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有一位理学大师,他五岁时便通读《孝经》,甚至认为不读此书便不能成人。六岁时竟口出奇语,向父亲询问天地起源。
他总是上下求索,求知若渴,十九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也成为了一代理学大师。
他就是著名的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诗人——朱熹。
由于他天赋出众,加上自身的勤勉,因此他对天文、地理、义理之学、美学都很是精通。
朱熹画像
不仅如此他在教育学方面也是很有心得,他总是擅长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教育孩子,以此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
有一次孩子上课不专心,这时门外有一位拎着菜篮的妇女经过,孩子们都盯着她。
朱熹便提问孩子们猜猜这个妇女要去做什么?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大部分人都说提着篮子肯定是要去买东西。
朱熹一听此话,便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买东西‘,不叫做‘买南北‘ ?”
朱熹
买东西的由来
这个问题起初没有人能够解答,正当朱熹想要借此机会将他们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并且传授知识时突然有一位十岁的小孩子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朱熹听过他的回答之后当即便夸赞他很聪慧,那么这个十岁的孩子当时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呢?
当时只见这个十岁的孩童站起来便说五行之说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则是属火,北方属水。
从阴阳五行之中,也可以看出属性和竹篮之间似乎是有联系的。竹篮是木质的,与东方属木相关,而篮子里一般装的物品都是对人们而言有价值且贵重的物品,因此这与西方属金又有联系。
朱熹雕像
这样看来竹篮里的物品和五行中的“东西”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人们如果购置物品才称为“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朱熹很是满意,他认为一个小小十岁的孩童对五行之说可以如此了解,也算是很有见解的。
接着男孩还说道如果将“买东西”换成“买南北”是不符合人的常理认知的,因为南北分别对应的属性是“水”和“火”,但是竹篮既装不住水,更不能装火,因此这种说法不能被人们采用。
竹篮
这个回答让朱熹很是满意,也为当时在座的学子们解答了疑惑。
不过提及古代“买东西”这句俗语,就不得不提这句话相关的另一种说法。
其实早在汉朝便已经有了“买东西”这个说法,当时汉代的商业管理政策是很严格的,对于经商的地点和时间都有所规定。因此当时的人们如果想要去市场上买东西,就去说去“买东买西”。
实际上当时的古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去东边买、去西边买。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商业政策又有所变化。
朱熹
到了唐朝,“坊市制度”被设立起来。这个时候繁华的长安城内西市和东市也应运而生,于是人们去西市和东市买物品也会说“买东西”。
就这样随着商业制度的不断变化,“买东西”这句俗语也就被保留了下来。
不过历史上关于“买东西”这个说法的解释很多,有和商业制度有关的,也有和当时的市场位置和叫法相关的,还有就是和朱熹的学生的回答有关的。
朱熹在教育孩童的例子上,很鲜明地展现出了朱熹独特的教育观念。
“坊市制度”
朱熹论教育
早在朱熹的青少年时期,他就接触到了比较深厚的国学知识,并且受到了三位儒学大师的教诲与养育,因此教育观也受此影响。绍兴十三年的时候,朱熹的父亲不幸病逝。
朱熹的父亲将朱熹托付给了自己三位非常博学的朋友,这之后朱熹就在刘勉之、胡宪等人的照顾下长大。有了这几人的教导,朱熹在许多领域都有所见解。
在教育学方面,朱熹认为要从两个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方面是“小学”阶段,另一方面是“大学”阶段。而这两个阶段又是相辅相成、相互区别的。
朱熹的父亲
朱熹认为针对这两个方面应该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并且将中少年也就是八到十五岁的孩子全部定义为小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朱熹认为应该对孩子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且由于这个阶段的孩童认知还不健全,因此应当对孩子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教导,通过日常具体的实践行为,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另外在教育的方式上朱熹则强调应该力求生动具体还要有趣味。
因为只有这样孩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而十五岁以后的少年则是要以教导道理为主。
朱熹雕像
这里的教导道理指的是深究事务的缘由,探寻天地的变化与由来。
并且朱熹还认为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应该注重自学能力,要学会自己主动吸收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老师的教导成材。
这也是为何朱熹在教导小学阶段的学子时,看见孩童们只看窗外的妇女,不注意课堂内容时会顺势提出有趣的问题的原因。
在朱熹看来,孩童们的教导要依靠生动有趣的知识让他们接纳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教导孩子背诵或者单纯的抄写课本内容。
朱熹
朱熹对知识的传承是很重视的,这一点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一事中也可以窥见。时值淳熙五年的一场旱灾,当时朱熹任职内劝农事,为了抗灾朱熹亲自指导兴修水利工程。
后来到了陂塘这个地方,朱熹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旧址。
然而此时的白鹿洞书院已经破败不堪,为了此地的教育事业,朱熹便开始了修复书院的工作。
两年之后,在朱熹的不断努力之下,白鹿洞书院终于焕然一新。而在书院被修复之后,朱熹还亲自聘请名师来此地教导孩童。
白鹿洞书院
不仅如此,还专门为此地购置图书、购置田地,为的就是培养这里贫苦的学子。后来朱熹还写下了《白鹿洞书院教规》,这也是当时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章程之一。
后来陆九渊还曾亲自拜访朱熹,并且就在白鹿洞书院展开过一番讲学论道。
不过朱熹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此,在讲学论道上也发生过许多历史上著名的事件。
其中一件便是历史上相传已久的“心学”与“理学”之争
陆九渊
鹅湖相会之论辩
当时朱熹推崇的是“理学”,而陆九渊则是信奉“心学”。可以说当时“理学”与“心学”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而朱陆二人也是两个阵营的领袖人物。
乾道九年,在吕祖谦的安排下,朱熹和陆九渊进行了一次“会见”。然而这次会见可以说是暗藏“波涛”,虽然表面上是一次关于学问的论辩,但是二人却是针锋相对,谁也不让谁。
这一年,四十六岁的朱熹和三十七岁的陆九渊相聚在鹅湖展开了论道。
起初吕祖谦还以为双方能坐下来喝喝茶,谈谈心,但是没想到朱陆二人刚坐下便开始了论争,火药味十足。
陆九渊雕像
后来鹅湖相会结束之后,朱熹还是在气头上,甚至在本子上写了陆九渊的“坏话”,认为他为人自负,心胸狭隘。
不过这次鹅湖相会收获也是很大的,并且虽然朱陆二人在学术观点上完全不同,但是私底下却是关系甚好,交往也很密切。
后来就在鹅湖相会的第六年,陆九龄病重去世。
陆九渊亲自拜访朱熹,并且恳请他帮自己的兄长下墓志铭。可以说当时这样的情谊也是很不多见的,事后二人还一起泛舟湖上,闲聊许久。
鹅湖相会剧照
上文中也曾提及朱熹曾邀请陆九渊前来白鹿洞书院讲学一事,当时朱熹还曾让陆九渊将自己的讲学之词题写下来,并且朱熹还亲自做跋。
种种迹象都表明,朱熹与陆九渊虽是道不同,却是丝毫不影响二人的情谊。
后来陆九渊去世的消息传到了朱熹的耳朵里,朱熹很是悲痛,甚至亲自带着自己的弟子到了寺中为他哀悼。
当时朱熹在他的牌位前,失声痛哭,不可谓不悲哀。在场的弟子们哀悼者无不动容落泪。
陆九渊
这对文学史上的巨匠,就连去世的原因也是极为相似的。朱熹在晚年时一直遭受病痛的折磨,但是他却没有放弃学术研究。此时他一边忍受着病魔的摧残一边整理自己的著作。
庆元六年,朱熹的脚疾发作,导致病情加重。
很快朱熹的双眼也失明了,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他却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著作,反而是抓住生命的每一分钟整理自己的稿件。
七十一岁那年,朱熹去世。当时由于受到反道学的当权者的打击,想要在信州为朱熹举行会葬的信徒们无奈只能将朱熹葬在大林谷中。
朱熹
即便没有大规模的哀悼会,并且受到了反道会的压制,参加会葬的人仍旧有上千人之多。可见朱熹的影响力在当时那个朝代是很大的,并且朱熹也为那个朝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嘉定二年,朱熹被赐谥号“文”,十七年之后,又被赠太师,追封为了信国公。
可以说朱熹的一生是真正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生,在他的培养下无数学子成为了国之栋梁,为那个时代的发展作出了努力。
朱熹是值得敬佩的一代大师。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 蒋肖斌《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心学之争》
CNKI 魏莎 《朱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张立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