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爆发饥荒,百姓苦不堪言,为何范仲淹却说:“继续上调粮价”

宋朝爆发饥荒,百姓苦不堪言,为何范仲淹却说:“继续上调粮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听风月满佳人 访问量:2222 更新时间:2023/12/13 17:48:17

古代文武全才的名人志士有很多,例如曹操,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奠基人。武能平定北方,历经大小无数战役,政治上用人唯贤,实行屯田。而文学方面,爱好诗词,有文学素养,著有《孟德新书》等著作。

范仲淹能文能武,为北宋的发展跟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一向爱民如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却在杭州灾情之时,曾做过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范仲淹出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父亲范墉在他两岁时病逝,母亲迫于一家的生计,只能改嫁给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因此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后因母亲去世,辞官回去守孝,住在应天府附近,恰巧好友晏殊就在应天府任职。在好友晏殊极力推荐之下,开始在那里教学。

后来范仲淹被仁宗召回京城,委以重任,当时的范仲淹仗义执言,看不惯太后掌权,屡次上书请求归还宋仁宗朝政,并且告诉百官不应该朝拜太后。

好友晏殊多次劝他,但范仲淹依旧认为,做官就应该敢于向朝廷进言,后来范仲淹的直言不讳为他引火上身,被朝廷贬官。

范仲淹大多数情况都是在被贬和被召回两件事情之间重复的,这也是他耿直的性格所致,范仲淹八九年间被贬过三次,这种官场的起起落落让他早已看淡了名誉和得失。

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被调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

而如此为国为民的范仲淹,为何会在灾情之时,做出涨价之举呢?

当时,范仲淹被朝廷调任杭州,到达杭州后不久便遇上了江浙一带爆发的饥荒,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已经到了连米都买不起的地步了。

朝廷的存粮是有限的,并不是很多,而难民的数量却与日俱增。

朝廷官粮对于难民是杯水车薪,而此时却有很多无道德的商家,趁机发起了国难财。

本来粮食就稀缺,粮价又如此之高,这让原本就处在灾情之中的人们雪上加霜。

范仲淹为此愁眉不展,忧心百姓,经过范仲淹日思夜想,终于让他想出了办法,他马上颁布一条命令:“粮价继续上涨”。

范仲淹“涨粮价”的行为,让四处一片骂声,范仲淹成为了众矢之的,被百姓骂的一无是处。

范仲淹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硬是将米价又上涨了一个价位。

面对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百姓们才终于恍然大悟,范仲淹的用心良苦。

原来范仲淹当时面对高调不下的米价,他深知即便是下令降价,也于事无补。

周边的商人肯定会认为杭州的钱好赚,带着粮食前往杭州贩米。

其他地区富余的米粮便会流入杭州地界,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百姓在选择低价的官粮和高价的商人卖的粮食,之间,肯定会选择前者。

商人们就中了范仲淹的“计”,此刻不远千里运送粮食来赚钱,再回去肯定不划算。

可谓一石二鸟,百姓无一不拍手称快,对范仲淹充满了感激之情。

范仲淹毕生都在贯彻他“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想民之所想。

爱民如子的范仲淹看到这一幕,便立刻上书朝廷,阐述情况及利害关系,请求重修堤坝,以护百姓。

范仲淹此后受令,亲自全面负责修建堤坝的工程,直到天圣四年八月,母亲病逝,范仲淹回乡守丧,工程交由张纶主持并完成。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不但文韬武略,政绩卓著,心怀天下,而且忧国忧民,有心系苍生的大智慧。

从他“高价”解决灾情的问题,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但智慧非凡,行事果决,而且敢于冒风险。

涨价之事,虽说有“赌”的成分在其中,但最终是在范仲淹重重思虑下才走的这步棋,而当时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局势也使得范仲淹不得不甘冒风险。

事实是范仲淹赢了,杭州受饿遭难的百姓也得救了。

更多文章

  • 杭州出现灾荒,身为父母官的范仲淹带头花天酒地,背后却有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范仲淹,大智慧,父母官,百姓,灾荒

    北宋期间,杭州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灾荒,当时在任的官员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出人意料的是,范仲淹作为当地的父母官,居然“不务正业”,偏偏在杭州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带头花天酒地,但这“奢靡”的背后却藏着常人难以想到的大智慧。崎岖生长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

  • 解读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韩愈,李贽,朱熹,苏轼,诗人,宋朝,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范家大院范仲淹铜像忧患意识不等于杞人忧天,亦非悲观绝望,而是一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开拓的哲学智慧,它实际上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类对宇宙、社会和人生及其关系中各种危机现象的本质认识、价值诉求。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今天它同样具有

  • 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难怪范仲淹与他关系最铁,看看其表现就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老四讲事标签:仁宗,狄青,乐器,诗人,范仲淹,滕子京,欧阳修,齐特琴,古典乐,岳阳楼记,官宦世家

    范仲淹的同榜进士有197人之多,与他有交往及诗文唱酬的即有近30人,但与仲淹相知最深,关系最亲密的同年,首推滕宗谅。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宋又称西京)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初仕潍、连、泰三州从事。天圣初,在泰州军事推官任,职事外,孜孜不倦,聚书作文章,

  • 历代名人中 “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岳阳楼记,宋仁宗

    文丨国粹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的这句话,为中国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其实,范仲淹不只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政治家(做官最高做到了参知政事,是宋朝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改革家(曾主持过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军事家(曾

  • 灾民买不起米,为何范仲淹却下令米价再涨1倍?此举救了百万灾民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范仲淹,灾民,米价,官府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一些看上去非常荒谬的解决策略,却可能给事情带来巨大的转机,比如范仲淹便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范仲淹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更是一个优秀的官员,一生殚精竭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可惜的是,他所倡导的

  • 高清经典 | 范仲淹《二札帖》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知府,师道,宋朝,范仲淹,二札帖,弦乐器,民族乐器

    范仲淹《二札帖》纸本,行草,30.5*42cm,13行93字,故宫博物院藏。《二札帖》是《边事帖》和《远行帖》合帖,此为《边事帖》。释文:“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为起居万福。施乡曲之惠,占江山之胜,优哉乐乎。此间边事,夙夜劳苦。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乡中交亲俱荷大庇,幸甚。师道之奇,

  • 上博新展,王羲之、范仲淹、王安石都“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书法家,古典乐,淳化阁帖,梅花喜神谱

    “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将于5月16日起举办,包括安思远旧藏《淳化阁帖》、梅景书屋旧藏《梅花喜神谱》以及《杜工部草堂诗笺》《王文公文集》等珍贵文艺典籍悉数亮相。展名之中的“玉楮”,即纸的美称。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陈才介绍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数十部宋元古籍,有写本、刻本、拓

  • 范仲淹一首气势雄浑的词,感悟深刻,充满了对和平的期盼

    历史解密编辑:小张爰科普标签:西夏,韩琦,诗人,宋朝,范仲淹,欧阳修,渔家傲,拨弦乐器,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范仲淹做官一心为国为民,为百姓排忧解难做了很多好事,但由于他性格耿直,遇事敢于大胆直言,针砭时弊,以致经常遭受贬谪,被朝廷外放十几年,频繁的调动,让他一直都在羁旅的路上。宋仁宗康定元年,北宋与西夏爆发了战争,范仲淹又被调到陕西,协助陕西安抚使韩琦负责西北的军事防务。范仲淹没有抱怨环境的艰苦,亲自到前

  • 你不知道吧,除了王安石变法,范仲淹也曾进行了改革,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王安石,范仲淹,王安石变法,宋仁宗,吕夷简,富弼

    在文学方面,北宋可谓是人才辈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王安石、范仲淹、韩琦、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他们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政界也有很多想法。背景北宋成立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宋夏战争爆发,加上契丹背盟,聚兵幽南,扬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斗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条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宋仁宗,欧阳修,方孝孺

    在江苏海边,从阜宁市到南通的吕四镇之间,曾有一段长达290公里的防潮堤。千百年来,堤坝像一条巨龙般守护着沿岸的居民和千顷良田。这段长堤叫做“范公堤”,最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泰州西溪主管盐税时发起修建的。建国后,长提主体改造为204国道的一部分。提到范仲淹,我们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脍炙人口的名篇《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