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与应天书院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商丘城市建设 访问量:2902 更新时间:2023/12/11 22:41:30

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在成为应天府之前是宋州的治所。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宋州被认为是太祖的发迹地。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自驾临应天府,升应天府为南京。

王乾名 摄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的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的私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王乾名 摄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渊源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上世居邠州,后徙家江南,为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二岁时父亲范墉病逝,母亲谢氏失去依靠,只好带着范仲淹改嫁于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少有志气,节操端正。

王乾名 摄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得知自己的家世,伤感不已,欲重振家风,遂辞别母亲,来到应天府求学,开始了在应天书院五年的苦读生活。他“感泣慈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范仲淹断绝了一切家庭供给,“决欲自立门户”,进入了极度艰苦且漫长的求学生涯。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畏始时”。他初来书院,留下《南都学舍书怀》诗句。又名《睢阳学舍书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王乾名 摄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王乾名 摄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宁陵县。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倡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王乾名 摄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密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王乾名 摄

对于终身大事,范仲淹成才于应天书院,使他对商丘产生了深厚情感,最终选定宋州楚丘李氏(宋太宗时的参知政事李昌龄的侄女)为妻,从此,范氏家族与商丘结下永久血缘,孩子多生长这里,后来官至宰相的范纯仁被称为“睢阳少年”。

来源:商丘古城

更多文章

  • 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推行新政遭诽谤,却留下名句千古传诵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范仲淹,富弼,张载,政治家

    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推行新政遭诽谤,却留下名句千古传诵朱玉林范仲淹是北宋时期军事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任副相时革除旧弊,推行新政。因触犯了一些封建贵族的利益而失败被朝迋降职。虽然他20多年间历任多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但他心系天下百姓,办成了几件大事,并留下名句千古传诵。范仲淹祖籍邠州,

  • 经典古文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古文,先天下之忧而忧

    每天读一篇古文试试看,发现不一样的自己!畅读经典,莹目怡心。读读这些句子:~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 范仲淹怒了,因为在这件事上,苏东坡的确应该反省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星星走丢了标签:范仲淹,苏轼,诗人,河豚

    酒过三巡,菜入五味,大文豪苏东坡常常会因为吃到了某一种美味,而诗性大发……现在的吃货喜欢在吃饭前发朋友圈,那时苏东坡则喜欢把自己吃过的美食写进诗里。苏东坡是我国古代出了名的诗人、美食家,一些食品经过他的点拨后,往往都成为了“网红”食品。当时,以他名字冠名的食品就有很多,譬如东坡鱼、东坡肉、东坡肘子、

  • 范仲淹无依无靠,是如何将一把烂牌,打出王炸顶级配置的?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范仲淹,王炸,宰相,宋仁宗,皇帝,进士,音乐家,民族乐器,声乐,东亚弦乐器

    一个人要想成功,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家族,二是自身的努力。可人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家庭,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在罗马,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赶往罗马的路上。可有的人,就是能把一手烂牌打出王炸的效果,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而硬核的范仲淹,是如何将一把烂牌打出王炸顶级配置的?无依无靠的范仲淹范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范仲淹同时代良臣你还知道谁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韩琦,仁宗,奸臣,乐器,宋朝,范仲淹,欧阳修,古典乐,中国音乐家

    两宋三百年的光阴,是中国最好的时代之一,却也是最坏的时代之一。两宋的科技和经济政治发展,都可以称得上光辉灿烂,唯一令人诟病的便是军事方面的孱弱,但对于一个古代的王朝来说,这恰恰是最为致命的一点。宋朝的两段历史,北宋还好一点,毕竟开国的一段时间总是忠臣良相比较多,然而南宋却如同两晋一般,开国之际就已经

  • 宋朝名相范仲淹家族八百年来一直兴盛不衰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宰相,宋朝,民国,诗人,范仲淹,孔夫子,范纯仁,古典乐,民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青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年轻时念书没有东西吃。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称稀饭),把粥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到以后发达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

  • 范仲淹真文人风范

    历史解密编辑:神州翰林院标签:范仲淹,仁宗,皇帝,风骨,气节,拨弦乐器,艺术家,宋朝,乐器

    我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我非常欣赏古代文人的气节,古代的文人才是真文人,他们有文人的铮铮风骨,不畏强权,不惧恶势,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敢于针砭时弊,月旦社会,匡世济民,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骨气和脊梁!他们的骨子里既有高尚与浪漫,又有气节与担当,深谙大义,明辨是非,

  • 读懂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就明白了孤独、无常、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笨鸟读书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宋仁宗,苏轼,陈子昂

    不管怎样的风景,其实可都值得欣赏,真正的智者,日日是好日。范仲淹有诗云:“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那年,改革失败的范仲淹外放到河南南阳:修亭、筑阁、造百花洲、设立花洲书院,教化民风,忙得不亦乐乎。有一天,他收到朋友滕子京从岳阳寄来的信,还有一幅洞庭晚秋图。滕市长说,我管辖范围内的岳阳楼已重修完工,

  • 作家张一一质疑范仲淹,并写下《新岳阳楼记》,叫板《岳阳楼记》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新岳阳楼记,张一一,滕王阁序,作家

    《岳阳楼记》是宋代范仲淹的散文名篇。自宋代以后,一直有人把它拿来和王勃的《滕王阁序》论高低。但是无论结果如何,这两篇文章都是公认的古典散文杰作。不过,此前有一个叫张一一的“作家”,跳出来质疑《岳阳楼记》。张一一怀疑这篇文章根本不是范仲淹作品,并且认为它写得不过如此,于是自己重新撰写了一篇《新岳阳楼记

  • 张一一质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下《新岳阳楼记》,水平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新岳阳楼记,张一一,宋仁宗,欧阳修

    1043年的北宋内有庞大官僚队伍拖后腿,外有辽和西夏威胁边疆,范仲淹等人因此油然而生一种危机感。他们认为:“自此以往,只忧转炽,若不早为提备,事未可知!”宋仁宗也同意,于是让他们写使天下太平的方案。范仲淹并不很想写,他表示这些弊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不过宋仁宗强逼着他写,最后他真的写了,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