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人们多少都有些抬杠的意味存在,即便是千百年前的古人也不例外。昔日庄子与友游玩于桥上,忽见水下鱼群游玩嬉戏,不由的心中一阵宽心,于是对友人称;“水中的鱼玩的多欢乐啊!”
友人故意逗他,于是笑称:“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闻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说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问题仿佛陷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里,类似的例子,古人留下的故事里还有许多,就比如宋朝时期的大才子朱熹,他也曾问过身边人,这种看似无解的话题。
宋朝大才,朱熹
1130年,朱熹出生在今南溪书院。不同常人,他出生时右眼上七颗黑痣,竟然排列一如北斗七星,命中注定的不凡,只可惜在他1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义父的家里生活了六年了。
义父对朱熹视如己出,将其一家安置在紫阳楼里,经过数年的刻苦研读,18岁时候他考中贡生,23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治县之法中颇有心得体会。
但是从28岁开始,朱熹收到了洛学的衣钵传承,之后就开始放弃了在仕途上的追求,但是这也为他后来的学说奠定了根基。自洛学承袭之后,朱熹主要将精力用在了教育和著述之上,随后更是受到了皇上的召见。
33岁时,朱熹入庙堂面见宋孝宗,表达自己的主张,核心内容为攘外安内,对抗金国的同时理清国内的思想,反对老佛的异端学说。只可惜一家之言难成大事,最终未被采纳,随后他就辞官专心研究学说。
37岁,他的《东归乱稿》完成,39岁他参悟“中和旧说”,至此朱熹彻底站在了哲学的制高点。
朱熹虽说辞官,但也知道先天之忧而忧的道理,38岁时,他力主豪民发放粮食以及寻求政府的六百斛粟米,最后让灾民不至于无米下锅;41岁时,他提出创建“社仓”解决百姓灾年的吃饭问题,最终该方法被许多地方效仿学习。
时间来到1178年,这一年48岁的朱熹被宋孝宗任命为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于是在当年的自然灾害之中,朱熹靠着自己的学识修建水利以救灾,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成功度过灾荒。
而在重视政治的同时,他没有忽略过教育。他一边治理自然灾害,一边寻得白鹿洞书院的遗址随后重建,最终一所古代的学校拔地而起,其中有学田供养穷苦学子,有朝廷下发书籍教育百姓。
而这所书院最大的贡献,就是朱熹亲自参与制定的著名的《白鹿书院教规》,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制度,影响了后世700多年。
1182年,在朱熹的呕心沥血之下《四书集注》编纂完成,这本书是他将古代的四本书合刊,构建起了朱熹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书在古代社会非常出名,也在随后的王朝里受到朝廷喜爱,用作治国之道。
十二年后,因韩侂胄的不满,朱熹重新回到建阳考亭生活。两年后党禁发生,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在清算的名单里,朱熹名列第五,甚至有人主张杀之以儆效尤。困顿交加之下,朱熹加紧著书立说,一直到病逝。
1200年11月,朱熹病逝,年70岁,死后谥号“文公”,追封徽国公。其一生著书立说,以上所写不足其千万分之一,其麾下弟子也是众多。
由此,朱熹再给弟子上课时候便会主动提问,而在无数节课堂中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就是这买东西还是买南北的故事!
东西不是南北
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教学方式上总是另辟蹊径,每每发人深省又略有所思,借此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就比如这个买东西还是买南北的故事。
一次上课,朱熹对下面的学生提出问题:“世人常说买东西而不见买南北,这同为方位之词,为何在购物的时候,仅以东西代指物品呢?”
台下学生摸着脑袋,这俗言俗语又有什么其他的含义,要知道东西这个词还不单单是代指货物,在彼此发生矛盾的时候,也经常还被用来问候对方的人格。也正因为如此涵盖广泛,最终就使得无一人可答出朱熹问题的真正答案。
这个看似废话的问题,最终引起了学生的广泛讨论,一直到一个十岁小朋友的出现,才给这个问题说出了解释。小孩说道:“平时妈妈多带自己去买东西,去的地方就是东市和西市,所以才叫它买东西啊!”
众人闻言豁然开朗,他这个解释也是基于宋朝发达的商业所致。
宋朝时候,全国的生产总值达到了世界的60%以上,超高的经济带来的就是各行各业的发展,包括被各个朝代视为军事机密的金属冶炼工艺,由此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在市场制度上只会是不断的整合,促进发展。
在宋朝之前,最出名的就是木兰辞里的南北朝,木兰为了替父出征不得不选择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等等,说明在那个时代的时候,商品的划分十分的精细,不同的种类在不同的市场,所以一次性不能买齐所有的东西,而这也极大的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到了宋朝的时候,南市和北市的存在感降低,最终融入了东市和西市之中,所以朱熹之所以问这种你爸为什么是你爸的问题不是无聊,而是要让学生们在现实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要固步自封在过去的条条框框之中。
不过历史上对于为什么买东西不是买南北还有许多其他的解释,有的据传闻还是皇帝亲自发问的!
为什么是买东西?
根据民间的一则传闻,这个名字的命名曾经是一个皇帝亲口提问,皇帝问大臣周延儒这个问题,后者略加思索之后答道:“向南代表火,向北代表水,做饭借水火可以,但水火可借不可买,故而买卖的货物只能叫做东西。”
第二种说法是,五行学说的金木水火土,与东西南北中所一一对应,而东边代表木,西边代表金,在当时去市场上买东西的时候,大多都挎着一个篮子,这世间万物,唯有木和金可以作为货物装在这竹篮子里,而南北代表的水火,自然做不到。
这就阐明了为何古代人骂人的时候,会说人不是东西,意思是人如同水火一般。正所谓时间水火最是无情,借此讽刺无情无义之人。
而东南西北除了对应五行方位之外,代指的含义含有很多,就比如对应的四季轮替,在五行学说中,东代表着春天,西代表着秋天,东西合称就可以表达四季的交替轮回,又可以表达播种和收获,用来代指物品也显得合适许多。
最后一种就是来自于历史的影响,要知道在宋朝之前的唐朝曾经被人称作巨唐,其影响力甚至达到了中东地区,而在唐朝的时候,唐朝的首都长安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丝绸之路自从汉朝开始之后,一直以来都作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方式,直接连通着东方的首都以及西方的而重要城市,由此在唐朝的首都长安城里,就有这东市和西市两个超级大市场。
东市和西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里面顾客的不一样,东市去的人一般都是当时达官显贵,社会名流,而西市就显得寻常了许多,平民百姓寻常的小商贩大都在此聚集,东市西市泾渭分明。
唐朝作为当时当时世界第一,这两个大市场自然就能够见到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富商,不断的往来于这两个市场之内,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买东西这个称呼。
总而言之,买东西只是一种代称,因为使用方便,最后被人所光泛采纳,最终沿用成习。
结语
归根到底,究竟是买东西还是买南北,不过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问题,无论是多少种解释,也不过就是锦上添花。朱熹作为当时理学大家,自然不会是单单靠学生对于历史和文献的理解,而是想让学生培养自己的思维。
古代的学习,大多考教四书五经,太多的背诵而无理解,这于国无益,而按照朱熹操心百姓的性格看待,这自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也许在官场之中他并不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官员,但是作为教师,他却十分合格,他利用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即便是现在这也是十分优秀的事情。
正是他独特的考教,才造就了朱熹在古代教育和哲学等方面的无上地位,在他之后,才有了所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才有了发展的看待问题。
就像这个故事里,一群的学生都不能描述的问题,却被一个十岁的小孩答了出来,这就十分说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