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朝老臣心的寇凖浮沉于宦海终毁于刘娥之手,病逝雷州

三朝老臣心的寇凖浮沉于宦海终毁于刘娥之手,病逝雷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计划儿 访问量:4901 更新时间:2023/12/9 9:53:17

寇凖是一个很有才华之人,为人很刚正,刚正到什么地步?

19岁中举,可谓是少年英才,他中举之后与宋太宗论事时,因为意见不相符,言语起了冲突,宋太宗气得想走,结果寇凖将他的衣服拉住,让宋太宗重新坐下,继续将事情讲完,讲清楚,再肯罢休。

一般朝廷官员是没有这种胆量的,将盛怒之下的皇帝拉住还得逼他听完自己的意见,并将事情解决,万一皇帝一怒,脑袋掉的概率不高,但是免官的机率还是很高的。

一个皇帝够不够英明,不是看他能力有多强,而是看他能不能听得进反对意见,不同意见。汉高帝、汉文帝、唐太宗、汉武帝、宋太宗这些人都能听得见反对意见。

宋太宗事后想想寇凖这小伙子还真心不错,给出一个很高的评价:

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列传·卷四十》

这个评价即是夸寇凖,也是夸自己像唐太宗一样英明。

一个人如果习惯另一个人唱反调,那个人突然消失,就会觉得怪怪的,像失去什么一样。

宋太宗就是这样的人,因为寇凖这个人为人刚正再加上自己的脾气又很臭,得罪了一大堆人。张逊和他在朝堂上吵架,两个人互揭短,很不体面,最后宋太宗很生气两个各大五十大板,寇凖被外放到青州。

朝堂之上没了寇凖,宋太宗觉得很不习惯,因为听不到唱反调了,于是有些闷闷不乐,就问内臣,寇凖这家伙在青州过的开心不?

底下人也不知道皇帝这么问是什么意思,就告诉他寇凖在青州过的不错。宋太宗听完就更郁闷了,后来多次问起,底下人再笨也知道皇帝想将他召回朝廷。第二年就将他弄回来了,任参政知事,相当于副相吧。

寇凖的能力是很强的,他帮宋太宗解决心头大患,那就是立太子一事。

要知道宋太宗是从他哥哥手中接过皇位的,应该传给谁?传给自己的儿子,还是哥哥的儿子。

传给哥哥的儿子似乎心不甘,如果传给自己的儿子,本来外面就有传言自己的哥哥赵匡胤是非正常死亡的。

寇凖从青州回来后与赵光义见面,见面的场面不像是君臣,倒像是老朋友,很温馨。

赵光义看到寇凖回来,就撩起裤脚给他看自己的腿伤,然后说你怎么回来这么迟。

寇凖说我没有得到召见不能回京。

接着赵光义说你看这些孩子中哪一个可以立为皇储。

寇凖很刚,但也很尖滑,他说皇帝不要听别人的,要挑选有名望的。

赵光义想了很久,让所有人退下之后,说了一个人的名字:襄王。

寇凖说皇帝既然想立襄王,就立他吧,就这样襄王担任开封府尹,接着就被立为皇太子。

开封府尹是最关键的职位,王爷被任命这个职位是一个风向。

宋朝的前身后周的柴荣,赵光义自己,他弟弟赵廷美都担任过这个职位。从赵廷美担任开封府尹可以看出原来的传位顺序。

寇凖为什么说要找声望高的呢?因为声望高的才能压得住众口,特别是这个皇位传递的规则。看上去寇凖这句话很奸滑,实际上很智慧。

襄王就是宋真宗赵恒,他继位之后自然对寇凖十分感激,要知道寇凖的才华和实力都摆在那里,而且对自己也有大恩,想重用,但又怕寇凖这脾气。

寇凖的脾气真的很坏,比如他的南北观念是很重的,宋真宗时期,有一次定状元,有两个人选:蔡齐、萧贯 。一时难以决定,最后寇凖说蔡齐可以, 萧贯不可以。他出去之后说我又为北人争得一状元。整个故事见宋朝科举中个状元有多难,要有实力,还要具备颜值,地域等因素?

晏殊作为江南人也差不一点被寇凖打压,最后因为宋真宗实在喜欢才得留。

另一方面据说寇凖好喝酒,在家里请客,谁不喝醉不能离开,有些官员有紧急要事去处理,他也不开门放行,以至于这些官员爬狗洞出去。

最后毕士安力荐寇凖能当好,这样才拜相了。

寇凖对宋真宗同样有大恩,如果没有寇凖,宋朝或许提前变成南宋了。当满朝文官主张跑路时,寇凖连哄带骗将宋真宗弄到澶渊,最后与辽国签订了宋辽两国长达百年的协议《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背后的宋辽外交战有介绍。

这大概是寇凖最高光的时刻。

人一般是这样,到了高峰就只能选择走下坡了。俗话说树大招风,更何况是名利场呢。

宋真宗的气度与宋太宗比起来自然差远了,寇凖很快被打压,外放到地方去当地方官,当然一度又回当朝廷任相。

寇凖与刘娥是怎么接下梁子的呢?

宋真宗的皇后死后,他想立刘娥为皇后,遭到寇凖等重臣的反对,主要说刘娥出身不好,孤女而且是一个二婚的。这些都是刘娥的痛,你可以想象得出刘娥会对寇凖等人有多恨。

宋真宗是真的喜欢刘娥,此二人一合计,就借刘娥身边的宫女过桥,也就是由宫女生下孩子,再宣称这个孩子是刘娥所生。

这个宫女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这个故事也被后世编成《狸猫换太子》。

刘娥到后期直接干涉朝廷事务,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刘娥自然不会去找寇凖这样的老臣,他找到丁渭,两个一合伙就将寇凖给废了。

寇凖被刘娥和丁渭等人联手收拾后,病榻中的宋真宗还不知情,还问怎么这么多天都没有看到寇凖了。

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宋史列传·卷四十》

宋真宗打心底还是信任寇凖,但此时大权已经在刘娥手中了。刘娥干脆将寇凖一帮人定性为寇党,和丁渭一起进行清洗。其中周怀正、李迪等都在清除行列。

丁渭后来在宋仁宗时期被刘娥收拾了,寇凖在宋仁宗朝病死在雷州半岛,终死也没有办法再回朝廷。

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这是寇凖生命倒计时所写的诗。

1033年刘娥一死,宋仁宗就马上给寇凖平反,恢复寇凖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赠中书令,谥号“忠愍”。

对宋皇室有大恩的一代奇才三朝老臣心的寇凖终究不是刘娥的对手!

标签: 刘娥赵恒宋太宗宋仁宗皇帝

更多文章

  • 古代名人智慧:王旦明升暗保息兵乱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王旦,赵恒,兵乱,京师,侍卫,宋朝,枢密院,古代名人智慧

    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北宋真宗时,张旻任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的任务是护卫京都,责任重大,故张旻严以治军,纪律严明,使那些惯于作威作福、抢掠敲诈的侍卫亲军们不堪忍受,及至于相互联络,准备发动兵乱,杀掉张旻。早有密探将此情况逐级报给宋真宗皇帝。宋真宗一听大惊,侍卫亲军若发动叛乱,直接

  • 王旦以为必死无疑,宋真宗赐“毒酒”,最后让他兴奋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乖史论标签:王旦,赵恒,宰相,寇准,皇帝,宋朝,王钦若,宋真宗,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1004年,宋真宗赏赐一壶御酒,王旦美滋滋提回了家,打开酒壶发现是一壶珍珠后,他笑不出来了。直到晚年,他都因此事后悔不迭。当宋真宗的内侍去传旨召王旦进宫时,他不知道宋真宗找自己有什么要事商量,王旦只好跟着内侍一起进宫。之后,王旦只见宋真宗摆了一桌美味佳肴。宋真宗对王旦说:“坐吧,今日的宴席就是为你而

  • 赏画 | 李迪《三顾图》(传)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李迪,三顾图,诸葛亮,绢本

    李迪《三顾图》(传)绢本 立轴 设色 82.5x175.7诗塘41.1x175.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的故事。画面上绘深山中一处茅屋,从打开的窗户可见诸葛亮正拿着书本仔细研读,童子正打开栅栏门看着前方巨石边的三个人,那这三个人应该就是来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和关羽、张飞了

  • 朱熹问买东西为什么不叫买南北,一10岁小孩儿说出了其中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咫尺的梦想载标签:朱熹,夫子,孝经,南北,宋朝,朱元璋,儒家思想

    商家因失误忘记将过期产品下架,顾客发现后去质问,双方争吵之下店主推了一把,顾客气急才说了重话。事情怎样解决不得而知,但上面短短几十个字却出现了一个高频词汇——东西第一次是指售卖的产品,第二次则是在骂人。明明是一个表示方向的词怎会引出如此多的含义?为什么买东西不能叫买南北呢?南宋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

  • 朱熹问学生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不知,被十岁孩童解出

    历史解密编辑:纯良的大叔标签:朱熹,孔子,儒家,儒学,学堂,宋朝,艺术家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思想体系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时代,于是各种新文化诞生了,这些文化彼此间不断的交锋,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百家争鸣时代。在那段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想,并且这些思想至今都还影响着我们,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又比如老子的道家思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主流,但这

  • 朱熹谈学习:闻大道,莫做俗儒,莫学权谋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文化育人标签:朱熹,儒家,功名,词章,俗儒,宋朝,艺术家

    “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朱熹在《大学章句序

  • 朱熹的一首《夏日》,朗朗上口,结尾颇有理趣,值得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一卿美食标签:朱熹,夏日,周敦颐,诗人,柴门

    夏天时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可是古代既没有空调,又缺乏有效的驱蚊装置,令人觉得苦夏难熬。人们晚上还要不时地与蚊虫作战,经常会感到睡眠不足,于是白天就有些昏昏沉沉,非要补上一觉才有精神。南宋一位诗人虽然闻名遐迩,但是他也是凡夫俗子,有时熬夜写作,日间也会感到疲倦乏力,甚至坐在那里就能睡着了。下面介绍朱熹

  • 江西人朱熹竟在成都有宗祠 春熙路科甲巷还因他得名

    历史解密编辑:天府新生活标签:朱熹,宗祠,广东,四书,宋朝,科甲巷,春熙路,江西省,成都市

    成都、十陵、朱熹宗祠,我相信即便是热衷文化旅游的人,也很难把这三个词语关联到一起。在成都十陵明蜀王家族墓地,也就是今天的青龙湖湿地公园里,居然有座规模不小的朱熹宗祠。本期内容,我们就讲讲这件和“考神”朱熹有关的趣事。朱熹画像朱熹,祖籍南宋徽州婺源 (今江西婺源县),出生在剑州尤溪 (今属福建建阳,也

  • 解读四书集注说朱熹,大事难事看担当,小事琐事看修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朱熹,四书集注,孟子,科举,儒学

    儒学在无数儒家弟子的奋斗下,成就了2000多年的主流文化地位。最牛的一个人,一定是朱熹!他写下一本《四书集注》,把儒家的四部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变成了科举教材。《四书集注》形成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根基,被统治者定为官方参考书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集注》对朱熹到底有多重要?朱熹临

  • 高清经典 | 朱熹《复允夫纠掾书》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朱熹,贤弟,宋朝,理学家,复允夫纠掾书

    朱熹《复允夫纠掾书》纵33.5厘米、横45.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朱熹,字符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之一,工书法,用笔沉着顺畅,洒脱自然。释文:七月六日,熹顿首。前日一再附问,想无不达。使至承书,喜闻比日所履佳胜。小一㛐(嫂)千一哥以次俱安。老拙衰病,幸未即死。但脾胃终是怯弱,饮食小失节,便觉不快。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