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期间,杭州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灾荒,当时在任的官员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
出人意料的是,范仲淹作为当地的父母官,居然“不务正业”,偏偏在杭州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带头花天酒地,但这“奢靡”的背后却藏着常人难以想到的大智慧。
崎岖生长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代居住于苏州吴县。
在范仲淹幼年时期,他的父亲范墉就于淳化元年(990年)不幸离世,在那个年代,只靠母亲一人供养孩子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不久后他就随改嫁的母亲到了长山朱氏家里,继父为朱文瀚,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
直到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才得知自己的真正身世。少年人心中总怀揣着梦想,范仲淹自小就期盼自己长大后能匡时济世,那时就决定离家求学。
待到学成之后,他的抱负又平增许多,而救世的前提则是应试做官。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用“朱说”的名字参加了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进士。
范仲淹从九品芝麻官做起,虽然官职不大,但他处理案件仍然毫不懈怠。过了没多久,范仲淹就将母亲接来同住,俸禄虽不很多,但维持二人生活倒也不成问题。
天禧元年(1017年),此时的朱说因政绩优异已被提拔多次,他也在这一年重新用回了“范”姓,改名为原先的范仲淹。
杭州饥荒
然而实际上,范仲淹的仕途之路并不那么顺畅,因为他自身的刚正不阿和直言不讳,他曾多次遭到贬谪,但即使遇到不公平的对待他也并不怎么在意,仍延续着之前的做事风格。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从邓州被调到杭州做官,那年他已经61岁,虽然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年纪并不算太大,但在平均寿命普遍偏低的古代,范仲淹那时已经算是年事已高。
范仲淹“知杭州”的次年,吴州地区就爆发了饥荒,其中杭州尤为严重。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刚上任就碰上饥荒,任谁都要迷茫一会儿。
饥荒年代粮食最为短缺,百姓们吃不上饭,有不少人因饥饿而饿死路边,杭州一片惨淡。
照常来说,面对饥荒,当地官员的所做的正常流程应该是上奏朝廷,为百姓争取赈济粮食,剩下的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巧抬粮价
但范仲淹却一反常态,除了下令开仓放粮之外,范仲淹还鼓励百姓们储藏粮食,主张不要把粮食一次性全部拿出来。
灾难年代通常也是奸商们发达的“好时机”,不少商人为了从饥荒中大捞一笔,不出意外地开始囤积粮食,哄抬粮价。以商人要求的高价来收粮食虽然可解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这样下去赈灾的银两早晚会花光。
让百姓们震惊的是,范仲淹不仅没有整治商人们的不良风气,反而还“助纣为虐”,他将粮食的收购价格提到了每斗一百八十钱,这比粮商的出价还要高了许多。
在众人一头雾水,以为这位清官也要赚一笔黑心钱的时候,范仲淹还贴出了多张榜文,其上主要详细记述了杭州的粮价。外地的粮商听闻杭州的粮食收价高,纷纷乘商船带着粮食来做生意。
收集到数量够多的粮食之后,范仲淹却调低了粮价。
粮商们哪里愿意,除了粮食,运输方面也花了他们不少钱,但要是把粮食原封不动地再带回去,也不是明智之举,甚至会造成更大的亏损。
再三思考过后,粮商们只得以每斗一百二十钱甚至更低的的价格将粮食卖出,这样一来,杭州的饥荒问题被解决了大半。
“花天酒地”以赈经济
在杭州大饥荒时期,范仲淹做了不少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除了上述提到的哄抬粮价之外,范仲淹还大肆兴建土木,花天酒地与民同乐,整天不务正业。
吴州地区的百姓多信仰佛教,修建了不少佛家寺庙。然而饥荒年代,人们吃饭都成了问题,去祭拜佛祖的人就更少了,但范仲淹却在这个紧要关头,建议寺院的主持趁机修建寺庙。
用范仲淹的话来解释,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们为了吃上饭,即使工钱比之前少也愿意劳作,所以趁着这时候修建寺庙可以省下不少钱。
如此一来,大兴土木就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这样人们也不会买不起粮食了。
杭州地区的百姓有赛龙舟的习俗,但是在饥荒年代,人们也没想到范仲淹还有心思组织赛龙舟,他甚至还贴了告示,鼓励全国各地的龙舟队伍来这里比赛。
赛龙舟活动的时间被大大延长,从春天一直开到了夏天,期间范仲淹和友人们整日穿梭于赛龙舟的队伍之中玩乐,还在周边的酒肆里肆意宴饮,整个杭州城一片祥乐,谁能相信这是饥荒年代呢?
有的官员对此颇为不满,认为范仲淹是老糊涂了才会这样做,他们向皇帝上报,希望能罢免范仲淹。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范仲淹此举竟然振兴了杭州的经济。
原来是各地的人们都来到杭州看赛龙舟,大大地拉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范仲淹设宴也促进了游客在酒肆餐馆里的消费,这样一来店里的生意变好,对人力的需求增多,也就带动了当地的就业。
面对饥荒,范仲淹不按套路出牌,用了奇妙的“荒政三策”,竟然奇迹般地解决了杭州的饥荒问题,甚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让杭州地区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由此可见范仲淹的政治才能之高。
结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从政以来一直秉持的原则,他向来以国家为重,体恤百姓,解决危机也自有高明之处;那些所谓的“花天酒地”也并非是为了自身享乐,从处理的结果来看,一切都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