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名相寇凖,两次被罢相,死后没钱归葬故里

北宋名相寇凖,两次被罢相,死后没钱归葬故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1881 更新时间:2024/4/5 18:44:33

寇凖,是今天陕西渭南人,和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寇凖考中进士,做过县令也做过宰相。宋辽澶渊之盟,寇凖更是功不可没。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寇凖,德行合一。然而能臣、忠臣总是受到排挤,寇凖也不例外。

澶渊之盟使得辽朝认识到了宋朝的实力,不敢再轻易欺负宋朝。寇凖的功劳,朝野上下是有目共睹的,但正是这份功劳给他招来了祸患。因为寇凖立下了大功,所以当时的宋真宗甚为器重他,正是这份器重让朝中的奸邪小人们嫉妒心大发。

首先寇凖是个主战派,王钦若这个大妥协派最为痛恨寇凖。在他的奸佞之言下,澶渊之盟硬是成了一种耻辱,并且深深的让宋真宗信以为真。此后宋真宗对寇凖的器重便真就少了许多。寇凖任宰相时,注重选拔人才任人唯贤。可是在王钦若的一再攻击下,寇凖终被免去了相位。

寇凖被免去相位,后来便去了河南、陕西等地做官。朝中便剩下了丁谓、王钦若等溜须拍马之徒,竟用迷信手法哄得宋真宗不亦乐乎。有人说宋真宗不是个称职的皇帝,由此可见。后来的后来,宋真宗竟对这二人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真是可悲。

尽管后来丁谓又邀请寇凖入朝为相,但不过是这位奸佞之臣的诡计罢了。当时有门生劝寇凖称病不去为上策,可是耿直的寇凖后来还是去了。在一次宴会上,寇凖的胡须沾上了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其擦胡须。明眼人都知道,丁谓此举就是做戏给人看。耿直的寇凖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的体面。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寇凖。

后来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斩杀丁谓,拥立太子即位。事成后,想让寇凖为相。怎奈被小人出卖,最后失败。而丁谓就借此诬陷寇凖,说他也参与了密谋。虽然寇凖没有被杀,但却被再次罢相赶出了京城,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

雷州位于今天的广东省雷州半岛,在当时是比较荒僻的地区。初到雷州寇凖连像样的住房都没有1023年,忧病交加的寇凖病倒在床,终于同年九月病逝。寇凖死后他的妻子乞求宋仁宗,将其归葬故里。怎奈经费有限,后来不得不中途停滞,将寇凖埋到了洛阳巩县。

虽然后来寇凖又被昭雪恢复了名誉和爵位,得到了一些死后的殊荣。但是这样一位能臣,一位利国利民的贤臣,最后却是在贫病交加中离世,死后归葬故里的钱都不够,真是一种悲哀。这不仅是寇凖一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两宋的悲哀。

纵观两宋三百多年,莫不是文人相轻、尔我诈。统治阶级内部光顾着内斗了,皇帝软弱可欺几乎都是草包,而文臣奸佞的居多,堪用的武将更是备受欺压。三百多年赵宋,光是关起门来自己人跟自己人血腥了,一旦对外只会花钱求和,哪怕是喊人家爹也不肯挺起腰杆堂堂正正做一回男子汉。

上下五千年,软弱又龌蹉的王朝,我觉得赵宋是独一份。细翻宋史,净是受人胁迫之事,难得有几个铁骨铮铮的,最后还都落得寇凖一样下场。恨不得穿越回那个时代,抽那些妥协派们一个大嘴巴。

标签: 丁谓赵恒王钦若宰相奸佞宋朝

更多文章

  • 大宋朝第一鬼难拿寇凖是如何拜服王旦的?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出版社标签:王旦,丁谓,宰相,范仲淹

    本文选自《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第一部《风云际会》作者:滕非本套书以北宋端拱至皇祐年间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为线索,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吕夷简、韩琦、富弼等诸多著名历史人物间的交集为视角,以《宋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为依据,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6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

  • 三朝老臣心的寇凖浮沉于宦海终毁于刘娥之手,病逝雷州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刘娥,赵恒,宋太宗,宋仁宗,皇帝

    寇凖是一个很有才华之人,为人很刚正,刚正到什么地步?19岁中举,可谓是少年英才,他中举之后与宋太宗论事时,因为意见不相符,言语起了冲突,宋太宗气得想走,结果寇凖将他的衣服拉住,让宋太宗重新坐下,继续将事情讲完,讲清楚,再肯罢休。一般朝廷官员是没有这种胆量的,将盛怒之下的皇帝拉住还得逼他听完自己的意见

  • 古代名人智慧:王旦明升暗保息兵乱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王旦,赵恒,兵乱,京师,侍卫,宋朝,枢密院,古代名人智慧

    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北宋真宗时,张旻任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的任务是护卫京都,责任重大,故张旻严以治军,纪律严明,使那些惯于作威作福、抢掠敲诈的侍卫亲军们不堪忍受,及至于相互联络,准备发动兵乱,杀掉张旻。早有密探将此情况逐级报给宋真宗皇帝。宋真宗一听大惊,侍卫亲军若发动叛乱,直接

  • 王旦以为必死无疑,宋真宗赐“毒酒”,最后让他兴奋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乖史论标签:王旦,赵恒,宰相,寇准,皇帝,宋朝,王钦若,宋真宗,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1004年,宋真宗赏赐一壶御酒,王旦美滋滋提回了家,打开酒壶发现是一壶珍珠后,他笑不出来了。直到晚年,他都因此事后悔不迭。当宋真宗的内侍去传旨召王旦进宫时,他不知道宋真宗找自己有什么要事商量,王旦只好跟着内侍一起进宫。之后,王旦只见宋真宗摆了一桌美味佳肴。宋真宗对王旦说:“坐吧,今日的宴席就是为你而

  • 赏画 | 李迪《三顾图》(传)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李迪,三顾图,诸葛亮,绢本

    李迪《三顾图》(传)绢本 立轴 设色 82.5x175.7诗塘41.1x175.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的故事。画面上绘深山中一处茅屋,从打开的窗户可见诸葛亮正拿着书本仔细研读,童子正打开栅栏门看着前方巨石边的三个人,那这三个人应该就是来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和关羽、张飞了

  • 朱熹问买东西为什么不叫买南北,一10岁小孩儿说出了其中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咫尺的梦想载标签:朱熹,夫子,孝经,南北,宋朝,朱元璋,儒家思想

    商家因失误忘记将过期产品下架,顾客发现后去质问,双方争吵之下店主推了一把,顾客气急才说了重话。事情怎样解决不得而知,但上面短短几十个字却出现了一个高频词汇——东西第一次是指售卖的产品,第二次则是在骂人。明明是一个表示方向的词怎会引出如此多的含义?为什么买东西不能叫买南北呢?南宋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

  • 朱熹问学生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不知,被十岁孩童解出

    历史解密编辑:纯良的大叔标签:朱熹,孔子,儒家,儒学,学堂,宋朝,艺术家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思想体系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时代,于是各种新文化诞生了,这些文化彼此间不断的交锋,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百家争鸣时代。在那段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想,并且这些思想至今都还影响着我们,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又比如老子的道家思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主流,但这

  • 朱熹谈学习:闻大道,莫做俗儒,莫学权谋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文化育人标签:朱熹,儒家,功名,词章,俗儒,宋朝,艺术家

    “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朱熹在《大学章句序

  • 朱熹的一首《夏日》,朗朗上口,结尾颇有理趣,值得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一卿美食标签:朱熹,夏日,周敦颐,诗人,柴门

    夏天时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可是古代既没有空调,又缺乏有效的驱蚊装置,令人觉得苦夏难熬。人们晚上还要不时地与蚊虫作战,经常会感到睡眠不足,于是白天就有些昏昏沉沉,非要补上一觉才有精神。南宋一位诗人虽然闻名遐迩,但是他也是凡夫俗子,有时熬夜写作,日间也会感到疲倦乏力,甚至坐在那里就能睡着了。下面介绍朱熹

  • 江西人朱熹竟在成都有宗祠 春熙路科甲巷还因他得名

    历史解密编辑:天府新生活标签:朱熹,宗祠,广东,四书,宋朝,科甲巷,春熙路,江西省,成都市

    成都、十陵、朱熹宗祠,我相信即便是热衷文化旅游的人,也很难把这三个词语关联到一起。在成都十陵明蜀王家族墓地,也就是今天的青龙湖湿地公园里,居然有座规模不小的朱熹宗祠。本期内容,我们就讲讲这件和“考神”朱熹有关的趣事。朱熹画像朱熹,祖籍南宋徽州婺源 (今江西婺源县),出生在剑州尤溪 (今属福建建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