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相比秦侩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

相比秦侩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4303 更新时间:2023/12/12 4:59:05

欧阳修3次上奏,把狄青赶出汴京,害他49岁惊惧而死,却名声无损,依旧是北宋文忠公,后世也很少提及此事。

相比之下,秦桧陷害岳飞的代价可就大了。

作为南宋初年宰相,秦桧被后人骂得狗血喷头,雕像还在岳飞祠前跪了800多年。

同样是陷害功勋卓著的名将,为何欧阳修陷害狄青毫发无损,秦桧陷害岳飞就人尽皆知呢?

狄青功勋卓著,为何被陷害时,不仅无人为他喊冤,连后世都不曾为他沉冤昭雪呢?

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来了解狄青的战神之路。

狄青出身寒门,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少年时,他因为和人打架,被抓进监狱,判处发配充军的惩罚。

但人生可能就是这样,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你奋发向上,就算再低的起点,也有成为人上人的可能。

在军队中,狄青崭露头角,他学会了骑射,而且技艺精湛,很快就得到了赏识。

李元昊叛乱时,30岁狄青前往边疆作战,改变屡战屡败的局面,亲自做先锋,屡立奇功,让西夏人闻风丧胆。

后来,北宋在和西夏对战时,只要挂上狄青的画像,宋军就能士气大振,西夏军就蔫了一半。

因为这场战役实在赢得漂亮,在军队奋斗十多年的狄青,也终于受到宋仁宗的重视。

此后,他不断被重用,被加封,最终在44岁这年,进入执政之列,出任枢密副使。

纯武将靠着战功,居然能出任枢密副使,这在整个北宋都是奇迹。

后来,在平定邕州叛乱的过程中,狄青坚决拒绝向周边小国借兵,出其不意、麻痹敌人,解决了广南叛乱。

这是北宋统一以来,赢得的最大的边疆战争。

宋仁宗非常高兴,立马任命他当了枢密使。

可以说,狄青寒门出身,绝地反击,一路扶摇直上,简直拿了爽文男主的剧本。

然而,就在他当上枢密使之后,他就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被贬官、被赶出了京城。

而将狄青贬黜的理由,也滑稽得可笑:

理由1:狄青家的狗长了角;

理由2:狄青家里多此发光;

理由3:狄青因为避水住到了佛殿上……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被贬黜后的第二年,狄青就去世了,享年49岁。

正史上是这么写的:

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取自《宋史》)

“疽发髭”,就是嘴角长了毒疮。

乍一看,狄青的死,似乎和欧阳修没有半点关系,就是他自己运气不好,被皇帝厌弃,又在被贬之后生了毒疮,抵抗力不好而亡。

但如果你细看史书,就会知道,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我可以很肯定,北宋名将狄青,就是死在了文官集团的运作之下,其中,欧阳修的3次上奏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在欧阳修上书之前,狄青一路扶摇直上,已经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使。

但欧阳修的3次上奏结束,狄青已经彻底从被宋仁宗信任,到了被宋仁宗厌弃的地步。而整个过程中,狄青什么都没有做,也什么都没做错。

欧阳修的第一次上书:1056年的《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

公元1056年,47岁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向宋仁宗提交了一份上书。

在这篇上书中,欧阳修全篇都围绕着狄青展开。

他担心武将权势过高,黄袍加身的事件再度重演;

他认可狄青之前立下的战功,可言语之中尽显轻蔑,“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如青所为,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

甚至,他也直接表明,作为武将的狄青应该知进退,避免自己过多参政,可狄青却当了枢密使,实实在在地和文官一起参政,真是“青本武人,不知进退”。

“但武臣掌机密面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伏望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祸乱之迹,制于未萌。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事制变。”(节选)

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欧阳修还主观判断,认为狄青对北宋政权具有现实威胁。

2年前,欧阳修被陷害遭贬,辞行时,宋仁宗心生不忍,便下令让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研究史书。

如今,欧阳修以研究史书的名义,向宋仁宗上书,分析狄青的行为,也算名正言顺,且似乎不带个人恩仇。

但综合来看,欧阳修上书的基调是,极力建议宋仁宗,将狄青贬谪,把他赶出京城。

欧阳修的第二次上书:《上仁宗论水灾》第一疏

欧阳修的第二次上书,倒也没有过多提及狄青,而是比较夸张地描述了各地水灾情况。

他的用词非常浓墨重彩,比如“号呼昼夜”“人畜死者不知其数”等,意在强调着不是一次普通的灾难,而是一场具有警告意味的天神示警,即“天地之大变”。

紧接着,欧阳修就指出,这样的大变之下,君王必然要思考社稷的安危,当务之急,有两件事情要赶紧做:

一件是尽快选择宗室的贤能之人立储君;

一件便是立刻罢免枢密使狄青。

“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臣前有封奏,其说甚详,具述青未是奇材,但于今世将卒中稍可称耳。虽其心不为恶,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节选)

发水灾,和狄青有什么关系?

简单来说,大家可以理解为怪力乱神,即狄青是武将,那么他就不应该出现在朝堂。

而这封上书的阴险用心还在于,年近50岁的宋仁宗,还没有儿子,自然无法立太子。

而国无储君,国本动摇。

因为没有皇储,拥有赫赫战功、又被将士们喜爱的狄青,就是朝堂上最大的威胁。

若是狄青玩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岂不是让历史重演?

这就是欧阳修的险恶用心,将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放在一起,展现自己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同时暗戳戳表明,想要破局,就只能做1件事:罢免狄青。

只有罢免了狄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铲除潜在风险。

而且,他还大言不惭表示,只有罢免狄青,把他外派出去,才能既保全了狄青,也保全了朝堂,属于两全其美。

欧阳修第三次上书:《上仁宗论水灾》第二疏

“今欲救大弊,弭大患,如臣前所陈一二大计,既未果为,而又不思众贤以济庶务,则天变何以塞, 人事何以修?”(节选)

欧阳修的第3次上书,没有直接提及狄青,而是花了大篇幅描述水灾情况,同时举荐了包拯、王安石等人,提出了部分赈灾事宜。

但在后半部分,欧阳修再次花了很大的篇幅,劝谏宋仁宗将狄青贬谪。

为了达成贬黜狄青的目的,欧阳修还搬出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表示天谴已经来到,希望陛下一定要好好深思。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欧阳修的3次上书,阴险之处在于,直接把狄青划入江山社稷的对立面。

重用狄青,就会国本动荡。

想要江山社稷安稳,就必须贬黜狄青。

而对于欧阳修的言论,狄青可能完全不知情,也就不可能有机会为自己辩解。

就算他有机会为自己辩解,武将的嘴皮子,也没有文臣的利索。

而在欧阳修的坚持下,以文彦博为首的文官集团也加大了对狄青的打击力度,合力将他排挤出中枢机构。

这是明晃晃的阳谋,利用宋人畏惧武将的心理,将狄青逼得无处容身。

这是一场针对狄青的阴谋,而狄青的所有依仗,就是宋仁宗的信任。可人心易变,宋仁宗最初并不愿意罢黜狄青,他知道狄青的能力,也知道他有着无可挑剔的忠心。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最后连宋仁宗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了。

在文官集团接二连三的集体轰炸中,宋仁宗不可避免想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

当年,赵匡胤也的确对后周、对周世宗非常忠心,但最后,他还是在将士拥护、黄袍加身之下,发动了陈桥兵变。

先例在前,宋仁宗就算再信任狄青,也不得不防备他。

若无欧阳修的上书,若无文官集团的运作,宋仁宗就算怀疑狄青,也不可能真正贬斥他。

但欧阳修为宋仁宗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一切都是为了保住狄青能够善终。

《宋史》:“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就这样,在欧阳修的3次上奏之下,宋仁宗将狄青免了官,赶出了京城。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太天真了。

文官集团并没有因此放过狄青,狄青喊冤离开后,心情郁结,还受到了多方监视。

朝廷每个月都会派太监去看望狄青,一个月两次,顶着探望和关心的名义,干的是监视的事情。

狄青在朝廷立待多年,怎么可能不知道里面的弯弯绕绕?

《野客丛书》: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

狄青很憋屈。

他为北宋呕心沥血、战斗十多年,什么都没有做,仅仅因为有战功、军士们臣服就遭到莫须有的怀疑。

莫名其妙被贬谪不说,到了晚年,他每个月还要受太监2次气?

这事,放在谁身上恐怕都难以接受。

更何况,狄青可是那个在战场上威风凌凌的将军。

他心情郁结,到后来,更是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要害他。

被贬黜后的次年,狄青就因病去世了。

狄青或许是因病而亡,但这种被监视、被怀疑的郁结和惊惧,也算得上死亡的加速器,因此,我认为,将狄青之死,认定为北宋文官的阴谋也不为过。

如果一定要为狄青的死,找一个罪魁祸首,那么欧阳修当之无愧。

他的3次上书,足以达到“陷害致死”的程度。

但奇怪的事就在这里。

秦桧陷害岳飞,人尽皆知,被骂了800多年,跪到如今都没能站起来。

但陷害狄青的欧阳修,名声无损,被封文忠公,依然是人人称赞的北宋名臣。

少有人知道他陷害狄青,而狄青的冤屈,更是少有人知。

都是陷害名将,为何而欧阳修能独善其身?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

其一,同样是被陷害,岳飞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

岳飞被秦桧陷害谋反,被宋高宗下令赐死。

据说,岳飞被赐予了“拉胁”之刑,即用重物猛烈锤击胸胁,活活把人打死。

而在谋反的供词上,岳飞悲愤地写下八个字“天理昭昭,天理昭昭”。

一代名将,落得如此结局,闻着伤心、听着流泪。

而岳飞的遗骸,也没有被好好对待,还是狱卒偷偷背出去埋葬的。

岳飞的长子被杀,次子在狱中悲愤而死,三个小儿子业被流放。

这样一笔家破人亡的仇恨,怎么能不让后人铭记?

相比之下,狄青的结局要平和很多。

在明面上,他只是被免官,从中枢调去了地方,然后再地方上病故,并没有遭遇如岳飞一样的残忍对待。

其二,狄青被陷害,是整个文官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顺应了北宋官员制度;而岳飞被陷害,秦桧干的是叛国之事。

岳飞在对金作战即将胜利时,被秦桧陷害谋反,付出的代价,不仅是个人、家庭的代价,更是北宋之辱。

而罪魁祸首秦桧,和金国联合陷害岳飞,不仅是在报个人私怨,更是在叛国。

叛国贼,不管放在那个时代,都人人得而诛之。

毕竟,一个人能够背叛自己的国家,就能背叛任何人。

但欧阳修等文臣,对待狄青的仇恨,并不是出于个人的私怨。

他们反对的是武将入仕,顺应的是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害怕的是黄袍加身再次上演,威胁江山社稷的稳定。

换言之,就算我非常不认可欧阳修的关键,但也必须承认,他的上书,做的是他骨子里相信的,真正能够保护江山社稷的事情。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狄青之死,是北宋官场风气造成的,是集体运作的结果。

其三,狄青没有被平反,因而知道的人少;而岳飞被重点平反,被后世皇帝特别宣传,以鼓励后来的武官为国效力。

狄青的结局,让人愤慨,可在明面上,他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冤屈。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狄青虽然被罢官,但没有被定罪,没有入刑,只是从中央官员,变成了地方官员。

狄青去世时,宋仁宗也给足了他体面,亲自在禁苑为他举哀,还追赠他为中书令,为他赐谥号“武襄”。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五》帝发哀苑中,赠中书令,谥武襄。

后世的皇帝宋神宗,对狄青也非常好,在给将帅排名时,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亲自为他做祭文。

由此可知,狄青虽然死得憋屈,但在身后事上,没有任何反差和波折,相当体面。

而岳飞就不一样了。

宋高宗赵构以谋反罪杀了岳飞,自然不可能给他体面的葬礼。

后来的宋孝宗,却直接下令为岳飞平反,并且声势浩大,恨不能人人都知道。

岳飞不仅官复原职,还被追封,他的后人也被找出来录用……

此后,宋朝的皇帝,只要想振奋士气、鼓舞军心,就会把岳飞搬出来,大加赞赏和追封。

从这个层面来看,岳飞被皇室打造成了一个用来鼓舞军心的符号。

而宋朝之后的皇室,对岳飞的宣传也从未停止。

渐渐的,我们都知道了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知道了秦桧陷害岳飞的事情,我们恨得咬牙切齿,却忘了,可能这些事,不是我们自己想知道,而是有人故意想让我们知道。

至于狄青,他没有被打造成符号,而欧阳修顺应规则而为,自然也无需为逼走狄青付出代价。

以上3点,是我认为欧阳修陷害狄青,很少有人提及的理由。

最近研究宋史,看着狄青的故事,我还是很感慨。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处在高位者,若是认知出现了偏差,就会出现极其可怕的代价。

而狄青被贬之后,宋朝武将彻底衰退,到了后期,几乎没有能够领兵作战的将军。

是宋朝的士兵不行吗?其实不是,当年狄青率军平定邕州叛乱之前,宋军也是屡战屡败,文臣都建议花钱向周围小国借兵。

但狄青都拒绝了,他坚信士兵能行,一意孤行,在所有人都觉得他必死无疑的情况下,打赢了这场宋朝最大的边境胜利。

北宋,从来不缺能征善战的士兵,缺的是统筹三军的将帅啊!

更多文章

  • 文官的话凉了大将狄青的心,武将地位太低,难怪宋朝积贫积弱!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狄青,宋朝,韩琦,岳飞,皇帝,文官,范仲淹,官宦世家

    说起富而不强,宋朝敢称第二,就没有哪个朝代敢称第一:拥有全世界GDP的三分之一或一半(也有人说占八成),每年军费占国库收入的六七成乃至八成,但是周边只要是个国家就可以吊打它,辽、金、蒙古自不必说,就连从陕北横山县起家西夏,也能靠痛打赵宋,每年都能得到15万匹绢、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的“岁赐”。按照现

  • 只提一个名字说一句话秦桧害岳飞欧阳修陈执中害狄青都轻易得逞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秦桧,岳飞,狄青,欧阳修,陈执中

    宋代文官地位高,武将地位低,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宋代富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什么事情都是皇帝老儿一个人说的算,是让文官压制武将,还是让武将放心建功,或者让太监出来搞平衡甚至掌权,根子都在皇帝那儿。重文还是重武,跟时代环境和周边局势有关,正像汉朝陆贾所说的那样:天下安,注意相;

  • 古代名人智慧:狄青出其不意袭险关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狄青,大军,天明,雍州,将领,宋朝,安抚使,古代名人智慧

    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宋仁宗皇祐年间,广源州(今越南高平)侬智高反叛,夺州破县,兵围广州(今广东广州)。朝廷多次派人进剿不胜,只好从西北边防调来智勇闻名的大将军狄青,任命他为安抚使,负责征讨事宜。狄青接任之后,调兵遣将,向西南进军,同时与前安抚使孙沔交谈,摸透以前出师不利的原因。孙沔讲前几次

  • 狄青真是被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官集团迫害至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狄青,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岳飞,王安石

    狄青:沙场边塞事,横槊赤子情北宋出相,南宋出将,这是今人对宋代两朝官员的基本认识,北宋时,名相辈出,范仲淹、吕蒙正、王安石;南宋时,将星闪耀,岳飞、韩世忠、孟珙,俱是千古之名臣名将。但是,一旦反过来,那就有些惨不忍睹了,南宋好像除了奸臣还是奸臣,北宋除了初期跟着太祖起兵的一帮战将外,其他能上到台面来

  •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杨家将、狄青说:谁说的?给我站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狄青,张浚,西夏,陆秀夫,神话剧,古装剧,中国传统音乐,杨家将(无线电视剧)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这句话出自于哪里,我们不去追究了,总之是个名人。我们今天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这句话怎么去理解。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宋没有良将,南宋没有良相。这话要是被北宋的种家将、折家将、杨家将、狄青听见,不跳出来跟他拼命才怪。种家将,山西名将世家。第一代,种世衡,受范仲淹提拔,镇守北

  • 真奇怪啊,欧阳修逼死名将狄青,为何没人像骂秦桧那样骂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欧阳修,狄青,秦桧,皇上,岳飞

    谁说没人像骂秦桧那样骂欧阳修?有人骂了,只不过声音太小,没什么人关注罢了。而且,拿欧阳修和秦桧相提并论,可能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基本上是谁骂谁遭到鄙视。事实上,更多人的认为欧阳修不但没害狄青,还在用心呵护狄青。下面就这两种人谈一谈。像骂秦桧一样骂欧阳修陷害狄青的代表人物是清人昭梿。昭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 欧阳修本想救狄青,为何却要上奏弹劾他?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欧阳修,狄青,宋仁宗,范仲淹,司马光,宰相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名人云集的年代,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灿烂时光。在这段岁月中,我们可以点出的名人有很多,比如欧阳修、苏轼、晏殊、范仲淹、狄青等等。而这些人,很多其实是有所交集的,比如欧阳修和狄青便是曾经的同事,前者因为才华横溢而闻名天下,后者因为骁勇善战而为人们所称颂。一文一武,成为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

  • 悲催莫名!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定罪的不光是岳飞,还有狄青!

    历史解密编辑:托尼富标签:岳飞,狄青,宋仁宗,秦桧,宰相,欧阳修

    【悲催莫名!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定罪的不光是岳飞,还有狄青】两宋时期,出了两个战神,一个是北宋的狄青,另一个是南宋的岳飞。这两个人还有一个特点:都被北宋的文臣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致死,只不过,狄青最后是郁郁而死,岳飞却是被杀而死。狄青是被宰相文彦博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郁郁而终;岳飞被奸相秦桧以“莫

  • 文官两句话凉了大将狄青的心:武将地位这么低宋朝不挨揍才怪呢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狄青,宋朝,韩琦,岳飞,皇帝,文官,范仲淹

    说起富而不强,宋朝敢称第二,就没有哪个朝代敢称第一:拥有全世界GDP的三分之一或一半(也有人说占八成),每年军费占国库收入的六七成乃至八成,但是周边只要是个国家就可以吊打它,辽、金、蒙古自不必说,就连从陕北横山县起家西夏,也能靠痛打赵宋,每年都能得到15万匹绢、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的“岁赐”。按照现

  • 侬智高叛乱所向披靡,狄青只用300骑兵,把侬智高打得落荒而逃

    历史解密编辑:金英说历史标签:狄青,智高,宋军,赵祯,平定,骑兵

    1052年,狄青率领3万人马前去平定侬智高叛乱,连续10天没一点动静。侬智高觉得狄青也是酒囊饭袋一个,不足为惧。就在这时,狄青让士兵带好10天的干粮,立即出发。侬智高本是广源州大侬部族(壮族的先民)的首领,带领族人一直在交趾国和大宋的夹缝中生存。后来得罪了交趾国,1051年,他上表请求归顺。其实,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