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武全才的名人志士有很多,例如曹操,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奠基人。武能平定北方,历经大小无数战役,政治上用人唯贤,实行屯田。而文学方面,爱好诗词,有文学素养,著有《孟德新书》等著作。
范仲淹能文能武,为北宋的发展跟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一向爱民如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却在杭州灾情之时,曾做过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范仲淹出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父亲范墉在他两岁时病逝,母亲迫于一家的生计,只能改嫁给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因此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后因母亲去世,辞官回去守孝,住在应天府附近,恰巧好友晏殊就在应天府任职。在好友晏殊极力推荐之下,开始在那里教学。
后来范仲淹被仁宗召回京城,委以重任,当时的范仲淹仗义执言,看不惯太后掌权,屡次上书请求归还宋仁宗朝政,并且告诉百官不应该朝拜太后。
好友晏殊多次劝他,但范仲淹依旧认为,做官就应该敢于向朝廷进言,后来范仲淹的直言不讳为他引火上身,被朝廷贬官。
范仲淹大多数情况都是在被贬和被召回两件事情之间重复的,这也是他耿直的性格所致,范仲淹八九年间被贬过三次,这种官场的起起落落让他早已看淡了名誉和得失。
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被调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
而如此为国为民的范仲淹,为何会在灾情之时,做出涨价之举呢?
当时,范仲淹被朝廷调任杭州,到达杭州后不久便遇上了江浙一带爆发的饥荒,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已经到了连米都买不起的地步了。
朝廷的存粮是有限的,并不是很多,而难民的数量却与日俱增。
朝廷官粮对于难民是杯水车薪,而此时却有很多无道德的商家,趁机发起了国难财。
本来粮食就稀缺,粮价又如此之高,这让原本就处在灾情之中的人们雪上加霜。
范仲淹为此愁眉不展,忧心百姓,经过范仲淹日思夜想,终于让他想出了办法,他马上颁布一条命令:“粮价继续上涨”。
范仲淹“涨粮价”的行为,让四处一片骂声,范仲淹成为了众矢之的,被百姓骂的一无是处。
范仲淹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硬是将米价又上涨了一个价位。
面对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百姓们才终于恍然大悟,范仲淹的用心良苦。
原来范仲淹当时面对高调不下的米价,他深知即便是下令降价,也于事无补。
周边的商人肯定会认为杭州的钱好赚,带着粮食前往杭州贩米。
其他地区富余的米粮便会流入杭州地界,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百姓在选择低价的官粮和高价的商人卖的粮食,之间,肯定会选择前者。
商人们就中了范仲淹的“计”,此刻不远千里运送粮食来赚钱,再回去肯定不划算。
可谓一石二鸟,百姓无一不拍手称快,对范仲淹充满了感激之情。
范仲淹毕生都在贯彻他“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想民之所想。
爱民如子的范仲淹看到这一幕,便立刻上书朝廷,阐述情况及利害关系,请求重修堤坝,以护百姓。
范仲淹此后受令,亲自全面负责修建堤坝的工程,直到天圣四年八月,母亲病逝,范仲淹回乡守丧,工程交由张纶主持并完成。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不但文韬武略,政绩卓著,心怀天下,而且忧国忧民,有心系苍生的大智慧。
从他“高价”解决灾情的问题,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但智慧非凡,行事果决,而且敢于冒风险。
涨价之事,虽说有“赌”的成分在其中,但最终是在范仲淹重重思虑下才走的这步棋,而当时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局势也使得范仲淹不得不甘冒风险。
事实是范仲淹赢了,杭州受饿遭难的百姓也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