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比人们想象中还要伟大,只是被《岳阳楼记》掩盖了光辉

范仲淹比人们想象中还要伟大,只是被《岳阳楼记》掩盖了光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东江学习社 访问量:3916 更新时间:2024/1/17 18:56:59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菜根谭》

说到范仲淹,人们自然会想起千古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已经妇孺皆知,而对于作者范仲淹,一般人却了解不多。

范仲淹的光辉,几乎被他自己的作品所掩盖。他一生都在践行作品中的忧乐观,无论政绩,还是品行,都是古代士大夫中的楷模。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于一官宦家庭,第二年父亲即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朱文翰在湖南的安乡县、长山县等地做着小官。范仲淹跟着辗转于各地。虽然朱文翰对范仲淹没有另眼相看,但几个继兄却不喜欢他,经常变着法子欺负他。幼年时,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他对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每天只煮一碗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分次食用。二十六岁时,范仲淹用"朱说"的名字考中了进士。有了俸禄之后,范仲淹便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并改回原名。在朱文翰去世以后,范仲淹也对继父厚葬以回报养育之恩。

考中进士之后,范仲淹先是做近十年地方官,政绩和声望都很不错。母亲去世后,范仲淹又居丧一年。公元1028年十二月,范仲淹在晏殊的举荐下,担任了秘阁校理(负责图书典籍的管理、编写、校勘等)。这是范仲淹第一次到京城为官。

这一年,宋仁宗已经十八岁了,太后刘娥(传说中的狸猫换太子那位)却不肯放权,且越来越飞扬跋扈。范仲淹从大局出发,毅然上书对刘太后提出了批评。晏殊得知此事后大惊,斥责范仲淹此举鲁莽,自己这个举荐人也会被连累。范仲淹回复说,做官要“上诚于君,下诚于民”,晏殊听后,羞愧不已而向范仲淹道歉。

很快,范仲淹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得罪了刘娥,才做了一年京官,就被外放到河中府做通判。范仲淹并没有改变初心,依然十分关心百姓。当地郡县行政区域划分过多、导致百姓频繁服役、荒废农时、影响生产和生活,范仲淹采取了将县合并的措施。此举肯定会损害一些官员的利益,但范仲淹毅然去做了这件事。

时间又过去了四年,1033年,刘娥去世,宋仁宗亲政。亲政后,仁宗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一批忠直的大臣从外放中召回,范仲淹就在其中。有一年,江淮一带闹蝗灾,范仲淹心忧黎民,立即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赈灾。仁宗当时没把这事情放心上,没有理睬他。范仲淹冒着触犯天颜的危险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只好派他去江淮一带安抚灾民。即使有大恩于他,依然敢于直谏,据理力争,这就是范仲淹。

在是非面前,不畏权,不念恩,范仲淹一片赤子之心。

在此期间,吕夷简做宰相,其人善于迎合帝意,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范仲淹这种正直之人自然被排斥。吕夷简与皇后不和,抓住皇后的一点小错,请求仁宗废了皇后。范仲淹认为是小题大做,力主不可废后。吕夷简与其辩论,被驳得词穷理屈。恼羞成怒之余,又把范仲淹贬谪出京。

即使被贬谪,范仲淹还是没有消沉。,在地方官的任上,他又把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

因为治水有功,范仲淹又被召回朝廷。

北宋有一样好,文官整人不会把人往死里整。吕夷简一看这打不死的小强又回来,也无可奈何。吕夷简心想:好吧,既然你能干,那就累死你,看你还多不多嘴?于是,让范仲淹去做最难做的官,开封府知州。京城天子脚下,权贵遍地,事务繁杂,稍不注意又要跌大跟斗,可范仲淹就是大刀阔斧地干,他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仲淹的事迹实在太多了,就不一件件说了,我略举几项。

他不但会写文章,会填词,会办学,会治理地方,还会整军。

在领军西非时,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说:“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就这样一个全才,放在任何黑暗的角落里,他都能发出光芒。

人们常把海瑞当做古往今来第一清廉之人。但海瑞更像是一根筋,死认理,除了清廉执拗之外,政绩却乏善可陈。

而范仲淹呢?难道他不聪明吗?聪明绝顶之人。他政绩煌煌,自身品格又无可挑剔,始终能守住初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正全面践行儒家这句话的,恐怕只有范仲淹了。

公元1052年,范仲淹调任知颍州,他带病上任,走到徐州的时候,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菜根谭》里这样说,范仲淹就是这样,他不会投机取巧吗?知道,但是他不用。

敬请关注,谢谢支持

更多文章

  • 北宋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米价继续涨,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范仲淹,宋仁宗,朝政,百姓

    提起北宋,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这四个字,重文轻武。在宋朝年间,由于朝政制度的原因,武力发展较弱,经常会受到其他异族的骚扰,但不得不说在北宋当文官是一件极为优渥的事情。北宋的文官地位很高,甚至官员可以追着皇帝来上谏,而且皇帝还不得不耐下心来去听,此外福利待遇更是让官员一家都过得极为舒适。在这样对文官良

  • 宋朝爆发饥荒,百姓苦不堪言,为何范仲淹却说:“继续上调粮价”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百姓,晏殊,粮价,宋朝,饥荒,诗人,乐器,范仲淹,宋仁宗,齐特琴,民族音乐,官宦世家

    古代文武全才的名人志士有很多,例如曹操,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奠基人。武能平定北方,历经大小无数战役,政治上用人唯贤,实行屯田。而文学方面,爱好诗词,有文学素养,著有《孟德新书》等著作。范仲淹能文能武,为北宋的发展跟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一向爱民如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却在杭州灾情之时

  • 杭州出现灾荒,身为父母官的范仲淹带头花天酒地,背后却有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范仲淹,大智慧,父母官,百姓,灾荒

    北宋期间,杭州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灾荒,当时在任的官员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出人意料的是,范仲淹作为当地的父母官,居然“不务正业”,偏偏在杭州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带头花天酒地,但这“奢靡”的背后却藏着常人难以想到的大智慧。崎岖生长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

  • 解读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韩愈,李贽,朱熹,苏轼,诗人,宋朝,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范家大院范仲淹铜像忧患意识不等于杞人忧天,亦非悲观绝望,而是一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开拓的哲学智慧,它实际上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类对宇宙、社会和人生及其关系中各种危机现象的本质认识、价值诉求。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今天它同样具有

  • 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难怪范仲淹与他关系最铁,看看其表现就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老四讲事标签:仁宗,狄青,乐器,诗人,范仲淹,滕子京,欧阳修,齐特琴,古典乐,岳阳楼记,官宦世家

    范仲淹的同榜进士有197人之多,与他有交往及诗文唱酬的即有近30人,但与仲淹相知最深,关系最亲密的同年,首推滕宗谅。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宋又称西京)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初仕潍、连、泰三州从事。天圣初,在泰州军事推官任,职事外,孜孜不倦,聚书作文章,

  • 历代名人中 “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岳阳楼记,宋仁宗

    文丨国粹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的这句话,为中国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其实,范仲淹不只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政治家(做官最高做到了参知政事,是宋朝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改革家(曾主持过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军事家(曾

  • 灾民买不起米,为何范仲淹却下令米价再涨1倍?此举救了百万灾民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范仲淹,灾民,米价,官府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一些看上去非常荒谬的解决策略,却可能给事情带来巨大的转机,比如范仲淹便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范仲淹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更是一个优秀的官员,一生殚精竭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可惜的是,他所倡导的

  • 高清经典 | 范仲淹《二札帖》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知府,师道,宋朝,范仲淹,二札帖,弦乐器,民族乐器

    范仲淹《二札帖》纸本,行草,30.5*42cm,13行93字,故宫博物院藏。《二札帖》是《边事帖》和《远行帖》合帖,此为《边事帖》。释文:“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为起居万福。施乡曲之惠,占江山之胜,优哉乐乎。此间边事,夙夜劳苦。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乡中交亲俱荷大庇,幸甚。师道之奇,

  • 上博新展,王羲之、范仲淹、王安石都“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书法家,古典乐,淳化阁帖,梅花喜神谱

    “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将于5月16日起举办,包括安思远旧藏《淳化阁帖》、梅景书屋旧藏《梅花喜神谱》以及《杜工部草堂诗笺》《王文公文集》等珍贵文艺典籍悉数亮相。展名之中的“玉楮”,即纸的美称。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陈才介绍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数十部宋元古籍,有写本、刻本、拓

  • 范仲淹一首气势雄浑的词,感悟深刻,充满了对和平的期盼

    历史解密编辑:小张爰科普标签:西夏,韩琦,诗人,宋朝,范仲淹,欧阳修,渔家傲,拨弦乐器,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范仲淹做官一心为国为民,为百姓排忧解难做了很多好事,但由于他性格耿直,遇事敢于大胆直言,针砭时弊,以致经常遭受贬谪,被朝廷外放十几年,频繁的调动,让他一直都在羁旅的路上。宋仁宗康定元年,北宋与西夏爆发了战争,范仲淹又被调到陕西,协助陕西安抚使韩琦负责西北的军事防务。范仲淹没有抱怨环境的艰苦,亲自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