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官的话凉了大将狄青的心,武将地位太低,难怪宋朝积贫积弱!

文官的话凉了大将狄青的心,武将地位太低,难怪宋朝积贫积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洪都烟客 访问量:4063 更新时间:2023/12/21 21:10:35

说起富而不强,宋朝敢称第二,就没有哪个朝代敢称第一:拥有全世界GDP的三分之一或一半(也有人说占八成),每年军费占国库收入的六七成乃至八成,但是周边只要是个国家就可以吊打它,辽、金、蒙古自不必说,就连从陕北横山县起家西夏,也能靠痛打赵宋,每年都能得到15万匹绢、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的“岁赐”。

按照现在的思路想问题,有钱而且肯把钱花在军队建设上,经济第一,军力自然也应该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宋朝的军队除了镇压农民起义还有两下子之外,对外战争几乎都输了。即使是被金国打得只剩半口气的辽国,用不到一万残兵败将,也能打得童贯带领的二十万北宋精锐。现在很多人都说宋朝“花钱买平安”的政策是多么“英明”——那点小钱换来和平发展的机会,这笔账很划算。可是却不知道就是宋朝和现代文人瞧不上眼的“小钱”,让辽、金、西夏增强了武备,宋朝花出去的钱不是“买平安”而是“资敌”的自杀政策——不给钱我揍你,用你的钱买来刀枪,可以更狠地揍你,于是宋朝被吊打了三百多年,终于被揍死了。

这时候有人会奇怪:宋朝那么有钱又那么肯花钱,怎么还打不过任何一个异族呢?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钱并没有花在军队身上,武将的生活比文官差了不止一两个档次,社会地位更是低得可怜——宰相级别的太尉、枢密副使岳飞,在文官眼里也是一文不值,随便一个文官出身的于是一封告状信,就能把岳飞投进监狱,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

其实如果岳飞不是武将而是科举出身的文官,别说“莫须有”,就是“真的有”罪,岳飞也不会被害,顶多罢官免职,过几年“起复委用”,又是个不小的官职。这跟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有关,因为他给子孙制定的“国策”就是强干弱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老百姓和军人是不被皇帝放在眼里的,就连他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五十年的名臣文彦博也告诉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意思是士大夫与百姓是对立的,士大夫的利益是第一位的,皇帝应首先考虑士大夫的利益而不是百姓的利益,这就是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真实意思。

宋朝官场还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矩:“非进士及第者不得不美官。”行伍出身的岳飞和韩世忠当上了宰相级别的高官,实际已经招致了满朝文官的“义愤”,所以韩世忠只好交出兵权回家养老,而岳飞惨死风波亭,其原因只有一个——他们不是进士出身,他们的崛起侵犯了文人士大夫的利益,于是“人人得而诛之”。设想一下,如果岳飞科举出身,别说状元榜眼探花,即使是考上了一个普通的进士,在宋太祖留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保护下,是个秦桧也杀不了一个进士岳飞。

宋代武官的地位有多低,文官们是如何瞧不起武将,我们通过两位众所周知的“名相”“忠臣”的两句话就可以知道,而这两句话真正能让武将沸腾的热血变得冰凉。

首先我们来看韩琦狄青的一段对话。韩琦大家都知道,是个正牌进士出身的名相,还曾以文官身份带兵去打西夏,“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两个文官韩琦与范仲淹的名头要远远大过名将狄青,狄青即使当上了岳飞一样的枢密副使,也不停地遭到言官的诋毁攻击,甚至说他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最后只好辞官回家郁郁而终。虽然狄青跟韩琦范仲淹尹洙关系都不错,但是这三位文官都是打心眼里瞧不起狄青。又一次韩琦在军中耍威风,要杀掉一个军官,狄青站出来讲情:“我看这个人也是一条好汉,还是留下来为国家做点事吧”。韩琦斜着眼睛看看狄青:“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意思是这小子就会玩玩刀子打打仗,算什么英雄好汉?他要是考中状元那才是真好汉。

韩琦这话实际是说给狄青听的,因为狄青本人就是个大老粗,不但没考过进士,还因为替哥哥顶罪而被面上刺字充军(狄青上阵戴面具就是为了掩盖刺青),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草根,跟士大夫是不沾边的,所以韩琦尹洙范仲淹虽然认为狄青很能打,但是“没文化真可怕”,范仲淹还亲自教狄青读《左氏春秋》。虽然尹洙在当经略判官时向韩琦范仲淹推荐过狄青,但他也是最瞧不起武将的,他的一番话代表了当时整个朝廷的意见:“即便是统兵数十万,恢复幽燕,奏凯太庙,也比不上状元及第那么荣耀。”

要知道,幽燕十六州是宋朝三百年的痛,失去幽燕十六州的宋朝没有屏障这才被北方游牧民族吊打,但是当时的“主流意见”却认为即使哪个武将收复了幽燕十六州,也不如一个书呆子苦读十年考上状元荣耀。文官们犯了啥事都不用担心掉脑袋,所以什么通敌卖国的事情都敢干,而且他们掌控着舆论大权,可以为秦桧张邦昌刘豫鸣冤叫屈,而武将们在皇帝的狐疑之下动辄得咎,不是郁闷致死就是干脆被杀,细数宋朝名将,狄青宗泽岳飞,几乎个个含恨而终,同样是对杨业杨令公之死富有领导责任,武将潘美被描绘成了无恶不作的大奸臣,而最应该负责任的王侁,因为出身“名门望族”,只是被免职,不久之后又当上了均州团练副使,并且还要被召回京城升官。

文官犯罪武将背锅,这就是宋朝国富而兵不强的真实写照——疆场血战不如熟读四书五经,研发出国之重器却不如戏子演一出戏,将军墓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这样的宋朝,要是花钱能买来平安而不被周边小国欺负吊打,那才奇怪了呢……

更多文章

  • 只提一个名字说一句话秦桧害岳飞欧阳修陈执中害狄青都轻易得逞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秦桧,岳飞,狄青,欧阳修,陈执中

    宋代文官地位高,武将地位低,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宋代富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什么事情都是皇帝老儿一个人说的算,是让文官压制武将,还是让武将放心建功,或者让太监出来搞平衡甚至掌权,根子都在皇帝那儿。重文还是重武,跟时代环境和周边局势有关,正像汉朝陆贾所说的那样:天下安,注意相;

  • 古代名人智慧:狄青出其不意袭险关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狄青,大军,天明,雍州,将领,宋朝,安抚使,古代名人智慧

    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宋仁宗皇祐年间,广源州(今越南高平)侬智高反叛,夺州破县,兵围广州(今广东广州)。朝廷多次派人进剿不胜,只好从西北边防调来智勇闻名的大将军狄青,任命他为安抚使,负责征讨事宜。狄青接任之后,调兵遣将,向西南进军,同时与前安抚使孙沔交谈,摸透以前出师不利的原因。孙沔讲前几次

  • 狄青真是被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官集团迫害至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狄青,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岳飞,王安石

    狄青:沙场边塞事,横槊赤子情北宋出相,南宋出将,这是今人对宋代两朝官员的基本认识,北宋时,名相辈出,范仲淹、吕蒙正、王安石;南宋时,将星闪耀,岳飞、韩世忠、孟珙,俱是千古之名臣名将。但是,一旦反过来,那就有些惨不忍睹了,南宋好像除了奸臣还是奸臣,北宋除了初期跟着太祖起兵的一帮战将外,其他能上到台面来

  •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杨家将、狄青说:谁说的?给我站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狄青,张浚,西夏,陆秀夫,神话剧,古装剧,中国传统音乐,杨家将(无线电视剧)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这句话出自于哪里,我们不去追究了,总之是个名人。我们今天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这句话怎么去理解。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宋没有良将,南宋没有良相。这话要是被北宋的种家将、折家将、杨家将、狄青听见,不跳出来跟他拼命才怪。种家将,山西名将世家。第一代,种世衡,受范仲淹提拔,镇守北

  • 真奇怪啊,欧阳修逼死名将狄青,为何没人像骂秦桧那样骂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欧阳修,狄青,秦桧,皇上,岳飞

    谁说没人像骂秦桧那样骂欧阳修?有人骂了,只不过声音太小,没什么人关注罢了。而且,拿欧阳修和秦桧相提并论,可能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基本上是谁骂谁遭到鄙视。事实上,更多人的认为欧阳修不但没害狄青,还在用心呵护狄青。下面就这两种人谈一谈。像骂秦桧一样骂欧阳修陷害狄青的代表人物是清人昭梿。昭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 欧阳修本想救狄青,为何却要上奏弹劾他?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欧阳修,狄青,宋仁宗,范仲淹,司马光,宰相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名人云集的年代,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灿烂时光。在这段岁月中,我们可以点出的名人有很多,比如欧阳修、苏轼、晏殊、范仲淹、狄青等等。而这些人,很多其实是有所交集的,比如欧阳修和狄青便是曾经的同事,前者因为才华横溢而闻名天下,后者因为骁勇善战而为人们所称颂。一文一武,成为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

  • 悲催莫名!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定罪的不光是岳飞,还有狄青!

    历史解密编辑:托尼富标签:岳飞,狄青,宋仁宗,秦桧,宰相,欧阳修

    【悲催莫名!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定罪的不光是岳飞,还有狄青】两宋时期,出了两个战神,一个是北宋的狄青,另一个是南宋的岳飞。这两个人还有一个特点:都被北宋的文臣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致死,只不过,狄青最后是郁郁而死,岳飞却是被杀而死。狄青是被宰相文彦博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郁郁而终;岳飞被奸相秦桧以“莫

  • 文官两句话凉了大将狄青的心:武将地位这么低宋朝不挨揍才怪呢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狄青,宋朝,韩琦,岳飞,皇帝,文官,范仲淹

    说起富而不强,宋朝敢称第二,就没有哪个朝代敢称第一:拥有全世界GDP的三分之一或一半(也有人说占八成),每年军费占国库收入的六七成乃至八成,但是周边只要是个国家就可以吊打它,辽、金、蒙古自不必说,就连从陕北横山县起家西夏,也能靠痛打赵宋,每年都能得到15万匹绢、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的“岁赐”。按照现

  • 侬智高叛乱所向披靡,狄青只用300骑兵,把侬智高打得落荒而逃

    历史解密编辑:金英说历史标签:狄青,智高,宋军,赵祯,平定,骑兵

    1052年,狄青率领3万人马前去平定侬智高叛乱,连续10天没一点动静。侬智高觉得狄青也是酒囊饭袋一个,不足为惧。就在这时,狄青让士兵带好10天的干粮,立即出发。侬智高本是广源州大侬部族(壮族的先民)的首领,带领族人一直在交趾国和大宋的夹缝中生存。后来得罪了交趾国,1051年,他上表请求归顺。其实,早

  • 北宋名将——狄青

    历史解密编辑:金英说历史标签:狄青,范仲淹,宋仁宗,西夏,岳飞

    西夏李元昊严重威胁着北宋王朝,无良将可用的宋仁宗急需杰出的军事将领。这时,普通士兵出身的狄青便进入了求贤若渴的仁宗的视野。狄青家世代为农,入伍后即参加了对西夏的战斗。当时宋军常打败仗,士兵更是士气低落,而狄青每次作战却都身先士卒。他总是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手持利刃冲人敌阵,熟知往往所向披靡。在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