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杭州出现灾荒,身为父母官的范仲淹带头花天酒地,背后却有大智慧

杭州出现灾荒,身为父母官的范仲淹带头花天酒地,背后却有大智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1282 更新时间:2024/1/23 14:04:14

期间,杭州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灾荒,当时在任的官员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学家——范仲淹

出人意料的是,范仲淹作为当地的父母官,居然“不务正业”,偏偏在杭州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带头花天酒地,但这“奢靡”的背后却藏着人难以想到的大智慧。

崎岖生长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代居住于苏州吴县。

在范仲淹幼年时期,他的父亲范墉就于淳化元年(990年)不幸离世,在那个年代,只靠母亲一人供养孩子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不久后他就随改嫁的母亲到了长山朱氏家里,继父为朱文瀚,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

直到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才得知自己的真正身世。少年人心中总怀揣着梦想,范仲淹自小就期盼自己长大后能匡时济世,那时就决定离家求学。

待到学成之后,他的抱负又平增许多,而救世的前提则是应试做官。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用“朱说”的名字参加了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进士。

范仲淹从九品芝麻官做起,虽然官职不大,但他处理案件仍然毫不懈怠。过了没多久,范仲淹就将母亲接来同住,俸禄虽不很多,但维持二人生活倒也不成问题。

天禧元年(1017年),此时的朱说因政绩优异已被提拔多次,他也在这一年重新用回了“范”姓,改名为原先的范仲淹。

杭州饥荒

然而实际上,范仲淹的仕途之路并不那么顺畅,因为他自身的刚正不阿和直言不讳,他曾多次遭到贬谪,但即使遇到不公平的对待他也并不怎么在意,仍延续着之前的做事风格。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从邓州被调到杭州做官,那年他已经61岁,虽然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年纪并不算太大,但在平均寿命普遍偏低的古代,范仲淹那时已经算是年事已高。

范仲淹“知杭州”的次年,吴州地区就爆发了饥荒,其中杭州尤为严重。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刚上任就碰上饥荒,任谁都要迷茫一会儿。

饥荒年代粮食最为短缺,百姓们吃不上饭,有不少人因饥饿而饿死路边,杭州一片惨淡。

照常来说,面对饥荒,当地官员的所做的正常流程应该是上奏朝廷,为百姓争取赈济粮食,剩下的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巧抬粮价

但范仲淹却一反常态,除了下令开仓放粮之外,范仲淹还鼓励百姓们储藏粮食,主张不要把粮食一次性全部拿出来。

灾难年代通常也是奸商们发达的“好时机”,不少商人为了从饥荒中大捞一笔,不出意外地开始囤积粮食,哄抬粮价。以商人要求的高价来收粮食虽然可解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这样下去赈灾的银两早晚会花光。

让百姓们震惊的是,范仲淹不仅没有整治商人们的不良风气,反而还“助纣为虐”,他将粮食的收购价格提到了每斗一百八十钱,这比粮商的出价还要高了许多。

在众人一头雾水,以为这位清官也要赚一笔黑心钱的时候,范仲淹还贴出了多张榜文,其上主要详细记述了杭州的粮价。外地的粮商听闻杭州的粮食收价高,纷纷乘商船带着粮食来做生意。

收集到数量够多的粮食之后,范仲淹却调低了粮价。

粮商们哪里愿意,除了粮食,运输方面也花了他们不少钱,但要是把粮食原封不动地再带回去,也不是明智之举,甚至会造成更大的亏损。

再三思考过后,粮商们只得以每斗一百二十钱甚至更低的的价格将粮食卖出,这样一来,杭州的饥荒问题被解决了大半。

“花天酒地”以赈经济

在杭州大饥荒时期,范仲淹做了不少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除了上述提到的哄抬粮价之外,范仲淹还大肆兴建土木,花天酒地与民同乐,整天不务正业。

吴州地区的百姓多信仰佛教,修建了不少佛家寺庙。然而饥荒年代,人们吃饭都成了问题,去祭拜佛祖的人就更少了,但范仲淹却在这个紧要关头,建议寺院的主持趁机修建寺庙。

用范仲淹的话来解释,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们为了吃上饭,即使工钱比之前少也愿意劳作,所以趁着这时候修建寺庙可以省下不少钱。

如此一来,大兴土木就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这样人们也不会买不起粮食了。

杭州地区的百姓有赛龙舟的习俗,但是在饥荒年代,人们也没想到范仲淹还有心思组织赛龙舟,他甚至还贴了告示,鼓励全国各地的龙舟队伍来这里比赛。

赛龙舟活动的时间被大大延长,从春天一直开到了夏天,期间范仲淹和友人们整日穿梭于赛龙舟的队伍之中玩乐,还在周边的酒肆里肆意宴饮,整个杭州城一片祥乐,谁能相信这是饥荒年代呢?

有的官员对此颇为不满,认为范仲淹是老糊涂了才会这样做,他们皇帝上报,希望能罢免范仲淹。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范仲淹此举竟然兴了杭州的经济。

原来是各地的人们都来到杭州看赛龙舟,大大地拉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范仲淹设宴也促进了游客在酒肆餐馆里的消费,这样一来店里的生意变好,对人力的需求增多,也就带动了当地的就业。

面对饥荒,范仲淹不按套路出牌,用了奇妙的“荒政三策”,竟然奇迹般地解决了杭州的饥荒问题,甚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让杭州地区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由此可见范仲淹的政治才能之高。

结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从政以来一直秉持的原则,他向来以国家为重,体恤百姓,解决危机也自有高明之处;那些所谓的“花天酒地”也并非是为了自身享乐,从处理的结果来看,一切都有迹可循。

标签: 范仲淹大智慧父母官百姓灾荒

更多文章

  • 解读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韩愈,李贽,朱熹,苏轼,诗人,宋朝,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范家大院范仲淹铜像忧患意识不等于杞人忧天,亦非悲观绝望,而是一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开拓的哲学智慧,它实际上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类对宇宙、社会和人生及其关系中各种危机现象的本质认识、价值诉求。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今天它同样具有

  • 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难怪范仲淹与他关系最铁,看看其表现就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老四讲事标签:仁宗,狄青,乐器,诗人,范仲淹,滕子京,欧阳修,齐特琴,古典乐,岳阳楼记,官宦世家

    范仲淹的同榜进士有197人之多,与他有交往及诗文唱酬的即有近30人,但与仲淹相知最深,关系最亲密的同年,首推滕宗谅。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宋又称西京)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初仕潍、连、泰三州从事。天圣初,在泰州军事推官任,职事外,孜孜不倦,聚书作文章,

  • 历代名人中 “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岳阳楼记,宋仁宗

    文丨国粹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的这句话,为中国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其实,范仲淹不只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政治家(做官最高做到了参知政事,是宋朝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改革家(曾主持过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军事家(曾

  • 灾民买不起米,为何范仲淹却下令米价再涨1倍?此举救了百万灾民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范仲淹,灾民,米价,官府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一些看上去非常荒谬的解决策略,却可能给事情带来巨大的转机,比如范仲淹便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范仲淹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更是一个优秀的官员,一生殚精竭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可惜的是,他所倡导的

  • 高清经典 | 范仲淹《二札帖》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知府,师道,宋朝,范仲淹,二札帖,弦乐器,民族乐器

    范仲淹《二札帖》纸本,行草,30.5*42cm,13行93字,故宫博物院藏。《二札帖》是《边事帖》和《远行帖》合帖,此为《边事帖》。释文:“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为起居万福。施乡曲之惠,占江山之胜,优哉乐乎。此间边事,夙夜劳苦。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乡中交亲俱荷大庇,幸甚。师道之奇,

  • 上博新展,王羲之、范仲淹、王安石都“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书法家,古典乐,淳化阁帖,梅花喜神谱

    “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将于5月16日起举办,包括安思远旧藏《淳化阁帖》、梅景书屋旧藏《梅花喜神谱》以及《杜工部草堂诗笺》《王文公文集》等珍贵文艺典籍悉数亮相。展名之中的“玉楮”,即纸的美称。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陈才介绍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数十部宋元古籍,有写本、刻本、拓

  • 范仲淹一首气势雄浑的词,感悟深刻,充满了对和平的期盼

    历史解密编辑:小张爰科普标签:西夏,韩琦,诗人,宋朝,范仲淹,欧阳修,渔家傲,拨弦乐器,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范仲淹做官一心为国为民,为百姓排忧解难做了很多好事,但由于他性格耿直,遇事敢于大胆直言,针砭时弊,以致经常遭受贬谪,被朝廷外放十几年,频繁的调动,让他一直都在羁旅的路上。宋仁宗康定元年,北宋与西夏爆发了战争,范仲淹又被调到陕西,协助陕西安抚使韩琦负责西北的军事防务。范仲淹没有抱怨环境的艰苦,亲自到前

  • 你不知道吧,除了王安石变法,范仲淹也曾进行了改革,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王安石,范仲淹,王安石变法,宋仁宗,吕夷简,富弼

    在文学方面,北宋可谓是人才辈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王安石、范仲淹、韩琦、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他们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政界也有很多想法。背景北宋成立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宋夏战争爆发,加上契丹背盟,聚兵幽南,扬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斗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条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宋仁宗,欧阳修,方孝孺

    在江苏海边,从阜宁市到南通的吕四镇之间,曾有一段长达290公里的防潮堤。千百年来,堤坝像一条巨龙般守护着沿岸的居民和千顷良田。这段长堤叫做“范公堤”,最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泰州西溪主管盐税时发起修建的。建国后,长提主体改造为204国道的一部分。提到范仲淹,我们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脍炙人口的名篇《岳

  • 苏州好去处,藏于闹市适合遛娃拍照赏秋,不要门票还和范仲淹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秒懂风景标签:范仲淹,文庙,苏州,孔子,江南,孔庙,闹市,音乐家,东亚弦乐器,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

    提到范仲淹,我想大家应该不会对他感到陌生吧。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因是因为,他的那篇《岳阳楼记》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还被编写进中学语文课本当中。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当中这样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