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范仲淹是个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斐然,广为人知,范仲淹的诗词有种浩然之气,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岳阳楼记》、《江上渔者》,特别是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影响了后世数代人的思想。但其实范仲淹不止文能安邦,他还是一个武能定国的人,有人称他为当世文武第一人,夸张吧?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范仲淹的军事方面的才能。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在他两岁时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也就跟随继父改名朱说。在得知自己身世后,范仲淹毅然辞别他的母亲,发奋图强,到应天府求学。
范仲淹
公元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有了朝廷俸禄,范仲淹就把母亲接来奉养,直到他母亲去世后,范仲淹才认祖归宗,恢复本姓名。
范仲淹因多次直言劝谏而被贬,但还是初衷不改。著名文人梅尧臣在《灵乌赋》中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气节。
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
宝元元年(1038年),原是宋臣的西北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西夏活,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第二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宋境,在三川口大败宋国军队,集兵在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范仲淹临危受命,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后,慧眼识珠,先后提拔了提拔了当世名将狄青、郭逵、张亢、王信和种世衡等,直接影响到北宋好几代的边境安宁。特别是狄青,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教导狄青
还有种世衡,可能说这个名字,大家还不是十分熟悉,但是说道种家军,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晓了吧。种世衡就是种家军的开山人,后经历种诂、种谔、种诊、种一、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等五代种家人,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种家军无数将士血染黄沙,可歌可泣,被称为北宋的顶梁柱。《水浒传》中鲁智深非常尊敬的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就是指北宋戊守边关的种谔与种师道、种师中父子三人。
“种家军”开山人种世横
而后再整顿军治,分六部加强训练,使得军队制度恍然一新,六部将士用命,令行禁止。康定元年(1040年)九月,范仲淹就派兵相继夺回塞门诸寨、白豹城,修复已破荡的金明寨、万安城等,使得入侵的西夏保安军、镇戎军被迫撤军。再派狄青等攻取西界芦子平,种世衡兴筑青涧城,种世衡在短短时间内,就在西北边疆建起了一座抗击西夏的新城池。十月,再派遣朱观等人袭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余寨,修筑鄜城。依靠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训练新的兵法制度,宋仁宗下诏为这支军队定名“康定军”。
康定军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宋仁宗下诏命泾原、鄜延两路同时出兵,讨伐西夏,范仲淹上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缓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修建可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康定二年二月,西夏李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怀远,声称要攻打渭州,诱宋军深入。宋仁宗不顾范仲淹提出的以守待攻建议,批准夏竦、韩琦大举反攻计划,韩琦派环庆路大将任福率兵出击,在好水川遭遇埋伏,任福等十六名大将战死沙场,损失兵力一万五千多人。
好水川之战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李元昊再次分兵两路大举攻宋。宋夏双方在定川寨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再次损失近万兵士。李元昊乘胜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李元昊得知消息带领军队撤出边塞。宋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她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范仲淹为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西夏军再无机可乘,又惧范仲淹威名,再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范仲淹
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被迫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不久再升为参知政事(宰相副职)。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上奏仁宗和、守、战、北四策:请朝廷力行七事: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専于遣将;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王安石变法的前奏)新政实施后,得罪了不少人,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六月,范仲淹自请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他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新政的声音愈演愈烈,宋仁宗便罢免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调知颍州。范仲淹带病上任,五月二十日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先后追赠范仲淹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
王安石: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黄庭坚: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朱熹: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况钟:仰止范文正,宋朝第一人。
一代伟人: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资料参考自:《宋史》、《宋明臣言行录》、《宋朝事实类苑》、《范文正公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