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枕猫 访问量:3174 更新时间:2024/1/24 2:42:44

时期有一位理学大师,他五岁时便通读《孝经》,甚至认为不读此书便不能成人。六岁时竟口出奇语,父亲询问天地起源。

他总是上下求索,求知若渴,十九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也成为了一代理学大师。

他就是著名的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诗人——朱熹

由于他天赋出众,加上自身的勤勉,因此他对天、地理、义理之学、美学都很是精通。

朱熹画像

不仅如此他在教育学方面也是很有心得,他总是擅长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教育孩子,以此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

有一次孩子上课不专心,这时门外有一位拎着菜篮的妇女经过,孩子们都盯着她。

朱熹便提问孩子们猜猜这个妇女要去做什么?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大部分人都说提着篮子肯定是要去买东西。

朱熹一听此话,便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买东西‘,不叫做‘买南北‘ ?”

朱熹

买东西的由来

这个问题起初没有人能够解答,正当朱熹想要借此机会将他们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并且传授知识时突然有一位十岁的小孩子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朱熹听过他的回答之后当即便夸赞他很聪慧,那么这个十岁的孩子当时是如解答这个问题的呢?

当时只见这个十岁的孩童站起来便说五行之说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则是属火,北方属水。

从阴阳五行之中,也可以看出属性和竹篮之间似乎是有联系的。竹篮是木质的,与东方属木相关,而篮子里一般装的物品都是对人们而言有价值且贵重的物品,因此这与西方属金又有联系。

朱熹雕像

这样看来竹篮里的物品和五行中的“东西”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人们如果购置物品才称为“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朱熹很是满意,他认为一个小小十岁的孩童对五行之说可以如此了解,也算是很有见解的。

接着男孩还说道如果将“买东西”换成“买南北”是不符合人的理认知的,因为南北分别对应的属性是“水”和“火”,但是竹篮既装不住水,更不能装火,因此这种说法不能被人们采用。

竹篮

这个回答让朱熹很是满意,也为当时在座的学子们解答了疑惑。

不过提及古代“买东西”这句俗语,就不得不提这句话相关的另一种说法。

其实早在汉朝便已经有了“买东西”这个说法,当时汉代的商业管理政策是很严格的,对于经商的地点和时间都有所规定。因此当时的人们如果想要去市场上买东西,就去说去“买东买西”。

实际上当时的古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去东边买、去西边买。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商业政策又有所变化。

朱熹

到了唐朝,“坊市制度”被设立起来。这个时候繁华的长安城内西市和东市也应运而生,于是人们去西市和东市买物品也会说“买东西”。

就这样随着商业制度的不断变化,“买东西”这句俗语也就被保留了下来。

不过历史上关于“买东西”这个说法的解释很多,有和商业制度有关的,也有和当时的市场位置和叫法相关的,还有就是和朱熹的学生的回答有关的。

朱熹在教育孩童的例子上,很鲜明地展现出了朱熹独特的教育观念。

“坊市制度”

朱熹论教育

早在朱熹的青少年时期,他就接触到了比较深厚的国学知识,并且受到了三位儒学大师的教诲与养育,因此教育观也受此影响。绍兴十三年的时候,朱熹的父亲不幸病逝。

朱熹的父亲将朱熹托付给了自己三位非常博学的朋友,这之后朱熹就在刘勉之、胡宪等人的照顾下长大。有了这几人的教导,朱熹在许多领域都有所见解。

在教育学方面,朱熹认为要从两个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方面是“小学”阶段,另一方面是“大学”阶段。而这两个阶段又是相辅相成、相互区别的。

朱熹的父亲

朱熹认为针对这两个方面应该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并且将中少年也就是八到十五岁的孩子全部定义为小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朱熹认为应该对孩子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且由于这个阶段的孩童认知还不健全,因此应当对孩子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教导,通过日常具体的实践行为,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另外在教育的方式上朱熹则强调应该力求生动具体还要有趣味。

因为只有这样孩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而十五岁以后的少年则是要以教导道理为主。

朱熹雕像

这里的教导道理指的是深究事务的缘由,探寻天地的变化与由来。

并且朱熹还认为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应该注重自学能力,要学会自己主动吸收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老师的教导成材。

这也是为何朱熹在教导小学阶段的学子时,看见孩童们只看窗外的妇女,不注意课堂内容时会顺势提出有趣的问题的原因。

在朱熹看来,孩童们的教导要依靠生动有趣的知识让他们接纳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教导孩子背诵或者单纯的抄写课本内容。

朱熹

朱熹对知识的传承是很重视的,这一点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一事中也可以窥见。时值淳熙五年的一场旱灾,当时朱熹任职内劝农事,为了抗灾朱熹亲自指导兴修水利工程。

后来到了陂塘这个地方,朱熹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旧址。

然而此时的白鹿洞书院已经破败不堪,为了此地的教育事业,朱熹便开始了修复书院的工作。

两年之后,在朱熹的不断努力之下,白鹿洞书院终于焕然一新。而在书院被修复之后,朱熹还亲自聘请名师来此地教导孩童。

白鹿洞书院

不仅如此,还专门为此地购置图书、购置田地,为的就是培养这里贫苦的学子。后来朱熹还写下了《白鹿洞书院教规》,这也是当时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章程之一。

后来陆九渊还曾亲自拜访朱熹,并且就在白鹿洞书院展开过一番讲学论道。

不过朱熹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此,在讲学论道上也发生过许多历史上著名的事件。

其中一件便是历史上相传已久的“心学”与“理学”之争

陆九渊

鹅湖相会之论辩

当时朱熹推崇的是“理学”,而陆九渊则是信奉“心学”。可以说当时“理学”与“心学”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而朱陆二人也是两个阵营的领袖人物。

乾道九年,在吕祖谦的安排下,朱熹和陆九渊进行了一次“会见”。然而这次会见可以说是暗藏“波涛”,虽然表面上是一次关于学问的论辩,但是二人却是针锋相对,谁也不让谁。

这一年,四十六岁的朱熹和三十七岁的陆九渊相聚在鹅湖展开了论道。

起初吕祖谦还以为双方能坐下来喝喝茶,谈谈心,但是没想到朱陆二人刚坐下便开始了论争,火药味十足。

陆九渊雕像

后来鹅湖相会结束之后,朱熹还是在气头上,甚至在本子上写了陆九渊的“坏话”,认为他为人自负,心胸狭隘。

不过这次鹅湖相会收获也是很大的,并且虽然朱陆二人在学术观点上完全不同,但是私底下却是关系甚好,交往也很密切。

后来就在鹅湖相会的第六年,陆九龄病重去世。

陆九渊亲自拜访朱熹,并且恳请他帮自己的兄长下墓志铭。可以说当时这样的情谊也是很不多见的,事后二人还一起泛舟湖上,闲聊许久。

鹅湖相会剧照

上文中也曾提及朱熹曾邀请陆九渊前来白鹿洞书院讲学一事,当时朱熹还曾让陆九渊将自己的讲学之词题写下来,并且朱熹还亲自做跋。

种种迹象都表明,朱熹与陆九渊虽是道不同,却是丝毫不影响二人的情谊。

后来陆九渊去世的消息传到了朱熹的耳朵里,朱熹很是悲痛,甚至亲自带着自己的弟子到了寺中为他哀悼。

当时朱熹在他的牌位前,失声痛哭,不可谓不悲哀。在场的弟子们哀悼者无不动容落泪。

陆九渊

这对文学史上的巨匠,就连去世的原因也是极为相似的。朱熹在晚年时一直遭受病痛的折磨,但是他却没有放弃学术研究。此时他一边忍受着病魔的摧残一边整理自己的著作。

庆元六年,朱熹的脚疾发作,导致病情加重。

很快朱熹的双眼也失明了,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他却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著作,反而是抓住生命的每一分钟整理自己的稿件。

七十一岁那年,朱熹去世。当时由于受到反道学的当权者的打击,想要在信州为朱熹举行会葬的信徒们无奈只能将朱熹葬在大林谷中。

朱熹

即便没有大规模的哀悼会,并且受到了反道会的压制,参加会葬的人仍旧有上千人之多。可见朱熹的影响力在当时那个朝代是很大的,并且朱熹也为那个朝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嘉定二年,朱熹被赐谥号“文”,十七年之后,又被赠太师,追封为了信国公。

可以说朱熹的一生是真正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生,在他的培养下无数学子成为了国之栋梁,为那个时代的发展作出了努力。

朱熹是值得敬佩的一代大师。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 蒋肖斌《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心学之争》

CNKI 魏莎 《朱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张立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9月版

标签: 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白鹿洞

更多文章

  • 朱熹最经典的一首哲理诗,人人倒背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还有第二首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诗人,春水,朱熹,江边,千古名句,观书有感,宋朝,唐诗,哲理诗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甚至可以说人人都会背这首诗。这首诗以池塘清澈的形象进行探索,得出“为有源头活水来”来的深刻哲理,暗喻我们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才能保证脑海中这片“池塘”的清澈,达到

  • 朱熹家训:317字26句,句句好家风

    历史解密编辑:济宁头条标签:朱熹,谢稚柳,孔子,理学家,经学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福建尤溪,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崇安。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

  • 朱熹故里五夫镇:邹鲁渊源,中国最美乡村

    历史解密编辑:敬和悌奇闻谈标签:邹鲁,渊源,宋朝,紫阳楼,朱熹故里五夫镇

    说到朱曦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吧,在小学课本中甚至都有这个人物的出现,作为南宋时期一代大思想家,其所取得的成就非同一般。现如今这位人物已经逝世,但是他的思想却一直留存至今,并且永垂不朽,甚至收获了一波对其表示非常崇拜的信徒,对他的喜爱与敬佩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朱

  • “睡尼姑搞儿媳X怀孕”,禽兽朱熹的下三路丑闻,竟如此不堪入目

    历史解密编辑:拍碎感觉标签:朱熹,皇帝,宋朝,宋宁宗,宋孝宗,宋光宗,赵汝愚

    南宋庆元二年的临安,这一年的街头流传着一则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道学大家朱熹竟然纳尼姑为妾,而且还让自家守寡的儿媳妇怀孕了!”如果不是刚巧是一个与朱熹同名同姓的人东窗事发,那么此朱熹就是南宋初那位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朱熹,是那位在鹅湖与心学展开了三天辩论的大师,是那位提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大家。

  • 大臣:您应认朱熹为祖宗!朱元璋:不需要!我就是个淮西老农民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朱熹,皇帝,刘邦,淮西,元朝,明朝,朱元璋,小说家,宋太祖赵匡胤

    大臣:您应认朱熹为祖宗!朱元璋:不需要!我就是个淮西老农民古代封建王朝,要论白手起家的皇帝,恐怕没人能和汉朝刘邦、明朝朱元璋相比。然而朱元璋比之刘邦,出身显然还要更低,刘邦起码是个基层公务员,而朱元璋干脆就是个普通农民。到了饥荒之时,朱元璋更是当过乞丐、和尚乃至于“红巾贼”。由于出身太低,祖上没什么

  • 读书有什么用?朱熹的这首诗是最好的回答,读懂令人受益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风文史标签:朱熹,读书,孔子,方塘,宋朝,观书有感,千古名句

    读书无用,你看那个谁读了那么多书,最终还不是和我一样打工……这种言论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在现实中和网络上这样大放厥词的人太多了。这也正常,毕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好像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金钱。要是某个人读书了可是没有赚到钱,那就很容易成为别人口中“读书无用”的例子。但他们

  • 西安市育才中学杜衍滨:《远村行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历史解密编辑:专业行走标签:秦汉,秦岭,西安市,自然的,杜衍滨,远村行走,育才中学

    2023年1月2日,教育类自媒体“少陵纯正教育”的“刘旭亮初中数学‘名师+’研修共同体”项目,为全体成员开具了一个年度阅读书目。这个书目包括6本必读书和6本选读书,我2019年出版的《远村行走》有幸也被选入其中。6本必读书——《读书的力量》《把栏杆拍遍》《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不跪着教书》《从作

  • 全网首发•折狱龟鉴•辨诬卷•058杜衍按诬

    历史解密编辑:智囊智囊标签:杜衍,丞相,皇帝,宰相,皇城司,辨诬卷,折狱龟鉴

    01译文丞相杜衍在主管河东刑狱的时候,石州知州高继升被自己的仆人检举揭发,说高继升和西河的藩部勾结阴谋反叛。当时这个案子牵连了好几百人,但是始终不能结案。皇帝派遣杜衍复审此案。杜衍终于查出这是仆人对高继升的诬告,就将仆人按规定杀了。按:李龙学在担任殿中侍御史的时候,皇城司的工作人员汇报有个生意人是契

  • 古代官员杜衍致仕后的生活与创作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杜衍,宰相,欧阳修,致仕,少师

    《隆平集》卷五、《东都事略》卷五十六、《宋史》卷三百一十有杜衍的传记。目前学界对杜衍的研究较少,主要关注的是他在任时的事迹、致仕后举办唯阳五老会以及与欧阳修的唱和诗。此处讨论杜衍的致仕原因、致仕后的交往和诗歌创作,以期对其致仕生活作以较为全面的考察。杜衍的致仕原因仁宗庆历七年正月,杜衍以太子少师致仕

  • 古代官员杜衍致仕后的生活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杜衍,韩琦,欧阳修,宰相,文彦博

    马克思认为,衣食住行是人类最简单的生活需求。杜衍致仕后的生活,也离不开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先从他的着装来说,作为前任宰相,居高官享厚禄,也许锦衣华服才匹配他曾经的荣耀。实际上他的穿着打扮,却是普通之至,与常人无异:“乌帽,皂娣袍、革带。或劝衍为居士服,衍曰:‘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