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第一部《风云际会》
作者:滕非
本套书以北宋端拱至皇祐年间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为线索,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吕夷简、韩琦、富弼等诸多著名历史人物间的交集为视角,以《宋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为依据,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6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第一部《风云际会》主要介绍与范仲淹同时代的大人物间发生的故事,意在交代范仲淹所处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同时还介绍了他少小立志、寄人篱下、良相良医、断齑划粥等生活。
在北宋的官场,寇凖绝对是一个奇葩的存在。
撇开功劳不论,数次拜相的寇凖不但是一个老油条,同时还是一个将倚老卖老胡搅蛮缠做到极致的人物。
毫不客气地说,跟一个这样的人共事很难:论资格比你老,论功劳比你大,论职务比你高,而且他还很不讲道理。
寇凖的难相处人所共知,先看看那些栽到寇凖手里的人员名单吧:真宗皇帝、他的后宫嫔妃和一些皇亲国戚,王钦若、丁谓、曹利用,光宰相及以上的人员就有这些。
这些人无一不是当时大宋朝最顶级的牛人,可惜的是,或因政见不同,或仅仅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这些人都曾先后载到寇凖手里,而且都输得挺惨,很多人甚至连一个回合都没打下来,就被完爆了。
每当狭路相逢,寇凖一向毫不客气,见人灭人见神灭神。他的自以为是且毫不顾忌让所有的人都头疼。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丁谓溜须。
“溜须”一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件事的主人公是寇凖寇凖和大宋另一牛人、宰相丁谓。
丁谓担任参知政事的时候,寇凖是丁谓的顶头上司。身为副手兼小弟的丁谓对寇凖毕恭毕敬,唯寇凖之言是听。某日宰相们在中书开会,开完会大家一起用餐。喝汤的时候,因为留着长长的胡子,寇凖的胡须被汤水打湿了。
丁谓见状,忙起身用袍袖为寇凖擦干了胡子。
寇凖当众笑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
一席话说得丁谓既羞又恼,从此对寇凖怀恨在心,这就是“溜须”一词的由来。
而丁谓,一个著名的绝顶聪明却不肯把聪明用在正道上的人,一旦被他恨上,他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利用各种手段对付你。遍翻史册,唯有几百年后大明朝号称小阁老的严世蕃可以与其媲美。
下属不是你的奴才,小人也有尊严。
士可杀,不可辱,奸臣也一样。
虽丁谓行有不当,但这样对待一个绝顶聪明的后生、晚辈兼下属,寇凖所作所为也真是没谁了。
而这只是寇凖性格的一面。
凡事先讲道理,讲不过就吵,吵不过就以势压人,如果以势压人不行,就摆老资格。如果摆老资格还不行,就在皇帝面前撒泼,这是寇凖对付人的一贯套路。
尽管如此奇葩,但后世对于寇凖的负面评价却不多,主要还是因为他为人刚正,而且做事一向出于公心。性格上的缺陷和做事风格不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主要依据。也许,另类的为人处世,正是寇凖独特的政治智慧。
王旦与寇凖先后拜相,但寇凖比王旦要早先一步。寇凖1004年正式拜相,寇凖拜相时王旦担任的是参知政事,是寇凖的下属。后来,王旦也于1006年正式拜相,但他的位置却在寇凖以下。
不久,寇凖犯错接连被贬,王旦却一直担任着宰相。
王旦比寇凖大四岁,论起功劳和资格来,寇凖却要老得多。因此,一开始寇凖就对这个虽然多吃了几年盐、但资历比他浅的文臣老兄并不怎么友好。
王旦不以为意。
据说,寇凖曾多次向皇帝反映王旦的短处。而王旦,却总是在皇帝面前称赞寇凖。
皇帝实在看不下去了,对王旦说:“你虽然称赞寇凖的优点,而他总是反映你的过错。”
王旦说:“道理本来就是这样。我在宰相的位置上时间坐久了,处理政事的过失必然会多。寇凖对陛下没有任何隐瞒,更体现了他的忠心与正直,这就是我看重寇凖的原因。”
王旦从不跟寇凖计较。大宋官员常朝不保夕,升贬如家常便饭。寇凖罢相后,宅心仁厚的王旦曾多次地在皇帝面前重新推荐寇凖。
寇凖由宰相罢为枢密使时,王旦任职中书。中书有文件送到枢密院,格式上违反了制度规定,寇凖直接拿着中书的文件向真宗汇报,王旦因此被皇帝责备,中书一干人等被责罚。被责罚以后,王旦只是拜谢,不做任何解释。
说实话,别人有错误不指出来,等着看别人的笑话,这类事情寇凖做得不少。
有初一就有十五。
不久,枢密院有文件送往中书,文件中也犯了同样错误。中书这些官员是干嘛吃的?跟那些枢密相比,中书人员可是专业选手中的专业选手,他们坐等的机会终于来了,兴奋的下属拿着文件给王旦看,意思是要王旦也照单报送给真宗。
报复的机会来了。
接到下属送来的文件,王旦却安静地说:“送回枢密院。”
寇凖接到中书送回让纠错的文件,很惭愧。见到王旦寇凖不免夸赞并感谢,但王旦不做任何回应,就像这件事情没有发生一样。
更多精彩故事
可识别下方二维码购买本书
近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