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说破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说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汉江忆史 访问量:2356 更新时间:2023/12/9 18:57:23

生活里,人们多少都有些抬杠的意味存在,即便是千百年前的古人也不例外。昔日庄子与友游玩于桥上,忽见水下鱼群游玩嬉戏,不由的心中一阵宽心,于是对友人称;“水中的鱼玩的多欢乐啊!”

友人故意逗他,于是笑称:“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闻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说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问题仿佛陷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里,类似的例子,古人留下的故事里还有许多,就比如宋朝时期的大才子朱熹,他也曾问过身边人,这种看似无解的话题。

宋朝大才,朱熹

1130年,朱熹出生在今南溪书院。不同常人,他出生时右眼上七颗黑痣,竟然排列一如北斗七星,命中注定的不凡,只可惜在他1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义父的家里生活了六年了。

义父对朱熹视如己出,将其一家安置在紫阳楼里,经过数年的刻苦研读,18岁时候他考中贡生,23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治县之法中颇有心得体会。

但是从28岁开始,朱熹收到了洛学的衣钵传承,之后就开始放弃了在仕途上的追求,但是这也为他后来的学说奠定了根基。自洛学承袭之后,朱熹主要将精力用在了教育和著述之上,随后更是受到了皇上的召见。

33岁时,朱熹入庙堂面见宋孝宗,表达自己的主张,核心内容为攘外安内,对抗金国的同时理清国内的思想,反对老佛的异端学说。只可惜一家之言难成大事,最终未被采纳,随后他就辞官专心研究学说。

37岁,他的《东归乱稿》完成,39岁他参悟“中和旧说”,至此朱熹彻底站在了哲学的制高点。

朱熹虽说辞官,但也知道先天之忧而忧的道理,38岁时,他力主豪民发放粮食以及寻求政府的六百斛粟米,最后让灾民不至于无米下锅;41岁时,他提出创建“社仓”解决百姓灾年的吃饭问题,最终该方法被许多地方效仿学习。

时间来到1178年,这一年48岁的朱熹被宋孝宗任命为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于是在当年的自然灾害之中,朱熹靠着自己的学识修建水利以救灾,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成功度过灾荒。

而在重视政治的同时,他没有忽略过教育。他一边治理自然灾害,一边寻得白鹿洞书院的遗址随后重建,最终一所古代的学校拔地而起,其中有学田供养穷苦学子,有朝廷下发书籍教育百姓。

而这所书院最大的贡献,就是朱熹亲自参与制定的著名的《白鹿书院教规》,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制度,影响了后世700多年。

1182年,在朱熹的呕心沥血之下《四书集注》编纂完成,这本书是他将古代的四本书合刊,构建起了朱熹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书在古代社会非常出名,也在随后的朝里受到朝廷喜爱,用作治国之道。

十二年后,因韩侂胄的不满,朱熹重新回到建阳考亭生活。两年后党禁发生,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在清算的名单里,朱熹名列第五,甚至有人主张杀之以儆效尤。困顿交加之下,朱熹加紧著书立说,一直到病逝。

1200年11月,朱熹病逝,年70岁,死后谥号“文公”,追封徽国公。其一生著书立说,以上所写不足其千万分之一,其麾下弟子也是众多。

由此,朱熹再给弟子上课时候便会主动提问,而在无数节课堂中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就是这买东西还是买南北的故事!

东西不是南北

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教学方式上总是另辟蹊径,每每发人深省又略有所思,借此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就比如这个买东西还是买南北的故事。

一次上课,朱熹对下面的学生提出问题:“世人常说买东西而不见买南北,这同为方位之词,为何在购物的时候,仅以东西代指物品呢?”

台下学生摸着脑袋,这俗言俗语又有什么其他的含义,要知道东西这个词还不单单是代指货物,在彼此发生矛盾的时候,也经常还被用来问候对方的人格。也正因为如此涵盖广泛,最终就使得无一人可答出朱熹问题的真正答案。

这个看似废话的问题,最终引起了学生的广泛讨论,一直到一个十岁小朋友的出现,才给这个问题说出了解释。小孩说道:“平时妈妈多带自己去买东西,去的地方就是东市和西市,所以才叫它买东西啊!”

众人闻言豁然开朗,他这个解释也是基于宋朝发达的商业所致。

宋朝时候,全国的生产总值达到了世界的60%以上,超高的经济带来的就是各行各业的发展,包括被各个朝代视为军事机密的金属冶炼工艺,由此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在市场制度上只会是不断的整合,促进发展。

在宋朝之前,最出名的就是木兰辞里的南北朝,木兰为了替父出征不得不选择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等等,说明在那个时代的时候,商品的划分十分的精细,不同的种类在不同的市场,所以一次性不能买齐所有的东西,而这也极大的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到了宋朝的时候,南市和北市的存在感降低,最终融入了东市和西市之中,所以朱熹之所以问这种你爸为什么是你爸的问题不是无聊,而是要让学生们在现实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要固步自封在过去的条条框框之中。

不过历史上对于为什么买东西不是买南北还有许多其他的解释,有的据传闻还是皇帝亲自发问的!

为什么是买东西?

根据民间的一则传闻,这个名字的命名曾经是一个皇帝亲口提问,皇帝问大臣周延儒这个问题,后者略加思索之后答道:“向南代表火,向北代表水,做饭借水火可以,但水火可借不可买,故而买卖的货物只能叫做东西。”

第二种说法是,五行学说的金木水火土,与东西南北中所一一对应,而东边代表木,西边代表金,在当时去市场上买东西的时候,大多都挎着一个篮子,这世间万物,唯有木和金可以作为货物装在这竹篮子里,而南北代表的水火,自然做不到。

这就阐明了为何古代人骂人的时候,会说人不是东西,意思是人如同水火一般。正所谓时间水火最是无情,借此讽刺无情无义之人。

而东南西北除了对应五行方位之外,代指的含义含有很多,就比如对应的四季轮替,在五行学说中,东代表着春天,西代表着秋天,东西合称就可以表达四季的交替轮回,又可以表达播种和收获,用来代指物品也显得合适许多。

最后一种就是来自于历史的影响,要知道在宋朝之前的唐朝曾经被人称作巨唐,其影响力甚至达到了中东地区,而在唐朝的时候,唐朝的首都长安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丝绸之路自从汉朝开始之后,一直以来都作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方式,直接连通着东方的首都以及西方的而重要城市,由此在唐朝的首都长安城里,就有这东市和西市两个超级大市场。

东市和西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里面顾客的不一样,东市去的人一般都是当时达官显贵,社会名流,而西市就显得寻常了许多,平民百姓寻常的小商贩大都在此聚集,东市西市泾渭分明。

唐朝作为当时当时世界第一,这两个大市场自然就能够见到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富商,不断的往来于这两个市场之内,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买东西这个称呼。

总而言之,买东西只是一种代称,因为使用方便,最后被人所光泛采纳,最终沿用成习。

结语

归根到底,究竟是买东西还是买南北,不过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问题,无论是多少种解释,也不过就是锦上添花。朱熹作为当时理学大家,自然不会是单单靠学生对于历史和文献的理解,而是想让学生培养自己的思维。

古代的学习,大多考教四书五经,太多的背诵而无理解,这于国无益,而按照朱熹操心百姓的性格看待,这自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也许在官场之中他并不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官员,但是作为教师,他却十分合格,他利用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即便是现在这也是十分优秀的事情。

正是他独特的考教,才造就了朱熹在古代教育和哲学等方面的无上地位,在他之后,才有了所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才有了发展的看待问题。

就像这个故事里,一群的学生都不能描述的问题,却被一个十岁的小孩答了出来,这就十分说明问题了!

更多文章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枕猫标签: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白鹿洞

    南宋时期有一位理学大师,他五岁时便通读《孝经》,甚至认为不读此书便不能成人。六岁时竟口出奇语,向父亲询问天地起源。他总是上下求索,求知若渴,十九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也成为了一代理学大师。他就是著名的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诗人——朱熹。由于他天赋出众,加上自身的勤勉,因此他对

  • 朱熹最经典的一首哲理诗,人人倒背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第二首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诗人,春水,朱熹,江边,千古名句,观书有感,宋朝,唐诗,哲理诗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甚至可以说人人都会背这首诗。这首诗以池塘清澈的形象进行探索,得出“为有源头活水来”来的深刻哲理,暗喻我们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才能保证脑海中这片“池塘”的清澈,达到

  • 朱熹家训:317字26句,句句好家风

    历史解密编辑:济宁头条标签:朱熹,谢稚柳,孔子,理学家,经学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福建尤溪,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崇安。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

  • 朱熹故里五夫镇:邹鲁渊源,中国最美乡村

    历史解密编辑:敬和悌奇闻谈标签:邹鲁,渊源,宋朝,紫阳楼,朱熹故里五夫镇

    说到朱曦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吧,在小学课本中甚至都有这个人物的出现,作为南宋时期一代大思想家,其所取得的成就非同一般。现如今这位人物已经逝世,但是他的思想却一直留存至今,并且永垂不朽,甚至收获了一波对其表示非常崇拜的信徒,对他的喜爱与敬佩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朱

  • “睡尼姑搞儿媳X怀孕”,禽兽朱熹的下三路丑闻,竟如此不堪入目

    历史解密编辑:拍碎感觉标签:朱熹,皇帝,宋朝,宋宁宗,宋孝宗,宋光宗,赵汝愚

    南宋庆元二年的临安,这一年的街头流传着一则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道学大家朱熹竟然纳尼姑为妾,而且还让自家守寡的儿媳妇怀孕了!”如果不是刚巧是一个与朱熹同名同姓的人东窗事发,那么此朱熹就是南宋初那位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朱熹,是那位在鹅湖与心学展开了三天辩论的大师,是那位提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大家。

  • 大臣:您应认朱熹为祖宗!朱元璋:不需要!我就是个淮西老农民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朱熹,皇帝,刘邦,淮西,元朝,明朝,朱元璋,小说家,宋太祖赵匡胤

    大臣:您应认朱熹为祖宗!朱元璋:不需要!我就是个淮西老农民古代封建王朝,要论白手起家的皇帝,恐怕没人能和汉朝刘邦、明朝朱元璋相比。然而朱元璋比之刘邦,出身显然还要更低,刘邦起码是个基层公务员,而朱元璋干脆就是个普通农民。到了饥荒之时,朱元璋更是当过乞丐、和尚乃至于“红巾贼”。由于出身太低,祖上没什么

  • 读书有什么用?朱熹的这首诗是最好的回答,读懂令人受益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风文史标签:朱熹,读书,孔子,方塘,宋朝,观书有感,千古名句

    读书无用,你看那个谁读了那么多书,最终还不是和我一样打工……这种言论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在现实中和网络上这样大放厥词的人太多了。这也正常,毕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好像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金钱。要是某个人读书了可是没有赚到钱,那就很容易成为别人口中“读书无用”的例子。但他们

  • 西安市育才中学杜衍滨:《远村行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历史解密编辑:专业行走标签:秦汉,秦岭,西安市,自然的,杜衍滨,远村行走,育才中学

    2023年1月2日,教育类自媒体“少陵纯正教育”的“刘旭亮初中数学‘名师+’研修共同体”项目,为全体成员开具了一个年度阅读书目。这个书目包括6本必读书和6本选读书,我2019年出版的《远村行走》有幸也被选入其中。6本必读书——《读书的力量》《把栏杆拍遍》《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不跪着教书》《从作

  • 全网首发•折狱龟鉴•辨诬卷•058杜衍按诬

    历史解密编辑:智囊智囊标签:杜衍,丞相,皇帝,宰相,皇城司,辨诬卷,折狱龟鉴

    01译文丞相杜衍在主管河东刑狱的时候,石州知州高继升被自己的仆人检举揭发,说高继升和西河的藩部勾结阴谋反叛。当时这个案子牵连了好几百人,但是始终不能结案。皇帝派遣杜衍复审此案。杜衍终于查出这是仆人对高继升的诬告,就将仆人按规定杀了。按:李龙学在担任殿中侍御史的时候,皇城司的工作人员汇报有个生意人是契

  • 古代官员杜衍致仕后的生活与创作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杜衍,宰相,欧阳修,致仕,少师

    《隆平集》卷五、《东都事略》卷五十六、《宋史》卷三百一十有杜衍的传记。目前学界对杜衍的研究较少,主要关注的是他在任时的事迹、致仕后举办唯阳五老会以及与欧阳修的唱和诗。此处讨论杜衍的致仕原因、致仕后的交往和诗歌创作,以期对其致仕生活作以较为全面的考察。杜衍的致仕原因仁宗庆历七年正月,杜衍以太子少师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