。一时四方从学者云集而来,造就了张方平、孙复等一大批治国治学之才。不仅培养了政界和学界的精英,还直接开启了宋学。
宋州人张方平是寒俊之士,在应天书院受到了范仲淹的关照和培养。他入仕后,从西域御夏到庆历新政,一直追随范仲淹左右,对其高山仰止般的推崇。张方平后来成为北宋名臣,是苏轼一生中最尊敬的恩师。
十几年后,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三位宋学大师对范仲淹以弟子自居。后来,人们一直将范仲淹尊为宋学的开山者。这一切都缘于他在应天府书院的执教生涯,以及他诲人不倦的博大情怀和爱才如玉的长者之风。
按朝廷规定,官员守丧期间,是不能谈论国事的,1027年,范仲淹看到国家的忧患、官吏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越典礼,冒哀上书。他在《上执政书》开头便表明不计个人得失、不畏取笑天下的态度:“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矣,忠可忘乎?此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在这份长达万言的上书中,他对社会状况进行高度概括和评述,并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十八字改革方针。这万言书,不仅成为他庆历新政的张本,后来也启迪了王安石的变法思路。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宋史·范仲淹传》)这是宋史对范仲淹的最后结论,评价他的《上执政书》可与诸葛亮的《草庐对》相媲美。
在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为朝廷分忧的责任意识,一种为国家担当的责任意识,一种为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意识。在时代共治的宋朝,这种意识更加突现,更加明确,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范仲淹可谓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大夫当中的最杰出代表。
五、吉祥之地
1028年12月,范仲淹经晏殊推荐被召为秘阁校理,负责朝廷文书和史籍的校对,正式开始了人生京官生涯。
秘阁和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是皇帝重要的文秘和编史机构,是朝廷培养人才的重要之地。这此机构的官统称“馆官”。如成为馆官,即被天下士人视为有德行、有名望的“清流”,跨入了人生仕途的终南捷径。秘阁校理虽官职不高,但是范仲淹重返的官场的关键台阶。
如时间可回转约1000年, 我们可以看到,冬月的一天,“泛通六经,尤长于《易》”的范仲淹怀揣着“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缱绻之情,依依不舍,又大步流星,离开了陪都宋州,西行走向都城开封,走进了进代的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