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宋朝第一鬼难拿寇凖是如何拜服王旦的?

大宋朝第一鬼难拿寇凖是如何拜服王旦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现代出版社 访问量:2699 更新时间:2023/12/8 5:18:31

本文选自《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第一部《风云际会》

作者:滕非

本套书以北宋端拱至皇祐年间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为线索,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吕夷简韩琦富弼等诸多著名历史人物间的交集为视角,以《宋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为依据,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6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第一部《风云际会》主要介绍与范仲淹同时代的大人物间发生的故事,意在交代范仲淹所处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同时还介绍了他少小立志、寄人篱下、良相良医、断齑划粥等生活。

在北宋的官场,寇凖绝对是一个奇葩的存在。

撇开功劳不论,数次拜相的寇凖不但是一个老油条,同时还是一个将倚老卖老胡搅蛮缠做到极致的人物。

毫不客气地说,跟一个这样的人共事很难:论资格比你老,论功劳比你大,论职务比你高,而且他还很不讲道理。

寇凖的难相处人所共知,先看看那些栽到寇凖手里的人员名单吧:真宗皇帝、他的后宫嫔妃和一些皇亲国戚,王钦若丁谓、曹利用,光宰相及以上的人员就有这些。

这些人无一不是当时大宋朝最顶级的牛人,可惜的是,或因政见不同,或仅仅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这些人都曾先后载到寇凖手里,而且都输得挺惨,很多人甚至连一个回合都没打下来,就被完爆了。

每当狭路相逢,寇凖一向毫不客气,见人灭人见神灭神。他的自以为是且毫不顾忌让所有的人都头疼。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丁谓溜须。

“溜须”一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件事的主人公是寇凖寇凖和大宋另一牛人、宰相丁谓。

丁谓担任参知政事的时候,寇凖是丁谓的顶头上司。身为副手兼小弟的丁谓对寇凖毕恭毕敬,唯寇凖之言是听。某日宰相们在中书开会,开完会大家一起用餐。喝汤的时候,因为留着长长的胡子,寇凖的胡须被汤水打湿了。

丁谓见状,忙起身用袍袖为寇凖擦干了胡子。

寇凖当众笑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

一席话说得丁谓既羞又恼,从此对寇凖怀恨在心,这就是“溜须”一词的由来。

而丁谓,一个著名的绝顶聪明却不肯把聪明用在正道上的人,一旦被他恨上,他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利用各种手段对付你。遍翻史册,唯有几百年后大明朝号称小阁老的严世蕃可以与其媲美。

下属不是你的奴才,小人也有尊严。

士可杀,不可辱,奸臣也一样。

虽丁谓行有不当,但这样对待一个绝顶聪明的后生、晚辈兼下属,寇凖所作所为也真是没谁了。

而这只是寇凖性格的一面。

凡事先讲道理,讲不过就吵,吵不过就以势压人,如果以势压人不行,就摆老资格。如果摆老资格还不行,就在皇帝面前撒泼,这是寇凖对付人的一贯套路。

尽管如此奇葩,但后世对于寇凖的负面评价却不多,主要还是因为他为人刚正,而且做事一向出于公心。性格上的缺陷和做事风格不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主要依据。也许,另类的为人处世,正是寇凖独特的政治智慧。

王旦与寇凖先后拜相,但寇凖比王旦要早先一步。寇凖1004年正式拜相,寇凖拜相时王旦担任的是参知政事,是寇凖的下属。后来,王旦也于1006年正式拜相,但他的位置却在寇凖以下。

不久,寇凖犯错接连被贬,王旦却一直担任着宰相。

王旦比寇凖大四岁,论起功劳和资格来,寇凖却要老得多。因此,一开始寇凖就对这个虽然多吃了几年盐、但资历比他浅的文臣老兄并不怎么友好。

王旦不以为意。

据说,寇凖曾多次向皇帝反映王旦的短处。而王旦,却总是在皇帝面前称赞寇凖。

皇帝实在看不下去了,对王旦说:“你虽然称赞寇凖的优点,而他总是反映你的过错。”

王旦说:“道理本来就是这样。我在宰相的位置上时间坐久了,处理政事的过失必然会多。寇凖对陛下没有任何隐瞒,更体现了他的忠心与正直,这就是我看重寇凖的原因。”

王旦从不跟寇凖计较。大宋官员常朝不保夕,升贬如家常便饭。寇凖罢相后,宅心仁厚的王旦曾多次地在皇帝面前重新推荐寇凖。

寇凖由宰相罢为枢密使时,王旦任职中书。中书有文件送到枢密院,格式上违反了制度规定,寇凖直接拿着中书的文件向真宗汇报,王旦因此被皇帝责备,中书一干人等被责罚。被责罚以后,王旦只是拜谢,不做任何解释。

说实话,别人有错误不指出来,等着看别人的笑话,这类事情寇凖做得不少。

有初一就有十五。

不久,枢密院有文件送往中书,文件中也犯了同样错误。中书这些官员是干嘛吃的?跟那些枢密相比,中书人员可是专业选手中的专业选手,他们坐等的机会终于来了,兴奋的下属拿着文件给王旦看,意思是要王旦也照单报送给真宗。

报复的机会来了。

接到下属送来的文件,王旦却安静地说:“送回枢密院。”

寇凖接到中书送回让纠错的文件,很惭愧。见到王旦寇凖不免夸赞并感谢,但王旦不做任何回应,就像这件事情没有发生一样。

更多精彩故事

可识别下方二维码购买本书

近期文章推荐

标签: 王旦丁谓宰相范仲淹

更多文章

  • 三朝老臣心的寇凖浮沉于宦海终毁于刘娥之手,病逝雷州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刘娥,赵恒,宋太宗,宋仁宗,皇帝

    寇凖是一个很有才华之人,为人很刚正,刚正到什么地步?19岁中举,可谓是少年英才,他中举之后与宋太宗论事时,因为意见不相符,言语起了冲突,宋太宗气得想走,结果寇凖将他的衣服拉住,让宋太宗重新坐下,继续将事情讲完,讲清楚,再肯罢休。一般朝廷官员是没有这种胆量的,将盛怒之下的皇帝拉住还得逼他听完自己的意见

  • 古代名人智慧:王旦明升暗保息兵乱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王旦,赵恒,兵乱,京师,侍卫,宋朝,枢密院,古代名人智慧

    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北宋真宗时,张旻任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的任务是护卫京都,责任重大,故张旻严以治军,纪律严明,使那些惯于作威作福、抢掠敲诈的侍卫亲军们不堪忍受,及至于相互联络,准备发动兵乱,杀掉张旻。早有密探将此情况逐级报给宋真宗皇帝。宋真宗一听大惊,侍卫亲军若发动叛乱,直接

  • 王旦以为必死无疑,宋真宗赐“毒酒”,最后让他兴奋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乖史论标签:王旦,赵恒,宰相,寇准,皇帝,宋朝,王钦若,宋真宗,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1004年,宋真宗赏赐一壶御酒,王旦美滋滋提回了家,打开酒壶发现是一壶珍珠后,他笑不出来了。直到晚年,他都因此事后悔不迭。当宋真宗的内侍去传旨召王旦进宫时,他不知道宋真宗找自己有什么要事商量,王旦只好跟着内侍一起进宫。之后,王旦只见宋真宗摆了一桌美味佳肴。宋真宗对王旦说:“坐吧,今日的宴席就是为你而

  • 赏画 | 李迪《三顾图》(传)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李迪,三顾图,诸葛亮,绢本

    李迪《三顾图》(传)绢本 立轴 设色 82.5x175.7诗塘41.1x175.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的故事。画面上绘深山中一处茅屋,从打开的窗户可见诸葛亮正拿着书本仔细研读,童子正打开栅栏门看着前方巨石边的三个人,那这三个人应该就是来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和关羽、张飞了

  • 朱熹问买东西为什么不叫买南北,一10岁小孩儿说出了其中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咫尺的梦想载标签:朱熹,夫子,孝经,南北,宋朝,朱元璋,儒家思想

    商家因失误忘记将过期产品下架,顾客发现后去质问,双方争吵之下店主推了一把,顾客气急才说了重话。事情怎样解决不得而知,但上面短短几十个字却出现了一个高频词汇——东西第一次是指售卖的产品,第二次则是在骂人。明明是一个表示方向的词怎会引出如此多的含义?为什么买东西不能叫买南北呢?南宋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

  • 朱熹问学生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不知,被十岁孩童解出

    历史解密编辑:纯良的大叔标签:朱熹,孔子,儒家,儒学,学堂,宋朝,艺术家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思想体系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时代,于是各种新文化诞生了,这些文化彼此间不断的交锋,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百家争鸣时代。在那段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想,并且这些思想至今都还影响着我们,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又比如老子的道家思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主流,但这

  • 朱熹谈学习:闻大道,莫做俗儒,莫学权谋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文化育人标签:朱熹,儒家,功名,词章,俗儒,宋朝,艺术家

    “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朱熹在《大学章句序

  • 朱熹的一首《夏日》,朗朗上口,结尾颇有理趣,值得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一卿美食标签:朱熹,夏日,周敦颐,诗人,柴门

    夏天时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可是古代既没有空调,又缺乏有效的驱蚊装置,令人觉得苦夏难熬。人们晚上还要不时地与蚊虫作战,经常会感到睡眠不足,于是白天就有些昏昏沉沉,非要补上一觉才有精神。南宋一位诗人虽然闻名遐迩,但是他也是凡夫俗子,有时熬夜写作,日间也会感到疲倦乏力,甚至坐在那里就能睡着了。下面介绍朱熹

  • 江西人朱熹竟在成都有宗祠 春熙路科甲巷还因他得名

    历史解密编辑:天府新生活标签:朱熹,宗祠,广东,四书,宋朝,科甲巷,春熙路,江西省,成都市

    成都、十陵、朱熹宗祠,我相信即便是热衷文化旅游的人,也很难把这三个词语关联到一起。在成都十陵明蜀王家族墓地,也就是今天的青龙湖湿地公园里,居然有座规模不小的朱熹宗祠。本期内容,我们就讲讲这件和“考神”朱熹有关的趣事。朱熹画像朱熹,祖籍南宋徽州婺源 (今江西婺源县),出生在剑州尤溪 (今属福建建阳,也

  • 解读四书集注说朱熹,大事难事看担当,小事琐事看修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朱熹,四书集注,孟子,科举,儒学

    儒学在无数儒家弟子的奋斗下,成就了2000多年的主流文化地位。最牛的一个人,一定是朱熹!他写下一本《四书集注》,把儒家的四部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变成了科举教材。《四书集注》形成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根基,被统治者定为官方参考书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集注》对朱熹到底有多重要?朱熹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