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千年?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夜阑听书雨 访问量:465 更新时间:2023/12/15 7:41:47

五千年中华盛世,十四亿炎黄子孙,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肩负起了民族的脊梁,有多少志士将天下兴亡之命脉担责于肩。千余年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民族精神,霍去病封狼居胥、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夏明翰视死如归。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见巍巍历史岁月的钢铁意志,浩瀚历史长河的猎猎风骨,正是有这么多将个人利益、生死置之度外的民族英雄我们的国家才日甚一日、繁荣富强。

今天的主人公和他们一样,是民族的奉献者肩负者,或许在大多人的印象中,他是文学家、是变革者,毕竟我们对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吟诵太过熟悉。那么在他词赋家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呢他又是如何做到文武双全,受后世敬仰千余年之久的呢?年少志气有加范仲淹出生于现今的河北省正定县,父亲范墉也曾在朝中任职,一家人的生活倒也颇有富裕乐得其所,但好景不长,范仲淹仅仅两岁时,父亲范墉便因病英年早逝,一时间,范家家道中落、贫寒疾苦。

母亲谢氏为能抚养范仲淹长大成人,不受他人欺侮,便带着范仲淹改嫁朱文翰。朱文翰虽不如范墉见多识广,但也在地方任职官吏,对范仲淹的前途十分看中,经常将自己所学所见倾囊相授,不过父子二人终究还是有着血缘的隔阂。倍尝艰辛的年少生活也让范仲淹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面对困难更是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范仲淹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身边的朋友家人也都对范仲淹这一爱好表示钦佩。

23岁之时,范仲淹独身一人到应天学院求学,因感叹母子二人生活艰辛,范仲淹便更加发奋读书,五年的时间里几乎整日与书籍相伴,夜晚太困了就用凉水洗脸保持清醒,饿了渴了就喝现成的粥充饥解渴。甚至为节省睡觉时间,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服,就为早上能节省几分钟穿衣洗漱的时间。求学年间,宋真宗微服私访临幸南京,一时之间南京万人空巷、整个书院更是倾巢而出只为一睹天子尊容。

但范仲淹却不为所动,只留下一句日后相见倒也无妨,足见其远大的抱负和志向。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后将自己的母亲接至身边奉养,而这才只不过是他为国为民、浩浩荡荡从政之路的开端罢了。先苦后甜先忧后乐在范仲淹的从政经历中,仅就边疆戍守和新政推行的功绩便足以让后世受用百余年。1040年西夏战事吃紧,当时朝中主要形成两派,一派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坚持以守为攻,孤立西夏的策略,一面是建议主动出击、彰显华夏威名的进击派。

宋仁宗求胜心切结果却接连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重新部署战略方阵的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总指挥,事实也证明,范仲淹的御敌策略是基于时代环境考虑的,在他的主张下边城守备日益完善,军队势力逐渐增长。借由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频频阻击西夏军兵,终于在1043年,西夏同宋朝商订议和。战事告一段落之后,宋仁宗有感此次国事危机大多原因在于朝中政权舞弊。因此要在朝中兴起一阵改革之风,要求攘外必先安内,要革除朝中内政弊端。

临危受命的范仲淹当即修书十项改革措施,对徭役赋税、官员任用、军事配备等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从现在看来这些建议大多都是治世名言、警世真理,可最终却因为触碰了朝中权贵之人的根本利益,被宋仁宗紧急叫停。虽然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仅仅实施了六年就被迫夭折,但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国为民。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入仕的范仲淹深感朝政下的体制弊端,本想以自己一人之力让当政者亡羊补牢、及时补救,他不断地向朝廷提出建议,恳请天子改革朝政,废除旧制。而他的直率而言也为自己引来了三次祸患,让他险些官爵不保。

1030年范仲淹上奏太后祈求让仁宗临政,因言辞恳切激烈被贬为河中府通判。1033年章献太后驾鹤西归,宋仁宗亲临朝政,范仲淹也被提拔回京担任谏官,新皇帝当了没多久,宋仁宗因宠幸妃子,意欲废黜郭皇后,新立皇后。直言不讳的范仲淹当即上书仁宗,直言人事伦理皆不允,不可做此有伤风化之事引天下人耻笑,就这样刚回京没多久的范仲淹被盛怒的宋仁宗赶出朝堂,贬至浙江。1035年刚刚收到提拔的范仲淹,对新上任的宰相吕夷简颇为不满,修谏一封直奏仁宗,表述宰相吕夷简为官不廉,以权谋私官官相护。

听闻自己被参了一本的吕夷简大为暴怒,当即上书天子,歪曲事实诬陷范仲淹,就这样,范仲淹又被贬至江西鄱阳。被贬次数的频繁让他的伯乐晏殊都不由得捏了一把汗,并让他严于律己,对朝堂之事少言少语,免得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可范仲淹却说当官就要为民着想。他三次被贬至地方州郡不仅宽以待人,而且改革当地制度、发展特色产业,各地的老百姓和地方官员没有不对范仲淹敬佩尊重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范仲淹虽然在仕途上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但却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胜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到了无愧于心。范仲淹的一生很难认定是否成功,从他个人的角度讲,他以天下为己任,真的做到了天下兴亡皮肤有责,但却受限于封建时期的朝政环境,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但另一方面范仲淹行得端坐得正,民间百姓对其风评无一不举手称颂。

在范仲淹离世后的千百年来,后世的百姓和官员不仅给了他昭若日月的高度评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在朝中为人做官的根本,他的人品、为官、处事待人都给后世留下了莫大的财富,而他也是北宋时期最为璀璨耀眼的那一颗星星。

标签: 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宰相赵恒仁宗

更多文章

  • 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价格再涨一倍,专家:此举救了百万灾民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范仲淹,百万,仁宗,皇帝,宰相,灾民,弦乐器,拨弦乐器,宋朝,演奏家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临崩溃的边缘,罗斯福大胆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力挽狂澜,被尊奉为大功臣。他的这套国家干预经济手段,更是在往后的四十年间被奉为治理经济的不二之选。但这种被西方视为圭臬的手段,却早在中国宋朝时便已出现。当时的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之旱灾,紧接着饥荒也在大范围蔓延

  • DSE中文范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温书重点!收藏复习!

    历史解密编辑:活石DSE叶老师标签:例句,词义,副词,范仲淹,古典乐,岳阳楼记,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DSE中文科十二篇范文之一的范仲淹《岳阳楼记》 全文语译、重点注释、主旨、段落大意、文章特点等分析,一文看清温习重点!01-全文语译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康具兴。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

  • 宋朝时杭州饥荒,没吃的怎么办?范仲淹:百姓修房子,官员开宴会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范仲淹,宋朝,宋仁宗,饥荒,百姓,宰相

    古代很多人出仕,可能终极目标就是''出将入相''。在朝堂上做宰相,处理内政,改善民生;在边境上做将军,追亡逐北,捍卫国土。这个目标说起来容易,可并不好实现。古往今来,达成这一目标的人不是很多。宋朝对读书人来说是个不错的时代。宋朝的文官领兵体制,让''出将入相''的目标实现起来多了一份机会。今天故事的

  • 范仲淹的一首“游戏之作”,写尽了人生至理!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曹操,宋词,刘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弦乐器,齐特琴,民族乐器,民族音乐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说起北宋最著名的政治家莫过于范仲淹与王安石,范仲淹不仅是政治家,且文采出众,也是一位文学家,生前更是曾多次与西夏作战,西夏人都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可见其文韬武略,俱是不凡。范仲淹身为文学家,自然也于宋词有所涉猎。其存世的词作仅有五首,但却风格不一、题材各异。譬如其著名的

  •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仁宗,苏轼,韩愈,北宋,诗人,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两宋最不缺的便是文人,无论是朝堂还是江湖,无论诗、词还是文,都有无数颗熠熠生辉的明星。但就有这么一位神人,一生只留下了五首词,后人盘点大宋词人时他总是因为数量而被忽视。但其中两首不仅成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其中名句更是后辈文人模仿与化用的热门。他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虽也因为数量太少而未被后人列入“唐宋

  • 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有多牛,硬怼太后刘娥,谥号力压整个大宋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范仲淹,刘娥,岳阳楼记,大宋,宋仁宗,李元昊

    提起范仲淹这个名字,估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个年代还没背过《岳阳楼记》的人已经不多了,即使不知道《岳阳楼记》的人,估计也应该听过那句震铄古今,并将继续源远流长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不过大多数人对于范仲淹的了解,可能也就仅仅止于此了。 骆驼虽然当年能熟背《岳阳楼记》,但是对于范仲淹的认识,也不过

  •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也有风流往事——纳妓做如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芊晨往事标签:青楼,金莲,宋朝,范仲淹,孔夫子,杜秋娘,演奏家,拨弦乐器,中国音乐家

    范仲淹的大名大家肯定听说过,他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不仅是大文豪,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心怀百姓,他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此优秀的范仲淹也有过一段风流往事。因范仲淹从小勤奋好学,在青年时代就得中,被任命为江西鄱阳太守。当时鄱

  • 范仲淹很惊艳的一首词,从头美到尾,开篇引人入胜,结尾令人心碎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范仲淹,苏幕遮,明月,下阕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以思乡为题材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我却独爱范仲淹这首《苏幕遮》。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宋代〕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 范仲淹: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历史解密编辑:弘化社标签:范仲淹,宰相,皇上,诏令

    作者:百合花开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公元1046年9月的一天,在河南邓州,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一位双鬓斑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和几位诗友在花园里赏菊吟诗。这时,他收到远方好友——滕子京的来信。好友邀请他给江南名楼——岳阳楼作记,信中还附有“岳阳楼”的草图。他看着岳阳楼的草图,慢

  • 在这里,范仲淹留下了千古名诗

    历史解密编辑:书山有路勤为径标签: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绛守居园池,园池

    这篇诗句你知道范仲淹所写哪一处风景吗?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诗歌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或关注民生,或纪游山水,或咏物寄兴,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上面这首《绛州园池》,范仲淹是为新绛县绛守居园池所