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恢复的三十七年后,一名已经在中国文坛上声名鹊起的作家参加了当年的湖南省高考作文应试,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把镜头对准了这位作家,但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发生了。
这位作家在当年的作文考试中只得了二十九分,这究竟是高考阅卷的不公正,还是其个人写作能力过于差劲,一时之间成为了当时人们讨论的焦点。
但这位作家身上令人诧异的地方远不止这一点,2009年他再次凭借一个出人意料的行为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而这次闹出的新闻与之前相比更为劲爆。
作为新世纪作家的他,居然公开质疑一千年前的北宋文学大家范仲淹以及他所著的名篇《岳阳楼记》,在这位作家看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水平压根本不行,这位自命不凡的作家便是当代青年作家张一一。
最标新的青年作家
2004年,从未在国内出现过一点噱头的张一一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不》,零星的阅读量并没有挫败这个年轻人坚强的梦想。
于是他开始构建起了一张舆论的大网,是的没有错,这个作品寥寥无几的新生代作家,与韩寒,唐家三少,郭敬明一起站上了中国四大青年作家的宝座。
韩寒靠的是文笔,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唐家三少凭借的是世界观有创新的设定,郭敬明拥有着强大的粉丝基础。
人们开始质疑,张一一有什么?他有很多头衔,中国十大光棍,登上电视台最多的青年,民主党派最知名的十大人物等等,可细细打量他的作品,索然无味,甚至不及当下二三线之外的小写手,标新立异成为了他的代名词,也成为他出名的一大亮点。
于是,那些年,我们看着他在各大媒体上,评头论足。搜寻各大知名优秀作家作品中的语言错误,然后大肆渲染,在多方的合力之下,他的名气很快热了起来,成为了当时超越郭敬明的中国网络财富榜上的第一名。
很多人谈到张一一,最为出名的事情,当然要数他当年叫板高考作文,已经毕业十几年的他,居然在2014年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语文作文的笔试。
很多人好奇,这是一个作家想要证明自己吗?要知道连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文学家莫言,都是一个小学毕业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那么他又是在干什么呢?在所有人紧张的期待中,他的作文成绩也如约公布在了网络上,也就是我们看到的29分,有人说他的这篇《从教八年没有得到升职的教师》立意新颖,内容很好。
也有人说他华而不实,没有真正作家的底蕴。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们也不敢评头论足,毕竟水平还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就没有发言权。那一年不只是这么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张一一不满高考阅卷组给出的分数,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没有错,他告的就是国家,当时的人民日报评论他的这波操作,给出了法制社会的一场新面貌,我们不由得觉得,他是多么想要找回自己丢失的尊严,而这与真正的可以坐下来静静思考的人来比,缺失的仅仅是一点素质吗?
这个世界太缺少静心心来搞创作的人了,比如胡兰成,萧红,海子,就算你从来没看过他写的作品,这几个名字,大概很多人都知道。虽然他们写得不差,但同样不差的人,还有徐志摩闻一多,才华和学问都很好,但他们的名气却不只限于文学的才华。
名气大于才华,是个经常存在的客观事实。比如莫言名气极大,但在得诺奖前,他的名气是否超过余华苏童贾平凹刘震云,难说,至少没有超越。
其他外国诺奖得主更是如此了,那么多诺奖得主,如果不得奖,我们大多数读者压根不知道世上有那么个人在写作。当代这么多名家,都先不考虑了,三百年后,清朝有一个曹雪芹一个蒲松龄,就可以了。
当代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还不清楚,要是真的能影响中国人的思想,那么他绝对可以说是一位大家,靠着网络上的手脚,没有书本里文化内涵的沉淀,终究会被发现。
深陷文学争议怪圈
2012年,这是张一一生命历程中,恐怕最难以忘记的一次,这一年卯足了劲的张一一,连续三四年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上考察研究,发表了他的《第三只眼看国人》,他还为自己的作品正名。
因为他在不少作家的书里咬文嚼字,他在三个杂志社三个编辑部的仔细校勘下,写出长长的文章,要是谁能在他的作品里,找出一个错误,就奖励一千元。当然,他的自信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文学界也炸开了锅,人们开始埋头在他的作品里找错误。
在这时,一位真正的勇士站了出来,他就是山西大学教授白平,无风不起浪,当年的白平就是张一一口诛笔伐的一大重点人物,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更别说是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让人不得不胆颤心惊,张一一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作品里会被找出来将近一百多个错误。
这怎么了得,赶紧动用律师团啊,白平向他伸手一要,就是十八万,当时这场官司又被加上了新的称号,毕竟文学的事没有人说的清楚。
几经辗转,在《带三只眼看国人》下架停止销售长达五年之后,白平将张一一告上法庭索赏金。由于“文学错误如何鉴定”国内此前并无先例,包括国家汉办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权威机构均不曾出具“鉴定”结果。
此案开庭8次后,2018年7月9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参考白平找来的两位山西籍“专家”的“鉴定结果”,一审判决《带三只眼看国人》一书“存在知识性错误18处”,判决张一一向白平支付18018元“赏金”。
张一一当即表示不服判决,认为白平“内举不避亲”,找来的所谓专家并不具备“鉴定”一个作家文学作品对与错的资质和资格,他们的鉴定应不予被认可。
而即使在判决的18处所谓错误中,“岳飞喜欢吉林人”“阎锡山赤膊上阵”“山西洪洞大槐树村”“某权威数据显示辽宁人智商高”“据不可靠权威数据显示”“蘇拆成草、水、鱼、禾”“皖意为美好”等等均属于作家的文学发挥和个性表达,不应该认定为“错误”。
成事做人不可高调
低调作人当代作家应该具备的一种文化信仰,好好坐下来写作品,为当今广大阅读人群提供丰富的思考,将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含义,蕴藏在自己的文字中,这才是一个作家真正的闪光点。
还记得开头说的吗,这位曾经认为范仲淹水平不高,自己最新创作的《新岳阳楼》的大作家,“巴陵故郡,千古名楼;洞庭湖畔,岳阳城头。
气势之雄,无出其右;黄鹤滕王,喜居其后。”这是摘抄下来的一小段,借鉴《滕王阁序》的手段,却丝毫不了解其中的精髓。
范仲淹的岳阳楼,是在一幅滕子京交给他的画里得到感想,大笔一挥,在边关的战乱之地,写了微斯人,这位奠定了他浑然天成的磅礴大气,他用一个将军的眼光,带着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渴望写下了先忧后乐。
就艺术手法而言,他的一首序成为了今后不少作品的借鉴名篇,欲扬先抑,鲜明对比,极致的场景描写和变化,丰富的感情表达,深化的主题,每个普通人读到的时候,心中迸发出来的是对这大好山河的赞叹。
反观张一一的文章,华丽吗,并没有,开头几句,便是陈词滥调,往后面读取,不论是他用的那些典故,还是那些看似很厉害的排比句,不过是些通用的文化知识,再往后发掘就更为松弛,主题上的乏味。
“四绝,四奇”这些效果不仅没有灵活的刻画出来,反而堆砌式的塞给读者当代这么多名家,都先不考虑了,三百年后,清朝有一个曹雪芹一个蒲松龄,就可以了。
当代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还不清楚,要是真的能影响中国人的思想,那么他绝对可以说是一位大家,靠着网络上的手脚,没有书本里文化内涵的沉淀,终究会被发现。
结语:
有名无实,可以说是当下作家体系里的一类常人,难道这样真的比的过先天下忧的范仲淹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文当以正,人当以忠,用范文正公的话回应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中国文该有的笔墨。这就是张一一,一个媒体流量界的宠儿,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而从他身上,我们也看出了这个时代的悲哀,想通过哗众取宠的手段夺得手段,可结果却是这样,真是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