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长相俊美,英武不凡,可惜出身于寒门,注定一生难有作为。十六岁那年,兄长参与斗殴致人重伤,你舍身为哥哥顶罪,成了黥面充军的罪犯,是世人所鄙视的“贼配军”。
你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练习骑射,无论严寒酷暑从不停歇。终于你凭借过人的武艺,加入了皇帝的近卫军部队。十多年后,叛贼建国称帝,屡次袭扰边境,朝廷派兵抵抗,却接连吃了败仗。
此时你和一群近卫军,被派到边境增援。你率领一支数百人的军队,驻扎在最前线。边地的驻军早被敌军打破了胆,不敢直面交战。为了重振士气,你身先士卒,每次都是第一个冲锋,敌人的箭矢如雨点般射来,你不避不让,单枪匹马冲入敌营。
宋军见主将如此勇猛,保家卫国的热血重新沸腾,跟着你一起冲锋杀敌。你在这里呆了四年,前后打了25场战役,身上满是刀伤箭疮。安远一战,你已经重伤不起,然而听到敌军来犯,你又披甲上阵,将敌军挡在了城外。
四年内你立下了许多功劳,攻陷了金汤城、夺取了宥州,焚毁了敌军多年储备的军粮,消灭了敌国七个部族。从此敌军对你闻风丧胆,你作战勇猛的风格,在整个战场都极为突出。
领导召见你谈话,发现你对兵法颇有研究,于是将你推荐给主帅。主帅对你寄予厚望,送给了你一部《左氏春秋》,希望你能多读兵法历史,将来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
此后你又研习兵法,挑灯夜读,历代名将的兵法都烂熟于心。因为战功卓著,你一路升迁,做到了泾原路副都总管。某日敌国大举来犯,你并没提前得到消息,因此身边只有少量的士兵。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你沉稳地列阵迎敌,最后用所学的兵法出奇制胜,一举击败了数倍于己敌军。你诸多辉煌的战绩,让敌国感受到了畏惧,他们向朝廷称臣求和,边境的威胁暂时解除。
皇帝对你的功绩大为赞叹,他看到你脸上的刺字,想要用药水替你抹掉。你说自己出身寒门,却得到皇帝的赏识,从小兵升为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所以你要留着这刺字,让天下人看看,只要一心为国家,国家必不负你。
皇帝大为感动,紧紧地握住了你的手。又是一个十年,你镇守西北防范敌军,一步步升到任枢密副使,是正二品的官职。你深感皇恩浩荡,要尽最大的努力报效国家。不久西南地区有叛军建国称帝,叛军接连攻下九个州,朝廷派出的两位大将,都被叛军杀害。
文武大臣皆惊惧不安,因为军中的精锐,都在西北边关防御,朝廷几乎再无援军可派,但西南叛乱若不能尽快平息,定然会酿成大祸。就在此时,你挺身而出,皇帝说:“我无兵给你。”你却说只要少量禁军,就可以把叛贼首领的头颅带回来。
凭借以往的战功,你享受一生富贵,但此去一旦失败,便会万劫不复。即便你得胜归来,也会因功高盖世,遭到文臣的排挤构陷,但你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抵达前线后,你拉拢了当地少数民族部落,巧妙地利用兵法,平定了这场叛乱。
回到京城之后,皇帝升任你为枢密使,这已经是武将最高的职位,之前本来是由文臣担任的。你担心的事终于到来了,那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是不容许武将成为宰相的。文臣开始抱团攻击你,他们说你家的狗长出了角,这是不详的征兆。
你因为洪水灾害,带着家人搬到了佛寺居住,他们便说你心怀不轨。文官三番四次上奏,说要将你赶出京城。你不知道该如何争辩,只得比以往更加小心。面对同僚的嘲讽,你一笑而过,遇到比你职位的文官,你总是绕路而行。
你的部下被判处死,你也不敢以官职压人,只是不断地恳求,可对方却在你面前斩了你的部下。你握紧了拳头,却又松开了,最后失魂落魄回到家中,那个让无数敌人胆寒的将军,此刻怯懦得让人心疼。你不是贪恋枢密使的职位,而是想作一个榜样。
国家近百万的将士,他们均以你为荣,只要你还在枢密使的位置上,百万将士就有了动力和希望;你就是一面活的旗帜,只要你不倒,尚武精神依旧存在。你以为只要表现得足够谦恭,他们就会放过你。可文官们的攻击更加猛烈,皇帝终于顶不住巨大的压力,免除了你枢密使的职位,将你调离京城。
文官集团却依旧不放心,怂恿皇帝以慰问的由头,派人隔三差五地监视你。一生光明磊落的你,难以承受这种猜忌和怀疑,终于,你因为忧愤而去世!
文官松了一口气,他们认为朝廷最大的威胁解除了,可他们却不知道,你用一生唤醒了的尚武精神,再次被驱散干净了。将士们再也没有进取心和荣誉感,他们的热血被冷水浇得一片冰凉。
在你去世的几十年后,敌国的铁骑踏进中原,朝廷再无敢战之将,也无舍死之士,你拼死守护的土地和百姓,终究还是沦落敌国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