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无依无靠,是如何将一把烂牌,打出王炸顶级配置的?

范仲淹无依无靠,是如何将一把烂牌,打出王炸顶级配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1497 更新时间:2023/12/23 3:16:38

一个人要想成功,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家族,二是自身的努力。可人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家庭,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在罗马,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赶往罗马的路上。

可有的人,就是能把一手烂牌打出王炸的效果,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而硬核的范仲淹,是如何将一把烂牌打出王炸顶级配置的?

无依无靠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一个很苦的孩子,他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范仲淹的母亲不是妻子,只是个妾,他父亲一死,他母亲就被赶出家门,连带他自己也成了没有家族的人。

母亲带着他,改嫁了一个朱姓人家。他自己也改姓朱。

可是古代家族观念是很浓的,后来一步的范仲淹,显然没法融入朱家,他连朱家的族谱都没有入。

范仲淹觉得很奇怪,自己为什么没有办法入朱家的族谱。于是他去问母亲,母亲告诉了范仲淹他的身世,范仲淹想要认祖归宗,可是范家也不接纳他。

就这样,范仲淹又一次失去了家族,可范仲淹没有自暴自弃,恰恰相反,他开始努力学习,向家族证明自己。

范仲淹考进了应天书院,可这并不能改变范仲淹贫困的现实。范仲淹表现出了极强的自律性,他把每天的食物放到一起,每一餐都按照配额来吃。年轻人都爱玩,可范仲淹连皇帝亲临这种事情都能忍住不凑热闹。我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的。

后来,范仲淹中了进士,无论是范家还是朱家,都很后悔。范仲淹在成为官员以后,也很“不合时宜”他曾经和当朝太后当面争吵,还曾经得罪过宰相,曾经顶着巨大的压力实行庆历新政。

范仲淹得罪了一大批人,可是宋仁宗还挺喜欢他的。他也对太后天天干涉他感到不快,范仲淹对朝廷官员的现实情况感到不满。当时朝廷官员里,很多人都拉帮结派,把朝廷搞得新鲜血液难入。很是令人伤心。

范仲淹决定实行新政,把那些只拿钱不干事的人都给弄走。可是只拿钱不干事的人一般都是关系户。范仲淹的这个建议,顿时让很多人觉得不爽。

这些人天天在宋仁宗跟前说范仲淹怎么怎么不好,宋仁宗听了,也是不厌其烦,就把范仲淹给安排到了地方当官。

可范仲淹的心态已经很好了。他幼年就不被两个家庭接受,考入应天书院以后,又是贫困生,刚刚中进士,关开始做起,好不容易熬到京官,又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太后又被贬到了地方当官。

好在皇帝对他还算看重。没过多久就又把它调回了京城,这一次原本你们可以多待一段时间,谁知道因为对朝廷的拉帮结派的行为不满,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皇帝又把他给放到地方当官。

起起落落范仲淹

范仲淹的官途,可以说并不顺利,对于一个有才华的人来说,他一开始的升官之路中规中矩,可当了官的范仲淹,经常管一些不该他管的事情,范仲淹的性格让宋仁宗对他很欣赏。

宋仁宗给了他参知政事的官职,相当于副宰相,可在当副宰相的途中,范仲淹曾经很多次被贬官,成为地方官员。原因都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得罪了人。

范仲淹可谓是文武双全的人才,他不但在改革方面颇有成就,而且在武学方面也很不错,范仲淹曾经率领部队抵抗西夏军队,由于他很得军心,所以西夏的军队都很怕他,而且也很尊敬他。认为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在清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彻底被贬到了地方,他这一辈子都没有再回到京城,可范仲淹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愤怒,而是很用心地做事。这样的行为,让他在很多地方都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心胸宽广的范仲淹

如果我们遇到范仲淹的事情,可能很早就吃饱福气范仲淹不为自己的家族所容,被正妻赶出家门,也不为后来改嫁的家族所容,所有的家族都认为他是一个拖油瓶。

可范仲淹没有放弃自己。他硬是考入了当时的名校应天书院,而且凭借着惊人的毅力考中了进士。

他一开始的官职很低,一般情况下在这样的职位上,人们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很少会管一些别的事情,可范仲淹虽然官职很低,却对朝廷的事务很了解。他很清楚大宋王朝有哪些缺点,并且他屡次上书,请求改革。

范仲淹不畏惧权贵,他知道这件事情会得罪人。可他一定会去做,因为这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范仲淹这一生得罪过太后得罪过宰相也得罪过皇帝,但他可他却赢得了所有百姓的尊敬,有的时候皇帝把他调到偏远的地方,仅仅只是为了保护他而已。

范仲淹不会抱怨,因为他知道抱怨是没有用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世上这么多不公平的事情,如果一定要伤春悲秋,哪里能伤得过来,对这些起起落落,范仲淹都接受,他既没有抱怨曾经拒绝接受他的家族,也没有抱怨把他贬到地方的皇帝。

人总是要有一些追求的。即便失败了也不要紧,只要自己真的努力过就可以。

范仲淹的一生是非常得民心的。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敌人,他的上级甚至是他的政敌,都对他有敬佩的感觉,在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再也没有回到京城当官。范仲淹每离开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百姓都会哭泣,会送范仲淹离开。

不得不说,范仲淹的这种心态,在官场上是很罕见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范仲淹真的做到了。

其实当官的人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就行,学生有几个人能够不在意自己的分数就行,老师有几个人能够不在意自己的升学率,就像技术员有几个能够不穿衣服,生气写的程序办事范仲淹真的不是很在意,他是需要努力过,就不在意结果。

我们在拿到范仲淹这样的牌以后,可能心态都要崩了。没有一个稳定的家庭,没有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当官的时候仗义执言却屡屡被贬,自己的理想到了最后也没有实现。自己没办法匡扶正义,也没有办法一举改变国家的一切。

可范仲淹心态很好,家族不接受,那就自己努力,贫穷,那就克制自己的欲望。国家出现问题,那就努力匡扶国家,被贬官,那就继续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

新政失败,没关系,自己已经尝试过了,不后悔。

正是因为范仲淹的心态,所有人都认为他可以被称作社稷之臣,后来,他被给了“文正”的谥号。这是宋朝文臣的最高荣誉。

在打牌的时候,我们很难决定自己手里是一张什么牌,可不管是什么牌,都要努力地打,毕竟能做到牌桌上,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范仲淹的故事放到现在,就是一个逆袭者的故事,他从社会底层一路走来,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都初心不改,官职很小,管的却是国家大事。

所以,范仲淹的不凡,从他初入官场那一刻就决定了。他不是那些混吃等死的人。范仲淹的一生,是勤劳,勇敢,宽容,豁达的一生,他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也给后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更多文章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范仲淹同时代良臣你还知道谁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韩琦,仁宗,奸臣,乐器,宋朝,范仲淹,欧阳修,古典乐,中国音乐家

    两宋三百年的光阴,是中国最好的时代之一,却也是最坏的时代之一。两宋的科技和经济政治发展,都可以称得上光辉灿烂,唯一令人诟病的便是军事方面的孱弱,但对于一个古代的王朝来说,这恰恰是最为致命的一点。宋朝的两段历史,北宋还好一点,毕竟开国的一段时间总是忠臣良相比较多,然而南宋却如同两晋一般,开国之际就已经

  • 宋朝名相范仲淹家族八百年来一直兴盛不衰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宰相,宋朝,民国,诗人,范仲淹,孔夫子,范纯仁,古典乐,民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青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年轻时念书没有东西吃。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称稀饭),把粥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到以后发达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

  • 范仲淹真文人风范

    历史解密编辑:神州翰林院标签:范仲淹,仁宗,皇帝,风骨,气节,拨弦乐器,艺术家,宋朝,乐器

    我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我非常欣赏古代文人的气节,古代的文人才是真文人,他们有文人的铮铮风骨,不畏强权,不惧恶势,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敢于针砭时弊,月旦社会,匡世济民,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骨气和脊梁!他们的骨子里既有高尚与浪漫,又有气节与担当,深谙大义,明辨是非,

  • 读懂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就明白了孤独、无常、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笨鸟读书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宋仁宗,苏轼,陈子昂

    不管怎样的风景,其实可都值得欣赏,真正的智者,日日是好日。范仲淹有诗云:“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那年,改革失败的范仲淹外放到河南南阳:修亭、筑阁、造百花洲、设立花洲书院,教化民风,忙得不亦乐乎。有一天,他收到朋友滕子京从岳阳寄来的信,还有一幅洞庭晚秋图。滕市长说,我管辖范围内的岳阳楼已重修完工,

  • 作家张一一质疑范仲淹,并写下《新岳阳楼记》,叫板《岳阳楼记》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新岳阳楼记,张一一,滕王阁序,作家

    《岳阳楼记》是宋代范仲淹的散文名篇。自宋代以后,一直有人把它拿来和王勃的《滕王阁序》论高低。但是无论结果如何,这两篇文章都是公认的古典散文杰作。不过,此前有一个叫张一一的“作家”,跳出来质疑《岳阳楼记》。张一一怀疑这篇文章根本不是范仲淹作品,并且认为它写得不过如此,于是自己重新撰写了一篇《新岳阳楼记

  • 张一一质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下《新岳阳楼记》,水平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新岳阳楼记,张一一,宋仁宗,欧阳修

    1043年的北宋内有庞大官僚队伍拖后腿,外有辽和西夏威胁边疆,范仲淹等人因此油然而生一种危机感。他们认为:“自此以往,只忧转炽,若不早为提备,事未可知!”宋仁宗也同意,于是让他们写使天下太平的方案。范仲淹并不很想写,他表示这些弊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不过宋仁宗强逼着他写,最后他真的写了,宋仁宗

  • 范仲淹最强背诵天团成员,其岳阳楼记广为传颂,却因滕子京遭质疑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范仲淹,滕子京,岳阳楼记,宋仁宗

    01前言: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我们学过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其独特的韵律、用词更是让我们惊叹于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但幸福的同时也些许的恐惧,那就是语文书后面的:背诵全文。不论多么美的作品,似乎只要沾上这四个字就变得沉重起来。尤其是最强背诵天团的作品,更是让人们难以忘记。最强背诵天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

  • 范仲淹的这首边塞词,开篇就是千古绝唱,还被《西厢记》直接搬运

    历史解密编辑:小话诗词标签:范仲淹,苏幕遮,乡思,词作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这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的名句,是女主角莺莺奔赴长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又因为《西厢记》的流行度与传唱度,这几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尤其是“碧云天,黄花地”六个

  •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给好评,司马光却给差评,究竟谁在撒谎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重修,诗人,滕子京,范仲淹,司马光,岳阳楼,王安石,拨弦乐器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给好评,司马光却给差评,究竟谁在撒谎引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成就了范仲淹,也让岳阳楼闻名遐迩,至今岳阳楼仍是湖南省知名度最高的景点之一。岳阳楼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西晋南北朝被称为“巴陵城楼”。唐代诗人李白在行至江陵时写下“楼观岳阳尽,川

  • 范仲淹与王安石

    历史解密编辑:鹿鸣新闻标签:范仲淹,王安石,宋神宗,宰相,欧阳修,韩琦

    文/范小红被王安石称为“一世之师”,并赞其“由初迄终,名节无疵”的是范仲淹,评价一个人一生名节没有瑕疵,足见王安石对范文正公的崇敬。那么,到底范仲淹和王安石有着怎样的交往?让我们把时光追溯至北宋。回到那个时代的杭州。北宋时的杭州到底有多美?其时,仁宗作诗称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皇祐元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