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难怪范仲淹与他关系最铁,看看其表现就明白

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难怪范仲淹与他关系最铁,看看其表现就明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四讲事 访问量:3516 更新时间:2024/2/11 19:49:02

范仲淹的同榜进士有197人之多,与他有交往及诗文唱酬的即有近30人,但与仲淹相知最深,关系最亲密的同年,首推滕宗谅。

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宋又称西京)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初仕潍、连、泰三州从事。天圣初,在泰州军事推官任,职事外,孜孜不倦,聚书作文章,“爱宾客”;与范同护海堰之役,海潮汹涌,处惊不变。仲淹知为“非常之才”而与之定交。后召试学士院,知太平州当涂县,移知邵武县、武阳县,迁殿中丞,擢左司谏,旋以言得罪,以祠部员外郎、知信州(治今江西上饶西北),又贬监饶州(治今江西波阳)酒税。

通判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知湖州,时仲淹知越。西事起,以仲淹荐,调知泾州,会葛怀敏兵败于定川,西夏兵大举进攻。宗谅“以城中乏兵,呼农民数千,皆戎服登城”,唱起了空城计。

子京临危不惧,募士侦察敌情,檄令属郡犄角相援,措置得宜。仲淹时为环庆帅,率三路之兵四出袭扰,以缓泾州压力。局势稳定后,滕又以非凡之才,牛酒犒赏兵士,激励士气;为阵亡将士祭奠及安抚遗属。仲淹迁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遂荐以自代,充环庆路经略使兼知庆州(治今甘肃庆阳),子京也不辱使命。

时御史梁坚劾滕费用不节,用本路公库钱16万缗,实际上其中绝大部分均为正常军费开支,仅三千缗,为招待属羌酋长之费,也属公使钱开支范畴,不过有些铺张浪费而已。当时,范仲淹任参知政事,熟知边事,力为辩雪,奏章一上再上。

而梁坚卒后,台谏官固执梁坚之说,后朝廷以滕宗谅前守泾州(治今甘肃镇原东南)日,“馈遗往来逾制”为由,仍降一官,充天章阁待制、知虢州(治今河南灵宝),又移知岳州,迁知苏州,逾月即卒。滕宗谅“生平好学,为文长于奏议,尤工古律诗,积书数千卷”。

重视教育,在信州、湖州、泾州、岳州四郡,兴建学校,王琪、张方平、尹源、尹洙兄弟分别为《记》。范仲淹对其“名以召毁,才以速累”的坎坷深为惋惜;对其因“御史风言”,“投杼之际,迁于巴陵”的遭遇,极为感慨。

关于滕宗谅使用公使钱逾限一案,曾闹得沸沸扬扬。据《渑水燕谈录》卷一载:

庆历中,滕子京守庆州,属羌数千人内附,滕厚加劳遗,以结其心。御史梁坚言滕妄费公库钱,仁宗曰:“边帅以财利啖蕃部,此李牧故事,安可加罪!”

如果真是这样,仁宗一锤定音,事情就不会变得如此复杂,这段记载似有曲笔。关于公使钱案的真相,当时,宰相杜衍听了郑戬、梁坚的意见,主张严惩,范仲淹则认为不过是铺张浪费一点,应阔略细故,富弼左右为难,石介首鼠两端,孙甫深为感慨。

说明君子无党,即使改革派,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绝非完全一致,他们有各自的立场和认识,绝不党同伐异,结党成派。

苏舜钦对这一事件的性质有很清醒的认识:

近者葛宗古、滕宗谅、张亢所用官钱巨万,复有入己;唯范公横身当之,皆得末减。非范公私此三人,于朝廷大体,实有所补多矣。国朝本以仁爱抚天下,常用宽典,今一旦台中蓄私憾结党,绳小过以陷人,审刑持深文以逞志,伤本朝仁厚之风,当途者得不疾首而叹息也。

欧阳修的认识更为深刻,认为这一事件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梁坚、燕度等是别有用心,“张皇太过”,实乃“虚张声势,肆意罗织”,其株连过度,必然引起“边陲骚动”的严重后果,使张亢、狄青等名将心寒气夺。即使真有过量使用公使钱的过失,也不应追勘,比起抗夏大业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节。这不仅是滕、张个别人的处理问题。

尹洙也指出,滕宗谅案,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沿边将帅在教阅军员时特支犒设已是约定俗成。还以自己任渭州知州时每年需用四千贯公使钱犒设部属80余人的经历为例,说明前任王沿、先后任知泾州的郑戬、滕宗谅都按此规定处理,“回易利息,以充公用事”乃天经地义,并无不当。

狄青等使用公使钱也无不妥,“所费益多",主要原因在于西线战事以来,军员、指使、臣僚等“数倍于旧。”如果责之细苛,对边境防务、军队建设均有妨碍。而郑戬正是主张按劾滕的发难者。

孙沔分析公使钱沿革一奏最为详明得体,他认为应罢作为恩例特支节度使高达万贯的公使钱,改为支拨前方用命的将帅,甚至为范仲淹等在西线经费拮据,公用匮乏大鸣不平他还提出了公使钱使用改革措施,以是否领兵守边作为支取公使钱的标准。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说滕宗谅滥用公使钱,实在是深文周纳,不过因为梁坚之死,台谏论之未已,而只能再贬岳州,这对于雄才大略的滕宗谅实在是个悲剧。

但滕在逆境中并未沉沦。在岳州(治今湖南岳阳),“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之余,重修岳阳楼,将唐宋前贤关于此楼的诗赋汇为一编,刻于其上。范仲淹应其之请,写来了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滕修岳阳楼,很有办法,也颇有些经济头脑,据《涑水记闻》记载:

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

《岳阳楼记》中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两句,与先忧后乐思想最为警世。有论者认为这是责诫滕宗谅的,未免多此一举。这两句话有对同年挚友慰勉之意,滕被贬巴陵属罚不当罪,仲淹劝慰他不必沉面于一己的进退,而应振奋精神,一如既往,建功立业。

同时,这也是自励,是他无意于荣辱毁誉,唯以国事民患为忧心声的自然流露,更是他与天下人共勉,倡导不汲汲于个人的得失,才能心忧天下的高风亮节,这和先忧后乐思想构成完美的一种境界,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仲淹的这种思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由来已久的深思熟虑。他曾多次作过类似的表述:“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人生荣辱如浮云,悠悠天地胡能执”?即使在贬黜逆境中这种信念也从未动摇过:“自可优优乐名教,曾不栖栖吊形影。”这是他达观自信积极人生态度的执着表现。

如果说尹洙与范仲淹是义兼师友,其交往感人至深的话,那末范、滕则堪称心心相印,得一知己足矣的生死知交。二人在宦海风波中,情同手足,其真挚情谊称得上是“此意久而芳”。仲淹在泰州、润州、越州、邓州等地均和子京有唱酬之作。

范仲淹与子京亲若家人,曾去堂上拜望过滕母,子京去世,又主动负起教养遗孤的责任。他们生死不渝的情谊,为古今人际交往方式树立了楷模。

更多文章

  • 历代名人中 “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岳阳楼记,宋仁宗

    文丨国粹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的这句话,为中国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其实,范仲淹不只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政治家(做官最高做到了参知政事,是宋朝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改革家(曾主持过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军事家(曾

  • 灾民买不起米,为何范仲淹却下令米价再涨1倍?此举救了百万灾民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范仲淹,灾民,米价,官府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一些看上去非常荒谬的解决策略,却可能给事情带来巨大的转机,比如范仲淹便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范仲淹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更是一个优秀的官员,一生殚精竭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可惜的是,他所倡导的

  • 高清经典 | 范仲淹《二札帖》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知府,师道,宋朝,范仲淹,二札帖,弦乐器,民族乐器

    范仲淹《二札帖》纸本,行草,30.5*42cm,13行93字,故宫博物院藏。《二札帖》是《边事帖》和《远行帖》合帖,此为《边事帖》。释文:“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为起居万福。施乡曲之惠,占江山之胜,优哉乐乎。此间边事,夙夜劳苦。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乡中交亲俱荷大庇,幸甚。师道之奇,

  • 上博新展,王羲之、范仲淹、王安石都“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书法家,古典乐,淳化阁帖,梅花喜神谱

    “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将于5月16日起举办,包括安思远旧藏《淳化阁帖》、梅景书屋旧藏《梅花喜神谱》以及《杜工部草堂诗笺》《王文公文集》等珍贵文艺典籍悉数亮相。展名之中的“玉楮”,即纸的美称。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陈才介绍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数十部宋元古籍,有写本、刻本、拓

  • 范仲淹一首气势雄浑的词,感悟深刻,充满了对和平的期盼

    历史解密编辑:小张爰科普标签:西夏,韩琦,诗人,宋朝,范仲淹,欧阳修,渔家傲,拨弦乐器,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范仲淹做官一心为国为民,为百姓排忧解难做了很多好事,但由于他性格耿直,遇事敢于大胆直言,针砭时弊,以致经常遭受贬谪,被朝廷外放十几年,频繁的调动,让他一直都在羁旅的路上。宋仁宗康定元年,北宋与西夏爆发了战争,范仲淹又被调到陕西,协助陕西安抚使韩琦负责西北的军事防务。范仲淹没有抱怨环境的艰苦,亲自到前

  • 你不知道吧,除了王安石变法,范仲淹也曾进行了改革,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王安石,范仲淹,王安石变法,宋仁宗,吕夷简,富弼

    在文学方面,北宋可谓是人才辈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王安石、范仲淹、韩琦、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他们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政界也有很多想法。背景北宋成立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宋夏战争爆发,加上契丹背盟,聚兵幽南,扬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斗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条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宋仁宗,欧阳修,方孝孺

    在江苏海边,从阜宁市到南通的吕四镇之间,曾有一段长达290公里的防潮堤。千百年来,堤坝像一条巨龙般守护着沿岸的居民和千顷良田。这段长堤叫做“范公堤”,最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泰州西溪主管盐税时发起修建的。建国后,长提主体改造为204国道的一部分。提到范仲淹,我们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脍炙人口的名篇《岳

  • 苏州好去处,藏于闹市适合遛娃拍照赏秋,不要门票还和范仲淹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秒懂风景标签:范仲淹,文庙,苏州,孔子,江南,孔庙,闹市,音乐家,东亚弦乐器,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

    提到范仲淹,我想大家应该不会对他感到陌生吧。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因是因为,他的那篇《岳阳楼记》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还被编写进中学语文课本当中。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当中这样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 苏慕遮·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明月,诗人,宋朝,范仲淹,碧云天,相思泪,苏慕遮,好梦留人,民族乐器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范仲淹的官仕之路是什么样的?经历了哪些坎坷?

    历史解密编辑:知行视之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韩琦,王安石,宰相

    在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史书、民间和历史研究者都公认的完人,也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的操守和品行被所有人认可的人,他就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宋史·范仲淹列传》在最后对他的评语中,也追捧得相当高,但在历史上,范仲淹做人相当成功,成为一代道德楷模,可做官却比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