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读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解读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 访问量:3500 更新时间:2024/3/10 18:11:35

范家大院范仲淹铜像

忧患意识不等于杞人忧天,亦非悲观绝望,而是一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开拓的哲学智慧,它实际上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类对宇宙、社会和人生及其关系中各种危机现象的本质认识、价值诉求。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今天它同样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统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学、儒学、道学和佛学,特别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思想。

范仲淹生活在内忧外患、昏暗腐败的北宋王朝,自幼丧父,寄人篱下,家境贫寒,划粥断齑,深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至理,他常言:“士当先天下而后个人”,“慨然有志于天下”。踏入仕途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的范仲淹始终坚持其在朝则以“至诚许国”,受贬则“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的处世之道。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具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它统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学、儒学、道学和佛学等。他极为重视易学,特别是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思想,将之视为其忧患意识和新政主张的重要理论根据。据典籍记载,范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周易》。他自己的诗作也提及其“忘忧曾扣《易》”。《周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居安夷以思危乱者也。“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儒学也具有丰富的忧患意识。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

同样,无论是道家之学,抑或是道教之学,都成了范仲淹忧患意识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范仲淹引证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富,我无事而民自朴。’”范仲淹护持寺庙,参拜菩萨,交游高僧,挥毫作序,已将佛禅忧乐圆融,荣辱不惊,悟在当下,无修之修,明心见性的人文精神完全融入到自己的忧患意识之中。他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蕴藏着五个层面的内容和两个方面的重要特质。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内容丰富,至少蕴藏着这样五个层面:一是担当精神。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臣出处穷困,忧思深远,民之疾苦,物之情伪,臣粗知之。而天赋褊心,遇事辄发,故居其外则寡悔,处于内则多咎。”

二是进取精神。范仲淹一生坎坷,面对失败,他“痛心疾首,日夜悲忧,发变成丝,血化为泪”,坚信“乐道忘忧,雅对江山之助,含忠履洁,敢移金石之心。”

三是超前精神。范仲淹临终《遗表》云:“伏望陛下调和六气,会聚百祥,上承天心,下徇人欲,明慎刑赏而使之必当,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尊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中。”

四是整体精神。范仲淹无论身处顺境,抑或逆境,都“心忧天下”:“进则持坚正之方,冒雷霆而不变。退则守恬虚之趣,沦草泽以忘忧。”

五是人文精神。范仲淹认为:“服法度之言,察安危之机,陈得失之鉴,析是非之辩,明天下之制,尽万物之情,使斯人之徒辅成王道,复何求哉?至于扣诸子,猎群史,所以观异同,质成败,非求道于斯也。”

从他本人拳拳忧国忧民之心与立德立功立言之行的视阈看,其忧患意识表现出文韬武略,知行合一的特质。一般说来,忧患意识应该是人们忧心与忧行,忧志与忧功,也即知忧与解忧的辩证统一。集将、相、儒于一身,“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德足以传世”的范仲淹,其忧患意识正是如此。他不仅自幼“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有忧天下之心”,更有“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事功伟绩。

范仲淹忧患意识还表现出至诚许国,进退如一和是非循环,忧乐一体的内在特质。他即使无端遭贬,身退江湖之远,也难以真正“守恬虚之趣,沦草泽以忘忧”,而是“徒竭诚而报国,弗钳口以安身。言涉大臣,议当深典。可无退省,抑有所闻。”正如后人所评价云:“天下叹公至诚许国始终不渝,不以进退易其守也。”范仲淹忧患意识不是悲观绝望,更不是患得患失,而是一种自觉而强烈的担心、牵挂和关爱。与历史上的屈原等人一样,都是悲天悯人,爱国爱民,忘忧乐道。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为民兴利除弊的不竭精神动力。

后人常将范仲淹与诸葛亮韩愈等称颂为史上“五君子”,这足见范仲淹包括其忧患意识在内的功业文章与人格魅力所具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范仲淹忧患意识不仅影响着其同时代的韩琦、富弼、苏舜钦、欧阳修、孙复、胡媛、石介、李觏、张载和王安石等人的教育、政治和军事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苏轼、二程、朱熹、陈亮、叶适、陆游、范成大和文天祥等宋元时期的理学思想。明清时期,范仲淹忧患意识的影响尤为突出。康乾二帝同赞他是“济世良相,学醇业广”,褒扬他具有忧乐与民的高义品质:“希文古大臣,不与伊葛殊。特达圭璋器,心迹如天日。庙堂而江湖,忧乐与民俱。”“文正本苏人,坟山祠宇新。千炼传树业,一节美敦伦。魏国真知己,夷维传后尘。天平森翠笏,正色立朝身。”李贽、王直、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俞樾等一大批社会精英的忧患意识就深受其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距离范仲淹时代越是久远,范仲淹忧患意识的重要地位与影响不是越来越弱化,而是越来越广泛而深远;越是处于求新求变,救国救民的非常时期,其影响也不是越来越式微,而是越来越重大而深刻。范仲淹忧患意识对近现代,尤其是熊十力、胡适和钱穆等人的忧患意识之影响就是如此,它大大超过上述两个历史阶段。

范仲淹忧患意识,早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为民兴利除弊的不竭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它仍然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只有懂得了忧患意识,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乐观精神,也才能知道希望在哪里。因此,越是盛世太平,我们越应增强风险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使命感、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沉着应战,及时有效地化解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周边危机。在经济全球化,中华文化现代化与世界化的今天,知识分子更应不辱使命,站在时代前列,将忧国忧民之心,爱国利民之志化为具体行动,以促进各阶层间的意见沟通,各民族间的文明对话,协调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世界文明、宗教间的价值冲突。

◎本文原载于《北京日报》(作者牟永生),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难怪范仲淹与他关系最铁,看看其表现就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老四讲事标签:仁宗,狄青,乐器,诗人,范仲淹,滕子京,欧阳修,齐特琴,古典乐,岳阳楼记,官宦世家

    范仲淹的同榜进士有197人之多,与他有交往及诗文唱酬的即有近30人,但与仲淹相知最深,关系最亲密的同年,首推滕宗谅。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宋又称西京)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初仕潍、连、泰三州从事。天圣初,在泰州军事推官任,职事外,孜孜不倦,聚书作文章,

  • 历代名人中 “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岳阳楼记,宋仁宗

    文丨国粹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的这句话,为中国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其实,范仲淹不只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政治家(做官最高做到了参知政事,是宋朝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改革家(曾主持过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军事家(曾

  • 灾民买不起米,为何范仲淹却下令米价再涨1倍?此举救了百万灾民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范仲淹,灾民,米价,官府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一些看上去非常荒谬的解决策略,却可能给事情带来巨大的转机,比如范仲淹便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范仲淹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更是一个优秀的官员,一生殚精竭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可惜的是,他所倡导的

  • 高清经典 | 范仲淹《二札帖》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知府,师道,宋朝,范仲淹,二札帖,弦乐器,民族乐器

    范仲淹《二札帖》纸本,行草,30.5*42cm,13行93字,故宫博物院藏。《二札帖》是《边事帖》和《远行帖》合帖,此为《边事帖》。释文:“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为起居万福。施乡曲之惠,占江山之胜,优哉乐乎。此间边事,夙夜劳苦。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乡中交亲俱荷大庇,幸甚。师道之奇,

  • 上博新展,王羲之、范仲淹、王安石都“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书法家,古典乐,淳化阁帖,梅花喜神谱

    “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将于5月16日起举办,包括安思远旧藏《淳化阁帖》、梅景书屋旧藏《梅花喜神谱》以及《杜工部草堂诗笺》《王文公文集》等珍贵文艺典籍悉数亮相。展名之中的“玉楮”,即纸的美称。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陈才介绍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数十部宋元古籍,有写本、刻本、拓

  • 范仲淹一首气势雄浑的词,感悟深刻,充满了对和平的期盼

    历史解密编辑:小张爰科普标签:西夏,韩琦,诗人,宋朝,范仲淹,欧阳修,渔家傲,拨弦乐器,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范仲淹做官一心为国为民,为百姓排忧解难做了很多好事,但由于他性格耿直,遇事敢于大胆直言,针砭时弊,以致经常遭受贬谪,被朝廷外放十几年,频繁的调动,让他一直都在羁旅的路上。宋仁宗康定元年,北宋与西夏爆发了战争,范仲淹又被调到陕西,协助陕西安抚使韩琦负责西北的军事防务。范仲淹没有抱怨环境的艰苦,亲自到前

  • 你不知道吧,除了王安石变法,范仲淹也曾进行了改革,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王安石,范仲淹,王安石变法,宋仁宗,吕夷简,富弼

    在文学方面,北宋可谓是人才辈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王安石、范仲淹、韩琦、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他们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政界也有很多想法。背景北宋成立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宋夏战争爆发,加上契丹背盟,聚兵幽南,扬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斗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条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宋仁宗,欧阳修,方孝孺

    在江苏海边,从阜宁市到南通的吕四镇之间,曾有一段长达290公里的防潮堤。千百年来,堤坝像一条巨龙般守护着沿岸的居民和千顷良田。这段长堤叫做“范公堤”,最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泰州西溪主管盐税时发起修建的。建国后,长提主体改造为204国道的一部分。提到范仲淹,我们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脍炙人口的名篇《岳

  • 苏州好去处,藏于闹市适合遛娃拍照赏秋,不要门票还和范仲淹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秒懂风景标签:范仲淹,文庙,苏州,孔子,江南,孔庙,闹市,音乐家,东亚弦乐器,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

    提到范仲淹,我想大家应该不会对他感到陌生吧。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因是因为,他的那篇《岳阳楼记》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还被编写进中学语文课本当中。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当中这样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 苏慕遮·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明月,诗人,宋朝,范仲淹,碧云天,相思泪,苏慕遮,好梦留人,民族乐器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