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不能养“拖油瓶”?看看多尔衮和范仲淹就明白了

为何不能养“拖油瓶”?看看多尔衮和范仲淹就明白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虎的大门牙 访问量:3826 更新时间:2024/1/2 5:07:50

很多看过《孝庄秘史》的人,都会由衷感慨:干爹不能当。

大清王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挥师数十万大军,打下万里江山,都搞不定一个带娃的寡妇,自己落得个被她儿子毁墓鞭尸。一个普通人自信有多大本事,能解决这个千古难题?

如果非要抬杠说,这是辫子剧的戏说,历史上的多尔衮和孝庄太后,不一定真有私情,好色如命的皇父摄政王,未必看得上一个大饼脸的中年文盲妇女。

那么就举真实历史中,几个名人的事迹吧。

范仲淹。2岁时,其生父范墉去世,其母谢氏以家贫难济,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从其姓,取名朱说。

朱文翰也是进士官员,历任平江府推官、户部郎中、淄州长史等职。朱文翰原有二子三女,谢氏和他又生下三子。朱文翰作为继父,对“朱说”一直视若己出,“既加养育,复勤教导”,令他得以继续官宦子弟的生活。

23岁时,据说“朱说”看到朱家兄长挥霍家财,不知俭省,劝说了几句,被反口嘲讽「你范家子何必管我们朱家的事」,然后得知自己真实身世,大受刺激,离家出走。

23岁~26岁,“朱说”就读应天书院,生活教育所需,皆是当地朱氏族人资助。

26岁时,“朱说”考中进士,上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将母亲谢氏接到身边奉养,再也没回去过。

两年后,“朱说”升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上奏皇帝《奏请归宗复姓表》,终于归宗复姓,复名“范仲淹”。

范氏家族对此事极其抵制,逼范仲淹承诺,不分范氏祖产,其母不随葬范氏祖坟,这才勉强认可。

从此后,世人只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大宋王朝的【太师】【尚书令】【魏国公】,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千古流芳的范文正公,又何尝有人知道“朱文瀚”“朱说”其人其名?

范仲淹37岁时,其母去世,累加追封为一品诰命,【秦国公太夫人】。因范家祖坟不让改嫁妇人随葬,范仲淹又不希望母亲葬在朱氏祖坟,就直接在自己的庄田附近,起坟葬母。

他的生父范墉,生前只是个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从八品)的小官,也沾了儿子的光,追封正一品的【太师】【周国公】。

至于继父朱文瀚,自己官职已做到平江府刺史(从五品),不过是多个“太常博士”(从七品)的顺带封赠;倒也因继子的缘故,和自己夫妻20多年、生育三个儿子的正妻,生前分居,死后分葬。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令自己母亲心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令自己继父不乐——好个大缺大德,哄堂大孝的当世圣贤!

萧赞。南齐末帝萧宝卷的遗腹子,梁武帝萧衍篡位后,纳其生母吴淑媛为妃,又过七个月后,生下儿子,取名“萧综”,为大梁王朝的皇次子,封为【豫章王】。

“萧综”21岁时,出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一方。其母失宠,到封地告知他的身世。于是“萧综”发掘了萧宝卷的遗骨,又杀死自己年幼的次子,两次“滴血认亲”,确认自己就是萧宝卷所生。

25岁时,他趁着随梁军北伐的机会,孤身逃亡北魏,得到敌国厚遇,赐婚北魏寿阳公主,封【丹阳王】【骠骑大将军】【齐州刺史】,自己改名萧赞,并给生父萧宝卷大办丧礼,守孝三年。

萧衍闻讯,一怒赐死吴淑媛,十天后却又后悔,以礼改葬,又封萧赞之长子为永新侯,苦盼着他回心转意。

几年后,北魏国内大乱,变民四起,军阀割据。萧赞守不住齐州,被流民军驱逐出领地,寿阳公主又被军阀尔朱世隆逼凌,不从自尽。失去依靠的萧赞,出家为僧,四处逃亡,31岁病殁。

而同样执着的萧衍,专门派人取回他的遗骨,以皇子之礼陪葬在自己的修陵。(《琅琊榜》的“誉王”,很显然就借鉴了这个历史人物为原型。)

从这几个例子,就能看出,一个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对他的真正生父,对他的最初父系姓氏,究竟执念有多大。

可以像范仲淹这样,从幼儿起,就受了继父家二十多年的教养恩惠,自己都成家立业功成名就了,还非要改名换姓认祖归宗,去认那个两岁时去世的生父,哪怕范氏家族根本不想认他。

可以像萧赞这样,放着皇子亲王的尊荣,镇守一方的权柄,待自己如己出的继父,统统不要,抛弃生母和长子,杀死次子,弃国流亡,只为了“认祖归宗”,给素昧谋面的生父“尽孝”。

还有明朝的内阁首辅申时行,其祖孙三代,历时几十年后,依旧以不能姓亲生父祖的姓氏为耻,做到国家最高公务员,还要锲而不舍地恳求皇帝,成全他们“三代归宗”的心愿。

而且,社会舆论对这种做法,甚至还并没有太大非议,反而认为是人不忘本,大孝大义,充分予以肯定。

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办理过这么一桩案子:【继子割股案】。

有个人叫李子财,随母改嫁,继父对他视若己出。某日继父生病,想要吃肉,但家中贫寒,无钱购买。李子财就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烹煮后请继父食用。继父痊愈后,地方官请奏旌表这位继子的孝行。

然而,这种前代汉唐时,足以传为美谈的事迹,朱元璋听了却勃然大怒:「继父者,生父之仇也,对生父有夺妻之仇。此人身体受之生父,却割肉救活仇家,大不孝!」将李子财下狱处死。

这位起自民间市井的“直男癌皇帝”,通过这起案子,是不加掩饰地说出了基于男性本能的看法:继父就是继子的仇人!抢夺了他亲生母亲的仇人。

那些心胸不够豁达、性格足够偏激的继子,长大通人事后,会基于男性本能相信:「母亲是为了养育自己,才不得不委身于那个陌生男人的。」这便成为他们人生难以摆脱的巨大耻辱,才一定要执着于那个本身未必有什么感情的生父。

所以,「拖油瓶儿子养不熟」,也成为老百姓们基于一代代社会实践,总结的生活经验,或者说某种程度的“民间智慧”。

当然,那些真正被继父视若己出,接受了良好教育,心胸豁达明事理的孩子,同样也是很多的,比如上文那个挺倒霉的李子财,不可一概而论。那么,确定要赌这个概率么?

更多文章

  • 著名作家张一一质疑范仲淹,并写了《新岳阳楼记》,水平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范仲淹,张一一,作家,新岳阳楼记,莫言,郭敬明

    中国高考恢复的三十七年后,一名已经在中国文坛上声名鹊起的作家参加了当年的湖南省高考作文应试,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把镜头对准了这位作家,但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发生了。这位作家在当年的作文考试中只得了二十九分,这究竟是高考阅卷的不公正,还是其个人写作能力过于差劲,一时之间成为了当时人们讨论的焦点。但这位作

  •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

    历史解密编辑:商丘城市建设标签:晏殊,赵恒,范仲淹,国子监,古典乐,应天书院,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在成为应天府之前是宋州的治所。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宋州被认为是太祖的发迹地。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自驾临应天府,升应天府为南京。王乾名 摄应天府书院又

  • 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推行新政遭诽谤,却留下名句千古传诵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范仲淹,富弼,张载,政治家

    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推行新政遭诽谤,却留下名句千古传诵朱玉林范仲淹是北宋时期军事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任副相时革除旧弊,推行新政。因触犯了一些封建贵族的利益而失败被朝迋降职。虽然他20多年间历任多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但他心系天下百姓,办成了几件大事,并留下名句千古传诵。范仲淹祖籍邠州,

  • 经典古文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古文,先天下之忧而忧

    每天读一篇古文试试看,发现不一样的自己!畅读经典,莹目怡心。读读这些句子:~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 范仲淹怒了,因为在这件事上,苏东坡的确应该反省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星星走丢了标签:范仲淹,苏轼,诗人,河豚

    酒过三巡,菜入五味,大文豪苏东坡常常会因为吃到了某一种美味,而诗性大发……现在的吃货喜欢在吃饭前发朋友圈,那时苏东坡则喜欢把自己吃过的美食写进诗里。苏东坡是我国古代出了名的诗人、美食家,一些食品经过他的点拨后,往往都成为了“网红”食品。当时,以他名字冠名的食品就有很多,譬如东坡鱼、东坡肉、东坡肘子、

  • 范仲淹无依无靠,是如何将一把烂牌,打出王炸顶级配置的?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范仲淹,王炸,宰相,宋仁宗,皇帝,进士,音乐家,民族乐器,声乐,东亚弦乐器

    一个人要想成功,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家族,二是自身的努力。可人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家庭,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在罗马,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赶往罗马的路上。可有的人,就是能把一手烂牌打出王炸的效果,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而硬核的范仲淹,是如何将一把烂牌打出王炸顶级配置的?无依无靠的范仲淹范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范仲淹同时代良臣你还知道谁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韩琦,仁宗,奸臣,乐器,宋朝,范仲淹,欧阳修,古典乐,中国音乐家

    两宋三百年的光阴,是中国最好的时代之一,却也是最坏的时代之一。两宋的科技和经济政治发展,都可以称得上光辉灿烂,唯一令人诟病的便是军事方面的孱弱,但对于一个古代的王朝来说,这恰恰是最为致命的一点。宋朝的两段历史,北宋还好一点,毕竟开国的一段时间总是忠臣良相比较多,然而南宋却如同两晋一般,开国之际就已经

  • 宋朝名相范仲淹家族八百年来一直兴盛不衰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宰相,宋朝,民国,诗人,范仲淹,孔夫子,范纯仁,古典乐,民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青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年轻时念书没有东西吃。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称稀饭),把粥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到以后发达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

  • 范仲淹真文人风范

    历史解密编辑:神州翰林院标签:范仲淹,仁宗,皇帝,风骨,气节,拨弦乐器,艺术家,宋朝,乐器

    我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我非常欣赏古代文人的气节,古代的文人才是真文人,他们有文人的铮铮风骨,不畏强权,不惧恶势,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敢于针砭时弊,月旦社会,匡世济民,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骨气和脊梁!他们的骨子里既有高尚与浪漫,又有气节与担当,深谙大义,明辨是非,

  • 读懂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就明白了孤独、无常、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笨鸟读书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宋仁宗,苏轼,陈子昂

    不管怎样的风景,其实可都值得欣赏,真正的智者,日日是好日。范仲淹有诗云:“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那年,改革失败的范仲淹外放到河南南阳:修亭、筑阁、造百花洲、设立花洲书院,教化民风,忙得不亦乐乎。有一天,他收到朋友滕子京从岳阳寄来的信,还有一幅洞庭晚秋图。滕市长说,我管辖范围内的岳阳楼已重修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